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園林與沉浸式體驗有著完美契合,如何在沉浸式理論下結合新技術進行現代園林空間營建,實現游人與景觀之間的共鳴,是本文探索的根本。本文基于沉浸式理論解析園林要素并提出園林空間創(chuàng)新途徑,包括場景化的意境營造、數字化的交互空間營造、信息化的敘事性空間營造,以求提升游人沉浸體驗,為現代沉浸式園林空間設計提供思路。
關鍵詞:沉浸體驗;園林空間;數字信息;景觀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3-0067-07
沉浸理論又稱心流理論。[1]它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于1975年首次提出的一種主觀且暫時性的情感體驗。[2]“沉浸”實際上是指當人完全投入到某項活動中時達到的忘我狀態(tài),它能使人忽視周圍事物和時間的流逝,持續(xù)地投入活動中。[3]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激發(fā)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促進文化、旅游與現代技術相融合,發(fā)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新一代沉浸式體驗型文化和旅游消費內容。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發(fā)布的《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發(fā)展沉浸式業(yè)態(tài)”,推動沉浸式業(yè)態(tài)與城市公共空間、景區(qū)景點、主題公園、園區(qū)街區(qū)、特色小鎮(zhèn)等相結合。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提出,開發(fā)100個以上沉浸式體驗項目,培育100個以上數字藝術體驗場景。《2020中國沉浸產業(yè)發(fā)展白皮書》指出,截至2019年12月,全球沉浸式產業(yè)總值達51.9億美元,項目數量增至8058個,沉浸式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一個既定趨勢。
一、現代園林空間與沉浸式體驗
新媒體時代,計算機技術迅速發(fā)展,數字化已然成為當今世界的新趨勢。在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不斷推動下,計算機的應用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的想象,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園林設計為例,從手繪草圖到計算機繪圖,從實地勘測到細致精確的3D掃描,從手工制作模型到計算機3D建模等,數字化的設計創(chuàng)作促使游園方式多元化。通過觸控在屏幕上介紹園林各組成要素的信息屢見不鮮,現在利用可穿戴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等技術,可以將游人引入數字園林的虛擬場景中,真實地感知園林中的空氣和溫度,這正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力量?!俺两辈辉賰H局限于傳統(tǒng)空間中,也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滲透到整個社會有機體(圖1)。
園林空間能給游人帶來沉浸體驗是由于它本身就具有敘事屬性,計算機技術的出現可以更好地進行敘事表達,并將各個景觀要素進行有機結合,使其更具生命力,營造感官震撼、情感共鳴、思維認同的場所空間(圖2)。
二、中國古典園林與沉浸式體驗
“沉浸”可以理解為大腦的一個刺激過程,通常是指精神的完全集中,這是從一種精神狀態(tài)發(fā)展、改變和過渡到另一種精神狀態(tài)的過程。游人走入園中,園中環(huán)境逐漸把游人的感知器官包裹起來,園林中的植物以及建筑都將引起人的心緒和與周圍環(huán)境產生共鳴,面前的客觀景象通過感知器官與主觀世界牽引互動,由此達到沉浸式體驗。園林空間原本就沒有它特定的樣子,因為人的主觀感受本就不同,調動出來的情感和印象也必然各不相同。受到四季交替或時辰變化的影響,園林的溫度和光線發(fā)生改變,游人的感受也各有不同。不同的行為產生不同的體驗,這正是游園的價值所在。中國古典園林實則就是沉浸式體驗的序列空間。既然園林景觀空間與沉浸式體驗如此契合,那如何在沉浸式理論下結合新技術進行現代景觀空間營建,實現游人與景觀之間的共鳴,是本文探索的根本。
