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趙希弁曾祖紹興年間定居袁州,生父師冋嘗於衡山、郴州任官,與袁州地方長官多有交往。淳祐九年,知袁州黎安朝囑希弁??彼木肀尽犊S讀書志》,並附以希弁本人藏書,即《讀書附志》。從空間來看,《附志》中袁州乃至江西刻本最爲集中,同時與湖南、四川刻本存在密切關(guān)係;從時間論之,《附志》中寧宗、理宗時期刻本,即慶元、嘉泰以後至淳祐九年之間的刻本最爲集中。嘉泰二年黨禁結(jié)束,道學及道學家著述語録大量刊行,《附志》忠實反映了這一時期江西地區(qū)圖書生産、流傳的面貌?!吨信d館閣續(xù)書目》止於嘉定十三年,《中興國史藝文志》止於嘉定十七年,《宋史藝文志》著録部分理宗、度宗時著述、刊本失載,《讀書附志》與《直齋書録解題》很大程度上可以補備理宗部分缺失。
關(guān)鍵詞:趙希弁 《讀書附志》 道學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有杜鵬舉四卷本、姚應(yīng)績二十卷本兩個系統(tǒng)。淳祐九年冬至(己酉,1249),黎安朝於袁州重刊四卷本,並刻趙希弁藏書目即《讀書附志》一卷;同年五月,游鈞於衢州重刊二十卷本,是爲衢本。次年淳祐十年(庚戌,1250),黎安朝又刻趙希弁所校衢本增益四卷本內(nèi)容爲《讀書後志》二卷(對應(yīng)《後志》,先刻四卷本則稱《前志》),並附二本考異,是爲袁州本。袁本因此也可以分析成淳祐九年、十年兩部分,即淳祐九年:(袁本)晁公武序、杜鵬舉序、《讀書志》四卷、趙希弁《讀書附志》一卷、淳祐己酉冬至黎安朝跋;淳祐十年:淳祐庚戌冬至趙希弁《讀書後志》序、(衢本)晁公武序、(衢本)目録、《讀書後志》二卷、二本考異、淳祐庚戌黎安朝小至二日跋、(衢本)淳祐己酉夏五游鈞跋。因而本文以淳祐九年冬至這一時間點爲下限,考察《讀書附志》的基本情況。
生平補述
趙希弁生平,錢大昕、陳祺壽均有考證。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後附《趙希弁傳》,於陳文基礎(chǔ)上加以附注。但陳、孫二文均有未備,今據(jù)趙師冋壙誌修訂如下:
據(jù)錢大昕、陳祺壽考《宋史·宗室世系表》,燕王德昭子魏王惟正,惟正子馮翊侯從讜,從讜子馮翊侯世覃,世覃子正議大夫令諴,令諴子右奉議郎子孟,子孟子伯崟,伯崟子師向、師冋,師向子希弁。《讀書附志》稱“生父師冋紹定戊子爲衡山令”“先君子戒庵居士師向”,則是本師冋子而爲師向後。據(jù)袁本《郡齋讀書志》黎安朝淳祐十年跋,希弁字君錫?!陡街尽肥疸曉啤敖麂钬曔M士、秘書省校勘書籍”,係家於江西者。而根據(jù)趙希弁所作師冋壙誌,子孟於“紹興間宰袁之萬載,遂居宜春”,即南宋初年已定居袁州。
趙希弁生父師冋生於隆興元年(1163)十一月,紹定元年(1228)前後知潭州衡山縣:
《皇王大紀》八十卷五上16b?!B定戊子(元年),希弁生父師冋爲衡山令,嘗奉朝旨索其書云。
紹定四年十二月任郴州通判,六年九月奉祠,嘉熙二年(1238)八月致仕,淳祐五年(1245)九月卒歿,年八十三,墓銘爲程公許所書:
《滄洲先生塵缶編》三十五卷、內(nèi)外制二十四卷五下25b。右程先生公許之文也……臞軒王邁爲之序其集,希弁生父郴倅墓銘,先生筆也。
《附志》多處顯示趙師冋與程公許頗有交往。程公許淳祐三年春至四年十一月知袁州,刻其兄程公説《春秋分記》、李壁《雁湖先生詩集》正在知袁州時(詳下)。程公許外,趙師冋與袁州歷任地方長官都頗爲親厚,如知州史彌忞稱袁人被化,樂於趨善:
《太上感應(yīng)篇》八卷五上53b。右漢嘉夾江隱者李昌齡所編也。希弁生父師冋嘗爲之序,四明史彌忞跋其後曰:“趙公所序,禍福善惡之報爲尤詳,可謂愛人以德者。余嘗守袁,喜袁人之樂於趍善,因閲是序,矍然起敬?!倍坦S、湯中繼書之。
湯中任宜春主簿在嘉熙元年、程公許知袁州在淳祐三年,當在史彌忞後。師冋壙誌亦云“至於掛冠臥家,蔬素清健,杜門卻掃,樂善好修,則程玉堂、湯小坡之記文可考也”。又《介庵張居士文集》七卷五下27b,解題“右張耕字莘翁之文也。莘翁嘉泰壬戌(二年,1202)進士,終于清江別駕,希弁妻之諸父也。故生父師冋爲之序,繼而程公許亦序之”,也印證師冋於袁州家居,結(jié)交程公許的事實。
壙誌云師冋“娶田氏,贈孺人,武節(jié)郎、臨江軍水陸同巡檢田沂孫女”,臨江軍近袁州,范成大乾道九年(1173)閏正月“十一日,過豐城縣”,“十二日,風駛盡帆力,舟如飛。宿臨江軍”,“十七日,宿袁州分宜縣”。趙希弁姻親張耕曾任醴陵令,《附志》有《淥江志》十二卷五上31a,云“嘉定中邑令張耕修”。醴陵地近袁州之萍鄉(xiāng),范成大於“二十四日,發(fā)袁州”,“二十六日,宿萍鄉(xiāng)縣”;“二十九日,發(fā)萍鄉(xiāng),宿裏田驛。三十日,宿潭州醴陵縣……蓋已是湖南界矣??h前淥水橋下小江,本名漉水。比年新作橋,改今名”,二月七日便已“宿衡山縣”。張耕“終于清江別駕”,清江即指臨江軍。
