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工(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江蘇 蘇州 215008)
元代以杭州、蘇州為核心的浙西地區(qū),是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僅有文學家仇遠、柳貫、楊載、黃溍、貫云石、施耐庵、戴良,書畫家趙孟頫、鮮于樞、黃公望、吾衍、楊維楨、倪瓚、吳鎮(zhèn)、王蒙,還有眾多活躍在這個文化圈中的知名文人。本文要討論的龔璛,是元代中期蘇州名文人,擅書法,被趙孟頫、楊載稱為“吳中三君子”之一。他活躍于蘇州文壇,與仇遠、方鳳、貢奎、鄧文原、姚式等名士都有交往。時至今日,尚能見到他在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龔開《駿骨圖》、耶律楚材《送劉滿詩卷》、趙孟頫《水村圖卷》、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等名跡后面的題跋。其女婿陳方,也有許多題跋墨跡傳世。在他們作品上,可以看到地域文化和時代書風的鮮明影響,以及在趙孟頫崛起書壇之前后,江南文人書風的不同取法方向。
龔璛(1266—1331),字子敬,齋號谷陽山房,鎮(zhèn)江人。久寓平江(今蘇州),歷任和靖、學道書院山長。后外放寧國路儒學教授、宜春縣丞,以江浙儒學副提舉致仕。工詩文,擅書法。著有《存悔齋稿》。
關于龔璛的記載中,經常可以看到“楚兩龔”的提法,把他和宋末元初著名遺民畫家龔開(1222—1307)并稱。明代王鏊纂《(正德)姑蘇志》卷五十七“龔開”條:“居郡日,與高郵龔璛為忘年友,時比漢兩龔?!泵魅顺堂粽端芜z民錄》卷十、清末陳衍《元詩紀事》卷三的“龔開”條目下,都援引了這條資料,所以傳播較廣。王鏊是高第探花、臺閣重臣,《姑蘇志》被《四庫全書總目》評為“繁簡得中,考核精當”,但是稱龔開與龔璛“時比漢兩龔”,果真如此嗎?龔開比龔璛年長44 歲,一老翁一少年,且龔開住在杭州,偶爾往來蘇州,為何要拿他們二人并稱呢?
元代曾任江浙儒學提舉、官至翰林直學士的黃溍(1277—1357)為龔璛撰《江浙儒學副提舉致仕龔先生墓志銘》(下文簡稱《龔璛墓志銘》)云:
先生少聰敏,稍長能屬文。德祐內附(指1276年南宋獻城投降),士大夫居班行者,例遣北上。司農府君(父親龔潗)以列卿在遣中,行至莘縣,不食而卒。先生悲不自勝,暨成人,呼其弟理,語之曰:國亡家破,吾兄弟又少孤,不能以力振起門戶,獨不可學為儒,無辱先訓乎?由是共刻意于學,日以微辭奧義自相叩擊。其文字交,視莫公侖、俞公德鄰為丈人行,而與戴公表元、仇公遠、胡公長孺、盛公彪為忘年友。聲譽藉甚,人稱其兄弟曰楚兩龔,以比漢之兩龔云。[1]
這段文字記述龔璛少年時遭遇國破家亡,“呼其弟理……共刻意于學……人稱其兄弟曰楚兩龔,以比漢之兩龔云”,當時人把龔璛、龔理兄弟“比漢之兩龔”。所謂“兩龔”,是指西漢末年以學問和名節(jié)著稱的學者龔勝、龔舍。此外,宋人龔夬及其弟龔大壯也被合稱“兩龔”??梢钥闯?,合稱“兩龔”需要有幾個條件:學問好;有名節(jié);朋友或兄弟。
顯然,元人黃溍撰《龔璛墓志銘》是一手史料,明代《姑蘇志》是二手史料,前者的可信度更高。有意思的是,《姑蘇志》卷五十七“龔開”“龔璛”兩條資料相鄰,“龔璛”條云:“以宦游久留平江,又家焉……憲使徐琰辟置幕下,又舉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當路者交薦璛宜在館閣,不報”,這些語句明顯出自黃溍撰《龔璛墓志銘》?!豆锰K志》編者既然讀到黃溍文章,不知為何要篡改關于“楚兩龔”的表述?
