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石
(甘肅省蘭州北山生態(tài)建設管護中心,甘肅蘭州 730030)
營造林技術是指通過人工手段,在原本不具備林地特征或森林遭受破壞的地區(qū),重新建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過程中所應用的技術。營造林技術的實際應用,對于環(huán)境保護、經(jīng)濟發(fā)展都具有顯著意義,不僅有助于阻擋風沙,還有助于改善土地的質量,維護水源的穩(wěn)定,促進生物的多樣性發(fā)展,達到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目的[1]。
祖厲河林場始終堅持以生態(tài)保護為首要任務,積極開展檸條、山毛桃營造林項目建設。其中,檸條(Caragana korshinskii)因其耐寒性和適應性較強的特點,常用于防護林的建植,可有效抑制風蝕和固定土壤,具有防護性林帶的功能,其果實也蘊含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可用于制藥和制作果醬等食品加工。山毛桃(Prunus davidiana),又名野桃、苦桃,因其枝繁葉茂、抗逆性強的特性,廣泛應用于城市綠化和景觀建設,其果實風味獨特,且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可加工成果醬和蜜餞,備受大眾喜愛。因此,本文結合祖厲河林場概況,以檸條、山毛桃營造林項目為主體,探討了祖厲河林場營造林技術應用路徑,以期通過營造林技術在祖厲河林場的廣泛應用,為干旱地區(qū)的林業(yè)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借鑒,推動林業(yè)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祖厲河林場隸屬于甘肅省白龍江林業(yè)管理局蘭州北山生態(tài)建設局,地處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境內(nèi),位于會寧縣城正北面,林場地塊零散狀分布于郭城驛鎮(zhèn)等13 個鄉(xiāng)鎮(zhèn),總經(jīng)營面積41 120 hm2。祖厲河林場位于隴西黃土高原,多丘陵,溝壑縱橫交錯,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祖厲河林場所在地區(qū)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天氣干燥,降水量較少,年降水量在328.0~432.7 mm,集中在7—9 月,年平均氣溫為6.4 ℃,全年日照時間較長,無霜期155 d,極端溫差為55.8 ℃[2]。祖厲河林場的土壤大部分為黃綿土、灰鈣土,但也有極少數(shù)適宜制作磚瓦的紅黏土,這3 種土壤的肥力均較低,普遍存在缺乏磷和氮的問題,但鉀的含量較為豐富。土壤的pH 值在7.0~7.8,略呈堿性。人工栽植的樹種主要為楊、柳、椿、榆、杏、梨、沙棗、山毛桃及檸條等鄉(xiāng)土樹種。
整地是造林的基礎環(huán)節(jié),科學合理的整地可以創(chuàng)造適宜的土壤環(huán)境,提高造林的成功率。為更好地實現(xiàn)保土蓄水,以不破壞林草植被為原則,在春季栽植前、土地解凍后,逐步開展整地工作[3]。
1)在整地之前,清除目標地區(qū)的雜草、灌木,并在地表覆蓋防草膜、遮陽網(wǎng),從而破壞雜草生長環(huán)境,遏制雜草的生長。2)使用標桿劃定魚鱗坑尺寸,設置深度為0.30 m,長徑與短徑分別為0.80 m、0.50 m,外側土埂寬度為0.10 m、高度為0.15 m。在整地過程中,在魚鱗坑一旁放置約10 cm 厚的表土,以備后續(xù)造林使用,剩余的底土則用于修筑外側土埂。上下相鄰的兩個魚鱗坑之間的距離在3 m 左右,左右相鄰的兩個魚鱗坑之間的距離為2 m,以便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力[4]。3)使用旋耕機對整地區(qū)域進行翻耕,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水分滲透率,促進林木根系生長。翻耕后,使用耙地機將土壤處理平整,確保地表平坦。
