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金城公主和親吐蕃與中宗朝的皇權(quán)重構(gòu)

      2024-01-01 00:00:00謝元魯

      摘要:金城公主和親吐蕃是唐代歷史上籌備時間最長、送行儀禮規(guī)格最高、對當(dāng)時政局影響最大的公主和親,是中宗力圖提升自己政治權(quán)威、重構(gòu)皇權(quán)的重要活動之一。中宗雖然是當(dāng)時政治權(quán)力之爭中的失敗者,但由他主導(dǎo)的金城公主和親,在玄宗開元年間的唐蕃關(guān)系中仍然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guān)鍵詞: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唐中宗;皇權(quán)重構(gòu)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4.0715

      收稿日期:2024-08-30

      作者簡介:謝元魯,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與旅游學(xué)院教授,E-mail: ylx6603@163.com。

      唐中宗朝是武則天退位之后的過渡期,雖然唐祚已復(fù),但中樞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還未穩(wěn)定,家族、兩性、新舊朝之間權(quán)力沖突不斷,主導(dǎo)著這一時期的政治局勢。唐中宗被史家評為“昏庸懦弱”的君主,但他在位期間采取了培育李氏皇族勢力、拉攏諸武勢力、任用東宮舊臣、貶斥政變功臣、建立修文館文學(xué)侍從集團等措施,可見他并不甘于完全喪失朝政控制權(quán),仍然在政治基礎(chǔ)極為有限的條件下抗?fàn)帲鈭D重構(gòu)皇權(quán)參見: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3編第1冊,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4頁;孫英剛《唐代前期宮廷革命研究》,《唐研究》第7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287頁;何靜苗、李軍《蓋棺論未定:中興觀念與唐中宗歷史定位之嬗變》,《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23年第2期,第98-110頁。。而唐蕃關(guān)系史上引人注目的金城公主和親吐蕃研究金城公主的論文,從1980年以來至2023年共30余篇,主要從三個方面作了討論。第一,對金城公主入蕃史實的探討,包括出嫁對象、送行官員、同行人員、吐蕃方使者、在藏事跡等,代表作有:楊銘《吐蕃迎金城公主遣使考》,《西藏研究》1987年第4期,第19-21頁;石碩《關(guān)于金城公主入藏及出嫁對象等相關(guān)史實的考訂》,《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第70-75頁;石碩《金城公主事跡中一個疑案的研究——關(guān)于金城公主在吐蕃是否生子問題的考證》,《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2年第2期,第104-109頁;胡曉兵《護送金城公主入蕃和親使楊矩考略》,《西藏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7年第6期,第138-143頁; 陳明迪、陸離《唐入蕃使者補遺四則——以出土墓志為中心》,《西藏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9年第6期,第34-42頁;嚴寅春《金城公主入蕃同行人員考》,《中國藏學(xué)》2023年第3期,第65-72頁。第二,對公主和蕃作用的研究,包括漢藏關(guān)系、唐蕃關(guān)系、文化交流、佛教貢獻、醫(yī)學(xué)貢獻等,代表作有:郭衛(wèi)平《唐蕃關(guān)系中的又一盛事——淺談金城公主入藏》,《西藏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84年第3期,第32-38頁;吳逢箴《金城公主對發(fā)展唐蕃關(guān)系的貢獻——讀漢籍吐蕃文獻札記》,《西藏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85年第3期,第74-78頁;張云俠《漢藏文化交流的使者——文成、金城公主》,《中國藏學(xué)》1988年第1期,第93-107頁;崔明德《金城公主與漢藏關(guān)系》,《歷史教學(xué)》1990年第8期,第2-5頁;張云《唐蕃之間的書函往來、對話與溝通》,《中國藏學(xué)》2011年第S1期,第12-23頁;喜饒尼瑪、韓敬山《與之共存 和為治先——基于唐金城公主入藏史實的考量》,《西藏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6年第2期,第17-23頁。第三,對和親詩歌的研究,包括金城公主送行詩中對和親看法、公主形象、吐蕃形象等,代表作有:余恕誠、王樹森《論唐代和親詩歌的詩史意義》,《吉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3年第1期,第1-6頁;戴金波《送金城公主入蕃和親應(yīng)制詩略論》,《名作欣賞》2012年第29期,第134-137頁。但是,以上諸文對金城公主與中宗、睿宗朝政變遷關(guān)系極少涉及,因此本文所論為新的研究領(lǐng)域。,就是由唐中宗本人全力推動的,是中宗朝政局特點的集中反映,也是后武則天時代中宗力圖提升自己政治權(quán)威的重要活動之一。

      一" 中宗為何選擇金城公主與吐蕃和親

      唐與吐蕃在中宗時期的和親,是由吐蕃主動提出,也是武則天在位時遺留的政治承諾。據(jù)《舊唐書·吐蕃傳》記載:

      長安二年,贊普率眾萬余人寇悉州,都督陳大慈與賊凡四戰(zhàn),皆破之,斬首千余級。于是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朝請求和……明年,又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以求婚,則天許之。

      時吐蕃南境屬國泥婆羅門等皆叛,贊普自往討之,卒于軍中。諸子爭立,久之,國人立器弩悉弄之子棄隸蹜贊為贊普,時年七歲。中宗神龍元年,吐蕃使來告喪,中宗為之舉哀,廢朝一日。俄而贊普之祖母遣其大臣悉薫熱來獻方物,為其孫請婚,中宗以所養(yǎng)雍王守禮女為金城公主許嫁之。自是頻歲貢獻。劉昫等《舊唐書》卷196《吐蕃上》,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226頁。

      長安三年(703),即在中宗復(fù)唐前兩年,吐蕃侵唐失利,派使者入唐求和并求婚,得到武則天的應(yīng)許。但當(dāng)時武則天僅同意許婚,并未確定和親人選。中宗復(fù)位時,吐蕃內(nèi)亂不止,先后發(fā)生器弩悉弄贊普誅殺權(quán)臣論欽陵家族和贊普死于平定屬國叛亂軍中等事變,國內(nèi)政局動蕩不安。新立的贊普棄隸蹜贊當(dāng)時年僅七歲,由其祖母執(zhí)政,并派使者向唐為其孫請婚,在唐蕃關(guān)系中處于弱勢。在唐占據(jù)有利態(tài)勢的情況下,中宗仍然答應(yīng)和親。可見,這次和親是中宗欲完成武則天對吐蕃的承諾,并著眼于提升自己權(quán)威的政治選擇。

      中宗選擇與吐蕃和親的對象是金城公主。據(jù)《資治通鑒》記載:

      (景龍元年三月)庚子,吐蕃遣其大臣悉薫熱入貢。夏,四月,辛巳,以上所養(yǎng)雍王守禮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贊普。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08,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6610頁。

