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也應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效果,也能促進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的科學性與多元性。為探討高校體育課程建設有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本文分析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意義與構成要素,以此為出發(fā)點提出了幾點如何建設有效的高校體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高校體育;混合教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5-0076-03
引言
“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更多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在此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應用“互聯(lián)網+”技術,不僅能夠獲得更豐富的教育資源,也能實踐更有效的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推動高校學生實現體育課程的自主學習,也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而推動高校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高校體育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
(一)豐富體育學習途徑
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互聯(lián)網的傳統(tǒng)認知,在新時代,有越來越多的人習慣運用互聯(lián)網學習和工作,而這也證明了網絡技術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將互聯(lián)網技術應用于高校體育教學中,不僅為高校體育課程,提供更豐富的教育素材,也能創(chuàng)新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實現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高效教學。這種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也被大部分高校體育教師認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教學過程分為線上理論教學和線下實踐培訓兩個角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方法可以選擇,進而有效提升訓練效果。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線上學習素材,也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途徑。
(二)提升體育教學效果
長期以來,高校體育教學是通過教師口頭講解和模仿訓練的方式完成,這種教學方法存在單向性和單一性的弊端,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在傳統(tǒng)模式下,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相對缺少溝通和交流。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及時通過網絡了解教學內容和最新教育動態(tài),也可以通過線上交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學習困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提升體育教學效果[1]。
二、高校體育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成要素分析
(一)教師與學生要素分析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相對于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模式而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線上教學時,高校體育教師能夠明顯察覺線上教學的技巧,線上教學的語言與傳統(tǒng)線下教學模式的不同,因此,高校體育教師要提升信息素養(yǎng),改變傳統(tǒng)的高校體育教學方式,應用更生動的教學語言與教學技巧,拉近高校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形成更加有效的線上教學環(huán)境。因此,高校體育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加強線上教學能力。同時,高校體育教師也要嘗試應用智能化的技術,對高校學生的線上體育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以此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運動習慣和體育精神??偟膩碚f,高校體育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準確認識到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意義,并熟練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技巧,從而做到與實際結合,開展因材施教。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高校體育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必須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因此,在高校體育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要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分析學生的身體素質基礎以及運動水平,以此制定更具針對性的高效體育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同時,由于高校學生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時,教師也要以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出發(fā)點,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與評價標準,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教學目標要素分析
教學目標是高校體育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標準與方向,因此,高校體育教師要制定明確且有效的教學目標。首先,高校體育教師要從教學大綱與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fā),對教學目標進行綜合考量。比如針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論知識教學、技能實踐教學、學生能力發(fā)展等角度,確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明確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針對線下的體育教學而言,教師可以采用更生動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體育能力,針對線上的體育教學而言,教師可以結合微課視頻、教學課件或直播課堂等開展體育理論知識教學與學生身心教育。
三、高校體育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策略
(一)加強教師信息素養(yǎng)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被廣泛推廣與應用,也獲得了眾多教師的認可。尤其是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更是一種全新的實踐與挑戰(zhàn)。高校體育教師作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引導者與建設者,體育教師的混合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質量。因此,高職體育課程教學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時,高校體育教師要充分了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能力所提出的要求與挑戰(zhàn)。
首先,在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時,高校體育教師要應用信息技術挖掘網絡中的體育教學資源,并對體育教學資源進行處理,發(fā)揮網絡體育教學資源的教育價值[2]。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要具備信息素養(yǎng),不僅要能夠熟練地對信息化的教學資源進行處理,也要分析高校學生的信息獲取與信息分析習慣。通過提升高校體育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提升高校體育教師的混合式教學能力。
其次,高校要為體育教師提供信息素養(yǎng)培訓機會。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高校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教師必須能夠合理甄別線上教學素材的優(yōu)劣,根據教學主題和教學目標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以此達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最佳效果。比如高??梢詾轶w育教師提供專門的信息技術培訓課程,尤其是要幫助年長教師積極學習新技術和新手段。
(二)分類體育課程內容
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參與體育訓練,提升自身的身體素養(yǎng)和體育訓練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精神。然而體育鍛煉的模式并不適用于大部分學生,導致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出現訓練興趣低下且訓練效果不佳等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效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但并非所有的體育教學內容均適用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主題、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分類,明確哪些內容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同時教師也應積極與學生和體育教育專家討論采用真正適合學生的體育訓練模式。
