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林 鳳
古詩詞語言精練,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性與韻律性,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新課標視域下的小學古詩詞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思結合,體味古詩詞的內容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表達力、思維力與審美力,促進古詩詞教學評一體化,從而提升古詩詞學習力,自主構建古詩詞學習新格局。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不少教師囿于教參的詮釋,教學方法單一,或重傳授知識,輕誦讀感悟;或重理解意思,輕意蘊品味;或重抄寫記憶,輕興趣陶冶,缺少詩詞應有的韻味和情趣,挫傷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能結合自己的經驗,理解、欣賞和初步評價語言文字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因此,新課標視域下的古詩詞教學,教師要立足學情,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推敲文字,讀思評相融合,體味古詩詞的內容和情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魅力,從而提高古詩詞閱讀素養(yǎng),提升古詩詞的學習力。
由于時代差異、信息源差異與個性差異,古詩詞帶給學生一定的陌生感與疏離感,讀懂詩句有一定的難度。認知心理學認為,言語理解是建構語言意義的第一步。古詩詞教學,教師要避免單一枯燥的意思講解與內容分析,引導學生依托教材整合資源,發(fā)揮想象,以對話補白、心理補白等形式,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情境,夯實認知,促進古詩詞的理解。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古詩詞主題多維度豐富語料儲備,了解詩詞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與作品風格等相關信息,在橫向勾連與縱向對比的歷史時空中知人論世,理解詩詞意思。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長相思》時,教師指導學生借助注釋與插圖討論詩詞大意,在交流環(huán)節(jié)與學生分享納蘭性德跟隨康熙皇帝東巡祭祖資料及行軍圖,引導學生直觀感受兩者之間的距離,想象古代將士遠離家鄉(xiāng)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的畫面,感受將士們“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之行軍的艱辛。時代背景的拓展、圖文結合的想象,喚醒了學生的閱讀積累與情緒,既達成了學生對詩詞大意的把握,又為學生體會將士們“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的思鄉(xiāng)之情奠定了基礎。
古詩詞之美,美在意境。教師可以通過具化形象,引導學生借助詩詞中的字詞聯(lián)想、補充、想象,將文字形態(tài)的古詩詞轉換成有圖畫、聲音、故事的生動場景,在身臨其境的感悟中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深化閱讀理解。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山居秋暝》時,教師以蘇軾對王維的詩的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為引,帶領學生抓住景物描寫,想象寂靜的山中雨后清新如洗、皎潔的月光灑落松林等靜態(tài)場景,想象泉水潺潺流淌、浣女歡笑歸來、漁舟順流而下時蓮葉晃動等動態(tài)景象,再以“春芳已逝,似乎無景可賞,王維啊王維,你為何還留在這里?”的對話形式讓學生聯(lián)結所有景象,體會古詩動靜結合描寫下山林的寧靜幽深,感受詩人對山間美好景色的喜愛以及歸隱山林的心愿。
找尋古詩詞圖文聯(lián)結點,通過具化形象的建構,實現(xiàn)學生對詩詞文字的形象還原,不僅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詞大意,而且激發(fā)了學生深入探析經典詩詞的內在動力。
古詩詞教學,教師要關注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語文實踐獲得,引領學生緊扣關鍵字詞感受詩詞的感染力,在古詩詞與情感表達交融中促進語言的積累與表達能力的提升。
古詩詞中常有凝練傳神的關鍵字詞,使詩詞形象生動而富有感染力。這些字詞往往是詩人情感的融合點,在全詩中具有重要作用。抓住這樣的關鍵字詞潛心涵詠,可以幫助學生感受詩詞語言的精練,讀懂文字蘊含的意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例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山行》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教師以“生”為教學的生發(fā)點,展開深秋寒山畫卷的學習。教師先引領學生聚焦“生”這個字,區(qū)分“生”與“升”的不同,再回顧理解詩句“海上生明月”與“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明了“生”的意思,接著結合板畫想象“白云生處有人家”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有的學生說:“山上飄浮著朵朵白云,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隱隱約約看到山間茅屋炊煙裊裊,似乎還能聽到孩子們嘻嘻哈哈的歡笑聲?!庇械膶W生說:“在那白云升騰的地方,山里人家若隱若現(xiàn),就像來到了仙境?!边€有的學生說:“白云在山間繚繞,幾戶人家的屋頂上飄起縷縷炊煙,偶爾傳來歡樂的嬉鬧聲,真像世外桃源?。 本瓦@樣,學生在對比想象中發(fā)現(xiàn)“生”所蘊含的生機活力之美,自然融入寒山意境,表達對深秋晚景的喜愛之情。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古詩詞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實際生活中根據(jù)具體的語境選擇運用學過的古詩詞,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詩詞含義,實現(xiàn)古詩詞閱讀意義的重建。例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踐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要想獲得更高成就,就需要更加努力”的道理。
