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洋瑕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37000)
在計算機時代,以網(wǎng)絡為載體的視頻傳播速度快、普及面廣且影響力大。 國內外影視文化交流愈發(fā)頻繁,字幕組的工作量增大,網(wǎng)民對字幕的依賴日益增加。 若影視作品期望得到其他文化背景下觀眾的認可,翻譯就應當從受眾的角度考慮。 這類文化輸出除了作品本身的精巧,還要依靠通俗且巧妙的翻譯。 既要滿足目標受眾的理解,又不失原作風采,奈達的功能對等效應便是一個極好的選擇。 文章以科幻電影《降臨》為例,基于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對其字幕的漢譯做出分析。
根據(jù)杰里米·芒迪[1],奈達的“功能對等”概念簡單來說,指的是兩種關系的對等:一種是源語言作品與原讀者之間的關系;另一種是翻譯作品與目標受眾之間的關系。 功能對等要求這兩種關系是統(tǒng)一一致的,即使語言外殼不同,它們也傳達相同的信息,從而使不同的目標語言讀者能夠具有與源語言讀者相同的閱讀效果。
理解功能對等,可以將翻譯看作一種結構之間的轉換。 源語言和翻譯過來的目標語言皆由兩個部分組成,翻譯所做的,就是先分析源語言表面的語言形式,往下拆解其意義內核,接著從目的語角度理解源語言內核含義,用目的語再構造一個新的、與源語言形式相對的語言外殼。 做到功能對等,重要的就是把語言的核心意思弄明白,當翻譯出現(xiàn)形式意義不可兼顧的情況時,譯者應首要保留意義的準確。
殷成鈺[2]指出,由于功能對等理論的最終目標是在翻譯中實現(xiàn)最接近源語言信息的自然對等,因此不同于旨在譯作間進行比較的研究理論,其成為最早傳入中國的翻譯理論之一。
奈達的功能對等效應倡導在形和意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考慮到功能對等更加注重的是目的語受眾方的“歸化”,以達到和源語受眾同等的效應,那些特有的文化負載詞[3]、獨具風韻的文學辭藻以及特殊詞語結構(如中文的四字成語、ABB 詞語等)就很難被對等地譯出來,因此,完全的翻譯對等效應較難實現(xiàn)。
字幕翻譯是指對視聽文本進行文字轉錄和翻譯[4],如英文電影的中文字幕翻譯。 一般來說,字幕都出現(xiàn)在視頻的最下端,不遮擋畫面;句子長度適中,不超出畫面。 字幕因此具有精簡、高效、通俗和口語化的特征。 精簡性和高效性總是同時出現(xiàn)的,字幕的字數(shù)有限,需要用簡短、合適的詞匯體現(xiàn)出符合原意的表達,需要對詞義相近的詞語進行篩選,以便觀眾在觀看時,用最快的時間獲取當下字幕信息;通俗化和口語化也相伴出現(xiàn),因字幕本身就是臺詞或旁白的文字具象,是口語語句的書寫表達,翻譯時也自然要考慮到受眾對臺詞的理解程度,盡量選擇大眾都容易看懂的,否則會譯得生硬、過于正式,加之字幕總是轉瞬即逝的,可能造成觀眾對情節(jié)的困惑,不利于觀眾對影視內容的理解。
科幻電影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可以與多種不同類型電影結合,如科幻愛情片(《時空戀旅人》)、科幻動作片(《信條》)、科幻恐怖片(《異形》)、科幻懸疑片(《源代碼》)等,想象豐富、邏輯嚴密,常有天馬行空的描述和晦澀難懂的學術用語。
在科幻電影的翻譯中,除去字幕翻譯的基本要求,在不劇透的同時保留神秘感、懸疑感,精準譯出專業(yè)詞匯,是更加重要的。 因為字幕可能會出現(xiàn)一語雙關、暗示、回環(huán)等特點,翻譯要在緊扣劇情的同時,給觀眾留下足夠的懸念,讓目的語受眾獲得源語觀眾擁有的相同體驗。
《降臨》是一部和語言相關的科幻片,劇情主要講述的是:地球降臨了12 個巨型“貝殼”飛船,引發(fā)恐慌,外星人從飛船走出并畫出一些信號試圖與人類交流。 美國派出語言學家露易絲·班克斯(Louise Banks) 和物理學家伊恩·唐納利(Ian Donnelly)合作破解了它們的語言,一種極為特殊的圓環(huán)狀的文字,他們會把所有單詞糅合成一個圈,在一秒內輸出長有觸角的圈作為句子進行交流。 與此同時,露易絲也獲得了外星人所擁有的能力,即時間不再是線性的,她能同時感知到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在預知自己未來的不幸后,她依然選擇不改變結局,坦然接受。