龔璛一生履歷,在黃溍撰《龔璛墓志銘》中有詳細記載:
東平徐公(徐琰)持浙右憲節(jié),聞其名,辟置幕下。尋舉教官,歷平江之和靜(靖)、學道兩書院山長。以累考合格,當赴吏部銓,大名高公時參預外省,先生以書論役法之弊。公得書,喜曰:子有用之材,持文書來,我為子取教授。先生謝曰:執(zhí)政大臣以進賢退不肖為職,天下士如某者,能一一力致哉?誠推是心,寒畯之幸。公聞其言,愈敬異之。御史周公馳、僉亷訪司事鄭公云翼,交薦先生宜在館閣,皆不報。
用例調寧國路儒學教授。秩滿,遷主信之上饒簿。以所生母蔣氏憂,不赴。服除,授袁之宜春丞,其階再轉,俱將仕郎。先生笑曰:五十年猶故吾耶?蓋先生異時以門蔭補官,亦將仕郎也。在官歲余,移疾上休致之請,遂以從仕郎、江浙等處儒學副提舉致仕。命下,先生已卒于宜春。其卒以至順二年(1331)十一月十七日,享年六十有六。臨終猶強飯,正襟危坐,命筆作《三皇廟記》。俄投筆謂家人曰:汝輩且去,吾將少休。頃之,氣息奄奄而逝。
根據(jù)該文可列出龔璛簡要年表:
時間內容1266年龔璛生。南宋司農卿龔潗之子。1276年杭州陷落后,父親北遣途中絕食而卒。青年時期兄弟二人由母親撫養(yǎng),讀書有成,人稱“楚兩龔”。1293-1298年 徐琰任浙西廉訪使,聞龔璛之名,辟置幕下。不久舉教官,歷平江之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約1323年 調寧國路儒學教授(從九品)。約1326年 遷信州路上饒縣主簿(正九品),丁母憂,不赴。約1329年 服除,授袁州路宜春縣丞 (正八品)。1331年因病乞休,以江浙儒學副提舉(從七品)致仕。十一月,卒于宜春。
因文中提到的莫崙、俞德鄰都是鎮(zhèn)江名士,可知龔璛青少年時期生活于鎮(zhèn)江。約1293—1298年,徐琰任浙西道肅政廉訪使(駐杭州),[2]將龔璛招至幕下。不久,龔璛被推薦到蘇州擔任和靖書院山長,后轉任學道書院山長,自此定居蘇州。據(jù)《(正德)姑蘇志》卷二十四,“書院凡六,設官主教者四:學道、文學、和靖、甫里”,可見和靖、學道兩個書院都屬于官辦。
元代著名學者戴表元《送龔子敬序》有一段話:
蓋子敬之學,淹通而縝密,多據(jù)古而少尤今。其先人、大父,復俱由科舉出為名公卿、賢師帥。童丱之年,珩璜耳習,龜組目饜。及今春秋鼎盛,乃方從于大夫車馬后,欲觀上國之光。此雖余輩累千百無足數(shù),而能見容乎?抑子敬與余皆南產儒者,浮沉里巷,居常自諉不見用,故每事退縮,若無所解。設見用,將何以別異于馀子?……子敬努力為江南吾黨一出,亦使四方諸人有所慕,學于家庭、談于庠校者,非空言矣。余雖不能,尚攘臂企趾為子敬助喜云。[3]
戴表元(1244—1310)是浙江奉化人、龔璛的前輩,他在文章中充分肯定龔璛的學問,并對龔璛初入仕途表示祝賀,認為這是南方儒士的光榮。這篇文章當寫于龔璛投奔浙西廉訪使徐琰之時,“從于大夫車馬后”之“大夫”即指徐琰。
而龔璛晚年外放任官的時間,史料并未記載,但可以試作推算:
1.墓志載,龔璛卒于至順二年(1331)十一月十七日。據(jù)“在官歲余,移疾上休致之請”之“歲余”,加上他去宜春的途中時間,和提出致仕到批復的時間,合計上推二年,知龔璛任宜春縣丞為1329年。
2.據(jù)“以所生母蔣氏憂,不赴”,知龔璛此時回鎮(zhèn)江老家守墓。古人丁憂時間為27 個月,上推三年,則龔璛授上饒縣主簿約為1326年。
3.據(jù)“秩滿,遷主信之上饒簿”,古代地方官以三年為秩滿,進行考核。由此上推三年,則龔璛調寧國路儒學教授(在安徽宣城)約為1323年。
龔璛之弟,《(乾隆)鎮(zhèn)江府志》卷三十九記載:“龔理,字子中。其先高郵人,徙居丹徒。操尚雅潔,營別墅于塔山,隱居讀書,研究性道,泊然不以世慮干其心,詩文工致有法?!盵4]其學問、名節(jié)在鎮(zhèn)江文化史上也留下了痕跡。
至于“二子敬”,出自元代著名道士張雨(1283—1350)在龔璛《為郭天錫書宣城詩卷》后所作跋語:
余生江南,所敬二子敬先生。吳興姚儒,行何可企及!此龔公所著,對之斂衽!乃癸酉閏三月廿八日暮夜過京口,天錫示此卷。其《述懷》二章,真無愧古人。龔敬今亦古人矣,噫!句曲外史張?zhí)煊暧?。[5]
龔璛《宣城詩卷》書于天歷二年(1329),兩年后去世;又過二年,張雨作此跋,表達了對兩位已故前輩的尊敬。巧的是,“二子敬”都是趙孟頫的江南友人,而張雨年輕時在京城也曾受教于趙孟頫。
“吳興姚儒”指姚式(生卒年不詳),字子敬,號筠庵,湖州人,為宋末元初“吳興八俊”之一。鄧文原為高克恭作《故大中大夫刑部尚書高公行狀》言:“嘗舉江南文學之士敖君善、姚子敬、陳無逸、倪仲深于朝,皆官郡博士。敖、陳相繼死,公亟念子敬貧且年逾五十,自刑部白之都堂曰……”,[6]根據(jù)高克恭任職刑部的時間(1304—1308),推知姚式生年約在1250—1255年,可能比趙孟頫(1254—1322)略年長。
