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討青年外語教師情緒焦慮現(xiàn)象,分析其內在成因,并根據(jù)不同成因探索切實有效的緩解策略。在研究過程中,作者參考了已有的關于青年教師焦慮及緩解措施的研究成果,結合研究主題,嘗試發(fā)掘更多研究視角、內容與方法,針對我國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所面臨的情緒焦慮現(xiàn)象的研究提供理論儲備,為后續(xù)具體研究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科學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高職青年外語教師;情緒焦慮;緩解對策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4)01-0103-04
焦慮是人們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是生活難以避免的一部分。每一個社會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躺平”一詞的出現(xiàn),恰好從側面反映了現(xiàn)代人因生活及工作壓力而產生焦慮情緒的消極態(tài)度。適當?shù)慕箲]并不是一件壞事,適度焦慮可以充分調動身體與思想的潛力,提高做事效率。中度或重度的焦慮就會影響到人們正常的生活與工作。近年來,高職院校的青年教師情緒焦慮現(xiàn)象較為常見,且不少教師都伴有失眠、甲亢、偏頭痛、貧血、高血壓等諸多疾病困擾,思想壓力大,“心情不好”“郁悶”等詞已成為他們的口頭禪。這些現(xiàn)象都是情緒焦慮的集中體現(xiàn)。
一、焦慮概念與發(fā)展
焦慮是指個人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的危險或威脅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復雜情緒狀態(tài)[1]。焦慮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不良情緒。維基百科中詳述了焦慮的發(fā)展歷程,古希臘醫(yī)學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描述了最早的焦慮恐懼癥案例,希波克拉底也在當時奠定了焦慮癥的精神藥理學研究基礎。柏拉圖認為,焦慮并非來自生理上的不平衡,而是心靈的不和諧。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還預見了17—18世紀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等哲學家的觀點,即焦慮是錯誤認知引起的,這與當今認知行為療法的觀點一致。在古典時期到18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對焦慮認知的不足,很多焦慮癥狀被診斷為其他病癥。18世紀,法國博物學家弗朗索瓦·布瓦西耶·德·索瓦勒斯對疾病進行系統(tǒng)分類,焦慮相關的障礙被描述為“泛恐懼癥”(panophobia)。19世紀,德國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首次使用了術語“焦慮型神經(jīng)癥”一詞,并將焦慮型神經(jīng)癥與神經(jīng)衰弱區(qū)分。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研究報告中的焦慮量表評分不斷增加。20世紀末到21世紀,對于焦慮癥的研究與分類更加細化,分為廣場恐懼癥、驚恐障礙、廣泛性焦慮癥、強迫性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兒童和青春期焦慮癥還細分為分離焦慮、回避障礙和過度焦慮癥等,最終焦慮癥命名為“焦慮和恐懼相關障礙”譜系[2]。
二、我國青年教師情緒焦慮現(xiàn)狀研究
在我國大眾普遍認為高校教師地位較高、收入穩(wěn)定,應該是幸福感較高的職業(yè)。但在實際中,很多高校教師卻并不認同這種觀點。近20年對高校教師焦慮、職業(yè)壓力等相關主題的研究數(shù)量不少,中國知網(wǎng)2002年到2022年關于“高校教師壓力”等關鍵詞的論文數(shù)量總體上呈上升態(tài)勢,2019年達到高峰值有699篇,之后略有下降。
近年來,社會新聞也屢屢出現(xiàn)青年教師因情緒焦慮而產生各種問題甚至危及生命的事件。2020年安徽省歙縣一教師墜樓身亡,校方稱經(jīng)醫(yī)院診斷,該老師患“焦慮狀態(tài)伴抑郁”。2023年江蘇省宿遷,一名24歲的青年教師,無緣無故地消失了數(shù)日,在警方的搜尋下,終于在一座橋梁下面找到了青年教師的遺體。聽聞該名教師由于工作經(jīng)驗不足,在校被領導批評后,悲觀情緒無法緩解而導致悲劇發(fā)生。我們身邊許多的真實案例以及大量的新聞報道,都反映出教師中焦慮情緒正在大規(guī)模地蔓延。
高職青年外語教師是我國高校青年教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群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外語教師在近年來的發(fā)展也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變化,因此情緒焦慮現(xiàn)象更為普遍。
三、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情緒焦慮的主體研究