      為什么中宗要選擇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呢?從血緣關(guān)系上來看,金城公主是中宗的二兄李賢的孫女,也是中宗的侄孫女。

      中宗之所以選擇自己哥哥李賢的孫女金城公主作為和親對象,是因為在自己的直系后裔中,女兒一輩年齡已大,即使是最小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已結(jié)婚,并且活躍在中樞的政治舞臺上,不可能遠嫁給吐蕃的贊普。

      中宗自己有無孫女可供和親選擇呢?中宗有四個兒子:長子李重潤為祖母武則天杖殺,年僅十八歲,死后方冥婚,自無子女;二子李重福為中宗和韋皇后不喜,貶為外官,不準回歸京都;三子李重俊在中宗復(fù)位后立為皇太子,但因不是韋后親生而頗受猜忌,并在神龍三年(707)因發(fā)動宮廷政變失敗而被殺;四子李重茂在中宗復(fù)位時年僅七八歲。顯然,李重潤和李重茂無子女,而李重福和李重俊的子女情況失載,但即便有女兒,也不可能被選作和親的對象??梢?,中宗四子均無女兒可供和親。

      由于武則天時期對李唐皇族的清洗,遠支宗室早已凋零,而中宗的長兄李弘和二兄李賢都為母親武則天所殺,長兄無子,二兄在中宗復(fù)位時僅存守禮一子,四弟李旦這時處于中宗的政治對立面,中宗復(fù)位后在宗室子女中和親對象的選擇面很小。

      金城公主不僅是中宗二兄李賢的孫女,而且是唐中宗的養(yǎng)女?!杜f唐書》載,“中宗以所養(yǎng)雍王守禮女為金城公主”劉昫等《舊唐書》卷196《吐蕃上》,第5226頁。。中宗在吐蕃和親制書中亦稱,金城公主為“朕之少女,長自宮闈,言適遠方,豈不鐘念”唐中宗《金城公主降吐蕃制》,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42《公主和蕃》,學(xué)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頁。。蘇颋《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yīng)制》詩云“帝女出天津,和戎轉(zhuǎn)罽輪”陶敏輯?!毒褒埼酿^記》卷3,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19頁。,也以“帝女”身份稱呼金城公主。所以,中宗在為金城公主送行時才會在吐蕃使者面前失態(tài)流淚,“命吐蕃使進前,諭以公主孩幼,割慈遠嫁之旨,上悲泣歔欷久之”劉昫等《舊唐書》卷196《吐蕃上》,第5228頁。。顯然,中宗對自己的養(yǎng)女十分寵愛吳逢箴認為,金城公主非唐中宗養(yǎng)女。參見:吳逢箴《金城公主對發(fā)展唐蕃關(guān)系的貢獻——讀漢籍吐蕃文獻札記》,《西藏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85年第3期,第74-78頁。。

      中宗有八個女兒,最寵愛也最著名的是幼女安樂公主?!杜f唐書》載:

      安樂最幼,生于房州,帝自脫衣裹之,遂名曰裹兒,特寵異焉。……安樂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請帝書焉,帝笑而從之,竟不省視。又請自立為皇太女,帝雖不從,亦不加譴。劉昫等《舊唐書》卷51《后妃上·中宗韋庶人傳》,第2171-2172頁。

      既然有這樣一個寵溺的幼女,為什么還要收養(yǎng)一個更年幼的女兒呢?中宗于武后光宅元年(684)被廢為廬陵王,先后遷居于均州、房州等地。圣歷元年(698)召還洛陽,復(fù)立為皇太子。所以,金城公主應(yīng)該是在圣歷元年回到洛陽以后被中宗收養(yǎng)的。如果景龍四年(710)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時為15歲,那么她被收養(yǎng)時可能還不到5歲。中宗把二兄李賢的孫女作為自己的養(yǎng)女,應(yīng)是對二兄李賢的感情寄托,但金城公主本人的條件也是中宗收養(yǎng)她的重要原因。按沈佺期《冊金城公主文》說,金城公主“幼而敏惠,性實柔明,徽藝日新,令容天假”沈佺期《冊金城公主文》,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42,第186頁。,即既聰明伶俐,又容貌美麗,富有才能,性格亦讓人喜愛。這一描述或有溢美之處,但能讓中宗流涕不舍,實際情況應(yīng)不會相差太多。

      《舊唐書》與《資治通鑒》均載,中宗確定以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贊普是在景龍元年(707)四月劉昫等《舊唐書》卷7《中宗本紀》,第144頁;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08,第6610頁。。但按《唐會要》載,在神龍二年(706)閏正月為金城公主開府時,即因她將與吐蕃和親而在府中特置司馬官職王溥《唐會要》卷6《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頁。,可見以金城公主和親吐蕃的確定時間應(yīng)在神龍二年(706)初。

      以金城公主和親,還因為在近親中,中宗只能在其二兄的后代中選擇和親對象。中宗的胞弟李旦,由于在中宗被幽囚房州期間曾做過皇帝和皇嗣,在“五王政變”中又起過很大作用,實際上成為對中宗皇位的潛在威脅者,故中宗對他顧忌很深。與吐蕃的和親成敗,與中宗的政治權(quán)威緊密關(guān)聯(lián),因此中宗不可能選擇李旦的后代女性作為和親對象。但由于中宗二兄李賢僅存一子守禮,而守禮的子女雖有60多人,是李氏皇族中適宜和親的僅存血脈,但家風(fēng)不好,尤其是“女負貞稱”,不符合承擔(dān)和親使命的要求,所以中宗未在李守禮的其他孫女中選擇和親對象。據(jù)《舊唐書》載:

      守禮以外枝為王,才識猥下,尤不逮岐、薛。多寵嬖,不修風(fēng)教,男女六十余人,男無中才,女負貞稱,守禮居之自若……劉昫等《舊唐書》卷86《高宗中宗諸子傳》,第2833頁。

      二" 金城公主開府與宮廷權(quán)力競爭

      但中宗選擇自己寵愛的養(yǎng)女金城公主和親吐蕃,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金城公主卷入了與中宗自己親女安樂等公主相關(guān)的宮廷權(quán)力競爭之中,最終成為以遠嫁吐蕃為歸宿的出局者。

      神龍二年(706)正月,中宗同時為七位公主開府設(shè)置官屬。在同時開府的七位公主中,太平公主,武則天之女;新都公主,中宗長女;宜城公主,中宗第二女;定安公主,中宗第三女;長寧公主,中宗第四女;安樂公主,中宗第七女。長寧和安樂均為韋皇后所生。金城公主以中宗養(yǎng)女身份,也在此開府之列?!短茣份d:

