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春
新媒體與音樂教育的融合符合教育現代化發(fā)展的總體要求,新媒體為音樂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元的教學方法,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由潘佩佩所著的《高校音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應用研究》一書為新媒體視角下的音樂教育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載體??傮w來看,書中遵循音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論述方法,為研究音樂教學提供了新型技術視角,也為新媒體視角下音樂教學研究提供了素材。
新媒體技術對音樂教育實踐的積極意義。第一,有利于豐富音樂教學資源。在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既有的教材和專業(yè)性的音樂藝術類資源不足以滿足多元化的音樂教學需求。在新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下,一些民間古樸雅致的民歌、國外著名的音樂演出、音樂教育者的經驗分享和公開課等教學資源均能夠獲得,為音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第二,有利于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書中指出靈活高效的教學方法能夠調動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應用視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信息的創(chuàng)造者,教師可利用編曲軟件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借助新媒體的交互性功能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交流,增強課堂主動性。第三,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學生的學習空間不僅在于課堂,還在于課下學習空間。新媒體以數字技術為依托實現了虛擬場景的現實交互,使學生能夠以手機、電腦等終端進行自主學習,滿足其信息檢索和實踐應用的需求,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學習空間的束縛,拓展了多維學習空間。
新媒體視角下音樂教育的問題剖析。第一,教學設計較為古板,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而制定的教學方案,當前音樂教學實踐中的教學設計更偏向于理論教學,且以教師講授為主,容易呈現灌輸式的知識傳遞。對于教學過程中的前沿知識補充、師生互動、知識要點在呈現方式的設計上缺乏靈活性,降低了教學設計的引導性和啟發(fā)性。第二,教學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性,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書中指出,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很多音樂教師缺乏對引導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更多表現出對學生音樂學習過程的嚴格把控,抑制了學生主觀思維的有效發(fā)揮,使學生在面臨學習問題時無從下手,學習進度難以推進。第三,教師的現代化教學能力較弱,不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盡管很多高校展開了新媒體教學研究和應用,依然存在部分教師對新媒體教學工具使用不熟練,缺少對新媒體教學方式與教學功能的深入認知和研究,無法實現新媒體技術與音樂教學的靈活適配,難以滿足新時代提升教學質量的要求。
新媒體視角下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第一,充分利用新媒體信息資源填充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教師可在備課前根據設計的教學思路整理出重點和難點,并借助網絡平臺進行資料搜集,豐富授課腳本。教師也可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明確學生音樂學習的需求和興趣點,設置相應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并輔之以生動的知識呈現方式,進而增強教學設計的靈活性,有效開展啟發(fā)式教學以提高教學水平。第二,借助線上教學軟件幫助學生完成預習和復習,提高學習效率。書中指出,教師可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打造預習復習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課前布置在線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培養(yǎng)問題意識,在課后檢查學習成果,引導學生自主查漏補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設定學習目標,從而推進學習進度,提升教學質量。第三,提高教師新媒體應用能力,增強現代化教學技能。定期對音樂教師進行新媒體知識培訓,提供網絡技能交流學習的機會,鼓勵其參加專業(yè)性音樂進修課程。學校可將教師的現代化教學能力作為考核要求,舉辦教師新媒體教學設計大賽,激發(fā)教師主動提高自身新媒體音樂教學能力,將新媒體教學能力與教師評優(yōu)相掛鉤,在教師招聘中考量其現代化教學技能水平。
作者系蘇州大學實驗學校副教授、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兒童音樂劇走進幼兒園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9SJA1786)、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全人教育視角下校園音樂情景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9210753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