對高校青年外語教師情緒焦慮的研究首先聚焦于探究高校青年教師焦慮產生的根源,以實證研究為主要方法。在廣泛查閱文獻的基礎上,我們將根源歸納為內外兩方面:內部影響因素包括青年教師自身的性格、行為習慣等;外部影響因素則主要涵蓋社會性因素,如婚姻家庭、工作環(huán)境和人際交往等。在分析各類文獻過程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國內研究較為復雜,多數(shù)針對普通高校青年教師或中小學教師情緒焦慮問題進行概括性研究,較少針對高職院校青年階段外語教師的單獨研究,同時研究層面亦較寬泛,將個人內部影響因素與社會外語因素相結合進行分析,在工作層面上產生的焦慮情緒研究較多。針對解決方案的研究多從工作層面對教師所在單位提出改進意見,但在實際生活中對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焦慮緩解作用有限。
(一)文獻研究及評述
在《高校青年教師情緒焦慮與行為浮躁的根源剖析》一文中認為高校青年教師的情緒焦慮與行為浮躁是各種壓力導致的,這些壓力主要來源于外部社會環(huán)境變化。從社會大環(huán)境來看,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中出現(xiàn)的不良風氣與不當思潮讓人們對于未來的發(fā)展目標產生迷茫之感,對青年教師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產生不良影響;從學校工作小環(huán)境來看,各個高校之間因資源而相互競爭,導致了教師的學術壓力,如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評獎評優(yōu)競爭等,容易讓青年教師產生焦慮,。同時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jīng)濟壓力、婚戀家庭的高成本,都會給高校青年教師帶來不同層面的焦慮[3]。在自身內部影響因素方面,該文認為焦慮來自個人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態(tài)度的不同決定了焦慮和壓力的程度不同,如把事情當事業(yè)的一類人與把工作當謀生手段的一類人,對工作的不同態(tài)度使得青年教師對于壓力的承受能力有所不同。
在《為何而焦慮:高校青年教師職業(yè)焦慮調查研究》一文中,田賢鵬等學者著重從社會政策這個外部因素角度研究高校青年教師產生的職業(yè)焦慮問題。這篇文章中以“非升即走”政策為背景,通過問卷等方式分析高校青年教師職業(yè)焦慮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學者們認為青年教師的職業(yè)焦慮是受到多種因素的疊加影響,每種因素又呈現(xiàn)差異性[4]。該文章中所涉及的“飛升即走”政策雖然對于大多數(shù)北方高職高專院校并不完全適用,很多高職院校目前并未對高職教師有這方面的要求。該文章在研究設計思路中,參考借鑒了焦慮抑郁量表(HDAS)、焦慮自評量(SAS)和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結合教師職業(yè)特殊性以及政策背景編制了專門的調查問卷。這三個量表對教師情緒焦慮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研究者認為有必要參考這三個量表,并結合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這個特殊群體的特征設計專門問卷,使得調查更具有科學性與針對性。在文章中,作者還對高校青年教師職業(yè)焦慮的整體及其分維度狀況進行了數(shù)據(jù)分析對比,其中維度的劃分很有參考價值。
王瑩教授在其論文《高校青年教師:體面的背后是一種現(xiàn)實的焦慮》中,著重指出了備受關注的“飛升即走”制度導致青年高校教師面臨持續(xù)“內卷”的困境,進而引發(fā)大量教師選擇離職或轉至高職高專院校[5]。然而,王瑩教授似乎并未對當前高職高專院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研究。事實上,此類院校同樣存在“內卷”現(xiàn)象,青年教師所承受的壓力和焦慮并不亞于本科院校。換言之,高職高專院校與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師的困境雖有所不同,但均未能擺脫現(xiàn)實焦慮的困擾。
學者埃德蒙·伯恩等人著有《焦慮緩解手冊》,該書沒有從焦慮產生的原因角度做出分析,而是提供了較多的焦慮緩解方法,比如強調運用自然療法來應對焦慮,如改善飲食結構和食用營養(yǎng)品、調節(jié)低血糖等來緩解焦慮,增強幸福感;通過簡化生活、規(guī)律性地冥想以及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來治愈身心等[6]。這些理念與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涉及,一些醫(yī)生建議患有焦慮或抑郁癥的病人通過簡化生活、旅行或是適當?shù)倪\動等來緩解焦慮情緒,然而這種倡導的自然療法效果如何是沒有實證考察結論的。也許它確實能對焦慮狀況、輕度至中度焦慮有幫助,但可以緩解到何種程度,是否會根治焦慮都沒有明確的說明。書中涉及的一些自我緩解焦慮的方式方法可以適當借鑒,但具體的測量或緩解程度,還需要通過其他途徑來實現(xiàn)。
唐娜·麥吉奧的《優(yōu)化你的2小時——基于神經(jīng)科學和能量流的時間管理方法》一書也較為側重緩解焦慮的方法,根據(jù)人體自身的循環(huán)規(guī)律和生理節(jié)奏來安排休息、能量和運動(效率的三個關鍵因素)[7],在人精力最充沛的時間段盡可能多地完成高工作強度與高工作影響力的任務,提升個人效率,從而達到緩解焦慮情緒。這本書從神經(jīng)科學角度進行研究分析,有較強的理論支撐,其中的一些小實驗以及實驗結論很有參考價值。