淳祐年間趙希弁與閤皂山道士楊至質(zhì)頗有往來,《竹宮表制》五上54a解題云:“右楊至質(zhì)字休文,太乙宮代言之文也。自號勿齋,聖上嘗書二字以賜之。休文謝表云:‘先儒德秀,嘗貽金石之文;督府了翁,復賁蟲魚之篆?![驮疲骸蝗粲贸颊娴滦恪⒊嘉毫宋??!菸囊誀懭弧!遍x皂山爲臨江軍鎮(zhèn)山。趙師冋、張耕任官均在江西西部湖南東部,而袁州則是趙師冋、趙希弁活動交游的中心。
著録特點
理宗淳祐九年,趙希弁《讀書附志》一卷刊刻完成,附於重刻杜鵬舉《郡齋讀書志》四卷本之後。由於四卷本《郡齋讀書志》已載則《附志》不録,使得《附志》所載書更多地集中於高宗紹興以後。與《附志》成書略同時,陳振孫亦已致仕。《直齋書録解題》(簡稱“陳目”)與《附志》解題往往鈔撮櫽栝所藏刻本的篇卷目次、敘録跋文,多能據(jù)以推論、確認其具體所指。大體而言,陳目與《附志》所載刻本主要集中於寧宗、理宗時期,也就是慶元、嘉泰至淳祐九年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成於紹興末年,記載書籍更集中於四川地區(qū);尤袤久任館職,《遂初堂書目》多記秘書珍本。與晁、尤不同,陳、趙二目可以視作寧宗、理宗時期社會圖書生産、流傳更具普遍意義的樣本。淳祐九年去嘉泰二年慶元黨禁結(jié)束將近半個世紀,二目充分反映出這一時期道學書籍、道學家著述品類豐富,層次複雜,數(shù)量巨大的鮮明特點。而從地域上看,陳目所載書籍更集中於兩浙、福建、江南諸路,與其仕宦經(jīng)歷存在密切關(guān)係;《附志》則更集中於袁州及江西地區(qū),所記江西、湖南地區(qū)刻本情況也較陳目清晰明確。此外趙希弁爲江西漕貢進士,並未登進士第,所完成的編修地方文獻、??钡浼?、訂補年譜等工作恐怕也只能與袁州郡人潘侃纂修仰山、孚惠廟文集,吉州鄉(xiāng)貢進士曾三異、彭叔夏等校正編次歐陽脩、周必大年譜文集同觀。
(一)空間:江西、湖南、四川刻書
1. 袁州及江西
如上所論,趙希弁曾祖子孟一代已定居袁州,生父師冋任官於衡山、郴州,姻親張耕歷官醴陵、臨江軍,皆去袁州不遠,淳祐九年知袁州黎安朝跋亦云“宜春士趙希弁”。《附志》多載耆舊鄉(xiāng)賢、歷任官長相關(guān)著述、刊本,如唐人盧肇《文標集》五下7a等。
《附志》載袁州歷任官長著述、刊本相對集中,其中有官長攜至袁州、刊刻於袁州、編修於袁州等情況,與趙師冋、希弁父子通過其他渠道獲取其書難以一一分別,但依然是《附志》著録的突出特點。僅以南宋知州論,建炎初有阮閲,閲嘗知郴州,有《郴江百詠》。《附志》則著録:
《總龜先生松菊集》五卷五下25b。右阮閲之詩也。建炎初,以中奉大夫知袁州。
孝宗隆興二年有黃虨:
《山谷先生帖》五卷五下44a。右張孝祥跋山谷之姪虨所藏。
淳熙四年(1177)有張枃,張栻嘗至袁州,作《袁州學記》《隱齋記》,見《南軒集》。《附志》中載張浚、張栻著述甚多,此不贅。又有:
《韓文音義》一卷五下6b。右右從政郎潭州寧鄉(xiāng)縣丞祝充所進也,毛叔度爲之序。張枃刻而敘其後。
寧宗時知州,慶元間有江自任、高諏之、李訦,嘉泰間有丘何、李時中,開禧間有羅克開、余端誠,嘉定間有劉履忠、趙彥倓、鄭昉、戚如琥、李觀、鄭自誠、滕強恕、王棟、朱貔孫、趙?夫。鄭昉曾志《仰山孚惠廟實録》,仰山在宜春,有太平興國寺:
《仰山孚惠廟實録》二十八卷、《太平興國禪寺附録》六卷五上33b。右嘉定庚午(三年,1210)潘侃重編,郡守鄭昉誌于後。希弁自庚午以後續(xù)録之爲五卷。
鄭自誠(性之)曾刻《韓文考異》,又爲莆田陳均《皇朝編年備要》《中興編年備要》五上19b作序:
《韓文考異》十卷五下6b。右朱文公所定也。以南安《舉正》及祥符杭本、嘉祐蜀本、李謝所據(jù)館閣本考其同異,一以文勢義理及它書之可證驗者決之云。嘉定戊辰(元年),三山鄭自誠刻而敘其後。
滕強恕嘗修郡志,在嘉定十三年十一月:
《宜春志》十卷集八卷、《續(xù)修志》四卷集六卷五上29b。右嘉定中守滕強恕修,郡人張嗣古序。續(xù)志、集則嘉熙初守郭正已也。
理宗寶慶元年(1225)八月前,有趙?夫,二年九月乙亥爲徐晞稷,二年至三年有曹叔遠,嘗修浚李渠。叔遠爲陳傅良門人,嘗序《止齋集》《後集》,分別在嘉定戊辰(元年)、嘉定癸酉(六年)。此後又刻兩種:
《周禮説》三卷五上8a。右朝奉郎、祕書少監(jiān)陳傅良所進也。舊刊于《止齋文集》中,曹叔遠別爲一書而刻之,且爲之説。
《開基事要》十卷五上19b。右朝奉郎、祕書少監(jiān)、皇子嘉王府贊讀陳傅良所進也。自建隆之初,迄開寶之末,亦曰《建隆編》。曹叔遠序而刻之。
紹定三年至四年有朱在。紹定五年至端平元年(1234)爲趙師恕,端平三年有彭方??煽颊哂钟惺窂洀耄?/p>
《太上感應(yīng)篇》八卷五上53b?![蜕笌焹諊L爲之序,四明史彌忞跋其後曰:“趙公所序,禍福善惡之報爲尤詳,可謂愛人以德者。余嘗守袁,喜袁人之樂於趍善,因閲是序,矍然起敬?!?u>而程公許、湯中繼書之。
嘉熙元年爲興化軍莆田劉克莊,八月罷。當時宜春主簿爲?zhàn)堉莅踩蕼校?/p>
《煑瀑庵詩》一卷五下31a。右莆陽方左鉞武成之詩也,劉克莊所作墓誌附。
嘉熙初有郭正已,見上續(xù)修《宜春志》條。
淳祐三年春至四年十一月爲程公許:
《春秋分記》九十卷五上9b。右克齋程公説伯剛所編也。其弟公許守宜春,刻于郡齋。
