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策劃
秦漢時期,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留下了許多令人驚嘆的建筑遺跡,姜女石秦漢行宮遺址,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姜女石秦漢行宮遺址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萬家鎮(zhèn)墻子里村南正對姜女石礁石的渤海岸邊一塊高敞開闊的臺地,這里山水交融、云霧繚繞,仿佛將歲月的痕跡緊緊地抱在懷中。
姜女石即姜女墳,傳說中孟姜女投海自盡之地。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凄婉動人。其實,姜女石只是一種天然的海蝕柱。不過,經過數年的考古印證,姜女石確實與秦始皇有著緊密的聯系。
現在,讓我們一起踏入這座行宮,共同尋訪秦漢時期的風采與輝煌。
探索碣石之謎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首出自曹操的千古名作家喻戶曉。兩千年來,文獻記載的碣石出現多次,但是碣石究竟何在,其本身及周圍環(huán)境與自然風貌怎樣,歷代的學者眾說紛紜,爭論不休。不過,這一千古謎團隨著姜女石秦漢行宮遺址的挖掘逐漸清晰起來。
自1982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萬家鎮(zhèn)發(fā)現了幾處秦漢時期大規(guī)模的高臺建筑遺址群,并隨之出土了秦代雕紋空心磚、瓦當、陶井圈等大型建筑構件。值得一提的是,這里還出土了迄今為止我國考古工作者發(fā)現的最大的瓦當——夔紋大瓦當,其直徑54厘米,瓦高37厘米,通長68厘米,且線條流暢,風格古樸,這是秦始皇專用的建筑材料。此后,這里還出土了大量漢磚、云紋瓦當等,其中“千秋萬歲”大瓦當更是漢代帝王宮殿所專用。
另外,姜女石在山海關附近幾百里的海域內,好似一個特殊的海上標志,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地理環(huán)境、外觀形狀等都與史籍所記碣石十分相近。因此,專家們認為此處應當是秦始皇當年東巡時的一處行宮,并延續(xù)至漢代,重建后成為漢武帝東巡觀海的“漢武臺”。而姜女石則是秦始皇設立的象征著秦東門的門闕,即東臨之“碣石”。
感受行宮風韻
姜女石秦漢行宮遺址由石碑地、止錨灣、黑山頭、瓦子地、金絲屯、周家南山遺址組成,占地總面積約25平方千米。
面海的三處遺址建于岸邊高臺地上,以石碑地為中心,止錨灣、黑山頭為兩翼,恰如一宮兩闕,俯瞰大海;各遺址前方海中高聳矗立著自然礁石,構成門闕;遺址與海洋融為一體,極其雄偉壯觀,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古老帝王的威嚴與尊貴。
其中,“石碑地”中心的夯土臺是遺址的主體建筑,它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高臺多級建筑,總體輪廓呈“曲尺狀”,夯土臺高達8米,南北長496米,外圍墻寬2.8米,宮內墻寬1米左右。房屋一般建在夯土臺基上,兩側是成組的宮殿式布局的房址,現保留成排柱礎、塌落的屋頂瓦面、花面空心踏步磚(臺階)和較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依稀可以想象當年的壯觀景象。
后續(xù)發(fā)現的漢代建筑,則完全利用了秦代建筑的基礎。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歷經自然和人為破壞后的漢代文化層已基本蕩然無存了。
姜女石建筑群將自然礁石、海灣景觀納入建筑群結構,見證了秦代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除了宏偉的建筑群和壯麗的景觀,姜女石秦漢行宮遺址還是一座寶貴的文化遺產。
姜女石秦漢行宮遺址是我國考古界首次在關中以外地區(qū)發(fā)現的秦代行宮遺址,其作為皇家禮制建筑,融入了規(guī)劃者的等級觀念和布局理念,對研究秦代建筑技術、皇家建筑禮制,乃至后世皇家工程建筑制度都有重要意義,它為后人了解當時我國東北部的政治、經濟狀況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史料。1988年,國家文物局把該遺址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該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1999年,該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大遺址展示園區(q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