姚式與趙孟頫為湖州同鄉(xiāng)兼好友。大德六年(1302)趙孟頫為蘇州錢德鈞作《水村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后有姚式、龔璛各兩段題跋,“二子敬”同時登場。姚式第一跋稱他曾為李衎《水村圖》題詩,“既還吳興,復來見子昂此圖……姚式書于姑蘇寓館”,第二跋說“讀《水村隱居記》,輒歌以系其后”,先后三次為錢氏所藏兩幅《水村圖》題跋,可證他往來吳門頗為頻繁。姚式與龔璛也是朋友,龔璛《存悔齋稿》中有《筠菴之越教,題云山圖送之》《次筠菴題花光梅南卷》二詩贈姚式。在吳門,姚式還有兩位重要弟子:畫家朱德潤說“皇慶中,仆因受學于霅川姚子敬先生”;[7]甫里陸繼善說“嘗侍先師筠庵姚先生、文敏趙公,聞雙鉤填廓之法”。[8]正因為姚式、龔璛分別是元代吳興、吳門文人圈的重要成員,學問和品德為世欽仰,所以張雨才會寫下“余生江南,所敬二子敬先生”的感嘆。
元朝統(tǒng)一中國時,南北方文化分別承襲南宋和金,而金朝在其后期已經全面走向漢化。書法方面,在復古風氣的影響下,元人普遍尊唐卑宋,以唐朝顏真卿、歐陽詢的作品為經典范本。直至趙孟頫登高而呼,由唐溯晉學習二王,令元朝書風為之一變。黃惇先生曾指出,大德二年(1298)元成宗召趙孟頫領銜書寫金字《藏經》,是確立趙孟頫在南北書壇領袖地位的重要事件。[9]此時龔璛三十出頭,已被推薦到蘇州擔任和靖書院山長。他在蘇州認識趙孟頫,并調整了學書路徑。
對龔璛傳世書跡,程渤《元龔璛書跡考評》[10]已作了簡要梳理。在此基礎上,筆者根據(jù)龔璛10 件有明確紀年書跡的特征,把龔璛書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并對其未署年書跡給予系年推測:
1.大德庚子(1300)跋范仲淹《伯夷頌》(圖1),清刻《高義園世寶》第二冊。
圖1 龔璛跋 范仲淹伯夷頌
《高義園世寶》刻帖四冊,包含范仲淹小楷《伯夷頌》及卷后歷代題跋。乾隆帝題簽“高義園世寶”,意思是范氏義高云天,世代寶之。
《伯夷頌》手卷曾有過幾次失而復得,重回范氏家族。其中較早的一次是元代北方人李戡(號逸齋)收藏了這個手卷,他到蘇州擔任平江路總管后,拜謁范仲淹祠,把手卷贈予范氏家族。龔璛跋曰:“逸齋總管相公以所藏文正公書《伯夷頌》歸于范氏,懷賢尚德之心,士大夫皆樂道之……高沙龔璛拜手……大德庚子(1300)二月廿一日書于義宅之西序?!薄案呱场睘辇彮X祖籍地高郵別稱,“義宅”即蘇州范氏義莊。此跋為行書,雍容大度,用筆圓厚,結構寬博,可以看出其早年書法深受顏真卿影響。
顏真卿書法在宋代歐陽修、蘇東坡的倡導下,確立了經典地位,朱長文《續(xù)書斷》列其書法為神品。至金、元時期也有廣泛影響,尤其是在北方,正如虞集說:“至元初,士大夫多學顏書,雖刻鵠不成,尚且類鶩?!盵11]直到趙孟頫雄起于書壇,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南方書家群體,學習二王書法方成為主流。顏真卿書風與趙孟頫書風的此消彼長,成為元代書法史上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12]
范仲淹《伯夷頌》另有二行小楷觀款:“吳興趙孟頫子昂、高郵龔璛子敬同觀”,鈐“趙孟頫印”“趙氏子昂”朱文印(《高義園世寶》第一冊)。此小楷為趙孟頫筆跡,昭然可辨。說明在1300年龔璛題跋前后,趙孟頫曾經在蘇州,與龔璛一同觀賞范仲淹墨寶。此時趙孟頫任集賢直學士、江浙等處儒學提舉,蘇州是其管轄范圍。這一時段與趙孟頫大德六年(1302)十一月三日為束季博臨《小楷黃庭經》、十一月望日為錢德鈞作《水村圖》非常接近,且龔璛在趙孟頫臨《黃庭經》跋文中說“大德壬寅(1302),子昂奉命鑄國子監(jiān)祭器,駐吳中久”,則趙孟頫觀看范仲淹《伯夷頌》的時間或許正是1302年前后。
因為“駐吳中久”,趙孟頫與蘇州文人、僧道的交往相當廣泛。當時蘇州文人袁易,趙孟頫借用“袁安臥雪”典故為他畫《臥雪圖》,題識中稱袁易與龔璛、郭麟孫為吳中三君子。后來楊載為袁易《靜春堂詩集》撰序云:“所與為莫逆交,如郡人郭祥卿、高郵龔子敬,皆知名于時。在吳郡文士中,三君子號為領袖。”[13]袁易、郭麟孫都是蘇州人,唯獨龔璛是外鄉(xiāng)人,可見龔璛已經完全融入了吳門文化圈。
另外,關鍵先生提到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趙孟頫《致子敬教授札》,認為“此帖書法點畫用筆不類趙書,但據(jù)信札整體面貌,尤其是帖文的內容,似應有所本”,我是很同意的。但他又說“信中仲深是趙孟頫與姚式同學倪淵的字,目前未見倪淵與龔璛交往的直接記載,故據(jù)此推測此信的上款‘子敬教授’應為姚式姚子敬而非龔璛龔子敬”,[14]這個判斷值得商榷。因為此信封題書“子敬教授仁弟足下”,前文已經指出,姚式生年可能略早于趙孟頫,趙孟頫一直稱他為“友”,而“仁弟”是對晚輩的稱呼,趙孟頫不可能稱姚式為“仁弟”。龔璛比趙孟頫年輕12 歲,名望地位遠遠低于趙孟頫,他向趙執(zhí)弟子禮、趙稱他為“仁弟”都更加合理。
2.初次題趙孟頫《水村圖》,未署年,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水村圖》是大德六年(1302)駐蘇州期間為錢德鈞作,后有鄧覺非、顧天祥、束季博、趙孟籲、郭麟孫等30 余位元人題詠。龔璛在該卷題詠有二處。初次題詠(五言絕句)款署“高沙龔璛”,書風、簽名與1300年跋范仲淹《伯夷頌》接近,推測其書寫時間可能在趙孟頫作畫后不久。但是線條略顯瘦硬,顏真卿書風的寬博豐腴形態(tài)減少,表明龔璛學書路徑發(fā)生了變化。