程公許序云:“誤恩職牧宜春六閲月,綱條粗整,因以餘力刻梓公帑,廣其傳於四方?!?u>淳祐三年癸卯歲立秋節(jié)?!薄陡街尽分杏种h程公許《滄洲先生塵缶編》三十五卷、內(nèi)外制二十四卷五下25b,程集前一種爲李壁集(《雁湖先生詩集》四十卷五下25a),亦公許刻於袁州郡齋者。此外《附志》載書中又有若干種爲程公許作序,趙師冋、希弁得書似亦與之有關(guān)。分別是:《唐論》二卷五上24b,“右宣教郎、前太平州州學教授王居中撰。程公許、韓祥、韓補皆序之”。《玉皇本行集經(jīng)》三卷五上53a,“右嘉熙四年臨安府承天靈應(yīng)觀所刻,蜀本也,程公許序述爲詳”?!毒盘焐裾陆?jīng)》三卷五上53a,“右緜州沖虛觀道士王希巢隱賢解,玉局散吏程公許爲之序,西蜀譙巖趙日休跋”?!都鸥卸U師法語》五卷五上55b,“右寂感禪師印肅語也,程公許爲之序”。《介庵張居士文集》七卷五下27b,“右張耕字莘翁之文也。莘翁嘉泰壬戌進士,終于清江別駕,希弁妻之諸父也。故生父師冋爲之序,繼而程公許亦序之”。
淳祐六年以後有葉夢鼎:
《東山詩文選》十卷五下31a。右葛紹體元承之作也。家大酉、應(yīng)?爲之序,葉夢鼎跋其後,行狀墓誌附焉。
又有張翃,以隆興府通判攝袁州:
《孚齋又録》十卷五下30a。右張翃仲龍之文也。李艮爲之序。翃,三山人,嘗以隆興倅攝袁州。
至於淳祐九年、十年,則爲刊刻袁本《郡齋讀書志》之黎安朝:
淳祐己酉(九年)日南至宜春郡假守番陽黎安朝謹書。(袁本前志、附志跋)
淳祐庚戌(十年)小至二日番陽黎安朝謹識。(袁本後志、考異跋)
但同樣知袁州的衞湜所著《禮記集説》,卻不載於《附志》,可能是《集説》紹定四年初刻於江南東路轉(zhuǎn)運使司,嘉熙四年再刻於嚴州郡齋,袁州趙希弁未得其書的緣故。
《附志》又載朱熹《家禮》五卷五上27a,爲“趙崇思刻之萍鄉(xiāng)者。潘時舉、李道傳、黃榦、廖德明、陳光祖序跋附焉”。《濂溪先生大全集》七卷五下18a,爲“進士易統(tǒng)又刻于萍鄉(xiāng),名曰大全集”,亦爲袁州刻本。
上述與袁州密切相關(guān)的人物、書籍之外,《附志》中也忠實反映了江西地區(qū)的著述與刻本情況,毗鄰袁州的臨江軍、吉州,與臨江軍相鄰的隆興府、撫州尤其集中:
隆興府,如張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五下27b,當爲嘉泰元年孝祥弟孝伯知隆興府所刻?!峨p峰猥槀》八卷五下29b,爲“豫章雙谿(靖安)人”舒邦佐之文,“開禧丙寅(二年,1206),劉德秀爲之序”。劉德秀豐城人?!对フ码s著》二卷五下30b,“馬某(案當爲馬之純)分教隆興日所作詩文也”?!堵毞匠恕啡怼⑨峒木?sub>五上28b,小注“豫章”,此書黃庭堅外甥洪芻所編,“續(xù)之者淳熙中帥程叔達也。李大異敘于後”。李大異新建人。
江西轉(zhuǎn)運司治所亦在隆興府。張方平《張文定玉堂集》二十卷五下11a,“淳熙九年,錫山尤袤重刻于江西漕臺”。《介庵趙居士文集》十卷五下27a,“趙彥端字德莊之文也。德莊寓居南昌,登紹興八(1138)進士第……淳熙十四年江西運副趙彥操刻之”。朱子《詩集傳》二十卷、《詩序辨説》一卷五上8a,“江西漕趙崇憲刻于計臺而識其後”。陳耆卿《篔牎先生初集》三十卷、續(xù)集三十八卷五下24b,解題“初集,葉水心爲之序。吳子良併刻于江西漕司”。
江州,《附志》未見相關(guān)書籍著録。
興國軍,如《車穽或問》一卷五上45a,“知興國軍胡逸駕所述也。自序於前附車戰(zhàn)利害奏劄于後”。方志則有《富川志》三卷五上31b,“嘉定甲申(十七年)守李壽朋修”。
瑞州/筠州,劉恕高安人,《附志》著録有《通鑑問疑》一卷五上21b,“恕子羲仲纂集其往復相難者而作此書,《十國紀年》序附于後”。淳祐四年至六年盧壯父知瑞州,《附志》載徐鳳《北門集》十二卷五下16b,云“盧壯父刻于瑞陽”;又《朱文公年譜》三卷五上38a,云“盧壯父刻之於瑞陽者爲三冊”。
方志則有《瑞陽志》十卷、縣志三卷五上31a,“嘉定六年郡守周綸修,郡人雷孝友序”。周綸爲周必大子,《周益文忠公集》有周綸跋,在開禧二年。
臨江軍,臨江軍最近袁州,孔文仲、武仲、平仲兄弟皆清江人,《附志》著録有孔平仲《孔氏談苑》五卷五上42a、《孔氏雜説》一卷五上42a、《詩戲》一卷五下16b。又載清江人徐筠《漢官考》四卷五上24b、徐得之《春秋左氏國紀》二十卷五上9a、彭龜年《內(nèi)治聖監(jiān)》二十卷五上50a。又楊至質(zhì)《竹宮表制》一卷五上54a,楊至質(zhì)隆興府豐城人,甘夢叔《碧崖詩集》五卷五下30b,二人皆閤皂山道士。
劉敞、劉攽新喻人,《附志》著録有《公是先生弟子記》一卷五上42a,劉攽《西漢刊誤》一卷、《東漢刊誤》一卷五上14b,《彭城先生文集》六十卷五下19b,《內(nèi)傳國語》十卷五下48b等。艮齋謝諤亦新喻人,淳熙元年知袁州分宜縣,前引程公許作序之《寂感禪師法語》五卷五上55b即附以“淳熙中謝艮齋諤所作塔銘”,《蓍卦辨疑》三卷五上6b、《百體書千文》一卷五上13a等書皆有謝諤題識。又《公是先生弟子記》一卷五上42a,“謝艮齋得之於劉司業(yè)焞,以遺清江守江溥刻之”。許開知臨江軍時曾刻清江《二王帖》三卷五下43a,《附志》又著録有許開《志隱類槀》二十卷五下29a。
郡志則有《臨江集》三十四卷五上30b,“嘉定中守楊恕編,郡人劉昌詩序”。