      神龍二年閏正月一日,敕置公主(府)設(shè)官屬,鎮(zhèn)國太平公主儀比親王,長寧、安樂唯不置長史,余并同親王。宜城、新都、安定(定安)、金城等公主非皇后生,官員減半。其金城公主以出降吐蕃,特宜置司馬。至景龍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停公主府,依舊置邑司。王溥《唐會要》卷6《雜錄》,第79頁。按:“置公主”下缺“府”字,現(xiàn)據(jù)杜佑《通典》卷31《職官十三》(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82頁增補。又按:“安定”公主,在《唐會要》卷6《公主》“中宗八女”條下(第74頁)及《新唐書》卷83《諸帝公主傳》“中宗八女”條下(第653頁)皆記名為“定安”公主,故似應(yīng)以“定安”公主為定名。

      這一次公主開府分為四個等級:太平公主為第一等,韋后所生的長寧、安樂公主為第二等,非韋后所生的新都、定安公主為第三等,金城公主單獨一等。金城公主府的官屬配置,比照親王府減半,但又設(shè)置司馬。

      按《唐六典》載,親王府的侍從官吏,自從三品的傅以下,到從七品的祭酒,共7人;主管官吏自從四品上的長史、從四品下的司馬以下,到六七品的主簿、參軍,再到從八品下的典箋和從九品下的錄事以及吏員,共設(shè)置官吏52人,即使減半,也應(yīng)有二十五六人之多。金城公主府雖無長史,但特設(shè)司馬,僅比親王府低半級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9《諸王府公主邑司》,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726-732頁。。

      在金城公主之前,和親西突厥的南陽公主、和親吐谷渾的弘化公主以及和親吐蕃的文成公主,均未在出嫁前開府;在金城公主之后,也僅有肅宗女寧國公主、德宗女咸安公主和憲宗女太和公主,先后在出嫁回紇可汗前曾經(jīng)開府王溥《唐會要》卷6《和蕃公主 雜錄》,第86-89頁。。唐代的開府公主,除金城外,均為皇帝親女。而神龍二年(706)安樂等公主開府,主要是韋皇后之意。《舊唐書》載:

      (韋)后方優(yōu)寵親屬,內(nèi)外封拜,遍列清要。又欲寵樹安樂公主,乃制公主開府,置官屬。劉昫等《舊唐書》卷51《后妃上·中宗韋庶人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172頁。

      但中宗卻在公主開府的敕書中增加了金城公主的名字,雖然宣稱金城公主開府是為了與吐蕃和親,實際上也公開表示了自己對她的寵愛。此時離金城公主離開長安去吐蕃還有整整四年時間,這為金城公主通過開府在宮廷中建立一定的勢力如授金城公主府典簽的賈令琬頗有謀略,其父及本人的墓志銘中說他“文學(xué)泉深,形神高邁,禮能周物,義必在公”,“謀能專對,策可撫和”,其父為正議大夫,行石州別駕賈嘉賓。金城公主入蕃時,賈令琬曾奉使隨同送嫁。見:陳明迪、陸離《唐入蕃使者補遺四則——以出土墓志為中心》,《西藏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9年第6期,第36-42頁;嚴寅春《金城公主入蕃同行人員考》,《中國藏學(xué)》2023年第3期,第65-72頁。提供了時間與機會。金城公主有中宗的寵愛和自己的公主府,不可避免地會與依靠韋皇后寵愛、驕橫于朝堂的安樂公主和長寧公主等人出現(xiàn)競爭局面。金城公主年齡雖在中宗諸女中最小,但政治智慧頗高,性格堅強。她在開元年間多次與唐玄宗書信往來,向唐廷請求給予儒家經(jīng)典,以提升吐蕃漢文化水平;參與唐蕃赤嶺定界,減少邊境沖突;甚至在吐蕃進攻唐屬國小勃律時,欲出走他國以表示反對據(jù)記載,唐玄宗開元十年八月,“吐蕃圍小勃律王沒謹忙,謹忙求救于北庭節(jié)度使張嵩曰:‘勃律,唐之西門,勃律亡則西域皆為吐蕃矣?!遍_元十二年十月丁酉,“謝王特勒遣使入奏稱:‘去年五月,金城公主遣使詣個失密國,云欲走歸汝。個失密王從臣國王借兵,共拒吐蕃。王遣臣入取進止。’”參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12,第6752-6762頁。;等等事例,就可見一斑。所以,中宗讓金城公主與安樂公主、長寧公主等同時開府,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養(yǎng)女與親女之間的矛盾。

      金城公主是中宗養(yǎng)女,韋皇后即是其養(yǎng)母。金城公主與宜城、長寧、安樂公主名義上也應(yīng)是姐妹關(guān)系,但在她離開長安遠嫁時,不僅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而且與她同時開府的諸公主,均未有所表示,更未參加送行,可見她們之間關(guān)系冷漠。所以,中宗讓自己鐘愛的養(yǎng)女遠嫁吐蕃并親自送行,可能也是為了緩解后宮矛盾的不得已選擇。

      三" 為何需要長時間籌備和親

      金城公主和親的對象吐蕃贊普棄隸蹜贊在長安三年(703)年齡為七歲,那么到神龍二年(706)確定金城公主與他和親時,年齡約為十歲。《資治通鑒》載:

      (長安三年)十一月……吐蕃南境諸部皆叛,贊普器弩悉弄自將擊之,卒于軍中。諸子爭立,久之,國人立其子棄隸蹜贊為贊普,生七年矣。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07,第6569頁。

      金城公主和親吐蕃籌備時間很長。從長安三年(703)武則天許婚吐蕃,到神龍二年(706)確定以金城公主許嫁,再到景龍三年(709)吐蕃遣使迎親,景龍四年(710)金城公主離開長安赴吐蕃,準備時間前后達七年之久。即使從景龍元年正式訂婚算起,到最后出嫁也有三年多時間。與此比較,金城公主之前的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從確定人選到離開長安僅三個多月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5-196,第6157、6164頁。;金城公主之后和親的寧國、咸安和太和諸公主,從確定人選到正式出嫁也僅兩三個月,最短的還不到一個月。所以,金城公主和親的籌備時間是唐代和親公主中最長的。

      中宗選擇金城公主與吐蕃和親,應(yīng)該會考慮到公主的年齡不能比贊普相差太多。中宗為金城公主送行時,當(dāng)面對王公大臣及吐蕃使者時說“公主孩幼”;《新唐書·吐蕃傳》亦說“帝念主幼”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6《吐蕃上》,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081頁。?!抖Y記·曲禮》云:“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编嵭?、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1,阮元??獭妒?jīng)注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32頁。金城公主既被稱“孩幼”,應(yīng)就是當(dāng)時她還未到規(guī)定的婚嫁年齡之故。唐代女子婚齡,在貞觀元年(627)規(guī)定為滿十五歲就必須結(jié)婚唐太宗《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詔》,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110,第521-522頁。。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二月,甚至進一步降低男女婚齡,規(guī)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聽婚嫁?!蓖蹁摺短茣肪?3《嫁娶》,第1811頁。按:“男年十五”之后的句號應(yīng)更正為逗號。所以,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贊普時,年齡可能還達不到十五歲的婚齡要求。按此推算,在神龍二年(706)金城公主被確定為和親對象時,可能為十一二歲左右。而到景龍四年(710),吐蕃棄隸蹜贊贊普不過十三歲。訂婚時,公主與贊普的年齡均太小,應(yīng)是這次和親雙方籌備時間很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 中宗以超規(guī)格禮儀送親原因何在