研究者普遍認為約瑟夫·勒杜所著的《重新認識焦慮——從新情緒科學到焦慮治療新方法》一書從兩個方面來研究焦慮與恐懼:一是察覺威脅性刺激并產生條件反射這一無意識的防御機制;另一個是個體通過認知有意識地體驗到恐懼和焦慮感受。整本書都是從神經(jīng)科學角度來闡釋焦慮與恐懼形成的兩大根源并提出解決方法,在治療中,理解情緒運作原理,根據(jù)兩種形成路徑進行區(qū)分治療,研究臨床試驗以及各種心理療法的有效性[8]。該書運用了大量的理論數(shù)據(jù)支持與具體試驗結論,有很好的理論指導意義,讓研究者對于焦慮與恐懼的理解更為透徹。研究者可以利用其中的某些理論來判斷常規(guī)焦慮與病態(tài)焦慮,分析現(xiàn)實中高校青年外語教師情緒焦慮產生緣由,借鑒或提出治療建議。
《好的焦慮》一書作者斯科特·施托塞爾本身就是一位焦慮癥患者,該書是他從自身角度講述了抗焦慮的過程,并從多個角度闡釋了焦慮形成的原因,分析了如何緩解焦慮情緒。本書的一個奇特之處就是在告誡讀者們,不要懼怕焦慮,有時焦慮可以正確轉化為生活工作的動力,如能正確駕馭焦慮,我們會變得更加優(yōu)秀[9]。本書詳細地描述了作者的焦慮的表現(xiàn),可以幫助研究者判斷出一些簡單的焦慮癥狀。但作者作為一個非常特殊的個體,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與焦慮抗爭的態(tài)度與決心是超乎尋常的,可以說作者的抗爭史很勵志,但在現(xiàn)實中卻很少有人可以借鑒,尤其是對于中度、重度焦慮癥患者。
在《高校英語教師的外語焦慮及其應對措施探究》一文中,作者戴鋒慧老師從一個非常新穎的角度來研究高校英語教師焦慮問題,即英語這門語言本身就會給外語教師在使用非母語教學時帶來交際畏懼和負面評價恐懼[10]。這個焦慮角度的提出,給研究者很大啟示,本文重點從語言本身以及高校英語教師自身內部因素出發(fā),研究焦慮產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這些都是我們比較容易忽略的地方。多數(shù)的研究者都是從外部因素,如高校評審制度、“非升即走”政策、社會經(jīng)濟影響、家庭影響等方面研究問題,而也許語言本身帶給英語教師的壓力也不小,至于到底帶來的壓力與焦慮情緒有多大,還需要更進一步研究,也給研究者指明了另一條研究方向。
韋建華老師在《關注教師職業(yè)焦慮成因,促進高校外語教育發(fā)展》文中的思路較為貼近本課題的研究方向,他通過平方載荷初始因素分析和旋轉分量矩陣因子分析研究結果,提起了五個影響因子——“專業(yè)自信缺失”(DFC)“自我提升懈怠”(SSI)“教學條件障礙”(BTC)“工作激情挫敗”(WPF)和“職業(yè)認同焦慮”(API)。文章從這五個影響,對我國欠發(fā)達地區(qū)高校在外語教育中的職業(yè)焦慮問題進行探索[11]。其中研究方法和數(shù)據(jù)分析理論非常值得借鑒。但文章結尾的還是強調,高校外語教師的職業(yè)焦慮更多地與學校辦學理念、教學條件以及社會變革等外部因素有關,想要真正解決職業(yè)焦慮問題還得呼吁外部力量的變革。
《濰坊某高校教師甲狀腺結節(jié)與焦慮抑郁狀態(tài)相關性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甲狀腺結節(jié)檢出率與抑郁程度和焦慮程度均呈正相關[12]。文章從研究高校教師甲狀腺病理現(xiàn)象與焦慮、抑郁情緒為切入點,運用多種調研方法,如焦慮自測量表、抑郁自測量表、問卷、體檢等方法,為后續(xù)研究又另辟一條思路,如通過詢問被采訪人身體狀況(甲狀腺情況)可間接判斷出被采訪人是否具有無意識的焦慮情況存在等,作為研究的一項輔助調研條目。
王力娟博士所著的《中小學教師狀態(tài)焦慮研究》一書也是研究者們重點參考的著作。本書是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以焦慮情緒中的一種具體焦慮情況為研究重點內容,即狀態(tài)焦慮,這是一種短期的、應激性的、與個人性格因素相關性不大的焦慮情況。該書的研究具體方向與課題所要研究的內容有部分重合和借鑒之處,其中作者對焦慮的概述研究非常詳細,研究方法中所提到的焦慮結構模型構建的想法對一些研究的設計思路很有啟發(fā),模型的構建對于課題研究的思路與邏輯至關重要。但與研究者們的具體研究方向來看還存在一定差異,首先研究對象不同,所面臨壓力以及壓力來源也不同,其次本題研究的角度更傾向于高校青年外語教師的長期性焦慮狀況,而非短暫的狀態(tài)焦慮[13]。
(二)文獻研究帶來的幾點思考
上述文獻內容只是當下對情緒焦慮研究的一小部分,通過不斷搜集、參考各個方面的資料,對這些文獻資料進行梳理、提煉,研究者得到較多啟發(fā)點,也值得所有青年教師深思。
首先,對于焦慮含義和本質的研究——它的發(fā)展過程,它的表象、它產生的一些外部及內在因素等,可以給研究者提供更強的理論依據(jù),通過觀察當下高職院校中一些青年外語教師的行為,有助于辨別與判斷他們是否存在焦慮情緒,以及焦慮情緒的程度。
其次,很多學者的文獻中提及的研究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如各種量表的運用,有些量表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都未曾耳聞或不熟悉。研讀文獻之后會有助于了解量表的功效,提高使用效率,并將其中的一些原理或問題進行適當改良并運用到實踐中。又如焦慮結構模型的建立同樣具有指導意義,高??梢酝ㄟ^此種方式進一步研究解決青年教師焦慮情緒。
第三,通過研究文獻,發(fā)現(xiàn)較多之前從未考慮的新穎研究視角,如可以在具體的訪談環(huán)節(jié)或是通過其他途徑,側面、隱晦地了解教師們的身體狀況,輔助了解教師的壓力狀況;又如,作為英語教師,我們通常會直接忽略英語教學本身也有可能為教師帶來焦慮這一情況,但仔細分析,這一點也同樣重要,我們可以適度將關注點回歸教學本身,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放入問卷或訪談中;此外,有些文獻中提到的狀態(tài)焦慮等具體焦慮的分類,也讓大眾對焦慮情緒有更細致的認識,目前多數(shù)研究者還是更關注長期的或持續(xù)一段時間(如幾個月或一學期或一年以上)的焦慮情緒,對于短期的且具有應激性特點的焦慮確實還未做考慮,也是我們值得考慮的角度。