吉州,歐陽脩永豐人,胡銓、周必大廬陵人?!陡街尽分h有《春秋集善》十一卷五下45b,云“胡忠簡公銓爲敷文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日被旨投進之書也……張忠獻公浚爲之序”。胡銓孫胡槼嘉定四年爲江西轉(zhuǎn)運使,胡榘開禧三年曾知萍鄉(xiāng)縣。
《附志》又著録周必大《玉堂雜記》三卷五上25b,《鑾坡録》一卷五上26a,《掖垣類槀》七卷、《玉堂類槀》二十卷五下28b等書。又《歐陽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録五卷、《廬陵歐陽先生》六十一卷五下10b,解題云:“希弁所藏一百五十三卷,內(nèi)居士集五十卷,外集二十五卷,易童子問三卷,外內(nèi)制十一卷,表奏書啓四六奏議二十五卷,雜著述十九卷,集古録跋語一十卷,附録五卷。別一本六十一卷,乃舊物也?!敝鼙卮髴c元二年(1196)編??虤W集,隨後周綸開禧、嘉定間於吉州翻刻,歐陽脩五世孫歐陽伋嘉定初於饒州翻刻。周必大原刻本刊成後不斷修版、增刻,周綸本、歐陽伋本所依底本均爲不同印次的後印本,添入了佚文、佚簡等?!陡街尽分h更有可能是吉州所刻。又《文苑英華》一千卷五下37a亦爲周必大嘉泰初年所刻。
《附志》又著録有《歐陽公集古録跋尾》六卷、拾遺一卷五下45a,解題“右周益公跋,方崧卿所刊。雖非石刻,亦真蹟也。故附于法帖之後”,方崧卿紹熙元年(1190)始知吉州,周必大跋在紹熙三年二月。許玠《東溪詩槀》六卷五下29a,解題“周益公嘗親寫其《漢宮春夜》《朱陵洞詞》《古別離》《出塞曲》四篇而跋之”,亦與周必大相關(guān)。
此外又如呂本中《東萊呂紫微雜説》一卷、《師友雜志》一卷、《詩話》一卷五上42b,“鄭寅刻之廬陵”,《資治通鑑綱目》五上17b之吉州本亦鄭寅出資,朱熹門生饒誼所刻。而“存其綱而去其目”的《資治通鑑綱目提要》五上18b“乃趙希栞刻于廬陵者”。又《鳳墅帖》二十卷、《畫帖》二卷、續(xù)帖四卷五下43b,“廬陵曾宏父刻國朝聖賢帖也”。
南安軍,張九成久居南安,《附志》著録有《無垢先生心傳録》十二卷五下34b,“右張文忠公九成字子韶之説也。甥于恕編。公以紹興三年狀元及第,歷禮部侍郎兼侍講,謫居南安十四年,手不停披,歲久,庭蹟依然。公題于柱曰:‘予平生嗜書,老來目病,執(zhí)書就明,于此者十四年矣。倚立積久,雙趺隱然,可一笑也?!蜃蕴枡M浦居士”。《橫浦日新》二卷五下35a,“右門人郎曄記録無垢先生之説也”。《唐鱠》五十卷五上46a,“右張文忠公九成所著也”?!缎⒔?jīng)解》一卷五下46b,“右張文忠公九成所解也”。
贛州,《附志》著録有洪興祖《杜詩辨證》一卷五下6a,“張釜刻于興國”?!稁熣d》三卷、附録一卷五下34a,“吳必大記録晦庵先生之語,朱鑑刻于興國”。吳必大興國人。侯延慶《退齋居士文集》二十八卷五下27a,侯延慶衡山人,嘗知虔州。方志有寧都《梅川志》三卷五上31b,“寶慶丙戌(二年)重修,清江張洽序”。
撫州,晏殊、王安石皆臨川人,陸九齡、九淵金溪人。金溪去信州貴溪、鉛山縣不遠,《附志》著録《象山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五下24a,云“嘉定十三年賜謚,行狀、謚議附”,及陸九齡《復齋先生文集》六卷五下24a。又有王安石《禮記要義》二卷五上8a、《孝經(jīng)義》一卷五上12a、《莊子解》四卷、《揚子解》一卷五上40b、《楞嚴經(jīng)解》十卷五上55a,王雱《元澤先生文集》三十六卷五下21b、臨川謝逸所序《圓覺經(jīng)皆證論》二卷五上55a,皆與荊公相關(guān)。又如:
《王荊公詩註》五十卷五下16b。右李文懿公壁所註,魏文靖公了翁序。
即真德秀作李壁神道銘所謂“少而好詩,晚謫臨川,箋王文公詩爲五十卷”者,《附志》著録者當爲嘉定中撫州本。
此外又著録有崇仁吳曾《南北征伐編年》二十三卷五上17a、《能改齋漫録》二十卷五上43a,臨川孫奕《示兒編》前後集二十四卷五上44b,臨川黃日新《通鑑韻語》九卷五上13a,云“周平園、朱晦翁、洪容齋、謝艮齋、楊誠齋、樓攻愧諸老先生皆爲之序”。嘉定中臨川黃希夢父子所補《黃氏補千家集註杜工部詩史》三十六卷、外集二卷五下4a。
建昌軍,曾鞏南豐人,《附志》著録有《續(xù)元豐類槀》四十卷五下28b,云:“南豐先生遺文也。建昌郡丞陳東叔魯刊而敘之?!?/p>
陳振孫嘉定後期知南城縣,《直齋書録解題》中記建昌、南城、麻姑、盱江得書事頗詳。《附志》著録有李覯《退居類槀》十二卷、《皇祐續(xù)槀》八卷、《常語》三卷、《周禮致太平論》十卷、後集六卷五下28a,童宗説編《柳文音釋》一卷五下6b等書,據(jù)陳目,童宗説曾任袁州教授。又如:
《雲(yún)壑隱居集》三卷、《浩歌集》一卷五下30b。右蔡柟堅老之作也,柟嘗爲宜春別駕云。
據(jù)陳振孫,蔡柟南城人,歿於乾道六年。
以及江南東路之南康軍,朱熹淳熙年間知南康軍,復白鹿洞書院。《附志》著録有胡寅《敘古千文》一卷五上12a,云“南康黃西坡灝商伯爲之傳,晦庵朱文公題其後”;《朱文公帖》六卷五下45a,云:“南康黃西坡所藏先生之帖,而郡守錢明德并項平庵跋語刻之。於中可以補《晦翁大全集》之闕者爲多?!?/p>