3.延祐丙辰(1316)再題趙孟頫《水村圖》,故宮博物院藏。
龔璛第二次題詠為七言詩《水村歌》,款署:“延祐丙辰(1316)偶賦此。十月七日訪湖天學士(陸行直),遂到水村先生(錢德鈞)寓居,煙水蒼茫間,適與此詩相似,俾書。龔璛書?!边@比他初次題詠晚了十年以上,用筆提按動作明顯加大,筆法也更加精妙,顯然已經離開顏體書風,進入二王、趙孟頫體系??上А端鍒D》經過幾次裝裱,題跋順序錯亂,龔璛二題裝裱位置亦前后顛倒。
4.題龔開《中山出游圖》,未署年,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龔開是宋末元初著名文人、畫家,常住杭州。因女兒嫁在蘇州,時常往來,遂與后輩龔璛為忘年交。龔開參加過南宋抗元戰(zhàn)爭,龔璛之父在南宋覆滅時絕食而亡,所以他們在心理上有著天然的共情。龔開《中山出游圖》卷后之龔璛題詩,書寫連貫,線條瘦勁,風格近似趙孟頫。簽名與1316年再題趙孟頫《水村圖》接近,但與他此后的簽名差異較大,故判斷該題詩當早于1316年,時間處于龔璛兩次題《水村圖》之間。
5.延祐四年(1317)跋蘇軾《春帖子詞》(圖2),清刻《秦郵帖》卷一。
圖2 龔璛跋蘇軾春帖子詞
東坡此書刻入南宋《群玉堂帖》?!肚剜]帖》有龔璛題跋,文曰:“……此卷乃稅巽父(南宋后期人)家物。巽父學于鶴山先生魏文靖公(魏了翁),有《師友雅言》行于世,并記諸此云。延祐丁巳(1317)季春廿三日,高郵龔璛書?!贝税系臅鴮憰r間比龔璛再題《水村圖》晚半年,書風微有差異,寬博圓厚,不經意間又流露出早年學顏的底色。
6.延祐四年(1317)跋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圖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3 龔璛跋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卷
龔璛跋:“思陵(宋高宗)好山谷書,此卷嘗入紹興甲庫,后乃歸秋壑(賈似道)……卷首官印,德祐末籍其家,凡入官者皆有‘臺州抵當庫印’云。延祐四年(1317)三月廿又三日,高郵龔璛書?!痹邶彮X各種傳世墨跡中,這段題跋的書風最接近趙孟頫,而且結字與點畫控制水平極高,可謂龔璛學趙書的巔峰之作!更奇的是,龔璛跋蘇軾《春帖子詞》、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竟然在同一天,其中“紹”“家”“卷”等字結體如出一轍,或許這兩卷名跡同在稅家收藏。
7.延祐己未(1319)《致澤民詩札》,上海書店出版社《中國歷代法書墨跡大觀9》。
龔璛《奉送澤民茂異》七言律詩,落款“延祐己未(1319)季秋十五日,寫于吳中滄浪園之寓屋。”這是龔璛僅有的一次提及其居所位置。滄浪園即宋代蘇舜卿之滄浪亭舊址,在蘇州文廟、府學之東側。趙華先生近期在討論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時,指出“束季博園池,在平江文廟前”;[15]“錢仲鼎字德鈞,通州人,徙居蘇之蒲帆巷”,[16]蒲帆巷即文廟西側之泮環(huán)巷;趙孟頫“奉命鑄國子監(jiān)祭器,駐吳中久”(龔璛跋語),可能在文廟辦公。那么,龔璛住在文廟東側“滄浪園之寓屋”,這些文人交游更多了一層地理上的便利吧!龔璛《存悔齋稿》有《飲滄浪園得紅字》詩云“官事閑忙適相半,世人憂樂豈無同”,[17]從中看出他在蘇州較為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
8.為郭天錫題文同《墨竹卷》,未署年,見于保利2020 秋拍。
文同《墨竹卷》后有元人李衎、鄧文原、杜本、石巖、柯九思、趙雍、袁華等人題詠,蔚為大觀。龔璛題七絕一首:“臨行話與崔公度,到了神交蘇子瞻;卻是主林神不管,黯隨涼月墮虛檐”,款署“高郵龔璛為郭天錫題”。郭天錫即郭畀,鎮(zhèn)江名士郭景星之子,與龔璛也是世交。書風與龔璛跋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致澤民詩札》高度一致,簽名與后者更像,其時間可系于1319年前后。
9.延祐庚申(1320)《靜春堂詩集序》,縱31.2,橫151 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為已故友人、“吳中三君子”之一袁易詩集作序,以工楷書寫,款署“延祐庚申(1320)日南至,高郵龔璛序”?!叭漳现痢敝付寥?。字形方正,用筆勁挺,書風受顏、趙二家的影響,同時也有自己的特色。由這件作品可以看到龔璛書法并不是對趙孟頫亦步亦趨的模仿,而是努力追求師承與個性的融合。
10.題龔開《駿骨圖》,未署年,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龔璛在龔開《駿骨圖》卷后題七絕一首:“生成何用十五肋,羅帕銀鞍千百群;可是蒺藜肥不得,骨如山立意如云”,是其成熟期的書風?!肮侨纭薄吧搅ⅰ眱纱纬霈F(xiàn)上下字牽連。簽名二字結體寬綽,線條厚重,質感與《靜春堂詩集序》較為接近,故系于1320年前后。
