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外宣是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展現(xiàn)中國智慧的重要內(nèi)容。文章以黃忠廉的“變譯理論”為依據(jù),將其靈活運用于樂山西遷文化外宣翻譯之中,進行傳譯策略與實踐的深入研究,從而提高樂山西遷文化外譯能力,塑造良好國際形象,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構(gòu)建中國文化外宣新格局。
【關(guān)鍵詞】 變譯理論;外宣翻譯;西遷文化;雙語研究
一、研究背景
樂山西遷文化資源豐富多樣且底蘊深厚,然而,缺少收集整理,且正式外譯文本罕見,文化傳播途徑單一,宣傳效果欠佳。在此背景下,文章重點研究了西遷時期樂山的歷史文化,探究樂山西遷文化內(nèi)涵,從而提高樂山社會文化知名度,進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為中國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
二、變譯理論介紹
(一)什么是變譯理論
從改革開放以來,鑒于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各類新技術(shù)和新知識的迅猛涌現(xiàn),變譯研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變譯學乃是一門外語教學與研究方法,它拓寬了翻譯研究范疇,提高了翻譯質(zhì)量,有效提升了中國外譯市場競爭優(yōu)勢。變譯的實質(zhì)是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 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翻譯活動。
(二)變譯理論翻譯方法
1. “增”
“增”包括了“釋、評、寫”三部分,通過這三種手段,打破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差異,讓目的語讀者能夠準確地了解原文所要傳達的準確意思,從而極大程度上避免了目的語讀者因為無法準確理解原文內(nèi)涵而產(chǎn)生誤解,促進各文化的交流和傳播。評,即評論,是對所譯的內(nèi)容進行批語或發(fā)表議論,包括評估、評價、評介、評判評析等。加評是為了讓讀者更深入理解所譯內(nèi)容,知其價值之所在。寫指在譯作中填寫與所譯部分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按空間位置可分:譯前寫、譯后寫和譯中寫。通過這種方式,填補不同文化之間的信息真空,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作。
2. “減”
是指在總體上去掉原作中在譯者看來讀者所不需要的信息內(nèi)容。
3. “編”
即編輯,通過編選、編排、編寫、調(diào)整等方式,將原作內(nèi)容更加有條理,同時優(yōu)化句式和文章結(jié)構(gòu),提升讀者的閱讀感受。
4. “述”
即用譯語將原文內(nèi)容寫下或說出,包括轉(zhuǎn)述或定向復(fù)述。
5. “縮”
即壓縮,是對原作內(nèi)容的濃縮,用非常凝練的譯語將原作壓縮,信息量由大變小,遠小于原作,篇幅由長變短。
6. “并”
即合并,指根據(jù)需要將原作中同類或有先后邏輯關(guān)系的兩個及以上的部分合并。
7. “改”
即改變,使原作發(fā)生明顯的變化,改換內(nèi)容或形式,包括改換、改編和改造等。
三、外宣翻譯
(一)何為外宣翻譯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日漸提升,外宣翻譯已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媒介。它在展現(xiàn)中國良好形象、傳播中國立場和政治主張、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增強國家軟實力、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增進國與國間相互了解、維系世界和平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外宣翻譯,顧名思義,是要完成那些對外宣傳材料的翻譯任務(wù)。在我國,外宣翻譯的主要任務(wù)就是要將中文譯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傳播來自中國的聲音。目前外宣翻譯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拼寫、語法錯誤,中式英語,信息真空,誤導(dǎo)性翻譯,專有名詞、地名等翻譯不準確和漏譯等問題。而變譯理論則通過增、減、編、述、縮、并、改七種變通方法,滿足外國受眾的閱讀需求,突出重要信息,增強吸引力,幫助外宣翻譯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二)在外宣翻譯中應(yīng)用變譯理論的可行性
翻譯如果以“中國本土”理論為核心,便會導(dǎo)致中西方的二元對立甚至是陷入自我孤立主義的境況之中。實際上,變譯理論與西方翻譯理論有很多相通之處。例如,重寫理論和德國功能翻譯學派的目的論。勒弗維爾,作為西方文學操縱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文學翻譯就是一個改寫和操縱文學的過程,受到‘意識形態(tài)’‘詩學觀’‘贊助人’的制約,具體操縱手法主要有翻譯、改寫、選編、評論和編輯等”。無論是翻譯中的重寫,還是有目的的刪減,都與變譯理論中的變通思想殊途同歸。由此,有學者認為變譯理論融合了中西方譯論,以解決實際翻譯問題。