而南康地區(qū)刻書,則有《周元公年譜》三卷五上37a,《朱文公年譜》三卷五上38a,“倪灼刻於康廬者爲一冊”,都昌曹彥約家所刻《星鳳樓帖》五下43b,廬山陳氏所刻《甲秀堂帖》五下43b等。
饒州,汪藻德興人、三洪鄱陽人?!陡街尽分h有汪藻《浮溪先生文集》六十卷、《猥槀外集》一卷、《龍溪先生文集》六十卷五下22b;洪適《盤洲集》八十卷五下15b,《隸韻》七卷五上14a;洪邁《史記法語》十卷、《前漢法語》二十卷、《東漢精語》十六卷、《三國志精語》六卷五上15b,《容齋隨筆》十六卷、《續(xù)筆》十六卷、《三筆》十六卷、《四筆》十六卷、《五筆》十卷五上44a,《夷堅志》四十八卷五下50b。此外上引臨川黃日新所著《通鑑韻語》九卷五上13a云洪容齋爲之序?!痘首宓强祁}名》一卷五上36a,“(耿)延年持節(jié)鍾官,鋟木於饒,洪文敏公邁書于後”。唐信州永豐人王貞白《靈溪集》七卷五下8a亦“洪文敏公邁爲之序”。主持刊刻袁本《郡齋讀書志》的袁州知州黎安朝也是鄱陽人。
又《附志》論及《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三卷、《順宗實録》五卷、附録三卷五下4b,云“希弁所藏合五十一卷,嘗以宜春新舊本兼饒本參?!?。而《朱子語類大全》整合“四録二類”之中,李性傳“饒録”、蔡杭“饒後録”,分別爲《附志》所著録的《晦庵先生語續(xù)録》四十六卷五下33b、《晦庵先生朱文公語續(xù)録後集》二十五卷五下54b。
信州,汪應(yīng)辰玉山人,紹興十八年通判袁州,《附志》著録有汪應(yīng)辰《玉山先生表奏》六卷五下23b,及汪應(yīng)辰所刻《東坡先生帖》三十卷五下44a。又有沈長卿《西漢總類》二十六卷五上46a,“乾道改元,信州教官吳瓊景玉序”。
2. 湖南、四川
袁州地區(qū)與湖南相去不遠,交通便捷,號爲“湘閩孔道”;而江西藉由江陵—鄂州水路,與四川地區(qū)也保持著通暢的往來,紹興二十一年前後,四川轉(zhuǎn)運使井度即先載書歸於廬山,復寄於晁公武,終藏於嘉州三峨之下,便揭示了這種關(guān)係。
湖湘方面,《附志》中著録張浚、張栻著述甚多,如張?!蹲蠋r易傳》十卷五上5a;張栻《論語説》三卷、《孟子説》七卷五上11b,《諸葛忠武侯傳》一卷五上34b,《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五下23b,《南軒先生問答》四卷五下35a,《張子太極解義》一卷五下35b,及《張魏公帖》一卷五下44b,《張宣公帖》四卷五下44b等;而胡寅、胡宏著述,如《五峰先生文集》五卷五下23b、《五峰先生知言》一卷五下34b、《二五君臣論》一卷五上6a,皆張栻爲序。
《附志》所載《中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中庸輯略》二卷,《大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五上8b下云“希弁所藏各兩本,嶽麓書院精舍及白鹿洞書院所刊者”;《論語集註》十卷《孟子集註》十四卷五上11a,“希弁所藏各兩本,嶽麓、白鹿洞所刊也”?!跺ハ壬蟪杉菲呔?、《濂溪先生大全集》七卷五下17b,前者係知道州蕭一致所刻,後者爲易統(tǒng)紹定元年刻於萍鄉(xiāng)。
此外刊刻於潭州的,有趙子崧《朝野遺事》一卷五上23a,爲“淳熙中,周益公帥長沙,命項安世、丁朝佐、楊長孺讎校而刻之”。楊叔虎《湘中類藁》三卷五下29b,“環(huán)澗王容爲之序。文若(楊叔虎),長安人,爲武成宮諸生第一,嘗任陰平太守,得罪謫長沙云”。《明道先生文集》四卷、遺文九篇五下18b,“此集并《伊川集》刻于長沙者,南軒先生識其後曰:‘右遺文九篇,新安朱熹得之玉山汪應(yīng)辰者,敬授教授何藴,俾嗣刻之?!?/p>
衡州,胡安國、子侄寅、宏、宏子大壯居衡陽,“紹定戊子,希弁生父師冋爲衡山令”,因得以“奉朝旨索其書(《皇王大紀》五上16b)”?!陡街尽分h《胡文定公武夷集》十五卷五下14a、《胡文定公行狀》一卷五上35b,胡寅《二五君臣論》一卷五上6a、《敘古千文》一卷五上12a、《讀史管見》三十卷五上23b、《致堂先生斐然集》三十卷五下23a,胡宏《皇王大紀》八十卷五上16b、《敘古蒙求》一卷五上13a、《五峰先生文集》五卷五下23b、《五峰先生知言》一卷五下34b。
又長沙易祓《周禮總義》三十卷五上8b,云“許儀爲之序,刻于衡陽”?!痘ㄌG夫人詩》一卷五下55a,“此卷乃王安國寫入館者,毛恕鐫于衡陽”。
永州,如《范忠宣公文集》二十卷五下12a,“右范忠宣公純?nèi)手囊?。後三卷乃國史載公本傳及行狀?!拿鳂氰€序其文”。所著録者爲嘉定四年沈圻刻於永州之本,次年純?nèi)试鴮O之柔委樓鑰作序。
道州,如《朱子語略》二十卷五下34a,“右楊與立編次晦庵先生之語,蕭一致刻于道州”。
邵州,如《友林詩槀》二卷五下29a,“右史彌寧安卿之詩也……嘉定中以國子舍生之望涖春坊事,帶閤門宣贊舍人,知邵陽”。
靖州,如《鶴山先生文集》十三卷、後集十卷、續(xù)集十三卷、別集十一卷五下25a,“右魏文靖公了翁字華父謫靖州日所作,故名《渠陽集》云”。