在電影《降臨》中,頻繁出現(xiàn)俚語、多種外國語言和復雜術語的使用。 這不僅是因為女主角是一名語言學家,還因為電影的敘事傾向于詩意,有許多晦澀的哲學和抽象的表達以及令人費解的跌宕情節(jié)。要達到對等效果,需要譯者對電影劇情的完全掌握。此外,電影中還出現(xiàn)了大量與哲學、物理學、天文學和語言學有關的術語,也需要仔細查證。
除了文本、圖像和聲音之間的互動、原始字幕的信息上下文、關鍵點、語法結構、連接方法和信息分割等基本因素外[5],該片體現(xiàn)出的文化差異也是難點之一。 電影中與主題相關的信息(特定的主題知識)以及對電影整體框架的了解,譯者都需要做好準備。 這是因為電影的情節(jié)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部分,前半部分為后半部分奠定了基礎和暗示。 這些提示應該隱晦地翻譯,以匹配原始字幕,防止劇透。
1. 詞匯層面
第一,詞形轉換。 漢語常使用動詞,而英語使用名詞更多。 在字幕翻譯中,應當考慮中國觀眾的語言表達習慣,將原電影中的名詞適當?shù)剞D換為與中文表達匹配的動詞,以提高中國觀眾處理字幕信息的速度。 例如:
General: What isthat?
將軍:那邊發(fā)生了什么?
當炸彈在飛船上爆炸之前,班克斯和伊恩在外星人的幫助下彈回地面,站在遠處的美國軍官發(fā)出疑問。 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將代詞“that”直接翻譯成漢語動詞的常見問題表達,這更加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
第二,字詞的選擇。 當兩種語言之間存在不完全對應關系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詞匯空缺的情況。這時進行語義對等,就有必要找到符合中國觀眾語言習慣的語言,而不是盲目死板地翻譯。 例如:
Banks: Can youbuyme 20seconds?
班克斯:你幫我拖20 秒行嗎?
這是班克斯冒著風險從美國軍營偷手機,試圖與中國將軍通信時,對伊恩說的一句話。 當時士兵們向她舉起槍,指控她叛國,并威脅她放下手機?!癰uy”一詞除了常見的“購買”,還可以被翻譯成“贏得”,但考慮到班克斯所處情況,這一請求被譯為“拖住”時間,符合中國人的表達習慣,也更加生動。
第三,語義韻的選擇。 這一點是通過理解角色的用語習慣和人物性格特點,找到匹配角色說話方式的詞匯,選取最能體現(xiàn)其特征的詞語,提升目標語觀眾的代入感和體驗感。 例如:
Banks: It's kind of thing you write as a preface,dazzle themwith thebasics.
班克斯:寫前言不就是要這樣嘛,用這種淺顯的話博取眼球。
這發(fā)生在班克斯和伊恩在前往軍營的巴士上初次相遇的時候。 伊恩用班克斯寫的書中的序言作為問候,班克斯回應了這句自嘲。 譯者未將“dazzle”簡單譯為“眼花繚亂”,而是站在班克斯作為出版方的角度,譯為調侃,并以符合中國人常用的話語表達。 “basics”譯作“淺顯的話”,為班克斯智慧幽默的形象奠定了基礎。
2. 句法層面
第一,語序的調整。 由于漢語的表達習慣是把重點放在后面,略顯含蓄和委婉。 與英語強調開頭、開門見山的語言習慣相比,字幕翻譯應適當調整順序,包括在出現(xiàn)復雜句和復合句時要進行合理拆分。例如:
E: Delivered anultimatumat the Shanghai site.
C:對停泊在上海的飛船發(fā)出最后通牒。
如示例所示,中文翻譯在句子末尾用上“最后通牒”一詞,這是常見的定語順序調整,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
這也與副詞在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位置轉換有關。 如漢語和英語在表達否定時的不同形式:
Soldier: The aerial reconnaissance planefound zero movement.