      景龍四年(710),中宗送別金城公主和親吐蕃的禮儀,是超規(guī)格的。該年正月,公主臨行前頒發(fā)的制書云:

      眷彼吐蕃,僻在西服,皇運之始,早申朝貢。太宗文武圣皇帝,德侔覆載,情深億兆,思偃兵甲,遂通姻好,數(shù)十年間,一方清靜。自文成公主往嫁其國,因多變革,我之邊隅,亟興師旅,彼之蕃落,頗聞凋弊。頃者贊普及祖母可敦、酋長等,屢披誠款,積有歲時,思托舊親,請崇姻好。金城公主,朕之少女,長自宮闈,言適遠方,豈不鐘念。但朕為人父母,志恤黎元,若允誠祈,更敦和好,則邊方寧晏,兵役休息。遂割深慈,為國大計,宜筑外館,聿膺嘉禮,降彼吐蕃贊普。即以今月二十七日,朕親自送于郊外。唐中宗《金城公主降吐蕃制》,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42,第184頁。

      中宗在制書中闡明為何以金城公主和親吐蕃的緣由,是因文成公主去世之后,兩國在邊境上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事,為繼承太宗皇帝“思偃兵甲,遂通姻好”的國策,“遂割深慈,為國大計”,割舍自己鐘念的養(yǎng)女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贊普,以使“邊方寧晏,兵役休息”,由此將親自率領(lǐng)群臣遠出長安送別。

      《舊唐書》載:

      (景龍四年正月)帝幸始平縣以送公主,設(shè)帳殿于百頃泊側(cè),引王公宰相及吐蕃使入宴。中坐酒闌,命吐蕃使進前,諭以公主孩幼,割慈遠嫁之旨,上悲泣歔欷久之。因命從臣賦詩餞別,曲赦始平縣大辟罪已下,百姓給復(fù)一年,改始平縣為金城縣,又改其地為鳳池鄉(xiāng)愴別里。劉昫等《舊唐書》卷196《吐蕃上》,第5227-5228頁。

      《新唐書》載:

      帝為幸始平,帳飲,引群臣及虜使者宴,酒所,帝悲涕歔欷,為赦始平縣,罪死皆免,賜民徭賦一年,改縣為金城,鄉(xiāng)曰鳳池,里曰愴別。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6《吐蕃上》,第6081頁。

      《元和郡縣圖志》載:

      興平縣……景龍二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中宗送至此縣,改始平縣為金城縣。至德二年改名興平?!夙暆?,在縣西二十五里。周回十六里,多蒲魚之利。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關(guān)內(nèi)道二·京兆下·興平縣》,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5-26頁。按:原文中的“景龍二年”當(dāng)誤,應(yīng)為“景龍四年”。

      中宗送別金城公主時,親自率群臣送到長安以西110多里的始平縣,在縣西的百頃泊側(cè)設(shè)帳宴請群臣及吐蕃使臣,而且還把始平縣改名為金城縣,設(shè)帳所在的鄉(xiāng)改為鳳池鄉(xiāng)、里改為愴別里,并施恩赦免全縣除大辟罪以下的囚犯,又免除全縣徭賦一年。這個送親禮儀在唐代的和親史上是空前絕后的,不僅遠遠超越唐太宗時和親吐蕃的文成公主,也超越了此后和親回紇的肅宗女兒寧國公主、德宗女兒咸安公主和憲宗女兒太和公主。

      在送行宴會上,中宗對吐蕃使者強調(diào)自己對公主的慈愛和不舍之情,并在使者和群臣面前“悲泣歔欷久之”。從中可以看出,中宗對金城公主這個養(yǎng)女確實非常鐘愛,中宗的當(dāng)眾失態(tài)應(yīng)是對她不得不遠嫁吐蕃的歉疚。但中宗采用超規(guī)格的送親禮儀,似乎主要應(yīng)是出于政治的目的。中宗當(dāng)時面臨的朝堂局面,是自己的妻女對于朝政的掌控以及對皇權(quán)的侵蝕已日益明顯?!杜f唐書》載:

      安樂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請帝書焉,帝笑而從之,竟不省視。又請自立為皇太女,帝雖不從,亦不加譴。所署府僚,皆猥濫非才。又廣營第宅,侈靡過甚。長寧及諸公主迭相仿效,天下咸嗟怨之。劉昫等《舊唐書》卷51《后妃上·中宗韋庶人傳》,第2172頁。

      雖然這個局面為中宗自己親手造成,但作為皇帝,應(yīng)是想通過為金城公主舉行高規(guī)格的和親禮儀,對內(nèi)宣示自己的政治主導(dǎo)力,對外提升自己大唐君主的形象。

      五" 送親使臣的反覆與朝堂權(quán)力斗爭

      金城公主送親使臣的確定,也有許多波折。按《舊唐書·吐蕃傳》的記載,中宗最初召見侍中紀處訥,讓其擔(dān)任送親使,出使吐蕃,被其以“不練邊事”為由推辭。再令中書侍郎趙彥昭任使,趙彥昭卻通過司農(nóng)卿趙履溫請托安樂公主而留下,中宗只好讓左驍衛(wèi)大將軍楊矩出使?!杜f唐書》載:

      中宗召侍中紀處訥謂曰:“昔文成公主出降,則江夏王送之。卿雅識蕃情,有安邊之略,可為朕充吐蕃使也?!碧幵G拜謝,既而以不練邊事固辭。上又令中書侍郎趙彥昭充使。彥昭以既充外使,恐失其權(quán)寵,殊不悅,司農(nóng)卿趙履溫私謂之曰:“公國之宰輔,而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彥昭曰:“然計將安出?”履溫因陰托安樂公主密奏留之。于是以左衛(wèi)大將軍楊矩使焉。劉昫等《舊唐書》卷196《吐蕃上》,第5227頁。

      四年春正月……丁丑,命左驍衛(wèi)大將軍、河源軍使楊矩為送金城公主入吐蕃使。劉昫等《舊唐書》卷7《中宗本紀》,第149頁。

      中宗為金城公主任命送親使,卻相繼為紀處訥和趙彥昭兩位大臣所拒絕,顯示中宗對臣下的掌控力已經(jīng)十分低下。紀處訥和趙彥昭不愿任送親使,主要原因可能并非“不練邊事”或“恐失權(quán)寵”,而是因他們乃韋后和安樂公主的重要黨羽,在朝堂權(quán)力爭奪即將進入關(guān)鍵的時刻,不能長時間離開京城去遙遠的吐蕃出使。中宗精心準備并高調(diào)舉行送別金城公主的儀式,是借此宣示自己仍能主導(dǎo)朝政的應(yīng)對。