11.至治元年(1321)跋耶律楚材《送劉滿詩卷》(圖4),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耶律楚材是成吉思汗的輔臣,在窩闊臺汗時期擔任中書令(宰相)。1240年,官員劉滿臨行時向中書令耶律楚材索詩,而得此詩卷。80年后,龔璛跋曰:“中書耶律公此詩,非特為陽門劉侯保境全民而作也。蓋時方混一,欲天下皆元結輩耳。故至今觀之,使人想見當時人物,無往而非仁心仁政,而吟詩寫字云乎哉!至治元年(1321)正月廿日,高郵龔璛拜觀。”
龔璛此前的題跋,多以行楷為主,字字獨立,很少牽連;而這件題跋偏于行草,書寫節(jié)奏較快,揮灑之間盡顯自信從容,因年齡增長導致的心態(tài)和書風的變化值得重視。筆者認為這件題跋,是龔璛突破趙孟頫書風、展現(xiàn)自我風貌的代表性作品。
12.泰定三年(1326)跋袁易《寓錢塘雜詩卷》,上海博物館藏。
龔璛跋云:“伯幾(鮮于樞)見通甫(袁易)詩,以古人相期,自是當家語……仲長寶之。泰定三年(1326)重九后三日,高郵龔璛書于甫里書院之西序?!薄爸匍L”即袁易次子袁泰,郡學教授,與鄭元祐、倪瓚等人為友??梢娺@是龔璛應袁泰之請,在亡友袁易詩卷后面題跋。跋文八行,居然七次出現(xiàn)上下字牽連,書寫的率意和連貫性比過去加強了。其字形逐漸脫離趙孟頫樣式,更多體現(xiàn)己意。
此跋“書于甫里書院之西序”,據(jù)《長洲縣志》載:“甫里書院在長洲縣治東。初,元至順(1330—1333)中,總管錢光弼因唐陸龜蒙故居,奏建書院于甫里。元統(tǒng)二年(1334),龜蒙裔孫德原移建于郡城而增廣焉”,[18]則龔璛為袁易《寓錢塘雜詩卷》題跋的1326年,甫里書院尚未得到官方批準,然已經草創(chuàng)。另,前文考訂認為,黃溍撰《龔璛墓志銘》稱龔璛“遷主信之上饒簿。以所生母蔣氏憂,不赴”約在1326年,既然該年九月龔璛尚在蘇州,則他回鎮(zhèn)江老家丁母憂的時間,當在1326年秋后。
13.跋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未署年,見于保利2023 春拍。
據(jù)趙孟頫前后兩次自題,這件小楷是大德六年(1302)十一月三日為蘇州束季博臨,至治二年(1322)四月十八日為其子善甫再題。龔璛題跋八行,曰:“大德壬寅,子昂奉命鑄國子監(jiān)祭器,駐吳中久,購得鐘紹京臨《黃庭》。用筆寖實,繇其能謹也。然其本諸右軍舊矣,故其成就,他日為不可及,觀此已可見。龔璛拜觀。”龔璛作為見證人,對趙孟頫大德六年奉命在蘇州鑄國子監(jiān)祭器這段經歷的記述,可補史料之闕。然這段題跋的書風已呈現(xiàn)晚年蒼老之態(tài),與龔璛中年書風不同,可系于約1326年。此后,龔璛丁母憂回鎮(zhèn)江,三年后赴任宜春縣丞直至去世,在蘇州的時間幾乎沒有了。
14.泰定丁卯(1327)跋魏了翁《文向帖》,兩次題跋,上海博物館藏。
魏了翁(1178—1237)號鶴山,南宋理學家,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尚書。這件墨跡后面有元賢十二跋,包括牟應龍、趙孟頫、劉岳申、龔璛、白珽等。龔璛題跋兩次,“古者言必稱先王,鶴山先生其人也,先生嘗著《古今考》……”云云,字體為行楷,但并不工整精到,筆觸多率意,具有龔璛晚年書風走向蒼老的特點。一些個性化的字形不斷得到強調,如多次出現(xiàn)的“先”字,寫法與他人不同。
15.天歷二年(1329)為郭天錫書《宣城詩卷》(圖5),香港虛白齋藏,刊于《中國書法全集》第47 卷。
圖5 龔璛為郭天錫書宣城詩卷 (局部)
這是龔璛存世書跡中尺幅較長的一件,包含《書閣》《偶題》《述懷》等十一首詩,卷末識云:“予歸京口(今鎮(zhèn)江)省墓,天錫出此紙征予書宣城詩,記憶不甚真。天歷二年(1329)孟夏二日,龔璛識?!饼彮X年少時在鎮(zhèn)江,曾得到莫侖、俞德鄰、郭景星等前輩的照拂。郭畀(字天錫)比龔璛小14 歲,龔璛離開鎮(zhèn)江時,郭天錫尚且年幼,但或許已經相識。這幅長卷表明龔璛和郭天錫的交情深厚,同時也為龔璛回鄉(xiāng)丁母憂給出了一個相對準確的時間下限。因為1326年九月跋袁易《寓錢塘雜詩卷》之時,龔璛尚在蘇州;而丁憂結束、授宜春縣丞在1329年,月份不詳。據(jù)《宣城詩卷》可知1329年孟夏(四月)龔璛在鎮(zhèn)江省墓,那么服除、授職必在四月以后了。這也是龔璛存世最晚作品,書風老而彌蒼,距其去世僅兩年。
綜上,根據(jù)這些龔璛書跡樣本,我們可排列出龔璛一生的簽名,總結其變化規(guī)律(表1):
前期1300,跋范仲淹《伯夷頌》1302 后,題趙孟頫《水村圖》1316 