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冰玥
打開飯菜,挑選視頻,開吃。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都是我每日吃飯的“標配三部曲”。熱騰騰的飯菜到手,可不能著急吃,必須選一個自己最想看的視頻搭配。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吃飯時沒有刷到一部稱心如意的劇,這頓飯等于白費,你吃下去的不再是飯,而是一陣空虛。
網(wǎng)友給這些“下飯”視頻、音頻和文字起了一個新名字——“電子榨菜”。
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電子榨菜”品類豐富,任君挑選。私人口味不同,帶來的佐餐體驗也不一樣。有人吃飯時喜歡看甜甜的戀愛,比自己約會吃飯更香;有人愛跟著美食博主一飽眼福,看看燒烤串串里的人間煙火氣;有人喜歡帶來“5分鐘快樂”的脫口秀,跟著感慨當前的生活狀態(tài);還有人偏愛“重口味”,吃一頓飯,要看法醫(yī)秦明解剖一次尸體。更有浙江人民表示,自己的“電子榨菜”是《1818黃金眼》和《錢塘老娘舅》。
古人規(guī)訓“食不言,寢不語”,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也有科學數(shù)據(jù)證實。但“朋克養(yǎng)生”的年輕人顯然不以為意。相較于吃飯本身,如何讓這段空閑時間不那么寂靜無趣,成為“多線程”時代的一個重要問題。
有人陪伴吃飯自然是極好的,但“實體”朋友在當代屬于奢侈品。一個人看電影、吃火鍋、去醫(yī)院已不新鮮。還有人在社交平臺分享“一人吃火鍋怎樣做不被服務(wù)員放玩偶”“一個人吃飯去廁所,餐具怎樣不會被收走”。
一個人吃飯的缺點在于點菜,你看著菜單上的好幾盤大菜垂涎欲滴,但肚皮提醒你不要“眼高手低”,最終點的依舊是“老規(guī)矩”魚香肉絲蓋飯。也有些孤獨來自害怕“餐桌社交”。這時“電子榨菜”就派上了用場,只需要掏出手機,耳機一戴,任憑領(lǐng)導從身旁走過,也可以裝作沉浸于視頻,避免眼神接觸,還能讓試圖在餐桌上共話工作的同事識趣離開。
“‘電子榨菜,應(yīng)該叫電子陪伴?!本W(wǎng)友們?nèi)缡钦f。當代人獨居比例越來越高,根據(jù)2021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數(shù)據(jù),2020年“一人戶”家庭超過1.25億?!半娮诱ゲ恕痹谥饾u程式化缺乏樂趣的三餐中隔出一個虛擬空間,它讓我們短暫逃離現(xiàn)實世界,以影像、文字、聲音為陪伴,獲取口腹與情感上的雙重滿足。
在家孤獨,逛5分鐘豆瓣小組“可以嘗嘗你的‘電子榨菜嗎”即可滿足。必有一群網(wǎng)友熱情地給你推薦各類“下飯必備”視頻,在彼此分隔的空間里,收獲某種心意相通的共鳴與快樂。
2012年開播的日劇《孤獨的美食家》中,名叫“五郎”的大叔在屏幕里獨自一人探訪小店,專心而安靜地吃飯。那種在紛亂世界中安然享受美食的狀態(tài),仿佛在告訴年輕人:吃飯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信仰,任何理由都不足以干擾進餐。即使沒有社交或虛擬陪伴,一個人也可以好好吃飯。
這需要強大而富足的內(nèi)心力量?!半娮诱ゲ恕苯K究是“榨菜”,作用是“下飯”,在碎片化海洋里獲取信息,吃到多么有深度的精神大餐似乎并不容易。年輕人需要的,其實不過是一段短暫的快樂:飯很好吃,劇很好看,吃完還能繼續(xù)在生活里戰(zhàn)一戰(zhàn)。
(臥龍摘自2022年11月23日《中國青年報》,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