三、沉浸式體驗下園林要素研究
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了沉浸體驗的九個要素,包括自身技能與挑戰(zhàn)的平衡、清楚的目標、及時反饋、集中注意力、感知的控制、行動與意識的結合、時間扭曲感、自我意識的喪失和自覺體驗。中國古典園林沉浸式體驗要素分別表現為:
1.清楚的目標:對自身活動非常明確。中國古典園林常采用合理的結構布局、清晰的游覽路徑和豐富的空間層次等方法從而明確不同場地的功能需求。例如,寄暢園的空間組織,通過各景觀元素的相互連通滲透,既豐富了空間層次又不顯得雜亂無章(圖3)。
2.明確的反饋:活動的反饋明確而迅速。中國古典園林互動性多傾向于五感體驗,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視覺上,造園者常通過障景、對景、借景、移步易景等造景方法;聽覺上,聲景觀往往借用風掃過墻壁、松林、竹子的聲音來造境。如揚州個園東南庭院南墻設置24個圓孔,當風拂過,窄巷高墻內氣流變化,發(fā)出聲音,配以蠟梅和宣石,形成獨特的風聲意境(圖4);嗅覺上,古典園林的景觀設計主要表現在利用植物的芳香來創(chuàng)造意境,例如獅子林的雙香仙館亭外有梅花,山下是荷花池,在這里能享受兩種清香(圖5);觸覺上,多表現在對其材料表面特性和物理性狀的感受,如硬度、溫度、光滑度;味覺上,常通過園林中飲食環(huán)境的體驗行為來感受,像茶與園的關系。例如,拙政園十八曼陀羅花館,造園者在設計建造時考慮了品茶的茶境之美,游人憑借對品茶環(huán)境營造的向往。
3.挑戰(zhàn)-技能平衡:活動的難度和個人自身的技能水平相平衡,相對自身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比進行簡單活動時更快能進入沉浸狀態(tài)。中國古典園林通過山路、水路等不同行走體驗的路徑、虛實變化與明暗對比的空間序列等方式增加活動強度和游覽趣味。例如,留園入口的空間序列組織,狹窄的巷道曲折有致,逐漸引人入勝(圖6)。
4.行動意識融合與專注任務:因介入活動程度過深,個體在活動中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產生了自動化的行為,這兩個要素為并列關系。中國古典園林中,游人全身心投入游覽中達到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產生了潛意識引導的行為,通常采用抑景手法,利用空間組織與引導性設計暗示游人到達重要節(jié)點。例如,蘇州暢園縱向狹長,主要廳堂設在后部,如不引導,空間序列將不具備連貫性。故設置游廊吸引游人沿廊向前進,在轉折處采用對景手法或擴大空間進行強調,達到引導作用(圖7)。
5.潛在的控制感:能較好地控制當前的活動,提高游人專注度,同時讓游人有充分掌控感。中國古典園林空間豐富、路徑多樣、山嵌水抱、建筑隨機、植物繁茂,具有多種選擇的可能性。例如,拙政園的平面布局中就體現了多種路徑設置,環(huán)廊、復合路徑等多路徑的組織實現了多樣性和選擇性,豐富了游人的游園體驗(圖8)。
6.自我意識喪失、時間感扭曲和自覺體驗:在沉浸體驗中自我意識喪失,以至于時間認知拉長或縮短并獲得沉浸體驗的活動本身,成為再次參與該活動的內在動機,三個要素之間為遞進關系。在中國古典園林游覽體驗中,游人暫時忘卻煩惱,從而意識不到時間流逝,即時間認知縮短,最后達到流連忘返的效果。
四、沉浸式體驗下園林空間創(chuàng)新途徑
根據古典園林中沉浸式的提取及以上要素的轉譯,綜合得出:園林意境營造、交互性體現及敘事性體現能夠達到沉浸式體驗。我們結合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在繼承的基礎上,提出三種創(chuàng)新途徑:場景化的意境營造、數字化的交互空間營造、信息化的敘事性空間營造(圖9)。
(一)場景化的意境營造
意境營造是造園者藝術思維的具體表達,向游人傳遞出的被動接受的一種感知信號,是基于空間狀態(tài)的升華,“意從何起”“境從何落”成為創(chuàng)作源泉的關鍵問題。中國古典園林主要有以下幾種意境營造手法。
1.“以小見大”以有限表無限。以“對比”“圍合”“反襯”等手法,營造視覺錯覺,給予游人意境想象;[4]以“分景”“隔景”等手法,營造豐富的空間層次;以曲折蜿蜒的路徑,營造曲徑通幽的氛圍;以“借景”的手法,借外景滲透為園林所用,起到延伸空間效果。
2.“疏密結合”虛實相生。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美不僅來源于實景之美,更在于虛景營造,虛實相生的手法形成了更廣闊的景深和整體視覺上的層次感。另外,借景的手法也能達到“化實為虛”的效果。