在整地之后,要根據(jù)土壤情況和樹種需求,采取相應的土壤改良措施,以調(diào)整土壤的pH 值、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適應性。
結合祖厲河林場灰鈣土、黃綿土和少量紅黏土等土壤肥力較低、缺乏磷和氮、鉀豐富、pH 值偏堿性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施肥方案。1)灰鈣土鈣元素含量較高,但缺乏有機質,因此可添加綠肥等有機肥料,每667 m2施用量為10~15 kg,用以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肥力[5]。2)黃綿土肥力較低,缺乏氮元素,因此每667 m2施用硝酸銨等氮肥15~20 kg,施用時應注意避免過量施肥或集中施肥。3)紅黏土與灰鈣土、黃綿土相比較為肥沃,但仍缺少有機質;且黏性較強,濕潤時易黏結,干燥時易開裂。建議每667 m2施用8~12 kg 綠肥,要在晴朗、無雨的天氣進行施肥,確保土壤濕潤程度適中,減少土壤的黏結和侵蝕。4)灰鈣土、黃綿土和紅黏土普遍缺乏磷元素,因此選擇施用磷酸二銨,補充祖厲河林場土壤中的磷,為后續(xù)林木栽種打好基礎。
良種壯苗是營造林建設成功的關鍵。根據(jù)祖厲河林場氣候干旱少雨、土壤保水能力較差的特征,堅持適地適樹、生態(tài)優(yōu)先、喬灌結合的原則,選擇抗旱、耐瘠薄、速生、根系較發(fā)達且保持水土效果好的鄉(xiāng)土樹種。綜合以上要求,祖厲河林場營造林項目確定的主要造林樹種為檸條和山毛桃[6]。在造林過程中,要求林木良種使用率超過70%,并且要實施統(tǒng)一供種,保證供應質量,確保營造林建設達到良好的效果。
1)在營造林種苗選擇過程中,要選用呈黃綠色或米黃色且有光澤的檸條新種,其水分含量在8%~12%,種子純度在98%以上。確保選用的檸條種子的顏色均勻一致,無明顯的綠色或棕色斑點;種子外觀完整,無裂紋、變形或明顯的腐爛;表面應光滑、無明顯毛刺,確保其質量和發(fā)芽率。2)在山毛桃種子選擇過程中,要選擇無病害或蟲害痕跡的山毛桃種子,其水分含量應在8%~10%,種子純度在95%以上;種子應完整無損,沒有明顯的裂紋或變形;注意選用顏色為深紅色或紫紅色的成熟山毛桃種子,種子表面需有油質感,確保種子具有良好的發(fā)芽能力。
在檸條育苗過程中,為保證幼苗的健康,需要在播種前使用種子包衣劑對種子進行藥物殺蟲和殺菌處理,并為幼苗提供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檸條種子的播種深度為種子直徑的2~3 倍,育苗溫度應控制在20~25 ℃,并注意保持適度的光照。檸條苗木對水分要求適中,需要定期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但要避免積水。在苗齡為1~2 年時,需進行幼苗移栽。移栽時,檸條苗的地徑應在0.3~0.5 cm,苗高20~50 cm,從而保證檸條幼苗具備較好的生長基礎。
人工造林山毛桃育苗的要求為地徑0.5 cm 以上、苗高40 cm 以上的實生苗。播種深度一般為種子直徑的2 倍左右,需在確保種子與培養(yǎng)基充分接觸的同時,避免過深播種。山毛桃偏愛溫暖的氣候,因此適宜的育苗溫度在20~25 ℃,能夠促進幼苗生長。在山毛桃育苗過程中,需要提供充足的日照;但過強的陽光直射會對幼苗造成傷害,因此需要使用遮陽網(wǎng)或調(diào)節(jié)遮擋物,以控制光照強度,防止幼苗受到過度曝曬。完成移栽后,應定期檢查苗木的健康狀況,特別要觀察是否有枯萎、變色或受損,盡早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在祖厲河林場的營造林過程中,選擇人工植苗和點播相結合的方式。在移栽山毛桃幼苗時,將初植密度設置為每667 m2共111 穴(株),株行距統(tǒng)一為2 m×3 m,于雨季來臨前,采用一穴兩窩的方式進行點播。據(jù)統(tǒng)計,全林場范圍內(nèi)共需山毛桃苗木1 137 693 株。
對檸條采用點播的方式進行播種,每穴播種量為10~15 粒;填土后應平整土地,覆土厚度2~3 cm,并輕拍保墑。據(jù)統(tǒng)計,全林場范圍內(nèi)需檸條種子19 748.8 kg。
