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玥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浸漬類詞匯包括了“液固體滲入、排除內(nèi)部水分,吸收外部成分”的基本語義。隨著之后的語義演化,能完成“浸漬”的動作施事不僅是鹽、米粉等的調(diào)味品,也可以指糖、水、堿、汗水等有強電解質(zhì)作用,能滲入物質(zhì)之中的成分。而漢英在表達這一相同概念時認知隱喻的方式不盡相同。而典型的隱喻思維又將抽象的概念賦予了具體的源喻,即浸漬類詞匯的本義。從而在漢英慣用表達中能夠發(fā)現(xiàn)其語義的延伸,能夠用來表示更為抽象的概念。
方位隱喻相對于結構隱喻來說不通過另一種概念來構建,而是組織一個互相關聯(lián)的概念的完整系統(tǒng)①。用亞里士多德列舉出的第四類隱喻形式來說,也就是類推關系,通過兩兩的比例關系獲得一個事物之間關系。
萊考夫(1980):“同時,空間化隱喻扎根于物理和文化經(jīng)驗中,它們不是隨意安排的。隱喻只能通過概念的經(jīng)驗基礎來幫助理解概念。”方位隱喻則更多地需要人們對于物理具象意義上的系統(tǒng)性理解,從而達到理想的形式。用浸漬的動作形容其他事物,本身就是一個體現(xiàn)思維方式的重要隱喻。“用A 包裹、覆蓋B,達到A 滲透進B 的內(nèi)部”的語義已經(jīng)分析出了浸漬的動作,其公式就是A1:B1:A2:B2。
原喻A1 是具有滲透作用的液體,而在語境中就是目標域A2:蜜糖、氛圍、氣氛等。原喻B1 是指食材或客觀事物,在特定語境下成了目標域B2:抽象的思想、環(huán)境、人群等。浸漬類詞匯利用具有滲透性、影響力的事物來滲透另一物體或空間環(huán)境,也是在兩兩事物的對照關系中獲得了交互性的關系,其語義得到進一步的擴展,進入了人際交往和復雜動作行為領域。
本文將采用認知對比的方法對漢英浸漬類詞匯的語義做對比。從三個角度如數(shù):(1)形式入手:語義的體現(xiàn)有賴于語言的形式;(2)語義為本:變化多樣的形式的內(nèi)在理據(jù);(3)思維為標:語義概念化的過程與方式體現(xiàn)了思維的方式與過程。②嘗試從漢英相似的表達中探尋此類詞匯的理據(jù)性與應用性。
本文從《漢語大辭典》中選取語料,找取了漢語中有關浸漬類的詞匯,同時介紹在四川方言中有特殊語義的浸漬義詞“鲊”,并且就其本義與引申義進行分析,同時分析其特殊用法下的隱喻思維。
“泡”作動詞時,本義為“用液體浸物品”,如泡茶?!芭菰诿酃拮永铩闭Z義已經(jīng)超出了語素的意義之和,將蜜糖作為浸透包裹的物質(zhì),引申出養(yǎng)尊處優(yōu)之意。
而后經(jīng)其本義演化深發(fā)出“較長時間地呆在某處消磨時間”的語義?!跋ァ绷x也在完成一種概念投射,將某處的環(huán)境氛圍甚至時間看作實在、可以滲入的物質(zhì),并且能夠使人產(chǎn)生倦怠疲憊之感。如:“大家陪著泡一天可受不住呢!”除此之外,還有相關意義慣用語例如:
泡病號:借故長期稱病不來上班,或者小病大養(yǎng)。
泡蘑菇、泡湯圓:故意東拉西扯或者糾纏來拖延時間。