知識性研究應(yīng)該是去政治化的,不應(yīng)過分強調(diào)特色或本土化,這樣不利于與國際譯界互學互鑒,也不符合翻譯理論的發(fā)展趨勢。要跳脫出“二元對立”,不受任何錯誤思潮的影響就需要我們采用“民族融合的視角”進行翻譯研究,融合不同視角,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具有普遍意義的翻譯論題上。如譚載喜先生主張的,譯學體系應(yīng)當超越國界,超越民族,積極互動,任何唯我獨尊的中心主義都是具有極大破壞性的。變譯理論具有中國性、原創(chuàng)性、系統(tǒng)性三大特征,立足本土文化,吸收西方翻譯理論的先進之處,以特有的研究方法建立起完整的翻譯體系,從而推動著我國翻譯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與創(chuàng)新。
(三)在外宣翻譯中應(yīng)用變譯理論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謠言層出不窮。面對這種錯綜復(fù)雜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我們迫切需要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消除部分外國政府與民眾的誤解誤讀。
同時在翻譯過程中,尊重譯語和源語之間的差異是重要的原則之一。就對源語處理工作而言,由于時空的改變,因此對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處理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文字編輯工作,而是需要深入洞悉兩種文字背后的文化差異,在不違背原文核心內(nèi)涵的基礎(chǔ)之上,適時調(diào)整譯語表達,以與譯語文化相適應(yīng),這樣才能保證譯文對受眾的可讀性與接受性,保證目的語讀者能正確理解原文意思。
在外宣文本中,文化負載詞的處理往往需要譯者認真考慮不同文化之間所蘊含的共同因素,而與此同時,外宣翻譯作為對外構(gòu)建中國形象、宣傳政治主張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離不開對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專有詞語的翻譯。譯者往往需要細細斟酌如何在保留中國特色的基礎(chǔ)之上,使目標語者曉暢貫通。
四、變譯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實際運用
(一)增譯
原文:休閑活動:一是到郊外田野散步,既可聊天,又充分享受清新空氣。二是在室內(nèi)下棋玩牌(有時還按輸分多少“湊份子”買牛肉煨湯喝,以改善營養(yǎng))。三是京?。ó敃r稱平?。酆谜呃鸷俪蠋锥芜^把癮。
譯文:Leisure activities:one was to take a walk in the countryside,where they can chat and fully enjoy the fresh air. The second is playing chess in the room, sometimes they also buy beef simmer soup to drink by “pooling” money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points lost. Third,the lovers of Peking Opera (at that time it called Pingju) pulled up the huqin and sang a few verses to enjoy the pleasure.
原文描述武大西遷之前,武大學生與樂山生活的回憶錄。由于原文描述已是多年前的生活境況了,可能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了解當時的情況,那么對目標語讀者來說,更是如此。因此,譯文在談到室內(nèi)棋牌娛樂活動以及京劇名稱時,特意增譯出了當時的背景知識,以讓譯文信息更加嚴謹完整。
(二)減譯
原文:走進大成殿就會被這里那種專心致志的鉆研學問的肅穆氣氛所征服,自覺地變成輕步細語、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自覺地維護這一具有光輝傳統(tǒng)的學風。
譯文:Walking into Dacheng Hall,you would be conquered by the solemn atmosphere of dedicated study here,and consciously became a “gentleman”,consciously maintaining this glorious tradition of learning.
譯文在翻譯原文“輕步細語、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時,刪減了對“君子”的形容詞。由于君子所具備的特點是目標語受眾所能理解的,所以不需要再譯出,以避免造成冗長、重復(fù)的問題,實現(xiàn)譯文通順簡潔。
(三)改譯
原文:樂山是個山清水秀、風光綺麗的地方,在這里孕育和成長了一些我國歷史上著名人物。
譯文:Leshan is a beautiful place with clear water and beautiful scenery, where some famous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 were bred and grew up.
