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顯海,陳澤標,王曉銳
(廣東祥木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廣東 潮州 521041)
頂湯又稱高級清湯,常用于潮州菜高檔菜式成品制作。尤其海產(chǎn)原料,如魚翅、海參等名貴原料,需要先使用生姜等去除腥味,才能開始使用煨湯等方式輔助菜品生鮮加味。同時,一些名貴菌菇也需要頂湯的配合才能成為美味佳肴。
上湯多用于調(diào)制中高檔芡湯,用于中高檔菜式的輔助調(diào)味,如爆炒類的碗芡、燜類的菜肴等;或者作為中檔湯羹的底湯或燉湯的調(diào)味,如明爐雜燴湯、太極護國羹、鍋仔明爐烏魚、鍋仔橄欖粉腸等。
熬鮮湯的原料應該選擇鮮味充足的原料,傳統(tǒng)首選原料為禽類如老雞,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各種氨基酸、琥珀酸、多肽、核苷酸等多種含氮浸出物。此外,畜類中豬瘦肉的主要成分能釋放出肌溶蛋白、肌肽肌酸、肌苷、嘌呤堿和氨基酸等物質,總稱為氮浸出物。肉湯中含氮的浸出物越多味道越鮮美,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越大,制作出來的菜肴味道就越鮮美。一般來說,含氮浸出物的多少取決于2 個因素,①年老的動物肉比年幼動物肉的含氮浸出物要多。②禽類肉比畜類肉含氮浸出物要多,故選擇制作的原料多為禽畜類。由于牛羊肉富含揮發(fā)性特殊脂肪酸,導致牛羊的膻腥味濃厚,在原料中多不被使用。此外,魚肉一般也不作為制湯原料,因魚肉有明顯的時間性,超過適當時間可能導致氧化三甲胺還原成三甲胺,加重腥味。
上湯的基本用料配方:老母雞光雞4 kg、豬龍骨1 kg、豬肉眼1 kg、清水20 kg。
頂湯的基本用料配方:老母雞光雞10 kg、豬龍骨3 kg、豬肉眼3 kg、雞爪3 kg、老鴿1 kg、金華火腿1 kg、淡干干貝0.5 kg、清水20 kg。
制作程序:①把所有肉類斬成大塊狀。②肉料進行飛水處理,去除血污并洗凈血水。③把肉料放入湯桶中加入清水。④猛火將水燒熱后撇去泡沫。⑤微火狀態(tài)熬4 ~6 h 至肉爛成渣后熄火。⑥撇去湯面的浮油、泡沫。⑦取湯并把湯過濾。⑧調(diào)入味料溶解晾涼備用。
3.2.1 熬湯
要將制湯原料的污垢血漬充分洗凈,先經(jīng)大火后轉入小火持續(xù)加熱,注意勿使湯完全沸騰,防止形成小滴脂肪,同時縮小從肉中游離出來的可溶性物質顆粒,使熬出來的湯更加清澈[1]。
3.2.2 制湯原理
為了鮮湯穩(wěn)定性,燒開鮮湯使其脫去鹽。湯中鹽有一小部分水溶蛋白質就會脫穩(wěn),脫穩(wěn)后由于相互靜電排斥使它們凝聚成較大的顆粒,再過濾可使湯汁變得清澈。
3.2.3 技術難題工藝改進方案
通常,我們要求所熬出來的湯必須清澈透明、色呈象牙色(淺金黃)、有肉質鮮味和香味,湯面沒有浮油,湯質純凈。
傳統(tǒng)上湯以老母雞光雞為主料,但現(xiàn)時很多行內(nèi)人也會加入雞腳、雞翅膀、雞殼、雞項,或者使用豬骨、瘦肉熬制上湯。
我們設定了4 組不同組合:純老雞湯、純豬肉湯、雞肉∶豬肉為2 ∶1、豬肉∶雞為2 ∶1,按照一定比例水量,進行相同時間加熱熬制,取出湯水。接著,邀請100 人參與實驗,進行盲品。通過實驗比對,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傳統(tǒng)各種因素影響湯水口感,其實最重要的是老雞和豬肉的投料比例,其中,豬肉∶雞肉為2 ∶1 最優(yōu)。也就是說,在豬肉投料量大于雞肉,且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湯水口感最佳,飲用起來特別有質感,就如品茶一樣,有底韻[2]。
改進后的湯水做法同樣是將肉料飛水洗凈后放入鍋中,加入冷水用猛火煮沸,隨即使用慢火進行長時間的加熱,使肉料的蛋白質、肌苷酸等都充分溶出成為鮮湯。由于豬肉的比例增加,湯的鮮味更濃,更有質感。這是因為不同的呈鮮有機類物質會有不同的鮮味,復合鮮味成倍增長。當然,如果加了味精與肉中鮮味物質相融合,鮮味會更為出色。