“浸”從語義方面來看,與“泡”的基本意義相似,都有液體浸透某物品的意義。而“浸”在浸泡的時間和速度上也會更加緩慢?!敖弊值慕M詞也從“浸透”的語義中延伸出了“處于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如浸想(仔細深入地觀察思考),浸涵(沉浸涵泳)。而后又有了“浸染熏陶”之意,如浸洽(浸潤熏陶),浸熏(浸漬熏灼,逐漸敗壞)。以上的詞匯均為偏正結構,將“浸”作為描述動作狀態(tài)的修飾語,將其緩慢滲透、影響某種動作的語義凸顯出來。
“滲”本義為水往下滲透。擴展詞組滲瀝(滴漏)、滲泄(小便)、滲涸(滲漏而干涸,又指液體慢慢地透出或漏出)。而后“滲滲”一詞(因畏懼而冷汗直流)也作為對于恐懼描述的形容詞。這是“滲”在形容水往下滲透的認知投射,將冷汗直流滴垂的樣子用“滲滲”來描述?!皾B”同時可以用來表示“人從空隙中擠進、穿入”,此處將人作為滲入進入的行為主體,空隙成為了可以進入的行為受事。如郭沫若《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篇》“那兒正中圍集著一大堆人,滲進去一看,原來也就是打詩謎的?!贝送膺€有“香滲滲”一詞,意為香氣散溢,說明含有香氣的氣味彌散在空氣中,滲入了當前環(huán)境的內(nèi)部,更增添了氣味的動態(tài)感覺。
“腌”,形聲字,從肉,奄聲。本義為“用鹽浸漬食物”。《說文解字》解釋“腌,漬肉也?!蓖ǔ5慕M詞與腌制類食品有關。組詞有腌陳(鹽漬久貯的食物)、腌肉(指用鹽浸漬肉塊)、腌胙(鹽腌的胙肉)、腌造(用鹽或醬等浸漬加工魚肉蔬菜瓜果等)、腌菜、(用鹽浸漬的蔬菜)、腌藏(腌漬儲藏)。與上文的4 個詞不同,“腌”的本義是由固體的鹽作為動作施事的。
而在四川方言中,則習慣用“鲊”來表示腌肉義?!端拇ü糯窖栽~典·蜀語校注》中將“鲊”釋為:“以米灑鹽椒釀肉魚曰鮓?!墩f文》:南方謂之?,北方謂之鮓。劉禹錫以苦茗換鮓蘆菔。凡菜亦可作鮓?!雹塾嘘P“鲊”的方位隱喻,主要是“浸漬”的動詞義 ,“浸漬”可以拆解的語義就是用A 包裹、覆蓋B,達到A 滲透進B 的內(nèi)部。
作為袍哥隱語的“鲊起、鲊墻子”,也可寫作“扎起”“扎墻子”?,F(xiàn)不僅限于隱語,日常會話也已廣泛使用,意為堅決支持。還有“扎口子”“扎場子”“扎雨班”等,都是捧場、撐腰的意思。從“鲊”到“扎”的變化,其實體現(xiàn)出人們在“浸漬”這個認知域上的認知方式。就像“鲊”這樣的食物制作方式一樣,把肉片包裹在米粉和調(diào)味料的內(nèi)里,被包裹和覆蓋是它典型的形象特征。投射到人群聚集的認知域上就是人像是米粉和鹽巴一樣覆蓋著場地,浩蕩的人勢一起圍合、滲透,就成了捧場、撐場面的最好方式。
本次有關英語語義的收集均源自牛津詞典(OLD),為保證意義的準確,直接列舉英文原文解釋以供參考。
1.filter (v)
Filter 作為動詞的基本語義是通過某種特定的物體過濾掉不想要的東西,而后還有一層語義為聲音或是陽光等緩緩進入一個處所或者事物中。其深層語義就是聲光色等能夠滲入物體之中。例句:Sunlight filtered in through the curtains.