      在金城公主離開長安僅四個月后,中宗即為妻子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死。中宗到始平縣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是在景龍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即公元710年3月2日;金城公主于送行活動結(jié)束后的二月一日,即710年3月5日正式出發(fā)前往吐蕃。但在四個月后的六月初二,即710年7月3日,中宗就被妻女毒死。金城公主入吐蕃大體沿文成公主舊道,如按文成公主從長安到吐蕃都城邏些用時一年左右的路途時間,當(dāng)唐廷發(fā)生巨變時,金城公主可能仍在路途中,尚未到達邏些。

      中宗超規(guī)格送行金城公主和親吐蕃,是他去世前最后一次恢復(fù)自己的朝政主動權(quán)的努力。按武平一《景龍文館記》所載,中宗從景龍四年正月到六月,直到去世前沒有再去過安樂公主的宅第,與景龍三年屢次到安樂公主莊宅飲宴形成鮮明對比陶敏輯?!毒褒埼酿^記》卷3,第105-147、67、81-82、103頁。。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迫不及待地要毒死中宗,應(yīng)是已經(jīng)感覺到中宗有可能會脫離自己掌控之故。

      在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死中宗、韋后企圖臨朝稱制的過程中,紀處訥、趙履溫和趙彥昭三人正是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集團的重要成員?!杜f唐書》載:

      (景龍四年)六月,中宗暴崩,韋后臨朝稱制。韋溫、宗楚客、紀處訥等謀傾宗社……劉昫等《舊唐書》卷8《玄宗本紀》,第166頁。

      時安樂公主與駙馬武延秀、侍中紀處訥、中書令宗楚客、司農(nóng)卿趙履溫互相猜貳,迭為朋黨。劉昫等《舊唐書》卷51《后妃上·中宗韋庶人傳》,第2174頁。

      四年,中宗崩,秘不發(fā)喪,韋庶人召諸宰相韋安石、韋巨源、蕭至忠、宗楚客、紀處訥、韋溫、李嶠、韋嗣立、唐休璟、趙彥昭及瑰等十九人入禁中會議。劉昫等《舊唐書》卷88《蘇瑰傳》,第2879頁。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為對抗相王李旦和臨淄王李隆基父子,需要發(fā)動宮廷政變,直接掌握最高權(quán)力。在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即將動手之際,作為黨羽的紀處訥、趙彥昭與趙履溫三人自然不愿離開京城,去遙遠的吐蕃為金城公主送親。在李隆基發(fā)動第二次宮廷政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扶持其父李旦登上皇位為睿宗后,紀處訥與趙履溫皆被處死。趙彥昭雖然逃死,并在睿宗朝仍擔(dān)任涼州都督和宋州刺史等重要官職,但終因在中宗時 “朋黨比周”、支持韋后臨朝稱制,被玄宗于開元二年貶為袁州別駕?!杜f唐書》載:

      (景龍四年,臨淄王李隆基)分遣萬騎誅其黨與韋溫、溫從子捷及族弟嬰,宗楚客、弟晉卿,紀處訥,馬秦客,葉靜能,楊均,趙履溫,衛(wèi)尉卿王哲,太常卿李,將作少匠李守質(zhì)及韋氏武氏宗族,無少長皆斬之。梟后及安樂公主首于東市。劉昫等《舊唐書》卷51《后妃上·中宗韋庶人傳》,第2174-2175頁。

      開元二年……下詔曰:“……刑部尚書趙彥昭等,往在先朝,曲蒙厚賞,因緣幸會,久在廟堂,朋黨比周,聞于行路。景龍之末,長蛇縱禍,倉卒之間,人神憤怨,未聞舍生取義,直道昌言,遂削太上皇輔政之辭,用韋氏臨朝之策?!瓘┱芽稍輨e駕,并員外置。”劉昫等《舊唐書》卷92《韋安石傳》,第2957-2958頁。

      六" 金城公主對唐蕃關(guān)系的重大影響

      金城公主到吐蕃還不到一年,唐睿宗景云二年(711)閏六月,唐廷又派司賓少卿甘昭和太子贊善大夫沈皓仙出使吐蕃,冊立金城公主為睿宗長女,并再次冊封她為金城公主,這在唐代和親歷史上又是空前絕后的舉動。甘昭與沈皓仙除冊文中提及任命為出使吐蕃的正副使臣之外,其余事跡無考。睿宗《冊金城公主文》為沈佺期所撰寫,文曰:

      維景云二年,歲次辛亥,(閏六月)二十日癸亥,皇帝若曰:“咨爾金城公主,幼而敏惠,性實柔明,徽藝日新,令容天假。先帝承皇祖之寶訓(xùn),繼文成之舊姻,割天性之慈,徇安人之業(yè)。何蒼生不幸,紫宸厭代。朕勉及丕基,兢守大烈,永懷同氣,注心道體。靖言河湟,無忘鑒寐,湯沐之?dāng)?shù),信命之勤,追平昔而載深,于骨肉而加等。于戲!禮之隆殺,大系乎情;情之厚薄,抑亦在我。今猶子屬愛,何異所生;然叔父繼恩,更思敦睦。是用命朝散大夫、試司賓少卿、護軍、曹國公甘昭充使,試詹事丞、攝太子贊善大夫沈皓仙為副,持節(jié)往冊爾為朕長女,依舊封金城公主?!鄙騺缙凇秲越鸪枪魑摹?,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42,第186頁。按:《唐大詔令集》中的《冊金城公主文》頒布時間原闕月份,僅載頒布之月第二十日的干支為癸亥。按:《二十史朔閏表》,景云二年閏六月二十日恰為癸亥,與詔令之文相合,故確定冊文頒布的時間為景云二年閏六月二十日。

      睿宗自己有十一個女兒,金城公主的年齡不可能超過睿宗的長女壽昌公主,大致與在景云二年(711)出家為道士的睿宗第八女金仙公主和第九女玉真公主年齡相近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83《諸帝公主傳》,第3656-3657頁。。睿宗派遣使臣再次出使吐蕃,應(yīng)與景龍四年(710)六月連續(xù)發(fā)生的兩次宮廷政變有關(guān)。睿宗即位,首先必須安定內(nèi)部。雖然冊文中說“靖言河湟,無忘鑒寐”,但對吐蕃“更思敦睦”。為確立和鞏固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地位,維護唐蕃關(guān)系,唐廷也不得不派使臣入吐蕃;“猶子屬愛,何異所生,然叔父繼恩,更思敦睦”,睿宗以繼位叔父名義,把金城公主冊封為自己的長女,金城公主的皇族身份于是由中宗的養(yǎng)女轉(zhuǎn)為睿宗的女兒,并以金城公主之號再次加封,實為通過虛擬血緣關(guān)系的轉(zhuǎn)移與金城封號的再次確認,提升金城公主在皇族中的地位,以安撫金城公主,緩和因唐廷連續(xù)動蕩而可能受到影響的唐蕃關(guān)系。

