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彪 蔣遺云 涂江波
江西省豐城市人民醫(yī)院普外二科 331100
腹股溝疝中以腹股溝斜疝最為常見,主要由于腹壁菲薄,腹內壓升高時腹腔臟器自腹股溝處突出而成[1]。常見誘發(fā)因素有長期咳嗽、前列腺增生、腹水、劇烈運動。疾病早期僅表現為下腹部墜脹,治療不及時疝囊可進行性增大,對腹壁造成損傷,當發(fā)展為嵌頓性疝或絞窄性疝時易引起腸壞死和腸梗阻,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F階段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3],隨著腔鏡手術的發(fā)展,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已成為該疾病的常用治療方式[4]。該手術方案中可以選擇直接橫斷和剝離等方式對囊疝進行處理,但何種方式更利于患者的預后仍存在爭議。本文分別采用直接橫斷和剝離兩種方式對腹股溝斜疝患者進行治療,旨在探究其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與家屬知情同意。將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60例單側腹股溝斜疝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疝囊大小2~8cm,平均疝囊大小(5.14±1.61)cm;年齡40~60歲,平均年齡(51.36±3.01)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Ⅰ級10例,Ⅱ級15例,Ⅲ級5例;斜疝側別:左側16例,右側14例;體重指數(BMI)22~27kg/m2,平均BMI(24.54±3.23)kg/m2。觀察組疝囊大小2~8cm,平均疝囊大小(5.22±1.63)cm;年齡41~60歲,平均年齡(50.96±2.98)歲;ASA分級:Ⅰ級9例,Ⅱ級14例,Ⅲ級7例;斜疝側別:左側17例,右側13例;BMI 22~27kg/m2,平均BMI(24.68±3.20)kg/m2。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腹股溝斜疝[5]診斷標準;(2)擬行TAPP手術治療者;(3)男性,單側發(fā)病。排除標準:(1)合并股疝、直疝者;(2)存在認知異常,無法配合研究者;(3)存在下腹手術史者。
1.2 方法 兩組均按照常規(guī)進行術前準備,完善術前檢查。囑患者平臥,進行全身麻醉,會陰消毒后留置導尿管,按照常規(guī)進行消毒鋪巾,行TAPP治療。在臍部下緣弧形切開,切口長度約1.5cm,術者使用食指分離組織使腹直肌后鞘表面暴露,最大程度分離后鞘腹膜前間隙,置入腹腔鏡穿刺器,形成氣腹后開始手術。手術器械均選擇奧林巴斯電子腹腔鏡系統(tǒng)(型號:OTV-S190,國械注進20172220119)。對照組給予疝囊剝離治療。沿疝囊內環(huán)上緣提起腹膜并剪開,從內環(huán)處開始對整個疝囊進行游離,將精索腹壁化(6cm),最后將完全游離的疝囊還納入腹腔。觀察組給予疝囊橫斷治療。于疝囊內環(huán)頭側1~2cm處進行橫斷,同樣將精索腹壁化(6cm),縫合斷端,清理遠端疝囊的積液。處理完成后,將補片放置于腹膜前間隙修補腹壁,待固定良好后解除氣腹,縫合腹膜,使用防黏膜防止術后腸黏連。
1.3 觀察指標 (1)手術相關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中出血、疝囊處理時間并進行對比。 (2)炎癥水平:術前、術后24h,抽取患者肘靜脈血標本5ml,使用特定蛋白分析儀(國賽,型號:GNS-400)對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C反應蛋白(CRP)進行檢測。 (3)疼痛:手術結束、術后8h、術后24h,選擇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對兩組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該量表得分范圍為0~10分,得分越高者疼痛越明顯。(4)并發(fā)癥:包括血清腫、尿潴留、感染。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長、疝囊處理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2.2 兩組炎癥水平對比 術后24h,兩組患者WBC、NEUT、CRP水平均較術前高,但觀察組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水平對比
2.3 兩組疼痛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8h、術后24h VA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情況對比分)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783,P=0.095>0.05),見表4。
腹股溝斜疝常于用力排便、咳嗽、劇烈運動等腹內壓突然增加時出現嵌頓,因不易還納而發(fā)展為絞窄性疝,使腸道出現缺血壞死、穿孔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6]。因此,腹股溝斜疝患者應當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7]。現階段TAPP 是其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具有手術操作空間大、視野好、創(chuàng)口小等優(yōu)勢[8],能夠發(fā)現隱匿性疝并進行處理,還能對薄弱的腹壁進行加強。但該手術方式中有橫斷疝囊與疝囊剝離等疝囊處理方式,最佳的處理方案尚待探尋。本研究將橫斷疝囊與疝囊剝離兩種方式應用于TAPP治療的腹股溝斜疝患者,以期達到縮短手術用時,減少術中出血和胃腸道損傷,降低炎癥反應水平,減輕術后疼痛的效果。
疝囊大多位置較深,手術視野不易暴露,且與精索、提睪肌、血管等周圍組織接觸較廣,疝囊剝離時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對周圍神經組織的損傷難以避免,不利于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也加大了術中出血的風險??紤]到疝囊位置的特殊性,本研究采用橫斷方式對其進行處理,發(fā)現這種方式可以縮短手術時長和疝囊處理時間,且術中出血量更少。可能是因為該方式無須剝離囊疝周圍組織,且在術中可以靈活使用電凝止血,還可以在不妨礙手術視野的情況下使用紗布壓迫止血,有效減少了術中出血,保持了術野清晰,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高洪軍等學者[9]也在研究中表明橫斷囊疝可以減少術后出血。另外,使用直接橫斷疝囊的處理方式者血清腫、尿潴留、感染發(fā)生率較低,但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原因可能為本次納入的樣本量較小,差異無法顯現。王觀勝等[10]也在研究中表示,橫斷疝囊的處理方式可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利于患者的預后。
TAPP雖然創(chuàng)口較小、手術范圍局限但仍屬于侵入性操作,可使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引發(fā)炎癥反應,影響正?;颊叩幕謴?不利于預后。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24h各炎癥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表示橫斷疝囊的處理方式有利于減輕術后炎癥反應??赡苁且驗槭中g刺激使患者機體進入應激狀態(tài),術后體內的炎癥反應被激活,而橫斷疝囊直接對疝囊進行離斷,無須進行分離,減少了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對機體的刺激更小,因此機體的炎癥應激反應更小。馬丙全[11]的研究也表示橫斷疝囊可以減輕患者的術后炎癥應激反應?;颊咝g后24h疼痛程度減輕可能與橫斷疝囊手術方案更為簡潔,對局部組織的損傷較小有關,術后8h疼痛加重可能由于術后內臟牽涉痛仍然存在,而麻醉藥物的血藥濃度降低有關。許華等[12]的研究也表示,在橫斷囊疝的處理方式下,患者的疼痛更輕。曹羽等[13]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果。
綜上所述,橫斷疝囊應用于TAPP治療單側腹股溝斜疝可以縮短手術用時,減少術中出血,降低炎癥反應水平,減輕術后疼痛,且不會增加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