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紅民 孫靜
顱腦腫瘤是臨床常見神經系統(tǒng)腫瘤, 通??梢苑譃榱夹院蛺盒詢煞N, 并且在每個年齡段均可能發(fā)病。早期瘤體一般體積較小, 患者無明顯癥狀, 隨著瘤體不斷長大, 會對患者周圍腦神經產生壓迫, 進而使患者出現(xiàn)明顯神經癥狀, 病伴隨顱內壓升高, 給患者身體健康帶來很大影響[1,2]。臨床治療多以手術為主, 傳統(tǒng)開顱手術給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 術后并發(fā)癥較多, 對患者整體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日益成熟, 通過顯微外科手術可以針對患者腫瘤周圍結構進行精細觀察, 更加精準切除腫瘤, 并且能夠有效減少手術對患者損傷, 對患者正常腦組織功能起到良好保護作用, 在臨床中應用效果比較顯著[3,4]?;诖? 本次研究以60 例顱腦腫瘤患者為例, 分析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的臨床效果, 研究結果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顱腦腫瘤患者60 例, 根據(jù)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0 例。對照組:男16 例, 女14 例;年齡23~72 歲, 平均年齡(47.5±8.2)歲;小腦腫瘤7 例,顱前窩底腫瘤6 例, 丘腦-基底節(jié)區(qū)腫瘤2 例, 鞍區(qū)腫瘤3 例, 第三腦室前部腫瘤4 例, 巖斜區(qū)腫瘤5 例, 腦橋小腦角腫瘤3 例。觀察組:男15 例, 女15 例;年齡22~73 歲, 平均年齡(47.5±8.5)歲;小腦腫瘤6 例,顱前窩底腫瘤5 例, 丘腦-基底節(jié)區(qū)腫瘤3 例, 鞍區(qū)腫瘤4 例, 第三腦室前部腫瘤5 例, 巖斜區(qū)腫瘤4 例, 腦橋小腦角腫瘤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20~80 歲;②患者及家屬簽署文件, 表示自愿參與研究中;③患者具備正常溝通能力, 依從性較好;④患者均通過手術治療, 并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溝通障礙患者;②存在配合度及依從性不達標的患者;③中途離開, 不能按規(guī)定全程參與的患者;④臨床資料有所缺失的患者;⑤不同意參與研究的患者;⑥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
1. 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開顱手術治療, 術前通過CT 定位腫瘤位置, 并在患者頭顱表面標記投影范圍,全身麻醉, 將標記好位置的頭皮切開, 然后作出標準大骨窗, 十字切開患者硬腦膜, 并在CT 引導下有效避開患者的重要血管、神經功能區(qū)域, 并在直視下抵達患者腫瘤區(qū)域, 按照標準手術流程完成腫瘤切除, 然后進行徹底止血, 并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判斷是否進行引流管留置。如果患者顱內壓處于較高狀態(tài), 則暫時不要關閉骨窗, 如果患者顱內壓處于正常狀態(tài), 則可以關閉患者骨窗, 并進行逐層縫合, 術后應用抗生素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
觀察組采用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 內容如下。①小腦腫瘤患者:入路位置為枕下旁中心, 將患者頭皮切開, 切口長度為6~8 cm 左右, 并制作3 cm×3 cm 標準骨窗, 使用電凝切開小腦皮層, 并根據(jù)標準手術完成腫瘤切除。②顱前窩底腫瘤患者:入路位置選擇右側額眉上, 作切口并切除患者對的腫瘤組織。③丘腦-基底節(jié)區(qū)腫瘤患者:入路位置選擇腫瘤側,作一道弧形切口, 開骨窗, 并進行皮質切口, 對腦組織進行牽離, 使病灶充分暴露在手術視野下, 將腫瘤完全切除。④鞍區(qū)腫瘤患者:入路位置為經額下入路, 將患者額葉有效抬起, 并將外側裂池蛛網(wǎng)膜有效切開, 將患者腦脊液充分引流, 保持病灶充分暴露后, 再進行全面切除。⑤第三腦室前部腫瘤患者:選擇腦中線作弧形切口, 并從患者的縱裂入路, 在患者顱腦部位進行骨窗的制作, 并將腦葉牽離, 在病灶充分暴露后再進行切除。⑥巖斜區(qū)腫瘤患者:入路位置為改良乙狀竇前方位置, 并在患者的乙狀竇前和巖上竇做弧形切開, 并將硬膜切開1.2~1.6cm, 從患者巖骨后與小腦幕下進入,并將小腦進行抬起, 將蛛網(wǎng)膜充分切開, 將患者腦脊液充分引出, 使患者腦塌陷, 并將腫瘤位置充分暴露出來, 最后在顯微鏡下完成腫瘤切除操作。⑦腦橋小腦角腫瘤患者:入路位置為患者乙狀竇后, 并根據(jù)患者腫瘤的大小、良惡性等, 選擇全部切除或者次全切除。所有患者在完成腫瘤切除后, 需要進行徹底止血, 并將積血充分吸盡, 對瘤腔進行有效沖洗, 然后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 選擇是否進行引流管的留置, 并將顱骨閉合,最后將切口關閉, 并在術后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 并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手術指標:統(tǒng)計與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VAS評分, 通過VAS 評估患者疼痛程度, 分值在0~10 分,評分越低表明疼痛越輕。②并發(fā)癥:顱內感染、眼底水腫、腦血管痙攣、腦出血。③生活質量:通過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分100 分, 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術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例數(shù)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VAS 評分(分)住院時間(d)觀察組3056.62±8.14a 75.12±17.58a 3.21±1.01a 8.53±1.24a對照組30 79.53±11.22168.36±30.124.96±1.1312.68±2.01 t 9.05214.6446.3249.625 P 0.0000.0000.0000.000