2.soak(v)
Soak 的基本語義液體的進入使得物體變潮濕。之后引申出了 (of a liquid)to enter or pass through something 的 意 義。這 里 的enter 和pass 就更進一步接近于滲入的意義,介詞through 表明了穿透、進入的含義。如:Blood had soaked through the bandage,through 一詞就將液體穿過進入的含義解釋出來。
此外,soak 還有非正式的表述:He was accused of soaking his clients.soak的吸納與滲透含義進一步具像化。從某人手里吸走、奪走某物是在完成了取得某人信任之后滲入了他的財務狀況內(nèi)部,而后又再讓受害者交出更多的錢。
3.Steep (v)
Steep 的本義解釋為:將食物放進液體中使之柔軟,并且包含了液體的味道。例如:Steep the fruit in brandy overnight.有關steep 的習語也繼續(xù)深化了這個液體的浸入義。如:steep yourself in something.意為沉浸式的學習某件事情,投入且自然的狀態(tài),與漢語中“沉浸式”的意義相同。
4.immerse
Immerse 的基本義為某人或事被液體包圍,是完全性的包裹。也有引申為專注或者沉迷的意義。immersive learning 可譯為“沉浸式學習”,也是在強調(diào)一種在完全的環(huán)境之中受其影響。
5.infuse
Infuse 的語義為讓某人擁有某種品質(zhì)。一般需要兩項事物進行搭配使用的,結構為infuse A into B | infuse B with A
6.pickle
Pickle 的含義更加接近于腌漬及腌漬類食物。有關pickle 的慣用語in a pickle,意為一種不適、尷尬的處境。所以能夠看出當遇到棘手困難時,會傾向于用鹽浸漬的感受來表達困境。這與四川方言中的“鲊”的差勁、不好的語義演化類似。
7.seep
Seep 解釋為液體緩緩穿過某物。常見詞組也是與介詞into 搭配。也能與回憶、往事等其余抽象事物等搭配,例如:It can seep into areas of our lives where we do not want it.
8.permeate
permeate 本義為氣液體擴散在整個空間中。如:The smell of leather permeated the room.也可指一種觀念等的抽象事物滲入了社會當中。
在英語的浸漬類詞匯中其基本的隱喻結構是類似的。源喻是可以包裹、滲入的物體,目標喻則是具體或是抽象的事物。而表達出進入物體的語義時通常需要介詞in/into/through 等等來強調(diào)外來事物進入物體之中的意義。在表達沉浸在某種事物或者情感之中或是受到某種氛圍熏陶的時候,通常需要詞組來完成其語義表達。
在漢語中用來表達浸漬的基本義與英語中的表達基本類似,在語義上是基本相等的。
(1)“泡”做動詞時能夠與steep/soak 等詞的語義對等。
(2)“浸”做動詞相比于“泡”等突出過程的時間長、過程久,也與immerse/soak/steep 的語義對等。
(3)“滲”做 動 詞 與seep/permeate 等更加表示滲入義的詞語義對等。
另外,“腌”與pickle 的語義演進過程也能夠看出在漢英語言思維方式中的共同之處。首先都是作為一種腌漬類的食品出現(xiàn)的名詞。而后也正是因為強電解質(zhì)腌漬帶來的不舒適感受使得人陷入一種類似于被鹽腌漬的難受困境之中。
在英語中需要準確表達出具有隱喻思維的沉浸于某種氛圍、專注于做某事時,通常需要動詞與介詞的搭配構成短語。例如soak into sth/be steeped in sth 等等。
在英語中表達出此類語義的詞組多樣且豐富的,而漢語的結構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構詞方式,例如浸想、浸涵、滲涸、滲滲、香滲滲等偏正或重疊。這也說明在漢英兩種文化中不同的思維方式。英語更習慣于使用具體的新詞對于不同的情況進行分析,注重個體與分析。對于同一現(xiàn)象的不同差異不會簡單地采用一個概括詞來概括。④如同樣作為浸漬義的動詞,在需表示兩事物關系的時候就需要借助介詞的搭配。而漢語的表達更多是分析性的,利用一個具有主要意義的語素或者是單字構成更為細化和復雜的意義。
綜上,本文從語義分析的角度可以得出漢英浸漬類詞匯所體現(xiàn)出的差異。漢語中表達浸漬意義的時候會與單字的造字法有所關聯(lián),并且在表示具有深層含有方位隱喻概念的時候會采用常見的構詞法組成新詞。而英語在表達浸漬意義的時候會采用不同形態(tài)的新詞,而表達深層方位隱喻的概念是則需要與介詞搭配形成新的詞組。
注釋:
①(美)喬治·來考夫,馬克·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②劉正光,李易.認知語義對比:理論、原則、目標與方法[J].外語教學,2019(4).
③吳欣.中國古代飲食中“鮓”(鮺)與鮺的源流考辯[A].留住祖先餐桌的記憶:2011 杭州·亞洲食學論壇論文集[C].2011.
④張芫.漢英“說”類詞語構詞法與語義對比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