前,跋龔開《中山出游圖》中期1316,再題趙孟頫《水村圖》1317,跋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1317,跋蘇軾《春帖子詞》1319,致澤民詩札約1319,題文同《墨竹卷》1320,《靜春堂詩集》序約1320,題龔開《駿骨圖》卷1321,跋耶律楚材《送劉滿詩卷》后期1326,跋袁易《寓錢塘雜詩卷》約1326,跋趙孟頫臨《黃庭經》1327,跋魏了翁《文向帖》1329,宣城詩卷images/BZ_159_376_1514_447_1644.pngimages/BZ_159_594_1514_654_1644.pngimages/BZ_159_802_1514_872_1644.pngimages/BZ_159_379_1728_445_1858.pngimages/BZ_159_593_1728_662_1858.pngimages/BZ_159_801_1729_873_1858.pngimages/BZ_159_1017_1728_1078_1858.pngimages/BZ_159_378_1970_447_2100.pngimages/BZ_159_598_1971_664_2100.pngimages/BZ_159_802_1970_873_2100.pngimages/BZ_159_1019_1970_1078_2100.pngimages/BZ_159_378_2182_443_2311.pngimages/BZ_159_598_2182_663_2311.pngimages/BZ_159_807_2182_868_2311.pngimages/BZ_159_1012_2182_1084_2311.png
其次,“璛”字字形,他前期用行書寫法,“肅”下部簡略;中后期用楷書寫法,“肅”字繁寫。
第三,合而觀之,龔璛簽名字形早期縱長,中期寬綽,晚期散漫。由簽名特征亦可大致判斷作品的書寫時間。
在龔璛存世書跡中,典型地體現(xiàn)出元代書壇顏真卿風格和趙孟頫風格的影響力變化:龔璛書法前期學顏;三十歲后,龔璛在蘇州結識趙孟頫,遂轉學二王和趙氏書風;中年時期,努力融合顏、趙且稍出己意。至于龔璛晚年書風蒼老而趨于荒率,或與健康狀況下降有關,據(jù)黃溍撰《龔璛墓志銘》說“在官歲余,移疾上休致之請,遂以從仕郎、江浙等處儒學副提舉致仕。命下,先生已卒于宜春”,未等到“命下”即已病故,可見“移疾”并不是請求致仕的托詞,而是他身體的確有病。
在討論龔璛存世書跡時,筆者并未提及《教授帖》,盡管它是一件被反復出版的“龔璛”墨跡。《教授帖》,紙本,縱28 厘米,橫38.4 厘米,前有項元汴署“集字號”,末有“甲二”字樣。由諸鑒藏印可知,該帖歷經明項元汴、項廷謨,清安岐、成勛(蓮樵),近代何厚琦(子彰)、趙叔彥、完顏景賢、張大千、譚敬遞藏,新中國成立后入藏故宮博物院。
該帖在《元人法書大觀冊》[19]中。全冊包含:趙孟頫《草書陶淵明詩帖》、趙麟《衡唐帖》、袁桷《雅譚帖》、龔璛《教授帖》、張淵《五言古詩》、白珽《陳君詩帖》、虞集《白云法師帖》、段天祐《安和帖》、楊維楨《宴嘯傲東軒詩帖》、王蒙《杜工部詩帖》、沈右《楷書中酒雜詩》、陸廣《楷書詩簡帖》、饒介《士行帖》、張雨《次韻謝天鏡上人送柑帖》、庾益《楷書詩》等20 帖,都是罕見的元人墨跡。諸帖均被安岐《墨緣匯觀·法書卷下》、完顏景賢《三虞堂書畫目》著錄,亦同時鈐蓋安岐、成勛(蓮樵)、何厚琦(子彰)、趙叔彥、完顏景賢、譚敬諸家印章,但并不都有項元汴印章,說明其匯集成冊的時間在項氏之后,或許安岐就是這套冊頁的最初匯集者。
《元人法書大觀冊》是一套珍稀難得的元人墨跡冊,且流傳有緒,可信度很高。但是其中龔璛《教授帖》,雖經名家遞藏和多次出版,其真?zhèn)紊杏幸蓡枴?/p>
《教授帖》(圖6)釋文標點如下:
圖6 龔璛 教授帖
記事拜復錢翼之教授足下,客袁州龔璛敬封。
璛記事拜復翼之教授足下:小婿子行來,重為手帖,深慰岑寂。近作見教,如對笑談。序文甚欲云云,喧囂倥傯,實無一毫佳思,容少閑當應命,非推調也?!独笾ψV》留與小孫習之,令郎筆仗如此,可記。撞過煙棲碧潭回,拈紙奉復,撥暇未免掛漏,且希昭恕,茲不具。璛再拜。[20]
收信人錢翼之即吳門錢良右(1278—1344),比龔璛小12 歲。錢良右少年時跟隨叔父在浙西廉訪使徐琰帳下,可能那時就已認識龔璛,這是兩人的第一層關系。當錢良右在至大年間(1308—1311)署吳縣儒學教諭時,龔璛在蘇州任和靖、學道書院山長,同為吳地儒官,這是兩人的第二層關系。近承趙華先生告知,日本收藏的趙孟頫臨《枯樹賦》(大德三年九月二日臨本)后面有龔璛跋,款署“至大二年(1309)季春十有一日,為吳門錢翼之題”,也可作為二人早期交游的一條材料。
元朝統(tǒng)治者對中原和南方地區(qū)長期持殖民的態(tài)度,南方漢人在元朝社會階層中處于末端,入仕、升遷的機會極少。正如元人余闕文章中有言“讀書為儒官,雖貧亦何憾哉”,[21]許多讀書人的理想出路就是低品級的儒官。黃溍撰《錢翼之墓志銘》曰:“行中書省署翼之吳縣儒學教諭,翼之欣然就職。已代去,輒不復出?!庇伞靶廊痪吐殹钡健安粡统觥?,可以看出錢良右是很愿意擔任儒官的,可惜只是短時署理。按照元朝制度,路學、州學設教授,縣學只設教諭,但是朋友們稱呼錢良右,把他職務略抬高一點,稱“翼之教授”也是可以的。
信中提到“小婿子行”。曾有人認為指吾丘衍(1272—1311,字子行),程渤先生已作辨析,指出吾丘衍英年早逝,且無錢娶妻,買酒家孤女為妾,不可能是龔璛之婿。[22]黃溍撰《龔璛墓志銘》記載很明確:“子男一,曰魯。女二,適陳方、夏景行”,可見龔璛的女婿有二人,分別是陳方、夏景行。其中陳方,字子貞,京口人,流寓吳中,擅詩文、書法,在龔開《中山出游圖卷》、趙孟頫《小楷洛神賦冊》、袁易《寓錢塘雜詩卷》、陸繼善《摹蘭亭序冊》后面都可看到他的題跋,表明他具有一定的文化地位;夏景行生平不詳,字號不詳,因詩經有“景行行止”句,夏景行字子行也有可能。