士兵:空中偵察機未發(fā)現(xiàn)任何行動。
按照詞序翻譯,中文應為“發(fā)現(xiàn)零行為”,但中文在否定時習慣把否定副詞放在動詞前,英文習慣在名詞前,因此要做順序調整。
第二,句型結構的轉換。 漢語是意合語言,而英語是形合語言,更加注重連詞的使用和完整的形式表達。 在字幕翻譯過程中,應注意顯化和隱化翻譯策略運用,適當刪去不需要的虛詞。 例如:
E: It's a theory that...the languageyouspeak determines howyouthink and...
C:是種理論……語言決定了思考的模式……
這句話來自班克斯向伊恩解釋關于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時的對話。 兩個“you”作為不必要的代詞可以隱藏,“that”作為賓語從句的先行詞也被去掉,只保留原句關鍵信息即可。 這是形合語言向意合語言翻譯的常用方法。
3. 語用層面
第一,文化負載詞。 社會文化負載詞,是指出現(xiàn)在源語言中的某些事物在目標語言的文化系統(tǒng)中沒有完全對等的,或者這些事物在目標語受眾的語言環(huán)境下具有不同的地位,翻譯時可以選擇直譯加注釋或意譯的方法,以服務目標受眾。 例如:
E: Well, your name is very special, because it is apalindrome.
C:嗯,你的名字很特別,來自回文(漢語詞語,指漢語中的回文語法,即把相同的詞匯或句子,在下文中調換位置或顛倒過來,產生首尾回環(huán)的情況)。
當班克斯向她的女兒解釋“Hannah”這個名字的由來時,譯者用注釋來說明這個文化負載詞的意思。
第二,語境。 語境對于科幻片而言相當重要,因某些字幕會帶有劇情線索,或是和其他信息聯(lián)動,例如:
Banks: I used to think this was thebeginning of your story.
班克斯:曾經(jīng)我以為我對你的記憶從這一刻開始。
若不聯(lián)系語境,這句話應譯為“這是你故事的開始”,而這是班克斯在擁有了和女兒生活的所有記憶后,并明白了這些“記憶”其實就是未來時,發(fā)出的感嘆。 這句話飽含了她義無反顧的愛,也更加符合劇情表達,也暗示貫穿全片的穿插畫面其實就是她的記憶。
第三,審美目標。 中西美學有著顯著的差異,電影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美學效果都是用來傳達信息的。 因此,電影字幕具有豐富的藝術性,譯者不僅要準確地傳達原文的信息,還要考慮其審美效果的再現(xiàn)。 只有深入理解原作,掌握其內涵,譯者才能在翻譯時精準選擇詞句,再現(xiàn)原作的魅力和藝術效果、文學效果。 例如:
Banks: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I embrace it. If you could see your whole life from the start to finish,would you change things?
班克斯:就算知曉整段旅程,知曉它如何終結,我也選擇接受。 如果你已經(jīng)能一覽自己的人生,從始到終,你會做出改變嗎?
這句話是從班克斯的角度出發(fā)的,此時她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外星語言和這種語言帶來的思維方式影響(即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同時展開)。 在預知到自己未來的女兒將因病去世,而站在她旁邊的伊恩正是她未來的丈夫后,她做出了這句感嘆。 也正是此刻,電影實現(xiàn)了首尾呼應,解答了電影始終出現(xiàn)一個陌生女孩鏡頭的原因,在結局中達到了哲學的高潮,這同時也是這部電影的概念核心。 再加上極具震撼的視覺效果,有一種世界的浩瀚和人類的渺小之間的對比感以及宿命感,即使知道未來會發(fā)生什么,她也會堅定地選擇這條道路。 字幕將這種感覺完美地傳達給了中國觀眾。
文章通過對原字幕和譯文字幕的比較,發(fā)現(xiàn)《降臨》在三個層面都達到了基本的對等效果。 筆者發(fā)現(xiàn),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理論只是一種參考,譯者除了需要靈活調整選詞語序,還需要充分理解電影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以便更好地傳達原電影的意義。 這樣一來,對英文不熟悉的觀眾才能感悟到原片中詩意的臺詞和理解深奧的專業(yè)術語。 此外,字幕翻譯的最終目的是讓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在不受阻礙的情況下獲得相同的感受和體驗,這正是奈達所追求和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