玄鐵
1月18日,“A股跌破2800點”成為熱搜話題,滬綜指最低跌至2760點,較2021年牛市峰值縮水26%。樂觀來看,短期底或已探明,但全面救市行情未必再現(xiàn)。
從技術面來看,滬綜指18日形成單日反轉的T字線,卻仍連續(xù)兩天失守2022年4月低位2863點,下一個強力支撐關口是2020年3月形成的疫情沖擊底2646點,進入近四年來的寬幅震蕩的大箱體底部區(qū)域。需警惕的是,滬深300和深成指均已擊穿這一大箱體,回到2019年年初的水平。
樂觀來看,在大盤長期調(diào)整之后出現(xiàn)T字線,多是見底信號,類似形態(tài)為2005年6月6日的谷底998點(雙重底的左側)和2020年3月19日的谷底2646點(雙重底的右側)。伴隨2760點而來的底部形態(tài)是V形、L形,還是W形?難下定論。
從股市輿情來看,救市話題層出不窮,有關各種底的猜測不絕于耳,歸根結底就是三個字:買買買。這看似簡單粗暴,實為催生牛市的不二法則,只是買家實力不同,見底方式不一樣。
本周一至周四,易方達、華夏、華泰柏瑞、嘉實基金旗下4只規(guī)模靠前的滬深300ETF合計成交額分別約為80億、183.5億、175.9億和311.9億元,此前一周單日成交均值不足50億元。顯然,國家隊在行動,這種跌得多買得多的模式更像托盤式抄底,而非逼空式救市。
截至18日,恒生AH股溢價指數(shù)收于2009年以來的高位153.59點,開年大漲4.75%,預示國際資金撤離H股步伐提速,而本土護盤資金已在行動,只是未盡全力。
北向和南向資金本月凈流入規(guī)模分別約為38億和394億元,去年一月分別為1777億和323億元,主戰(zhàn)場換成港股。本土機構或在圍魏救趙,仍未阻止恒指本月暴跌9.71%。相比之下,逼近歷史新高的MSCI全球所有國家指數(shù)本月僅下跌1.89%(截至17日)。騰訊控股17日、18日分別耗資逾10億港元回購股份,本月以來回購額逾98億港元,股價卻下跌5.45%。
由此可見,本輪弱市主導力量已變,由樓市下跌等內(nèi)因發(fā)酵轉變成外部效應沖擊。跟紅頂白和落井下石是華爾街趨勢投資的一體兩面。
何為應對美元潮汐的最佳戰(zhàn)略?若能將國際游資的角色由主動性落井下石轉為被動式落荒而逃,此為以短期陣痛換長治久安的上策。
謹慎來看,A股開年持續(xù)調(diào)整,類似苦肉計可能無法得到2016年以前通行的政策紅利——用真金白銀啟動全面救市。究其主因,在于類似2008年谷底1664點的“外部沖擊底”仍未到來。
市場沒有簡單重復,皆因韻腳全變。主動戳破2015年A股杠桿牛泡沫,這是國家宏觀去杠桿的試應手。2018年中美貿(mào)易摩擦,中國不得不將防范金融風險上升到關乎國運的高度。以港股為例,如今恒指權重股大頭在內(nèi)地,定價權卻被國際資本掌控。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不同的是,當時港股全力做多為惟一要務,如今卻要面臨國際資金會否中長期跑路的判斷。若是后者,最佳策略無疑是讓其割肉離場。這是殺敵一千自傷五百甚至八百的策略,總比盲目救市為外資撤離作嫁衣要強得多。
從金融戰(zhàn)角度來重新審視過去數(shù)年的國家調(diào)控,比如說以支付寶暫停上市為標志的網(wǎng)絡平臺整頓、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全面收縮以及房住不炒政策,無一不是在配合宏觀去杠桿,精準化解經(jīng)濟泡沫。2023年年初的央行數(shù)據(jù)顯示,具有“類信貸”特征的高風險影子銀行規(guī)模比歷史峰值減少了30萬億元,如今這一數(shù)據(jù)或更龐大。樂觀來看,經(jīng)濟去泡沫化已由攻堅期進入收尾期,股市下跌或已進入尾聲階段,效仿國家隊抄底的股民不必過于恐慌。
(作者系職業(yè)投資人。文中所提基金僅為舉例,不作為買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