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頗有意味的是,歷史上出現(xiàn)過實心為民、造福一方的“青菜知縣”和“青菜總督”。
“青菜知縣”是指明朝曾做過句容知縣的徐九思。徐九思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任句容知縣,他對百姓很體諒,聽訟理案責罰當事人打板“不過十”,并且所有賦役都提前發(fā)榜告知。有百姓繳納賦稅逾期,他不許衙役去騷擾鄉(xiāng)間,而是“令里老逮之而已”,避免了很多社會矛盾。
徐九思盡其所能為百姓減輕負擔,有三件事很具代表性。一是當時句容縣城東面和西面的大道都是土路,路面破敗,“塵土積三尺”,雨雪天氣,泥漿漫過大腿,行人和商旅極其苦惱。徐知縣親自規(guī)劃建一條石鋪路,不增加百姓負擔,節(jié)省辦公費用購買石塊,花了三年時間將土路“甃以石,行旅便之”,改善了縣境交通。二是嘉靖帝經(jīng)常派宦官去句容轄屬的三茅山醮神,句容縣要負責所有接待供應(yīng)事宜。徐九思從以往的公文中發(fā)現(xiàn)“有鹽引金久貯于府者”的記錄,于是申請將這筆錢作為接待醮神使者的經(jīng)費,減輕了句容百姓的負擔,使“民無所擾”。三是任上遇到饑荒,句容糧價暴漲,窮苦百姓爭搶榆樹皮度日,應(yīng)天巡撫“發(fā)倉谷數(shù)百石,使平價糴而償值于官”,但即便低價賣米,普通百姓也買不起。徐九思“以時價糴其半,還值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餓者”,將撥來的米,一部分以市場價賣出,所得錢支付官庫,剩下來的米煮粥免費提供給饑民,再多出來的米讓附近的饑民酌量自領(lǐng),距縣城較遠之處,要求富戶先借米給饑民,縣衙再還米給富戶,饑荒問題順利解決,“全活甚眾”。
徐九思深知百姓生存艱難,嚴格約束屬吏,自身作表率,生活節(jié)儉,飯桌上長年累月以青菜為肴,并且刻了青菜畫、寫了“儉、勤、忍”三字掛在衙署,時時告誡身邊人。句容百姓贊稱徐九思為“青菜知縣”,將他的“儉、勤、忍”稱為“徐公三字經(jīng)”。徐九思官至工部郎中,卻受到權(quán)貴的嫉恨,被迫致仕。徐九思在世時,“句容民為建祠茅山”,到其85歲高壽去世時,盡管離開句容已長達36年,但句容百姓到“青菜知縣”祠前祭奠者仍多達萬人。
繼明代“青菜知縣”之后100多年,清代又出了個“青菜總督”。45歲時,于成龍被派到偏遠的羅縣任知縣,任上注重基層調(diào)查,經(jīng)常“微行村堡,周訪閭里情偽,遇盜及他疑獄,輒蹤跡得之,民驚服”,頗有治績,并且,于成龍“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
微服私訪,深入調(diào)查,一直是于成龍的重要工作方法。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龍任兩江總督,依然經(jīng)常微服私訪,“好微行,察知民間疾苦、屬吏賢不肖”。據(jù)說,當時一些不法分子和貪官污吏在江寧城每見到面貌端莊的白須老者就發(fā)慌,擔心遇到于總督。
康熙帝曾對大臣們說:“朕博采輿評,咸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币蠊賳T們學習于成龍的清正廉潔。《清稗類鈔》記載,于成龍到官赴任前會買很多當?shù)厥卟搜b在行李中,別人好奇相問,他說:“我一路上要靠這些來解決吃飯問題??!”他赴任兩江總督時,“與幼子賃驢車一輛,各袖錢數(shù)十文,投旅舍,未嘗煩驛遞公館也”。兩江總督任上,于總督每天“惟啖青菜,佐以菜把(咸菜把)”,“于青菜”之稱由此而來,毫無揶揄譏笑之意,而是滿滿的敬意。
于成龍貴為經(jīng)濟富庶地區(qū)的封疆大吏,寒冷的冬天,孩子們都是穿單衣、棉襖,沒有一件皮貨。家里沒有茶葉,仆役就捋總督衙門后的槐樹葉泡茶,導(dǎo)致“樹為之禿”。遇到饑荒年景,全家的吃食是“屑糠雜米為粥”,來了客人也是如此,并說:“如法行之,可留余以賑饑民也?!笨梢?,于總督自己儉省是為了留福給百姓。?
于成龍的儉樸影響了江南風俗,“江南俗侈麗,相率易布衣,士大夫家為減輿從、毀丹堊,婚嫁不用音樂,豪滑率家遠避。居數(shù)月,政化大行”。
于成龍去世之日,“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床頭舊箱子中留“舊衣數(shù)襲”,有3兩銀子、2000銅錢,廚房中有幾斗粗米和幾壇鹽豆豉。康熙帝感慨:“居官如成龍,能有幾耶?”賜謚號“清端”,并破例親自為其撰寫碑文,于成龍靈柩歸葬故里時,數(shù)萬民眾步行二十里,在江邊伏地痛哭相送。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惫俨徽摯笮。恍臑槊?、實心做事,就會被百姓記住、受眾人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