主要集中在湖南東部、南部,可與范成大《驂鸞録》從袁州至潭州—衡州—永州—全州以至廣南西路的地理路綫相參照,其中潭州、衡州尤其集中。
而四川地區(qū),則有:
《靈應(yīng)後集》十二卷五上32a。右集梓潼廟誥勑記敘詩文也。范鎮(zhèn)、張浚、胡世將、王剛中、王之望、晁公武諸公祝文爲多,亦有唐僖宗之祝文。
《頤堂先生文集》五十九卷、《碧雞漫志》一卷、《長短句》一卷、《祭文》一卷五下24b。右王灼晦叔之文也。灼,遂寧人,嘗佐總幕,故趙公爲之序。
《宗藩文類》六十卷五下40a。右魏邸鑰夫銓次也。三祖而下各以昭穆編敘之。凡朝廷之所褒嘉者,爲詔、爲制二十五卷;凡名公鉅卿相與贊述者,爲表奏、爲記序、爲賦頌、爲詩歌與夫碑銘祭文等作三十五卷。魏了翁爲之序。端平己亥(端平無己亥,嘉熙三年己亥爲1239年),鑰夫自蜀來訪,扣未盡之書,希弁嘗以一二補其闕。渠深惜太祖派下文字獨少,既而欲以燕王、秦王初除防禦使制達之而未能云。
《續(xù)資治通鑑長編》九百四十六卷五上18b。右巽巖先生李文簡公燾仁甫所修也。太祖至英宗一百七十五卷,神宗朝二百二十八卷,哲宗朝二百二十卷,徽宗朝三百二十三卷?!?u>希弁所藏蜀本,視書坊所刊者爲詳。希弁嘗爲《續(xù)資治通鑑長編補註》一書,以補詔敕奏篇等闕云。
《靈應(yīng)後集》《宗藩文類》,《宋志》皆未著録;王灼集唯《宋志》云五十七卷,他目不載;而《長編》九朝本唯欠欽宗,趙希弁所撰師冋壙誌亦云,四世祖令諴徽宗政和年間“領(lǐng)南京外宗正,以職事修舉累被褒擢,□見《長編》”,顯然是九朝本南宋流傳中最重要的記録了。
綜上,《附志》著録書有471條,關(guān)涉袁州及袁州相鄰州軍的條目列表如下,可以見出明顯的地域特徵(袁州相鄰州軍標記爲“鄰州Ⅰ”,鄰州之鄰州標記爲“鄰州Ⅱ”,以此類推):
(二)時間:寧宗理宗時著述刻本
1.《附志》多記近事
與《直齋書録解題》所載刻本集中於寧宗、理宗時期相似,《附志》著録及趙希弁所論也多爲近事。二目載書集中的這一時段大約可以描述爲嘉泰二年慶元黨禁結(jié)束後的近半個世紀。這一時期道學、道學家相關(guān)著述大量涌現(xiàn),《附志》尤爲忠實地反映了這種特點?!陡街尽分h書有471條,其中27條爲語録(含拾遺2條),471條中與朱熹直接相關(guān)的條目至少有45條。經(jīng)部中除蜀石經(jīng)外,詩、書類凡4條,其中呂祖謙1條、真德秀1條、朱熹2條;《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孝經(jīng)》凡11條,其中8條爲道學著作;春秋類7條,5條與道學家有關(guān);小學類11條,朱熹、胡寅、胡宏、黃日新、陳淳5條列在徐鍇、洪適之前。
《附志》多記近事,可以舉淳祐元年至九年爲例。
《濂溪先生大成集》七卷、《濂溪先生大全集》七卷五下17b。右周元公頤字茂叔之文也。……嘉定十二年,賜謚曰“元”,太常丞臧格取主善行德之法也。淳祐初元,詔從祀于學,封舂陵伯。
《明道先生文集》四卷、遺文九篇五下18b。右程純公顥字伯淳之文也。……嘉定十二年,謚曰“純公”,取法所謂中正粹精也。淳祐初,詔從祀于學,封河南伯。
《橫渠先生語録》三卷五下31b。右張獻公載字子厚之語也?!味ㄖ?,有旨賜謚,禮官議謚曰“達”,或者不以爲然,改議曰“誠”?;蛘哂忠灾u法“至諴感神”爲疑,久之乃謚曰“獻”。淳祐初,從祀于學,封郿伯云。
據(jù)《理宗紀》,從祀于學在淳祐元年正月十五日。
《滄洲先生塵缶編》三十五卷、內(nèi)外制二十四卷五下25b。右程先生公許之文也。
《春秋分記》九十卷五上9b。右克齋程公説伯剛所編也。其弟公許守宜春,刻于郡齋,游丞相佀爲之序。
《雁湖先生詩集》四十卷五下25a。右李文懿公壁字季章之詩也。
程公許《塵缶編》成於“淳祐改元歲辛丑之中秋”,序云“古律詩以一官爲一集;賦、騷、箴、頌、銘、贊、書、序、記、誌、表、啓,各以類相從;奏篇、謚議、內(nèi)外進退故事,則自爲一帙”,是內(nèi)外制、奏議、擬謚皆別爲卷帙。
公許淳祐三年春知袁州,刻《春秋分記》在是年秋,故序云:“是書嘗得備四庫之儲,塵乙夜之覽,學《春秋》者多欲傳抄,苦於編帙之夥。誤恩職牧宜春六閲月,綱條粗整,因以餘力刻梓公帑,廣其傳於四方?!镜v三年癸卯歲立秋節(jié)?!庇嗡菩蛟谕晗乃脑乱颐?。又李壁《雁湖先生詩集》列在《滄洲先生塵缶編》前,劉克莊稱公許“守宜春,刊於郡齋”。
《篔牎先生初集》三十卷、續(xù)集三十八卷五下24b。右陳耆卿字壽老之文也?!跫~水心爲之序。吳子良併刻于江西漕司。
初集乃陳耆卿“四十歲以前之作也”,吳子良淳祐癸卯(三年)刻於海陵,此後又“併刻”初集、續(xù)集於江西轉(zhuǎn)運司(治所在隆興府),當在淳祐三年之後、九年之前。
《東坡先生別集》三十二卷、續(xù)別集八卷五下20a。右東坡先生別集、續(xù)別集,乃蘇公嶠刊置建安而刪畧者。淳祐甲辰(四年)廬陵郡庠刊。
在淳祐四年。
《徐學士北門集》十二卷五下16b。右徐鳳之文也,盧壯父刻于瑞陽。
《朱文公年譜》三卷五上38a。右先生門人李方子所編也,盧壯父刻之於瑞陽者爲三冊,倪灼刻於康廬者爲一冊,今兩存之。
淳祐四年至六年,盧壯父知瑞州。
