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時任《世界日報》總編輯的張恨水準(zhǔn)備辭職,報社經(jīng)理吳范寰去找社長成舍我,商議接替總編輯一職的人選。當(dāng)時張友鸞剛從北京平民大學(xué)新聞系畢業(yè),因在學(xué)校期間編輯《文學(xué)周刊》而引起了吳范寰的注意。吳范寰推薦由張友鸞來接任總編輯一職,成舍我同意讓張友鸞來試一試。
見到張友鸞后,成舍我不禁犯嘀咕:這個張友鸞剛20歲出頭,看上去是個文弱書生,他挑得起總編輯這一大梁嗎?成舍我暗自后悔沒有經(jīng)過慎重考慮,就草草答應(yīng)讓張友鸞來上班。就在這時,張恨水在極力挽留下同意暫時留下來,成舍我趕緊以“人年輕,恐難勝任”等理由把上了3天班的張友鸞辭退了。
這下,可把張友鸞惹火了,剛上班3天就被辭退,不僅面子上說不過去,而且他痛恨這種“用人而疑”的作風(fēng),于是一氣之下,援筆展紙,洋洋灑灑,寫了一封長信臭罵成舍我。文中援引《國語》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之句,意為狐貍生性多疑,剛把食物埋好,隨后又刨開看看,以此諷刺成舍我疑慮過多,出爾反爾,不能成事。其文情緒激動,言辭多有不敬處。
誰知成舍我看到這封責(zé)罵他的信后,不僅不生氣,反而一讀再讀,十分欣賞。原來,信中張友鸞大膽潑辣的個性,以及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斐然文采一覽無余,這讓成舍我見識到了張友鸞的鋒芒和才情,而這些優(yōu)點(diǎn)又絕不是那些唯唯諾諾、等因奉此的庸俗之人所能比的,《世界日報》需要這樣的人才。成舍我當(dāng)即拍板:“此人非用不可!”趕忙親自請回張友鸞,讓他先干《世界日報》社會版編輯。一年后,張恨水離職,張友鸞繼任總編輯一職,時年22歲。
素材解讀
1.辛辣諷刺,彰顯性情。張友鸞在信中諷刺成舍我,言辭激烈,彰顯個性。這種語言與情感的融合,直接展現(xiàn)了張友鸞剛正率直的性情。
2.以文交流,真情動人。張友鸞通過書信與成舍我交流,真情流露,展現(xiàn)了自己的才情,化解了成舍我對年輕人的偏見。可見,具有真情實感的文字,才是交流互通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