《教授帖》的疑點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是書風年輕態(tài)與龔璛“客袁州”時間的矛盾。前文我們通過對龔璛部分存世書跡的分析,梳理了他的書風演變軌跡:由顏真卿到趙孟頫,而后稍出己意,晚年又趨蒼老。再看《教授帖》,運筆流暢,瀟灑連貫,線條很有彈性,這樣的書風顯然是年輕態(tài)的。然而龔璛何時“客袁州”呢?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市,元代稱宜春路,領宜春、分宜、萬載、萍鄉(xiāng)4 縣。黃溍撰《龔璛墓志銘》載:“服除,授袁之宜春丞……在官歲余,移疾上休致之請,遂以從仕郎、江浙等處儒學副提舉致仕。命下,先生已卒于宜春。其卒以至順二年(1331)十一月十七日,享年六十有六?!笨芍彮X任宜春縣丞的時間共計兩年,即其臨終前的1329—1331年。
在龔璛《存悔齋稿》中,涉及他游歷的詩作有《焦山》《離京口二首》《洛社東泊》《錫山道中》《宜興道中》《嘉定州道中寄庶齋》《西湖晚意》等,關聯(lián)鎮(zhèn)江、無錫、蘇州、杭州等地。雖然這個詩集并不完整,也能說明龔璛的行蹤范圍不廣。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如果沒有特殊的理由,龔璛不可能前往遙遠而陌生的袁州。所以,龔璛“客袁州”時間徑可鎖定為他生命的最后兩年,此時他的筆跡應該類似于天歷二年(1329)書《宣城詩卷》,而不是現(xiàn)存《教授帖》的年輕態(tài)書風。
其次是《教授帖》的點畫細節(jié)特征與龔璛其他傳世墨跡不符,或者說,即便龔璛青年、中年時期去過袁州,他的筆跡一定不同于《教授帖》。現(xiàn)代筆跡學原理告訴我們,人的筆跡有著長期的習慣性和穩(wěn)定性,字形結構可以變化,但書寫時細微的動作習慣和肌肉記憶人各不同,即便刻意模擬也無法百分百吻合。假如把龔璛存世墨跡和《教授帖》中的單字細節(jié)拿出來對比,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差異大得超乎想象。例如:
龔璛墨跡選字《教授帖》選字images/BZ_160_1552_2102_1647_2197.pngimages/BZ_160_1734_2102_1829_2197.pngimages/BZ_160_1914_2102_2009_2197.pngimages/BZ_160_2093_2102_2189_2197.pngimages/BZ_160_1552_2205_1648_2300.pngimages/BZ_160_1734_2205_1830_2300.pngimages/BZ_160_1912_2205_2009_2300.pngimages/BZ_160_2094_2205_2190_2300.pngimages/BZ_160_1551_2311_1647_2407.pngimages/BZ_160_1734_2311_1830_2407.pngimages/BZ_160_1914_2311_2009_2407.pngimages/BZ_160_2093_2311_2188_2407.png
1.長橫(表2):龔璛的習慣是起筆重按,到中間提起變細,末尾頓筆收束,呈現(xiàn)“重—輕—重”的轉換動作。而《教授帖》的長橫都是平鋪而過,缺少用筆的起伏與力量感。
龔璛墨跡選字《教授帖》選字images/BZ_160_1563_2869_1656_2965.pngimages/BZ_160_1742_2869_1839_2965.pngimages/BZ_160_1924_2869_2021_2965.pngimages/BZ_160_2109_2869_2205_2965.pngimages/BZ_160_1563_2657_1658_2752.pngimages/BZ_160_1741_2657_1839_2752.pngimages/BZ_160_2111_2657_2207_2752.pngimages/BZ_160_1927_2657_2023_2752.pngimages/BZ_160_1563_2763_1657_2858.pngimages/BZ_160_1741_2763_1838_2858.pngimages/BZ_160_1927_2763_2023_2858.pngimages/BZ_160_2112_2763_2208_2858.png
2.帶勾豎(表3):這類的豎,龔璛寫法非常有特點,一般上粗下細,起筆用力,下行至出鉤前變細。而《教授帖》中同類筆畫,都是上細下粗,著力點和動作習慣完全相反。
龔璛墨跡選字《教授帖》選字images/BZ_161_480_294_575_389.pngimages/BZ_161_660_294_757_389.pngimages/BZ_161_838_294_933_389.pngimages/BZ_161_1018_294_1113_389.pngimages/BZ_161_480_400_574_496.pngimages/BZ_161_660_400_757_496.pngimages/BZ_161_838_400_933_496.pngimages/BZ_161_1018_400_1113_496.pngimages/BZ_161_480_507_575_602.pngimages/BZ_161_662_507_757_602.pngimages/BZ_161_840_507_936_602.pngimages/BZ_161_1018_507_1113_602.png