最后,上述對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情緒焦慮相關文獻的研究后,得出的這些思考,既是對該問題系統(tǒng)性的認知過程,也騏驥為后續(xù)有興趣的研究者們的后續(xù)研究擴寬想法、思路,希望通過借助這些文獻的力量解決實際中更多的焦慮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建斌.商科類研究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效果的認知和行為調查——獨立學院畢業(yè)生就業(yè)的焦慮、抑郁情緒與A-B型人格類型相關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28):251-253.
〔2〕Lucy LIU.焦慮障礙,前世今生[EB/OL]https://www.sohu.com/a/501761183_748358.2021-11-07.2023-08-12.
〔3〕張熙鳳.高校青年教師情緒焦慮與行為浮躁的根源剖析[J].未來與發(fā)展,2016(12):102-105.
〔4〕田賢鵬,姜淑杰.為何而焦慮:高校青年教師職業(yè)焦慮調查研究——基于“飛升即走”政策的背景[J].高教探索,2022(03):39-44.
〔5〕王瑩.高校青年教師:體面的背后是一種現(xiàn)實的焦慮[J].記者觀察,2021(22):72-75.
〔6〕埃德蒙·伯恩,等.焦慮緩解手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
〔7〕唐娜·麥吉奧.優(yōu)化你的2小時——基于神經(jīng)科學和能量流的時間管理方法[M].北京:中國工信出版集團,2020.
〔8〕約瑟夫·勒杜.重新認識焦慮——重新情緒科學到焦慮治療新方法[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20.
〔9〕斯科特·施托塞爾.好的焦慮[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
〔10〕戴鋒慧.高校英語教師的外語焦慮及其應對措施探究[J].海外英語,2021(05):98-99.
〔11〕韋建華.關注教師職業(yè)焦慮成因,促進高校外語教育發(fā)展[J].高教學刊,2020(11):8-13.
〔12〕郎芳,等.濰坊某高校教師甲狀腺結節(jié)與焦慮抑郁狀態(tài)相關性研究[J].濰坊醫(yī)學院學報,2019(04):259-262.
〔13〕王力娟.中小學教師狀態(tài)焦慮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徐陽)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Emotional Anxiety Am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Chang, ZHOU Nan
(Depart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ner Mongolia Electronic Inform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olhot 010070,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eply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emotional anxiety among you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alyze its internal causes, and explor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itig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use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the author refers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anxiety and alleviation measures of young teachers,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theme, tries to explore more research persp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provides theoretical reserve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emotional anxiety phenomenon faced by you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and lays a solid an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 specific research work.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Youth; Emotional Anxiety; Mitigation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