原文好用四字格形式,整齊勻稱,聲韻和諧,是漢語的語言表達習慣。但翻譯時不可逐字翻譯,堆砌辭藻,導(dǎo)致譯文繁雜累贅,應(yīng)改為更為客觀平實、簡潔自然的表達,將原文核心內(nèi)容直接呈現(xiàn)出來。這樣一來,使得譯文在讀者讀來更為曉暢通順。
(四)編譯
原文:茶館里總是顧客盈門。一碟白糕,一盤瓜子,一碗清茶,就可以“泡”上幾個鐘頭。
譯文:A plate of white cake,a plate of melon seeds,a bowl of green tea,can spend for several hours.
譯者翻譯文本時,先對原文信息進行充分理解分析并加工,把握原文核心內(nèi)涵:原文采用了漢語“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即“泡”一詞,既可指泡茶,也可指消磨時間。而在翻譯時,直接把核心含義“消磨時間”呈現(xiàn)出來,便于讀者快速把握核心內(nèi)涵。
五、變譯理論的挑戰(zhàn)與局限性
盡管變譯理論在處理文化和語境特定的信息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也并不是萬能的,還存在一些挑戰(zhàn)和局限性。首先,當面對某些文化特定的概念和表達時,即使運用變譯理論,也無法找到完美的目標語言等價物。這主要是因為每一種語言都是其相應(yīng)文化的載體,且兩者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些詞匯或短語深深地根植于其文化土壤中,與其語境和歷史背景緊密相連,這使得在翻譯過程中保持其原有的豐富含義變得極為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變譯理論可能會導(dǎo)致譯文的精確度和深度受損。其次,變譯理論在處理具有復(fù)雜結(jié)構(gòu)和富有詩意的文本時也可能面臨挑戰(zhàn)。文學作品、詩歌、歌曲等語言形式,往往包含豐富的隱喻、象征、韻律和音韻等元素,這些元素在翻譯過程中的保留極為重要,因為它們對維系作品的美感和原始魅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變譯理論強調(diào)對譯文的可理解性和流暢性的追求,可能會導(dǎo)致這些詩性元素的損失。再次,變譯理論在操作上需要譯者具備高超的語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識。譯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語境和文化背景,以便在翻譯過程中做出恰當?shù)脑鰷p、改編和編譯等處理。這無疑對譯者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初級或者經(jīng)驗不足的譯者來說,運用變譯理論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困難。
六、西遷文化外宣翻譯論證的結(jié)果與啟示
(一)堅定文化傳播發(fā)展方向
在外宣翻譯過程中,無論是基于“變譯理論”或是其他理論,譯者應(yīng)時刻牢記,堅定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能改,堅守正確政治思想導(dǎo)向的原則不能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不能丟。
(二)信息傳遞統(tǒng)一、準確
譯者在西遷文化英譯外宣過程中,應(yīng)合理運用“變譯理論”,即無論怎樣變通,在專業(yè)術(shù)語的處理方面全文應(yīng)堅持準確、統(tǒng)一的原則,且忠實原作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也應(yīng)貫穿傳譯始終,保留原作的主要和重要信息,不可杜撰史實或曲解作者表意,做到合理取舍和有效改造。
(三)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
譯者在處理文化外宣文本時,也要尊重彼此文化差異,在不違背外宣翻譯初衷的前提下,更加關(guān)注外國受眾的特殊文化需求,突破客觀存在的語言文化障礙,提高文化傳譯效果?!白冏g理論”的運用將為外宣翻譯實踐提供指導(dǎo)意義,在忠于原文的條件下,運用增、減、編、述、縮、并、改七種手段,將目的語讀者的知識文化背景、思維習慣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中,從而有效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幫助讀者更易理解,實現(xiàn)最佳傳播效果,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wǎng).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jié)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2022-10-16)[2022-10-25]. 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 黃忠廉. 變譯理論: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J]. 國外外語教學,2002(01):19-22.
[3] 吳自選. 變譯理論與中國翻譯理論學派的建構(gòu)[J]. 上海翻譯,2018(04):62+75-77+95.
[4] 劉霞. 勒菲弗爾“操縱論”操控因素研究[J]. 黑河學院學報,2018,9(07):156-157.
[5] 莫競. 外宣翻譯視域下中國特色政治詞句英譯研究[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41(0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