2. 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2. 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生命活力、心理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 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 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例數(shù)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生命活力心理健康觀察組30 79.27±8.71a 78.91±7.54a 86.83±8.33a 68.71±7.15a 75.19±8.24a 85.94±7.38a 84.37±5.38a 72.68±4.19a對照組3061.19±6.12 66.89±6.46 74.67±6.78 56.87±5.98 63.57±6.08 72.16±5.32 79.29±5.12 68.64±4.11 t 9.303 6.631 6.201 6.957 6.215 8.296 3.746 3.770 P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顱腦腫瘤是臨床常見腫瘤類型之一, 由于早期瘤體比較小, 所以疾病隱匿性較強, 患者并無顯著癥狀,等到腫瘤逐步增大后則會對患者神經系統(tǒng)產生壓迫,并使患者出現(xiàn)劇烈疼痛等[5,6]。一般情況下, 不同位置的顱腦腫瘤癥狀也表現(xiàn)各異, 這也導致顱腦腫瘤并不具備典型臨床癥狀, 給疾病早期診斷帶來很大困難。通常手術治療是顱腦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 傳統(tǒng)開顱手術給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 術中出血量較大, 術中對患者顱腦組織容易誤傷, 對于較為復雜的解剖結構存在腫瘤切除不徹底情況, 使患者面臨很大手術風險, 對患者術后恢復產生很大影響[7,8]。因此, 本次研究主要從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的角度出發(fā), 探討臨床應用價值。
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 顱腦顯微外科手術成為顱腦腫瘤的有效治療方法。在顯微鏡的輔助下, 不僅能夠有效放大手術視野, 同時能夠根據(jù)腫瘤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入路方式, 使手術安全性得到顯著提升[9,10]。術中能夠清晰觀察患者病灶, 并保證手術切除病灶的范圍更加精準, 達到精細化操作, 特別是針對隱匿性較強的腫瘤病灶, 也能夠有效發(fā)現(xiàn)與切除, 不僅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手術風險, 同時對患者造成的損傷也較小, 所以手術切除效果更加顯著, 對患者術后恢復起到積極作用[11,12]。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術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顯微手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減少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并減輕患者術后疼痛, 縮短患者治療時間, 使患者得到良好術后康復效果。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微創(chuàng)手術的應用可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降低患者術后風險, 有助于患者盡早康復。觀察組患者的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生命活力、心理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方式進行治療, 能夠使手術更加符合患者需求, 并充分保證手術視野清晰,對顱腦解剖結構進行詳細觀察, 保證手術操作精準性,能夠盡最大程度避免對患者神經系統(tǒng)的損傷, 對患者預后改善有重要意義。微創(chuàng)手術更加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的治療理念, 更加人性化, 可以顯著提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對患者術后盡早恢復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 顯微外科手術經不同入路治療顱腦腫瘤可有效提升患者手術恢復效果, 使患者得到較為理想的治療結果[13]。也有研究分析, 認為通過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能夠顯著提升顱腦腫瘤患者的臨床有效性,使患者盡早擺脫疾病折磨, 早日重歸正常生活[14-16]。也有研究認為, 通過不同顯微外科手術入路, 可以將顱腦腫瘤的治療效果進行有效提升, 具備較高治療價值[17-21]。本次研究通過針對不同顱腦腫瘤患者采取不同顯微外科手術入路方式治療, 可有效減少患者住院時間, 改善患者手術指標, 術后并發(fā)癥較少, 對患者術后恢復有重要影響, 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本次研究并未對其遠期影響進行研究, 量表計算也可能存在部分誤差情況, 所以研究尚未完善。希望在未來研究中, 能夠進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及廣度, 為臨床研究提供更多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 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用于顱腦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中, 有助于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有效提升, 減少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 并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對患者盡早恢復健康有重要意義,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