3.“欲揚先抑”欲露先藏。運用抑景手法,表達《桃花源記》中豁然開朗的入口序列。通過隔景、障景等手法營造空間,產生對比,凸顯園內主景。
4.“比德暢神”借景抒情。造園者將園林中的景觀元素內涵,擬作人品格與心理,抒發(fā)自身情感,表達自身的審美和看法。人與自然的融合正對應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化了園林意境。
現代園林雖需傳承古典園林的意境營造方法,但受人與人之間感知器官不同的局限,游人可能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思維和感受重新解讀其中的意境。場景化是沉浸式體驗的主要方式,對園林意境具有實質性指引(圖10)。強大的場景和人設營造,使感官和認知相結合,客體與主體產生聯系,更好體現造園者心境空間感縱深感。
何為場景化?場景由硬件和軟件構成,硬件為場,指建筑與空間等。軟件為景,指造園者想表達的園林審美趣味、價值觀念、游覽方式、文化內涵和情感體驗等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造性和互動性。在特定的園林空間內運用光、電、花、草木、新材料、人工霧森等新科技進行實景演出及全息影像來營造出一種別于現實的場景,使游人融入其中并引起共鳴,這是打造場景化的關鍵。
實景演出的融合。例如,南京瞻園的《金陵尋夢·夜瞻園》實景秀(圖11),是光影藝術與園林文化的結合,以燈光亮化為主,通過六幕實景表演將亭臺樓閣融入戲曲表演中,并將傳統(tǒng)戲曲、器樂、多媒體與廊、亭、廳的園林空間相結合,實景還原了《紅樓夢》中的場景,為游客創(chuàng)造了多層次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全息影像的融合。例如,蘇州拙政園夜園的“拙政問雅”,借光韻與影音交互法,通過一種新的媒介構建了時空交匯的游園體驗。其中,明四家的山水畫利用全息影像技術,打造成一反常態(tài)的動態(tài)影像,嶄新的表現形式中也蘊含了古人的山水觀和游園中“動靜相宜“的美學思想(圖12)。
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以場景化的手法來實現意境空間營造,既具備創(chuàng)新性,也強化了貫穿始終的主題氛圍。
(二)數字化的交互空間營造
交互空間的營造重點表現在“交互”上,“交”即參與,“互”即互相有所反饋,保證游人與園林進行互動以充分發(fā)揮人對園林的主導性影響。中國古典園林中互動式設計強調“合和”與統(tǒng)一。造園者將情感賦予設計情境,并將情境轉換為實景,通過鏈接點(園林中的組成元素)使情與景產生充分互動,交互性的體現主要有以下幾種手法。
1.增強串聯古典園林各場景要素,將中國古典園林中不同區(qū)域串聯起來,激活隱蔽性景觀,引導游人與隱蔽性景觀進行互動,喚起游人內心的共鳴。
2.打造多維立體的互動空間,應用時空換位融合一定空間內的景觀,并提升園林中景與景、景與人之間的互動性,促使發(fā)揮其空間界面的引導功能。
3.強化景觀色彩。景觀色彩是人與景互動的重要切入點和路徑。中國古典園林以綠色為主要色彩體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介入不同顏色的植物和紅、棕、藍等我國傳統(tǒng)顏色,豐富景觀色彩,使游人與傳統(tǒng)文化進行情感互動。
4.延伸景觀格局。中國古典園林常對一定空間內的景觀進行顏色延伸性設計,具有地域和環(huán)境特色的植物裝飾空間,豐富空間格局層次;注重建筑物的空間拓展,周圍一般增加水體,動靜結合增加園林視覺景深,引導游人與附近景觀進行互動,使園林的互動式設計更加完整。
在深化園林互動式設計上,科技成為關鍵要素。當前,基于虛擬現實的交互設計已經成為重要的表達方式,它成為非物質藝術的傳承載體,削弱了傳統(tǒng)園林載體的局限性,為游人展示了園林的多元化視角,提升了游人參與感,強化了園林藝術展示、表達效果及園林空間的內在價值(圖13)。例如,生態(tài)系統(tǒng)游樂園中的交互設計是由六個棲息地展開,它們都由一塊交互地板和中央瀑布組成。游人移動障礙物可以改變水的流向,將水引進各棲息地中,更加直觀地感受隨著環(huán)境改變,動植物生長變化(圖14)。
另有南岸美村在景觀設計中利用摩爾紋動態(tài)記憶墻(圖15)順應游人的行走路徑,結合建筑物內外視線的不同形成動態(tài)景觀。
數字化的交互空間創(chuàng)新使游人不知不覺參與其中,每一個操作都有視覺、聽覺或觸覺的即時反饋。游覽行為與個體感官進行融合,加強氛圍感,讓游人沉浸體驗效果加倍。
(三)信息化的敘事性空間營造