3.長撇(表4):龔璛寫長撇,喜歡遠送出尖,歷年墨跡中這一習慣不變。而《教授帖》的長撇,末段常向上翻起,在空中的牽連回環(huán)動作幅度較小,力度也較弱。
龔璛墨跡選字《教授帖》選字images/BZ_161_477_850_574_946.pngimages/BZ_161_658_850_754_946.pngimages/BZ_161_842_850_937_946.pngimages/BZ_161_1022_850_1117_946.pngimages/BZ_161_476_957_573_1052.pngimages/BZ_161_658_957_755_1052.pngimages/BZ_161_840_957_935_1052.pngimages/BZ_161_1021_957_1117_1052.pngimages/BZ_161_477_1062_573_1157.pngimages/BZ_161_660_1062_756_1157.pngimages/BZ_161_840_1062_935_1157.pngimages/BZ_161_1022_1062_1118_1157.png
4.捺畫(表5):龔璛捺畫的特點是,前半段弧線向上鼓起,捺腳有平拖動作,末尾不出尖。《教授帖》則與此不同,捺腳沒有平拖動作,末尾出尖。
龔璛墨跡選字《教授帖》選字images/BZ_161_477_1345_573_1440.pngimages/BZ_161_654_1345_750_1440.pngimages/BZ_161_838_1345_934_1439.pngimages/BZ_161_1022_1345_1117_1440.pngimages/BZ_161_477_1452_572_1547.pngimages/BZ_161_654_1452_750_1546.pngimages/BZ_161_838_1452_934_1546.pngimages/BZ_161_1022_1452_1117_1547.pngimages/BZ_161_477_1557_572_1651.pngimages/BZ_161_654_1557_750_1651.pngimages/BZ_161_838_1557_934_1650.pngimages/BZ_161_1022_1557_1117_1652.png
5.橫折鉤(表6):龔璛寫橫折鉤,長期不脫早年學顏的痕跡,橫折圓轉無棱角——而趙孟頫是有時圓轉有時方折。《教授帖》的橫折鉤以折筆為主,尤其是內部空白右上角呈方形或尖角,不符合龔璛的字形特征。
龔璛墨跡選字《教授帖》選字images/BZ_161_476_1960_572_2055.pngimages/BZ_161_654_1960_750_2054.pngimages/BZ_161_838_1960_933_2055.pngimages/BZ_161_1022_1960_1117_2053.pngimages/BZ_161_476_2067_572_2162.pngimages/BZ_161_654_2067_750_2163.pngimages/BZ_161_838_2067_933_2160.pngimages/BZ_161_1022_2067_1117_2163.pngimages/BZ_161_476_2172_572_2267.pngimages/BZ_161_654_2172_750_2267.pngimages/BZ_161_838_2172_933_2267.png
6.豎彎鉤(表7):龔璛寫豎彎鉤,總是鉤尖向內(朝左上),橫與鉤形成銳角,這也是區(qū)分龔璛與趙孟頫書風的要點之一。而《教授帖》的鉤法與趙孟頫相似,一般向上或向外。
至此,項元汴舊藏龔璛《教授帖》的真?zhèn)?,相信大家已經有了答案。古人鑒定書畫全憑目鑒和記憶,對于龔璛這類存世墨跡較少的前代名家,如果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真本作為對照,即便是聲名赫赫的鑒賞家也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作偽者的眼界有限,他不曾看到龔璛晚年“客袁州”時期的書法風貌,用趙孟頫書風來仿造龔璛信札只是想當然耳。
圖片來源:
圖1 龔璛 跋范仲淹《伯夷頌》 清刻《高義園世寶》第二冊。
圖2 龔璛 跋蘇軾《春帖子詞》 清刻《秦郵帖》卷一。
圖3 龔璛 跋黃庭經《寒山子龐居士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4 龔璛 跋耶律楚材《送劉滿詩卷》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5 龔璛 為郭天錫書宣城詩卷(局部) 香港虛白齋藏。
圖6 龔璛(傳) 教授帖 28×38.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