      當(dāng)時唐朝宮廷的劇烈動蕩,實際已經(jīng)對唐蕃關(guān)系造成了重大影響。睿宗即位后,吐蕃趁機通過鄯州都督楊矩向朝廷上奏,以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的名義向唐索要河西九曲?!杜f唐書》載:

      睿宗即位……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fù)叛,始率兵入寇。

      開元二年秋,吐蕃大將蚠達焉、乞力徐等率眾十余萬寇臨洮軍,又進寇蘭、渭等州,掠監(jiān)牧羊馬而去。楊矩悔懼,飲藥而死。劉昫等《舊唐書》卷196《吐蕃上》,第5228頁。

      楊矩為何要充當(dāng)吐蕃的代言人呢?睿宗在繼位后對中宗的親信大臣進行過大清洗,對楊矩也不例外。楊矩作為金城公主送親使入吐蕃,不辭辛勞,應(yīng)有功勛,但使命完成后卻未能返京,由左衛(wèi)大將軍轉(zhuǎn)任鄯州都督,官品也由正三品降為從三品?!短屏洹份d:

      左、右衛(wèi),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左、右衛(wèi)大將軍·將軍之職,掌統(tǒng)領(lǐng)宮廷警衛(wèi)之法令,以督其屬之隊仗,而總諸曹之職務(wù)……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4《諸衛(wèi)》,第615-616頁。

      下都督府:都督一人,從三品。戶不滿二萬為下都督。李林甫等《唐六典》卷30《三府督護州縣官吏》,第744頁。

      鄯州,即今青海西寧市,人口稀少,實為地處唐蕃邊境、軍務(wù)繁劇的邊州?!杜f唐書·地理志》載:

      鄯州下都督府……舊領(lǐng)縣二,戶一千八百七十五,口九千五百八十二。天寶領(lǐng)縣三,戶五千三百八十九,口二萬七千一十九。在京師西一千九百一十三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四十里。劉昫等《舊唐書》卷40《地理志三·隴右道》,第1633頁。

      楊矩的貶黜,可能與他是中宗的親信有關(guān)。中宗先后任命兩位送親使未果,最后任命的楊矩慨然從命,應(yīng)是中宗信重之人。但他從吐蕃送親返回時朝局已大變,中宗已亡,睿宗登位,睿宗和李隆基既已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黨羽,也要清除中宗在軍中的親信,所以楊矩未能返回長安而轉(zhuǎn)任荒域邊城。唐代前期,官吏皆以在朝任職為榮,以外任為卑,形成內(nèi)重外輕的風(fēng)氣。顯然,楊矩由京都的左衛(wèi)大將軍轉(zhuǎn)任鄯州都督實為貶謫。

      為何吐蕃想要獲得河西九曲地?胡三省注云:“九曲者,去積石軍三百里,水甘草良,宜畜牧,蓋即漢大、小榆谷之地,吐蕃置洪濟、大漠門等城以守之?!彼抉R光《資治通鑒》卷210,第6661頁?!秲愿敗ね獬疾俊た傂颉份d:“睿宗即位,乃以河西九曲地賜吐蕃,以其地肥饒,堪頓兵,于是復(fù)畔?!蓖鯕J若輯《冊府元龜》卷956《外臣部·總序》,明刻本,第8頁。河西九曲,位于今青海貴南至貴德的黃河上游一帶,水草肥饒,可以作為畜牧屯兵地,加上接近唐境,在唐蕃軍事態(tài)勢中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楊矩出使過吐蕃,后又駐鄯州,對唐蕃邊境山川地理形勢應(yīng)有較多認識,卻為吐蕃奏請給予河西九曲地,雖有接受吐蕃賄賂的原因,很可能也有借此對自己有功而受貶表達不滿之意;睿宗因初登帝位,朝中政局不穩(wěn),為維持因金城公主和親而形成的良好唐蕃關(guān)系,不得不答應(yīng)楊矩的奏請關(guān)于河西九曲的地域所在,諸家說法不一。參見:劉滿《唐九曲及其相關(guān)軍城鎮(zhèn)戍考》,《敦煌學(xué)輯刊》2010年第2期,第8-28頁;鄭紅翔、張旭《唐、蕃戰(zhàn)爭中的九曲之地與石堡城》,《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0年第1期,第106-114頁;楊長玉《唐蕃接觸中的河西九曲》,《中國史研究》2020年第3期,第111-127頁。今仍按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隴右道東部圖》(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第61-62頁)中所標注的九曲地域。楊長玉認為,吐蕃取得河西九曲的時間是在玄宗先天二年(713),所依據(jù)的是《冊府元龜·外臣部·奸詐》記載的時間,但這與該書《外臣部·總序》記載的時間相矛盾,且《資治通鑒》亦系此事于睿宗即位之初的景云元年(710)十二月,故不取楊說。。

      因獲得河西九曲,吐蕃擁有了優(yōu)越的對唐進攻基地,唐朝則因失去河西九曲之地而在戰(zhàn)略上處于被動地位。玄宗開元二年(714),吐蕃即依托此地向唐境大舉進攻,造成嚴重后果,楊矩為此悔懼自殺。當(dāng)時宰相盧懷慎、姚崇奏說:“頃者吐蕃以河為界,神龍年中降公主,吐蕃遂過河筑城,置獨山、九曲兩軍,去積石三百里,又于河上造橋。吐蕃今既叛我,此橋即因毀折。橋既見毀,城自然拔?!蓖鯕J若輯《冊府元龜》卷992《外臣部·備御第五》,第5頁??梢?,河西九曲已成為唐蕃爭奪的焦點,直到天寶十二載(753),河西九曲才由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暫時收復(fù)。

      七" 中宗主導(dǎo)朝政的企圖受到挫折

      中宗以金城公主與吐蕃和親,維持唐蕃的和好關(guān)系,并企圖通過這個行動增加自己對朝政的主導(dǎo)能力。那么當(dāng)時朝野群臣對中宗的這一決策是否理解和認同呢?從中宗最為重視的修文館學(xué)士的態(tài)度分析中,大致可以管中窺豹。金城公主送別儀式中最為重要的活動之一,是中宗率修文館學(xué)士為她和親吐蕃賦詩送行。據(jù)武平一《景龍文館記》記載,除中宗外,當(dāng)時應(yīng)制賦詩的共有17人:李嶠、崔湜、劉憲、張說、薛稷、閻朝隱、蘇颋、韋元旦、徐堅、崔日用、鄭愔、李適、馬懷素、武平一、徐彥伯、唐遠悊、沈佺期陶敏輯?!毒褒埼酿^記》卷3,第117-121頁。。其中,有16人史載均為修文館學(xué)士,唯唐遠悊身份不明。但唐遠悊能參與送行金城公主活動,并能撰寫應(yīng)制和詩,很可能是景龍二年后增選的修文館學(xué)士。修文館學(xué)士共24人,這次參與送行并撰寫送行詩的即有17人,比例是非常高的。