頂湯以上湯2 倍的肉料投料制作而成,其制作程序與上湯基本相同,但也面臨著雞肉、豬肉比的問題。頂湯要求湯色更為澄清、味道更為鮮醇,光線通過湯時無反射,表現(xiàn)出澄清透明,因此,又稱“高級清湯”。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離不開提純精制即吊湯這一步驟,可細分為2 步:①先用湯篩或紗布將已制成的湯過濾,除去渣狀物。②將雞腿肉去皮斬成茸狀,加適量清水調(diào)成肉漿,倒入50~60 ℃的湯中慢慢升溫,同時用手勺不斷攪動,待湯將沸時立即改用慢火,注意不能使湯完全沸騰,否則湯會變混濁。當湯中的懸浮溶狀顆粒與雞茸粘連并上浮湯面時,即用手勺將雞茸或肉茸撇清,便可形成口味醇厚、色澤澄清的高湯[3]。
但實驗證明,雞肉鮮味不夠豬肉醇厚,對此,我們做了改進。吊湯所選用的原料改用豬肉茸,但實驗過程中,豬肉的含水量和雞肉的含水量不同,按照原肉∶水比例1 ∶1,肉漿太濃黏,燒開后結團,吸附效果不佳。經(jīng)過反復實驗,用豬肉茸吊湯,原肉∶水比例1 ∶1.5 時,效果最為理想。
雖然投入的原料不同,其濾湯的原理相近,主要是肉類斬茸后,蛋白纖維呈絲絮狀充分散布湯中,擴大了與湯水的接觸面積,蛋白質在凝固過程中會吸附懸浮混濁顆粒以及小型的沉淀物,絲絮狀凝固的蛋白質在熱湯中不下沉(冷卻后才沉淀),反而上浮在湯面,當把這些上浮物撇去后,湯汁就變得澄清了。需要注意的是,豬肉較難斬細,可以用機器將其與水一起打成肉漿,增加原料與湯的接觸面積,接觸面積越大,吸附湯中的懸浮物能力就越強,制出的湯就越清澈透明,且原料中的各種氨基酸及其他物質更能充分地溶入湯中,增加湯的鮮味[4]。
(1)選用有足夠鮮味的原料,如老雞應選擇農(nóng)村飼養(yǎng)3 年以上的雞為好;豬肉也要看產(chǎn)地,選用無腥異味的豬肉。將原料一次性冷水下鍋,均勻規(guī)律地傳遞熱量,如果非一次性冷水下鍋,則會導致均衡狀態(tài)被打破,從而影響熱量持續(xù)傳遞時可溶解性物質外滲的過程。此外,制湯時常用到豬骨,冷水加熱后,骨組織疏松引發(fā)蛋白質逸出,溫度下降會收縮豬骨表面的空隙,骨骼的疏松程度驟降,蛋白質脂肪不易逸出。
(2)合適情況下撇沫。最為合適的時間點是待原料在95 ℃左右的熱湯中持續(xù)一段時間后進行。當溫度達到80 ℃左右時,浮在表面的泡沫來源于原料的血紅蛋白形成絮狀沉淀,如果水溫處于80 ℃左右,原料外層的血紅蛋白絮狀沉淀會浮上來,此時原料內(nèi)部的溫度還沒達到80 ℃。當水達到沸騰之后一定時間內(nèi)完成撇沫,動物原料的脂肪蛋白質會因為水分子沖撞運動而浮出,這意味著泡沫中夾雜有動物原料的脂肪,撇沫的同時也降低了湯的脂肪含量、營養(yǎng)價值。但是,因為油脂會使湯色變白和增加湯稠度,所以湯的渾濁程度會降低[5]。
(3)控制熬湯的火候、時間。除了掌控制湯時的各個時間點外,還必須根據(jù)具體情況或者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制湯方式。上湯的制作是待大火迅速煮沸后調(diào)小火力,使水面保持微弱的“蟹目水”翻小泡狀態(tài)直至湯汁制成,無論過猛還是過弱,都會導致湯汁風味變淺,影響渾濁程度和蛋白質脂肪的游離。
(4)在慢火加熱的階段,不應撇去湯面的浮油,不能撈起肉料,不能?;?。由于肉料中含有一些血污及其他物質,在用中火加熱到湯沸過程中,這些物質會形成泡沫,故應撇去,以免湯濁。在改用慢火加熱的過程中,原料由于受熱的作用,其中所含的部分脂肪會從原料中滲出,成為浮油浮于湯表面,這些浮油能起保溫和減少水分蒸發(fā)的作用,因此暫不用撇去。此外,若中途?;穑瑴叭饬系牡臏囟冉档?,由于熱脹冷縮作用,會使肉料破裂成小顆粒,分散于湯中,使湯變濁。同時,熬湯是原料內(nèi)部鮮味物質由內(nèi)向外不斷溶出的過程,如果中途?;鹪偌訜?,會影響原料內(nèi)部鮮味物質再次溶出,也會影響湯的質量。
(5)保持湯的清潔。選擇干凈的制湯工具,也很重要。同時,湯在存放時不能混入生水,否則他日使用時,湯味會變質,最好是現(xiàn)制現(xiàn)用,以保持湯質的鮮香味。
(6)熬制時不用加入鹽分。如果鹽分濃度偏高,會導致滲透性增強,從而促進原料水分的逸出,失去水分后蛋白質會形成緊密外殼,外部的熱很難傳入肉料內(nèi)部,同時,肉料內(nèi)部的一些呈鮮物質也就很難再溶出到湯水中,這樣湯汁會缺乏鮮醇風味。上湯、頂湯中的火腿、瘦肉的蛋白質是鹽溶性的,一般情況下,可適當加入火腿,使湯汁的鮮醇風味更濃,因為鹽溶蛋白在低濃度的鹽作用下會發(fā)生溶解,溶入湯中的氨基酸會更多,從而使湯味更鮮。
綜上所述,只要廚師能熟悉各種原料的性質、質感,科學合理地選、配原料,合理地控制加熱的火候和時間,了解操作要領,并加以潛心研究,就能解決工作難題,熬制出上好的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