敘事性空間的營造是造園者充當組織者的角色,通過組織各種景觀元素,將特定的事件序列融入游人能夠理解和把握的空間結構中,試圖在游人和園林空間本身之間建立聯系,以便迅速吸引游人進入故事角色、場景、節(jié)奏中,從而傳達出具有某種文化意蘊的園林空間。
1.中國古典園林的敘事性營造手法
(1)線性敘事中空間情節(jié)的創(chuàng)造。敘事的組織包括了空間序列和游覽路線的敘事性編排。從構成學來看,整個園林是“大面”,節(jié)點是“小面”展開敘事情節(jié);觀賞個體視為“點”;游覽線路視為“線”。通過“線”將“點”串聯并在特定節(jié)點構成相對獨立的“面”(場景),這時空間“容器”物質要素超越了單純的功能和風景,上升到“敘事化”的境界。
(2)空間節(jié)奏與敘事節(jié)奏的合拍。園林之賞分動賞和靜賞,有不同的空間節(jié)奏。動賞時,在游線上對不同景點安排不同時長的觀賞時間;靜賞中,注意主景、背景、前景、配景和空間層次搭配的關系,有主有次,帶來節(jié)奏的變換。
(3)景觀元素的綜合運用。結合敘事情節(jié)和人的行為心理,注重對園林中景觀元素的多樣化運用,不再局限于建筑、山石、水、植物四要素,而結合設計做出延伸。
可見,敘事既是故事內容本身,又是講述方式以及信息傳播給游人的過程。故信息技術與打破“第四堵墻”的沉浸式敘事結合,創(chuàng)造下一代沉浸式娛樂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推動園林景觀走向更高層級的沉浸式、體驗型、互動性的敘事空間是可行的。信息化的敘事空間營造讓游人主動參與,獲得娛樂體驗的主導權(圖 16)。
2.信息化敘事空間營造的三個維度
(1)時間:非線性、拼貼式的互動敘事。區(qū)別于傳統(tǒng)線性敘事的連貫性,通過游人參與,再續(xù)故事的連續(xù)性。例如,“地方映射:超越紙張的非洲”展中受盧卡薩板(圖17)啟發(fā)而設計了“數字記憶桌”(圖18)。為事件提供了整體性的敘述環(huán)境,將時間碎片化進行非線性拼接。游人漫游在前人留下的故事中,通過系統(tǒng)預設的敘事框架內觸發(fā)不同的情節(jié),共建了時間序列外的故事拼圖。
(2)空間:并置、體驗式的空間敘事。區(qū)別于傳統(tǒng)空間敘事的節(jié)奏引導,為游人提供了在園林空間中實際操作的機會。例如,微軟劍橋研究所設計的物理空間—物理圖表,利用機械結構和計算機程序控制物理空間中的圖表,拉近數據與人的距離。實體交互中“真實存在“的物理空間的例子與園林空間敘事媒介異曲同工。
(3)行為:具有映射關系的參與式敘事。游人交互動作改變了景物的當前狀態(tài),就是游人動作和環(huán)境之間的映射。就如擠壓的動作,映射壓扁的形態(tài)。
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敘事,也要選擇與故事特征相符的物質載體來引發(fā)游者的情緒與新的想象。例如,蘇州拙政園夜園的“拙政問雅”(圖19),通過藝術與科技跨媒介融合的手段,鋪開“心園十五景”的全篇敘事與詩境營造。
終篇“心園問月”(圖 20),通過音畫同步的多媒體視覺呈現,影像光軸和景與境的蒙太奇切換,在動態(tài)的時間中展開園林四季。通過音與畫、時間與空間之間的多重交互的感知場景,激活了被忽略、隱藏的古典造園美學。
信息化的加入真正實現“園林活起來”將自我?guī)氕h(huán)境之中,做到敘事重點是“創(chuàng)造體驗”,而不是“講述故事”,給游人帶來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和藝術感官沖擊。
小結
沉浸式體驗以多感官融合方式,把造園者的內心世界和游人的真實世界連接起來,最大程度展示了造園者的造園初衷,也給游人帶來了更多的體驗可能性,使游人對現代園林的設計內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為現代科技與設計的融合提供了可靠保證。未來,隨著相關理論與實踐進一步探索,借助沉浸式體驗來實現人與景觀的情感交流與思想溝通,將會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途徑。
參考文獻:
[1][4]黃瑞.基于沉浸理論的兒童教育類 APP 交互設計[J].包裝工程,2018,39(10).
[2]Csikszentmihalyi M.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publisher,2008.
[3]張博,胡瑩.基于沉浸體驗的標簽式導航轉場方式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06).
(責任編輯:劉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