      修文館學(xué)士為唐中宗所設(shè)立,是唐中宗親自設(shè)立的文學(xué)侍從機構(gòu)。《新唐書·李適傳》載:

      初,中宗景龍二年,始于修文館置大學(xué)士四員、學(xué)士八員、直學(xué)士十二員,象四時、八節(jié)、十二月。于是李嶠、宗楚客、趙彥昭、韋嗣立為大學(xué)士,適、劉憲、崔湜、鄭愔、盧藏用、李乂、岑羲、劉子玄為學(xué)士,薛稷、馬懷素、宋之問、武平一、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為直學(xué)士,又召徐堅、韋元旦、徐彥伯、劉允濟等滿員。其后被選者不一。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02《李適傳》,第5748頁。

      《景龍文館記》所載為金城公主送行詩的詩題統(tǒng)一用《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yīng)制》,均為五言詩。也就是說,唐中宗首先賦詩,眾學(xué)士奉命和詩。但《景龍文館記》、《文苑英華》和《唐詩紀事》等均未載中宗的送行詩。中宗送行之詩雖佚,但以和親促進唐蕃兩國和好應(yīng)是其主旨。

      陪同中宗賦詩的17位修文館學(xué)士中,有一部分人對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可以帶來兩國安寧明確表示肯定。如李適詩:“主歌悲顧鶴,帝策重安人?!蔽淦揭辉姡骸皬V化三邊靜,通姻四海安?!毖︷ⅲ骸皯鸦募某嘧樱虗劬仙n生。”但諸學(xué)士中也有部分人在詩中反對這次和親,如閻朝隱詩:“還將貴公主,嫁與傉檀王?!碧七h悊詩:“那堪桃李色,移向虜庭春?!鄙騺缙谠姡骸拔魅址俏移?,明主至公存?!崩顛姡骸斑€將弄機女,遠嫁織皮人。” 一些學(xué)士的態(tài)度則較為模糊,詩中著重描述金城公主送行情景,并不正面評價和親行為,如劉憲詩:“和親悲遠嫁,忍愛泣將離?!瘪R懷素詩:“離情愴宸掖,別路繞關(guān)梁?!边€有一些人在詩中有婉轉(zhuǎn)批評之意,如徐堅詩“匣中詞易切,馬上曲虛繁”,認為和親交好的言辭不能代表雙方實際的行為;崔日用詩“圣后經(jīng)綸遠,謀臣計畫多”,則把唐蕃和親歸結(jié)為武則天的功績;崔湜詩“顧乏謀臣用,仍勞圣主憂”以上諸學(xué)士應(yīng)制詩,皆參見:陶敏輯校《景龍文館記》卷3,第117-121頁。,認為中宗對吐蕃和親缺乏臣下支持,皆暗含諷喻。

      中宗在金城公主和親詔令中說“強漢乘時,建和親之義”唐中宗《金城公主降吐蕃制》,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42,第184頁。,認為以漢之強,也要和親。一些學(xué)士也在詩中引用漢代和親典故比附唐蕃和親。如張說詩:“戎王子婿寵,漢國舊家慈?!碧K颋詩:“旋知偃兵革,長是漢家親?!表f元旦詩:“柔遠安夷俗,和親重漢年?!编崘衷姡骸跋录奕滞ミh,和親漢禮優(yōu)。”徐彥伯詩:“虜庭遙作館,漢策重和親?!碧彰糨嬓!毒褒埼酿^記》卷3,第117-121頁。但是,學(xué)士們引用漢代和親典故,并非都是對金城公主和親持肯定態(tài)度。如在為金城公主送行的應(yīng)制詩中引用漢代和親典故的張說,在其《南中送北使二首》中,就認為和親不能消除兩國征戰(zhàn),是漢朝之羞:“聞有胡兵急,深懷漢國羞。和親先是詐,款塞果為信念仇”張說《南中送北使二首》,《全唐詩》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頁。。另一位學(xué)士李嶠對和親的真實態(tài)度在他的《倡婦行》中也有表露,“胡兵屢攻戰(zhàn),漢使絕和親”李嶠《倡婦行》,《全唐詩》上冊,第175頁。,對和親表示否定。宋之問也是修文館學(xué)士,雖未參加送行金城公主的活動,但他的《贈嚴侍御》詩云“當(dāng)聞漢雪恥,羞共虜和親”宋之問《贈嚴侍御》,《全唐詩》上冊,第162頁。,亦明確表示漢代和親是恥辱??梢姡趹?yīng)制詩中引用漢代典故的學(xué)士,也并非都贊同和親。

      中宗對修文館學(xué)士非常重視,予以極高的待遇,為當(dāng)時人所欽慕:

      凡天子饗會游豫,唯宰相及學(xué)士得從。春幸梨園,并渭水祓除,則賜細柳圏辟癘;夏宴蒲萄園,賜朱櫻;秋登慈恩浮圖,獻菊花酒稱壽;冬幸新豐,歷白鹿觀,上驪山,賜浴湯池,給香粉蘭澤,從行給翔麟馬,品官黃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賦詩,學(xué)士皆屬和,當(dāng)時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禮法,惟以文華取幸。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02《李適傳》,第5748頁。

      但就是這樣一批被中宗看重的親信文人中,卻有相當(dāng)一部分人在應(yīng)制詩中不贊同中宗的和親政策,說明當(dāng)時朝野對金城公主和親吐蕃之舉意見分歧。

      臣下對和親的不同議論,并未影響唐代君主對和親的重視與肯定。唐太宗評價和親北狄有云:“北狄世為寇亂……若遂其來請,與之為婚媾……北狄風(fēng)俗,多由內(nèi)政,亦既生子,則我外孫,不侵中國,斷可知矣。以此而言,邊境足得三十年來無事?!眳蔷ぁ敦懹^政要》卷9《征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62-263頁。中宗承繼太宗國策,以和親吐蕃促進雙方和好,減少戰(zhàn)爭,保持邊境安寧。中宗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僅一年以后,睿宗又欲“以宋王成器女為金山公主,許嫁突厥默啜”,雖然隨著睿宗的退位,和親并未實現(xiàn)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10,第6664、6671頁。。玄宗時,又以永樂、燕郡、固安、交河、東光、和義、靜樂、宜芳等公主相繼和親王溥《唐會要》卷6《和蕃公主》,第86-87頁。??梢姡W诤托诙祭^承了中宗的和親政策。

