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慶油田西部斜坡區(qū)薩爾圖油層薩Ⅰ組儲層以曲流型河道砂體沉積為主,由于點壩砂體邊界及其內部廢棄河道識別精度低,制約著開發(fā)水平井的部署。為此,在高密度地震資料基礎上,采用基于動態(tài)Q 補償的偏移處理技術,大幅提高了河道砂體的成像精度,明確了地震剖面上曲流型河道砂體點壩及其內部廢棄河道的波組特征;平面上為進一步突出曲流型河道砂體內部非均質特征,利用楔狀地震正演模型,建立了不同頻率地震數據體可識別的極限砂體厚度,根據研究區(qū)砂體厚度分布值域,優(yōu)選基于S 變換的3 個單頻體采用RGB 三色融合技術,實現了不同厚度級別砂體精準預測; 同時,建立了點壩砂體邊界及其內部廢棄河道的巖心相-測井相-地震相的響應模式,明確了點壩及廢棄河道的含油性。研究結果表明:基于動態(tài)Q 補償的偏移處理技術,提高了河道砂體在地震剖面上的識別精度;基于S 變換的分頻體RGB 屬性融合技術,能夠在平面上精準預測廢棄河道、點壩邊界及其內部非均質性;建立的巖心相—測井相—地震相的響應模式,能夠準確預測不同類型砂體的含油性。應用研究成果指導部署井位304 口,其中188 口直井鉆井成功率98. 0%,116 口水平井平均實鉆水平段長度387. 8 m,平均含油砂巖鉆遇率93. 4%。
關鍵詞: 點壩,廢棄河道,地震正演,RGB 融合,非均質性
中圖分類號:P6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 13810/j. cnki. issn. 1000-7210. 2024. 06. 015
0 引言
曲流型河道是大型油氣田的重要儲集體之一。目前,學者利用野外露頭、現代沉積、測井資料等對曲流河道進行了大量研究,探索出密井網條件下以“區(qū)域沉積模式為指導、井點測井微相為控制、精細預測廢棄河道及點壩內部側積夾層展布特征為核心”的曲流河道砂體精細表征方法[1-4],對于特高含水后期老油田厚油層剩余油挖潛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這些研究成果受多期點壩切疊、廢棄河道窄小等地質因素影響,導致其組合樣式多種多樣,形成了現代沉積模式指導下的、基于井資料的“新月形、連續(xù)S 型、斷續(xù)S 型”等點壩及廢棄河道刻畫模式。即使同一區(qū)塊不同學者進行的多輪次研究的成果模式差異也較大。另外,前人關于曲流河道砂體的研究,多數集中在密井網條件下廢棄河道的識別及組合方式,以及在廢棄河道側積方向指示下的點壩內部夾層預測上,關于利用地震資料識別曲流河道點壩砂體邊界、廢棄河道分布模式研究較為少見[5-9]。
為此,本文以大慶油田西部斜坡區(qū)薩爾圖油層薩Ⅰ組儲層為例,利用地震資料開展了曲流河儲層構型研究。采用基于動態(tài)Q 補償的偏移處理技術,大幅提高了河道砂體的成像精度,明確了地震剖面上曲流型河道砂體點壩及其內部廢棄河道的波組特征;為進一步突出曲流砂體內部非均質特征,利用楔狀地震正演模型,建立了不同頻率地震數據體能夠識別的極限砂巖厚度,優(yōu)選3 個單頻體,采用RGB三色融合技術,實現了不同厚度級別砂體預測。利用含油砂體和非含油砂體在頻率域的“低頻共振、高頻衰減”的特征,結合水平井錄井巖屑剖面,明確了點壩及廢棄河道的含油性。建立了點壩砂體及其內部廢棄河道的巖心相— 測井相— 地震相的響應模式。在“沿斜坡差異運聚、構造控藏、河道控富”成藏認識的基礎上[10],指導研究區(qū)成功實現“按砂布井”開發(fā)。
1 研究區(qū)概況
大慶油田西部斜坡區(qū)東起泰康隆起帶東界,西至松遼盆地邊界,北起齊齊哈爾以南,南至西南隆起區(qū)為界,總面積為2. 3×104 km2。研究區(qū)位于西部斜坡區(qū)泰康隆起帶西北端泰康油田( 圖1),面積378. 12 km2。目的層為薩爾圖油層薩Ⅰ組,具稠油、瀝青砂及伴生的天然氣等多種油氣資源。油源對比分析表明,西部斜坡區(qū)油源主要來自齊家—古龍凹陷的青山口組和嫩江組成熟烴源巖。發(fā)育微幅構造、構造—巖性、巖性及斷層遮擋型油氣藏,以復合巖性油氣藏為主。薩爾圖油層三角洲前緣相帶控制了斜坡區(qū)油氣分布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