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
甲減屬中醫(yī)“虛勞”“水腫”“五遲”等范疇。中醫(yī)學(xué)認為,本病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或情志刺激,或因手術(shù)、藥物損傷,導(dǎo)致機體脾腎陽氣虧虛而發(fā)病。中醫(yī)治療該病主要以辨證施治為原則,具體如下:
主癥:形寒肢冷,委靡嗜睡,表情淡漠,思維遲緩,面色?白,毛發(fā)稀疏,腰膝酸冷,小便清長或遺尿,浮腫以腰以下為甚,陽痿滑精,女子帶下清冷,宮寒不孕,性欲減退,舌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
治法:溫腎助陽。
方藥:右歸丸加減。熟地黃30克,巴戟天、狗脊、茯苓、牛膝、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各10克,山藥12克,附子6克。
加減:若遺精可加金櫻子、桑螵蛸、蓮子須、覆盆子等以補腎固攝,或用金鎖固精丸固腎攝精;如有面浮肢腫可加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消腫;若兼脾虛,則可配黃芪、黨參、白術(shù)脾腎雙補;若有血淤征象,可加丹參、桃仁活血通脈。
主癥:形寒肢冷,面色?白,形神衰憊,腰膝酸冷或腹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瀉,小便頻數(shù)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甚則水膨脹滿,陽痿遺精,婦女宮寒不孕,帶下清稀,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或舌質(zhì)紫暗,脈細弱無力。
治法:溫腎健脾,化飲利水。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濟生腎氣丸加減。菟絲子、山藥、車前子、黨參各15克,澤瀉、牛膝、甘草、山茱萸、白術(shù)各10克,干姜、附子、牡丹皮、肉桂各6克,熟地黃、茯苓各30克,淫羊藿12克。
加減:血淤者,加益母草、澤蘭、紅花化淤行水;五更泄瀉者,合用四神丸溫脾暖腎、固腸止瀉。
主癥:畏寒肢冷,心悸怔腫,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神倦欲寐,甚或唇甲青紫,舌質(zhì)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或結(jié)代。
治法:溫補心腎,利水消腫。
方藥:真武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干姜、桂枝、甘草、薤白、白術(shù)、炮附子各10克,茯苓、黨參、淫羊藿、黃芪各15克,白芍12克。
加減:畏寒肢冷者,可酌加巴戟天、淫羊藿、鹿茸等溫補陽氣;氣滯血淤明顯者,可加川芎、郁金、丹參、桂枝等理氣溫經(jīng)活血之品;如腎不納氣,可加補骨脂、蛤蚧以補腎納氣。
主癥: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反應(yīng)遲鈍,頭暈健忘,納呆便溏,四肢不溫,肌膚紫斑,女子經(jīng)少色淡或淋漓不斷,舌淡或胖,苔薄,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yǎng)血。
方藥:十全大補湯加減。當歸、白芍、黨參、枸杞子、熟地黃各15克,白術(shù)、川芎各10克,茯苓、丹參、黃芪各30克,附子、肉桂各6克。
加減:大便溏薄者,加山藥、薏苡仁、砂仁以健脾益氣止瀉;肌膚紫斑者,加仙鶴草、藕節(jié)、三七以止血;月經(jīng)漏下不止者,加柴胡、升麻、棕櫚炭等益氣升陽止血。
提醒:讀者切勿自行辨證或處方,用藥須在中醫(yī)師指導(dǎo)下使用。
1.金匱腎氣丸。每次10克,每日2次,開水或淡鹽湯送下。
2.河車大造丸。適用于腎虛者,每次服用1丸,每日2次。
3.補中益氣丸。適用于腎虛日久兼見脾虛者,每次服用10克,每日3次。
4.參鹿片。適用于腎陽虛者,每次4片,每日3次。
5.濟生腎氣丸。適用于腎陽虛兼見浮腫者,每次10克,每日2次。
6.補腎寧片。適用于腎陽虛者,每次3~5片,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