體育教師應根據課程教學需求和課程特征將體育教學內容進行類別劃分。一般來說,高校體育教學主要包括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綜合體育訓練三個部分。在理論知識教學當中,教師也可以將其劃分為禮儀知識、文化知識、運動理論知識和比賽知識四個環(huán)節(jié)。在實踐技能教學當中,一般包括身體素養(yǎng)和運動專項技能兩個層面,教師需要長時間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和輔助練習。相對于以上兩個類別而言,綜合類教學的內容相對來說更加豐富,一般需要學生進行自主練習,不需要教師過多的參與和引導[3]。比如常見的運動恢復技巧或是健身項目等都需要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
(三)優(yōu)化教學設計方案
傳統(tǒng)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且存在固化的教學思維。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徹底打破傳統(tǒng)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豐富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手段與教育資源,實現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
首先,在課程設計中,教師應靈活運用線上平臺的教學資源展開課堂教學,或是利用智慧化平臺為學生分享自主學習任務和自主學習材料,學生可以在課后自主觀看學習并記錄問題。
最后,在技能訓練層面,體育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向學生傳授動作要點,幫助學生明確動作的發(fā)力點和發(fā)力部位,使學生明確在練習過程中應當如何充分發(fā)揮身體機能的優(yōu)勢,從而確保訓練的安全性和準確性。這種視頻講解的形式相對于體育教師示范而言更加清晰,也能方便學生自主練習。同時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應用智能交互平臺檢驗學生的訓練成果。在智能交互平臺的應用過程中,平臺系統(tǒng)可以對學生的體育訓練視頻進行分解與檢測,并指出學生在訓練視頻中存在的動作錯誤。除此之外,高校體育教師在開展混合式教學時,可以在線上教學平臺提供豐富的體育視頻,學生能夠在視頻中了解豐富的體育理論知識或體育項目規(guī)則等拓展知識。在線下教學實踐中,教師也可以從學生個體差異的角度出發(fā)開展分層次的教學模式[4]。在線下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采用由易到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的球類運動技巧后,開展球類競賽與球類對抗,提升學生的球類運動水平。
(四)整合體育課程資源開發(fā)
互聯(lián)網平臺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特征,也成為各類教育資源的集合地,其中不乏優(yōu)質的體育教學素材。對于學生而言,互聯(lián)網中有龐大的學習資源,不僅能拓寬體育視野增長見聞,也能在線上學習當中獲取更全面、更專業(yè)的體育知識。與此同時,教師應深度挖掘和辨別線上教學資源庫,從中提取更高效、更高質、更有趣的教學材料,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更多的趣味性,從而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互聯(lián)網作為開放性和多元性平臺,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學習需求和教學需求,靈活鑒別線上教學資源的應用價值,避免錯誤信息對學生的思維觀念產生負面影響。
例如,在教學攀巖內容時,教師可以在線上為學生提供與攀巖相關的歷史典故或發(fā)展進程等內容。通過微課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有關阿爾卑斯山攀巖活動的內容,激發(fā)學生對攀巖這項運動的學習興趣。在介紹攀巖運動項目的意義時,教師可以利用明星或影視劇作為線上教學素材,通過這一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攀巖運動的好奇心和興趣。
(五)發(fā)揮教育平臺優(yōu)勢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線上教學平臺能夠為教師提供更豐富的教學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幫助教師及時收集整理和研究在這些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類數據,從而為改進教學設計提供數據支持。
1.智慧課堂的應用
智慧課堂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計算技術和物聯(lián)網技術等結合而形成的高效高質的教學模式,主要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過程進行分析,從而實現教學評價的及時化、教學決策的數據化和教學互動的立體化[5]。
2.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改變傳統(tǒng)體育教學決策的單一化和單向性,不只依賴于教師的主觀經驗,更多的是基于客觀教學數據而完成。教師可以利用數據分析結果對教學設計、教學資源、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進行優(yōu)化。第一步,對教學準備進行優(yōu)化。教師應合理利用SPOC在線教育平臺對學生的學情和預習情況進行分析,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身體素養(yǎng)、認知能力和運動水平等,以此為依據建立學生學習小組。第二步,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體育教師應借助SPOC的數據分析和挖掘功能,整合專業(yè)的體育教學資源,根據各個小組學生的學情篩選出與之匹配的教學素材。教學資源的呈現也應以視頻為主,各個視頻的時長控制在15分鐘左右。第三步,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主要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部分。在課前,教師應當在SPOC教學平臺中推送與其相對應的教學素材,主要包括基礎健康理論、動作技術和學習任務清單,引導學生展開課前自主學習。在課上,教師應進一步強化對理論知識和基礎動作的引導,幫助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實現深度學習。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新技術展開情景化教學,將實際情景與體育知識相結合,使學生在真實的體育場景當中強化對理論知識的深層認知。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設備,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環(huán)等監(jiān)控學生的實時訓練數據,合理調整在運動過程中的訓練強度,避免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出現損傷。在課后,教師可以利用平臺收集的數據以及自身的教學反思展開階段性評價,引導學生將教學過程中所獲取的經驗應用于日常訓練當中。第四步,教學評價的優(yōu)化。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主要包括線上評價、線下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線上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線上學習的活躍度、討論次數和發(fā)帖數量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學生參與線上學習的學習態(tài)度。線下評價則主要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三個部分,對學生的訓練過程、運動技能和體育品格進行綜合評價。終結性評價則包括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檢測、專項技能的考核和身體健康的測試。理論考核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測試題的方式評價學生的知識點理解情況,與線下期末考核相結合,更全面地考查學生的理論水平。而技能考核則應當在教師主觀評價的基礎上,借助智能分析工具展開綜合評價。通過線上評測系統(tǒng)生成體質報告,從而對學生的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進行客觀評定。
結語
“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給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帶來了較大沖擊,而這也是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趨勢。高校體育教師應認識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意義,通過提升信息素養(yǎng)、分類教學素材、優(yōu)化教學設計等方式,全方位發(fā)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張力.基于OBE理念的高校體育類在線課程建設研究[J].體育學刊,2021,28(3):106-111.
[2]劉源,陳翀,王海濤.高校體育專業(yè)混合式教學的特征、問題與改進策略[J].德州學院學報,2023,39(2):79-83.
[3]傅麗,金富巽.“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混合式體育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23):99-101.
[4]呂超,劉道喜.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微課引入高校體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1,23(2):160-163.
[5]朱春旺,姜婷婷.普通高校體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優(yōu)化研究[J].武術研究,2023,8(5):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