      雖然唐代君主都把和親作為與唐廷與周邊各族交好的重要方式,但從中宗時朝臣對金城公主和親吐蕃的態(tài)度分歧中,可以看出中宗的和親政策并未得到臣下的一致響應(yīng),就連他悉心提拔并寄予厚望的修文館學(xué)士,在參加金城公主送行時,也有許多人在應(yīng)制詩中明確或含蓄地反對和親。這表明唐中宗想通過與吐蕃和親,超規(guī)格送行金城公主,以達到凝聚人心、增加自己對朝政的主導(dǎo)力的企圖并未完全實現(xiàn)。當(dāng)時實際控制朝政的韋皇后、安樂公主和武三思等人,對金城公主和親過程并未參與,其實也表明武、韋諸人并不愿意中宗通過和親一事來提高其對朝政的影響力。

      八" 金城公主卓越地實現(xiàn)了和親使命

      從金城公主到吐蕃后的卓越表現(xiàn)來看,中宗對她的期望應(yīng)是基本達到了。金城公主對自己和親的使命有清楚的認識:“奴奴降番,事緣和好?!苯鸪枪鳌镀蛟S贊普請和表》,董浩等編《全唐文》卷100,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30頁。金城公主在吐蕃期間,請賜文史經(jīng)典,輸入唐文化;參與唐蕃定界,減少邊境戰(zhàn)爭;因被睿宗封為長女后,以妹妹身份與玄宗皇帝保持密切書信來往,“比者通好,信使數(shù)來,知彼所宣,善足為慰”張九齡《敕金城公主書》,董浩等編《全唐文》卷287,第2907頁。,在化解唐蕃之間的沖突方面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才能?!杜f唐書》載:

      (開元)十七年……因令惟明及內(nèi)侍張元方充使往問吐蕃。惟明、元方等至吐蕃,既見贊普及公主,具宣上意。贊普等欣然請和……令其重臣名悉獵隨惟明等入朝……

      時吐蕃使奏云:“公主請《毛詩》、《禮記》、《左傳》、《文選》各一部。”制令秘書省寫與之。劉昫等《舊唐書》卷196《吐蕃上》,第5230-5232頁。

      《資治通鑒》載:

      (開元二十一年)二月,丁酉,金城公主請立碑于赤嶺以分唐與吐蕃之境,許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13,第6800頁。

      在玄宗開元年間,盡管唐和吐蕃屢生戰(zhàn)事,但金城公主仍然起到了雙方關(guān)系紐帶的作用,正如后來任隴右節(jié)度使的皇甫惟明對唐玄宗所說,唐、蕃“兵連不解,日費千金,河西、隴右由茲困敝。陛下誠命一使往視公主,因與贊普面相約結(jié),使之稽顙稱臣,永息邊患,豈非御夷狄之長策乎”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13,第6791頁。。唐玄宗對金城公主有高度的評價:“金城公主,遠降殊方,底寧蕃落,載懷貞順之道,深明去就之宜,能知其人,而獻其款,忠節(jié)克著,嘆美良深。”玄宗《賜金城公主書》,董浩等編《全唐文》卷40,第441頁。唐欲與吐蕃通和,玄宗就會致書金城公主或派遣使者去邏些看望;吐蕃如遇戰(zhàn)事不利,也會通過金城公主上書玄宗的方式,派使者入朝求和金城公主與玄宗往來書信,參見:劉昫等《舊唐書》卷196《吐蕃上》,第5227-5233頁;王欽若輯《冊府元龜》卷979《外臣部二十四》,先天二年七月、開元四年八月、開元五年三月、開元十二年八月、開元十八年十月、開元二十一年二月、開元二十一年七月、開元二十八年七月條,第4-13頁;金城公主《乞許贊普請和表》、《謝恩賜錦帛器物表》、《請置府表》以及張九齡《敕金城公主書》,董浩等編《全唐文》卷100、287,第1030、2907頁。。唐蕃雙方以金城公主為紐帶,保持了一種斗而不破的關(guān)系。

      開元二十九年(741),金城公主去世,聯(lián)結(jié)唐蕃兩國的最重要紐帶中斷,致使從天寶年間開始唐蕃關(guān)系惡化,戰(zhàn)爭升級。從這一方面來說,中宗雖然作為承接武則天強人政治之后的君主,在當(dāng)時的政治權(quán)力之爭中無疑是失敗者,為妻女所毒殺之命運亦很悲慘,但他主導(dǎo)的金城公主和親,在玄宗開元年間的唐蕃關(guān)系中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具有深遠影響。

      中宗、睿宗時期是唐代歷史上從武則天時代轉(zhuǎn)向開元之治的過渡時期。由于不同利益集團對皇權(quán)的爭奪,使得因武則天的強力壓制而缺乏權(quán)力基礎(chǔ)、才能平庸的中宗和睿宗對皇權(quán)的掌控力度十分薄弱,而且唐蕃雙方此時均處于內(nèi)部動蕩之中,需要對方的支持以度過困局。金城公主的和親吐蕃,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xiàn)的,所以無論是籌備的經(jīng)過、送親的過程和后續(xù)的影響,都成為唐代和親史上的特例。但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后,由于時代的需要與卓越的努力,使她成為這一時期唐蕃關(guān)系中的關(guān)鍵人物,為玄宗開元之治的成功提供了自己的助力。

      [責(zé)任編輯:凌興珍]

      Peacemaking Marriage of Princess Jincheng to Tubo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mperial Power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Zhong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Xie Yuanlu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China

      Email: ylx6603@163.com

      Abstract:

      The peacemaking marriage of Princess Jincheng to Tubo represents the longestplanned, most ceremonially elaborate, and most politically consequential marriage of its kin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It wa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Emperor Zhongzong’s efforts to bolster his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realize imperial power reconstruction. Although Zhongzong was ultimately unsuccessful in the political power struggles of his time, the marriage he orchestrated for Princess Jincheng continued to exert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angTubo relations during Emperor Xuanzong’s Kaiyuan reign.

      Key Words: princess Jincheng; peacemaking marriage to Tubo; emperor Zhong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reconstruction of the imperial power

      河南省| 郓城县| 长白| 兴安盟| 探索| 曲水县| 呼图壁县| 元阳县| 肇州县| 闽清县| 闽侯县| 西平县| 涟水县| 鹿泉市| 云安县| 阳泉市| 喀什市| 吉木乃县| 明水县| 庆城县| 旅游| 临澧县| 囊谦县| 儋州市| 济阳县| 石首市| 白河县| 五台县| 亳州市| 通城县| 航空| 靖安县| 东丰县| 吉安县| 西峡县| 凯里市| 榆中县| 宁海县| 乐东| 望江县|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