根據(jù)造林區(qū)溫度、降水等氣候特征,造林時間確定為每年4 月至10 月上旬。經(jīng)過一個生長季節(jié)后,需要對栽植苗進行成活率調(diào)查,成活率小于80%的地塊需要進行補植。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來看,全林場需要補種檸條種子4 937.20 kg,補植山毛桃幼苗284 423 株。
根據(jù)祖厲河林場的地形和土壤特點,結合檸條與山毛桃的樹種特性,確定栽植混種比例。1)小班立地類型為荒山黃綿土陽坡的地塊,樹種確定為檸條,采用的播種方式為每667 m2播種1 kg,共111 穴。2)小班立地類型為荒山黃綿土陰坡的地塊,樹種確定為山毛桃,栽植密度每667 m2共111 株。3)小班立地類型為荒山黃綿土半陽坡的地塊,造林方案確定為檸條、山毛桃混植,栽植比例為7∶3,其中檸條每667 m2共0.7 kg,計78 穴;山毛桃每667 m2共33 株。4)小班立地類型為荒山黃綿土半陰坡的地塊,造林方案確定為山毛桃、檸條混植,栽植比例為7∶3,其中山毛桃每667 m2共78 株;檸條每667 m2共0.3 kg,計33 穴。
幼林撫育是保證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手段,包括扶正培土、松土、除草、擴穴及平茬等步驟,需要在栽種后的第1、2 年各進行2 次,第3 年進行1 次,直到幼苗郁閉成林。在幼林生長初期,需要針對幼苗生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傾斜或歪曲現(xiàn)象進行矯正,使其豎直生長。根據(jù)幼林生長的規(guī)律,在高生長期適時松土,及時割除影響幼林生長的高密度雜草。由于幼林根系分布尚淺,松土和除草均要里淺外深,以5~20 cm 為宜,避免對苗木根系造成傷害。
病蟲害的發(fā)現(xiàn)和處理是營造林保護工作的重點之一。在以檸條和山毛桃為造林主體的營造林項目中,最常見的病害是褐斑病。褐斑病主要由土壤中的細菌引起,植株感染后葉片上形成褐色斑點并逐漸擴大、融合,病斑邊緣常呈不規(guī)則形狀,中央部分出現(xiàn)裂口或凹陷,往往導致葉片凋萎和死亡。為防止該病傳染,應定期進行落葉清理工作,春、夏兩季以每30~60 d清理1 次的頻率為宜;而在秋、冬兩季需增加清理頻次,每15~30 d 進行1 次清理,從而使落葉遠離種植區(qū),降低病原體在環(huán)境中的存活率。同時,要剪除過于密集的枝條,確保枝葉之間有足夠的間隙,從而促進空氣流通,降低濕度和減少病原體的傳播。在褐斑病發(fā)生較為嚴重的情況下,需使用銅劑進行化學防治,每667 m2使用1~2 kg 銅劑,每隔7~14 d 噴灑1 次,抑制細菌繁殖。
在檸條和山毛桃營造林項目中,主要害蟲為蛀果蠹蟲。蛀果蠹蟲是一類小型昆蟲,成蟲長4~6 mm,身體呈灰褐色。幼蟲會在果實內(nèi)部啃食果肉,形成大小不一的蛀蟲洞,導致果實腐爛、變質和掉落。為防止林中出現(xiàn)大量蛀果蠹蟲,需要每3~7 d 檢查1 次果樹,觀察果實表面是否存在蛀蟲洞及蟲糞痕跡。一旦發(fā)現(xiàn)受到蛀果蠹蟲侵害的果實,應及時將其摘除、銷毀,并使用20 cm×10 cm 的黃板進行害蟲誘捕。在誘捕蛀果蠹蟲的過程中,將黃板固定在支架上,然后將支架懸掛在幼林枝干上,每隔3 d 檢查1 次黃板,觀察是否有蛀果蠹蟲被捕獲。當黃板上的黏附面覆蓋大量蛀果蠹蟲或灰塵時,應及時更換黃板,以保持誘捕效果。
在祖厲河林場營造林過程中,以檸條和山毛桃營造林為重點項目,有效增加了區(qū)域內(nèi)的林草覆蓋度,減少了水土流失,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起到了良好的改善效果。祖厲河林場通過對魚鱗坑整地、改良營造林區(qū)域土壤、選擇和使用造林種苗、設置恰當?shù)脑炝直壤葼I造林技術的應用,為人工造林打下了堅實基礎;并通過合理應用幼林撫育和病蟲害防治措施,助力人工造林的長期健康發(fā)展。通過祖厲河林場檸條、山毛桃營造林項目的實施,提高了區(qū)域內(nèi)的林業(yè)生態(tài)效益及社會效益,為該地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環(huán)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