《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續(xù)集一十卷五下24a。右朱文公之文。嘉熙己亥(三年),王埜刻于建安,黃壯猷嗣成之,識于後。續(xù)集則王遂刊而序之。然南康黃西坡諸處所刻墨帖之類,或不在焉,然則遺逸尚多有之。
王遂淳祐五年正月序曰:“歲在癸卯(淳祐三年),遂假守建安,從門人弟子之存者而求其議論之極,則王潛齋(王埜)已刻之方冊?!┎涛魃剑ㄔǎ┲畬O覺軒(蔡模)早從之游,鈔録成秩;劉文昌家亦因而鈔掇,悉以付友人劉叔忠刊落其煩,而考定其實?!?/p>
《資治通鑑綱目》五十九卷、序例一卷五上17b。右晦庵先生朱文公所編也?!娴滦憧逃谌?,陳孔碩、李方子敘其後。希弁所藏夔本,爲板四千二百有奇。吉本二千八百,而且無陳、李二公之序。希弁又嘗參以泉本,校其去取之不同,并考溫公、文公之書法,爲《資治通鑑綱目考異》。淳祐丙午(六年)祕省嘗下本州借本書寫云。
除較爲通行的泉州本外,趙希弁所藏《綱目》有夔州、吉州等本,同樣是江西—四川一系的刻本。
《事文類聚》六十卷五上46b。右祝穆和父編。門分臚列,各以群書要語冠其首,次之以古今事實,又次之以詩文。全篇凡天文、地理、人事、服食、器具、草木、蟲魚,靡不備載。呂午伯可爲之序。
此書祝穆序在“淳祐丙午臘月望日”。另祝穆所編《方輿勝覽》四十三卷、後集七卷、續(xù)集二十卷五上33b,同爲呂午作序,在嘉熙三年。
《書集傳》六卷五上7b。右晦庵先生朱文公訂正,而武夷蔡沉集傳也。沉自序于前,其子奉議郎祕書省著作佐郎兼權(quán)侍右郎官兼樞密院編修官兼諸王宮大小學教授杭進于朝。沉字仲默,號九峰先生,真西山撰其墓表,今附于後。
既云蔡杭“進于朝”,此本刊刻淳祐七年丁未八月二十六日以後。目前所見《書集傳》早期刊本有淳祐十年呂遇龍上饒郡學刻本,也是在江西刊刻。
《介庵張居士文集》七卷五下27b。右張耕字莘翁之文也。莘翁嘉泰壬戌進士,終于清江別駕,希弁妻之諸父也。故生父師冋爲之序,繼而程公許亦序之。行狀則今應(yīng)大參?之筆。
據(jù)《宋史》本傳,應(yīng)?“(淳祐)八年,授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九年拜參知政事,封臨??ず?,乞歸田里”。稱應(yīng)?爲“大參”,也是淳祐八年以後的口吻。
《附志》記載的下限當在淳祐九年冬至?!吨熳诱Z類大全》整合“四録二類”,其中李性傳“饒録”、蔡杭“饒後録”皆刻於鄱陽?!梆堝h”即《附志》所著録《晦庵先生語續(xù)録》四十六卷五下33b,李性傳序云“嘉熙戊戌(二年)月正元日”。“饒後録”蔡杭序云“淳祐己酉(九年)中秋日”,在《讀書志》四卷、《附志》一卷黎安朝跋文所稱的淳祐九年冬至稍前,即《附志》所著録《晦庵先生朱文公語續(xù)録後集》二十五卷五下54b,列於卷末“拾遺”之中,應(yīng)當是《附志》所載書中最爲晚近的一種了。
2.《中興志》未收書
《宋史藝文志》以《中興國史藝文志》(簡稱《中興志》)爲底本,《中興志》又是在《中興館閣書目》《中興館閣續(xù)書目》(簡稱《中興書目》《續(xù)書目》,《續(xù)書目》嘉定十三年修成)基礎(chǔ)上編修完成,以反映中興四朝(高孝光寧)的藏書情況?!段墨I通考》論《中興志》,謂:“蓋自紹興至嘉定,承平百載,遺書十出八九,著書立言之士又益衆(zhòng),往往多充祕府。紹定辛卯(四年)火災,書多闕。今據(jù)《書目》《續(xù)書目》,及搜訪所得嘉定以前書,詮校而志之。”也就是《中興志》以《中興書目》《續(xù)書目》爲底本,補充了後來訪求所得的嘉定以前書,理論下限是嘉定十七年,理宗寶慶元年至《中興志》修成的寶祐五年(1257)之間産生的著述和刊本沒有在《中興志》中得到體現(xiàn),對於《宋志》著録部分而言,則是理宗、度宗時期産生的著述和刊本未能該載。陳、趙二目著録很大程度上可以補備寶慶元年至淳祐九年這一時段的闕失。此外,《中興志》以《中興書目》《續(xù)書目》兩種秘省館閣書目爲基礎(chǔ),陳、趙二目則更多地反映了社會中流通的書籍的情況,更具有普遍意義。
如陳樂素已經(jīng)指出,程公説《春秋分記》自序云“開禧二年(案當爲元年)歲在乙丑春正月丙戌”,在嘉定十三年《續(xù)書目》以前。則《宋志》所載《春秋分記》爲進呈寫本,而陳目、《附志》所載爲淳祐三年程公許袁州刻本。同樣葉適《習學記言》,陳目云五十卷,與汪綱、孫之宏序相合,所著録者似即嘉定十六年汪綱刻本;《宋志》云四十五卷,所載也非一本。
當然,嘉定十三年以前書《續(xù)書目》或有失載,嘉定十七年以前書《中興志》搜訪或有未備,據(jù)陳目、《附志》也可以考察理宗“搜訪所得”的實際情況。同樣産生於嘉定十六年的黃榦《續(xù)儀禮經(jīng)傳通解》二十九卷、陳耆卿《赤城志》四十卷見於《宋志》,亦即見於《中興志》,應(yīng)當就是理宗時期“搜訪所得”的部分。此外仍有一批書籍是理宗時搜訪未及的,如陳目所載:
《西陲泰定録》九十卷。李心傳撰。記吳曦叛逆以及削平本末,起嘉泰辛酉,迄嘉定辛未,爲三十七卷。其後蜀事益多,又增修至辛巳(嘉定十四年)之冬,通爲九十卷。仍頗用太史公年表例,併記國家大政令、邊防大節(jié)目。首尾二十年。
《輿地紀勝》二百卷。知江寧縣金華王象之撰。蓋以諸郡圖經(jīng),節(jié)其要略,而山川景物、碑刻詩詠初無所遺,行在宮闕、官寺實冠其首,關(guān)河版圖之未復者,猶不與焉。眉山李説齋季允爲之序。
《蘭亭考》十二卷。即前書(《蘭亭博議》)。浙東庾司所刻,視初本頗有刪改?!鋾汲桑久恫┳h》,高內(nèi)翰文虎炳如爲之序。及其刊也,其子似孫主爲刪改,去此二篇固當,而其他務(wù)從省文,多失事實,或戾本意。
《硯箋》一卷。高似孫撰。
《輿地紀勝》王象之自序在“嘉定辛巳(十四年)孟夏”,《硯箋》高似孫自序在“嘉定癸未(十六年)四月十五日”,《蘭亭考》自序在“嘉定十七年秋九月日”。至於《附志》載《景陵志》十四卷五上30b爲嘉定庚辰(十三年)郡文學林英發(fā)修,尚見於《宋志》,《富川志》三卷五上31b“嘉定甲申(十七年)守李壽朋修”,就已經(jīng)不見於《宋志》了。
而考察《附志》著録、《宋志》未收書,每每因爲成書、刊刻時間晚近,或地域所限、流傳未廣。
如語録類,《附志》著録27條(含拾遺2條),《宋志》未收書至少有19條,另外《宋志》所載《劉安世語録》二卷、《謝良佐語録》一卷與《附志》所載《元城先生語録》三卷、《譚録》一卷、《道護録》兩卷五下32b,《上蔡先生語録》三卷五下33a也顯然不是同一種書?!端沃尽匪d朱子語録爲四十三卷,指嘉定八年李道傳刊刻、黃榦作序之“池録”,《附志》記“池録”(《晦庵先生語録》四十三卷五下33a)以下,又有李性傳嘉熙二年“饒録”(《晦庵先生語續(xù)録》四十六卷五下33b)、蔡杭淳祐九年“饒後録”(《晦庵先生朱文公語續(xù)録後集》二十五卷五下54b),上述三種皆在《朱子語類大全》“四録二類”之中。此外又有王佖所刻“婺録”(《晦翁先生朱文公語後録》二十卷五下54a),云“此二十卷,皆池、饒所未及刊者”,編纂於“池録”“饒録”之後。又有《朱子語略》二十卷五下34a,爲“楊與立編次晦庵先生之語,蕭一致刻于道州”。《師誨》三卷、附録一卷五下34a,“右吳必大記録晦庵先生之語,朱鑑刻于興國”。皆爲《宋志》未收書。
法帖類,《附志》著録22條(含拾遺1條),《宋志》未收書有21條,其中6條爲御製、御書、親筆,他如《二王帖》三卷五下43a,清江(臨江軍)所刻;《星鳳樓帖》五下43b,都昌曹彥約家所刻;《甲秀堂帖》五下43b,廬山陳氏所刻;《鳳墅帖》二十卷、《畫帖》二卷、《續(xù)帖》四卷五下43b,廬陵曾宏父所刻;《東坡先生帖》三十卷五下44a,玉山汪應(yīng)辰所刻;《山谷先生帖》五卷五下44a,山谷侄黃虨所藏;《朱文公帖》六卷五下45a,“南康黃西坡所藏先生之帖,而郡守錢明德并項平庵跋語刻之”,多與江西地區(qū)相關(guān);《張魏公帖》一卷五下44b、《張宣公帖》四卷五下44b,也去江西不遠。
地理類,《附志》著録書40條(含拾遺4條),其中《宋志》未收的至少有22條(含拾遺2條),其中包括理宗時所修《梅川志》《秋浦新志》五上31b等。《宋志》未著録方志中,《淥江志》五上31a爲嘉定中醴陵令張耕所修;贛州寧都之《梅川志》爲“清江張洽序”;筠州高安之《瑞陽志》十卷、縣志三卷五上31a,“嘉定六年郡守周綸修”;興國軍之《富川志》五上31b爲嘉定十七年李壽朋修,皆地近袁州。《萍實志》《續(xù)志》五下51b即萍鄉(xiāng)縣志,邑宰周世昌所修、征官王大節(jié)所續(xù);《龍江志》五上31a即萬載縣志,嘉定庚午(三年)丞吳紹古修、令沈燮序;《鈐岡志》五上31a即分宜縣志,嘉定甲戌(七年)令謝好古修,萍鄉(xiāng)、萬載、分宜皆袁州屬縣?!堆錾芥诨輳R實録》二十八卷、《太平興國禪寺附録》六卷五上33b,“嘉定庚午潘侃重編,郡守鄭昉誌于後。希弁自庚午以後續(xù)録之爲五卷”,孚惠廟、仰山在宜春城南。
總 結(jié)
《讀書附志》與館閣書目、國史志著録書沒有體系性的關(guān)聯(lián),所載書籍更集中於袁州及鄰近州軍的近時著述、刊本,江西漕貢進士趙希弁與仕宦遍歷兩浙、福建、江南諸路的陳振孫學術(shù)視野、見識格局也頗有差距。嘉定十一年莆田鄭寅知吉州,陳振孫嘉定末年知建昌軍南城縣,寶慶三年前後爲興化軍通判、結(jié)識鄭寅,是陳氏獲取、著録江西書籍的兩個重要途徑,至於理宗時袁州及臨近州軍書籍的記述,陳目當然不如《附志》詳備。而寶慶元年年末江湖詩案事起,陳目刻意回避了莆田劉克莊的著述;至於紹定六年史彌遠去世,《附志》記載嘉熙元年知袁州劉克莊相關(guān)文字,當然無需回避?!陡街尽窇?yīng)當視作特定時空背景中書籍史的一個截面,這才是該目的獨特價值。
就《讀書附志》這一個案引申言之,主觀與客觀條件造成的“局限性”恐怕才是私家藏書目録研究的旨趣所在。以往的研究中,私家藏書目録的著録特點與藏書家家世背景、仕宦經(jīng)歷的結(jié)合遠未充分,每每誤將書目的分類特點視作著録特點,默認藏書家對各地通行、秘省所藏的書籍具有全知視角,過度高估其學術(shù)視野與學術(shù)能力。通過史料記載、傳世刊本對全國各地區(qū)圖書生産流傳有較全面的認識是今人的知識背景,而對私家藏書目録的理解則應(yīng)建立在逐一分析其著録書籍具體所指的基礎(chǔ)之上,通過著録所集中的時間地域與著録未及、語焉不詳之處,勾勒出書目的輪廓特徵。
(本文作者爲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