師:當你登高望遠時,不禁想起了詩句____。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安琪小朋友,你的字已經寫得很漂亮了,為什么還要參加書法提高班?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當我們因獲得運動會男子接力比賽第一名而沾沾自喜時,就要學會告誡自己____。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教學中,教師以對話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將二年級學生的視角從書本引入廣闊的生活,調動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古詩詞學習更具有體驗感與挑戰(zhàn)性。
新課標就“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提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培養(yǎng)理性思維與理性精神。《禮記·中庸》也就學習態(tài)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搭建關聯(lián)思維平臺,整合不同文體作品,引導學生與優(yōu)秀的作品深度對話,尋找思維的觸發(fā)點,在詩詞精彩處、困惑處、共鳴處、疑難處質疑批注,在比較、辨析與感悟中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
整合不同的文體作品進行板塊教學,引導學生在優(yōu)秀作品的不同視域開展縱橫式深度閱讀,在比同求異的思維碰撞中促進古詩詞體系的歸類與積累。以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的《古詩三首》為例,《馬詩》《石灰吟》《竹石》三首古詩雖然都是托物言志的寫法,但在縱向比較中,學生發(fā)現(xiàn)異趣之處:不同時期詩人所經之事、所見之景、所感之情雖然不同,但高潔的秉性與遠大的志向相同。再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暮江吟》時,教師引導學生先結合資料感受詩人白居易于“牛李黨爭”中自求外任,赴任途中縱情山水的快樂,再出示《漁舟唱晚》歌詞——夕陽落山崗/看水天一色金黃/心隨沙鷗自在飛/點亮今夜星光/拋開無盡奔忙/心情恰似櫓花飄蕩/忘盡江湖風浪。學生思考歌詞與古詩的異曲同工之妙,發(fā)現(xiàn)具有“情景相融”的共同寫作特色,完善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意境建構。
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要以問題為導向,激趣導學、激疑問學,引領學生學會透過表面現(xiàn)象分析問題,聯(lián)結詩詞中的事實與人物對話動作,激活辯證思維解決問題。例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下冊《池上》時,學生對“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中“偷”的理解產生分歧——這個“偷”代表指責批評還是代表頑皮可愛?于是師生開啟一系列的探究之旅:現(xiàn)在你就是那小娃,想象一下為什么偷采白蓮?你會怎樣偷采?偷采白蓮后,你會怎樣撐著小艇回去?假如你是荷塘的主人,你會在意荷塘少了幾朵蓮花、幾個蓮蓬嗎?小娃是真正的小偷嗎?你喜歡這樣的“小偷”嗎?在層層遞進的探究中,學生既體會到小娃悄悄采白蓮忐忑又高興的心情,也表達出對天真可愛的小娃的喜愛之情。再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江南春》時,學生借用楊慎在《升庵詩話》中對《江南春》的評論:“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質疑“千里”一詞表達是否恰當,討論“十里鶯啼綠映紅”的合理性,在交流討論中,學生的思維不斷延伸,情感不斷生發(fā),體會到夸張手法所蘊含的詩人對江南美景的贊美之情。
“深度學習是學生感知、思維、情感、意志、價值觀全面參與和全身心投入的活動。”古詩詞教學,基于詩詞特點,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營造尋求認知上的“矛盾沖突”,引導學生在質疑、觀察、傾聽、交流中邁向深度學習,提升思維品質。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lián)結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古詩詞不僅句式整齊,平仄對仗,字里行間更蘊含詩人的情感與思想。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聚焦古詩詞語言表達的特有韻味,感受古詩詞的結構美、節(jié)律美,更要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觀詩中景、悟詩中情、感詩中志,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古詩詞句式結構的對稱、平仄的錯落、聲調的起伏,形成長短不一、高低不一的韻律美,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教師要引領學生關注古詩詞的結構,在饒有興味的誦讀實踐中感受詩詞的節(jié)奏韻律,體味古詩詞的韻律之美。例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書湖陰先生壁》時,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古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形式對仗美,如數(shù)詞“一”對“兩”,名詞“水”對“山”,動詞“護田”對“排闥”,短語“將綠繞”對“送青來”,字數(shù)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其次,拓展其他古詩中的對偶詩句,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薄督^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薄督^句》中的“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弊詈?,教師運用對讀、回讀、唱和讀、變速讀等朗讀技巧,引領學生在回環(huán)往復、一詠三嘆的誦讀中感受詩人恬淡豁達的心境,感受古詩詞語言文字的張力與魅力。
古詩詞言淺意深,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感受詩詞結構之美,更要品味詩詞背后的意韻之美,實現(xiàn)審美意義的建構。例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辛棄疾的千古名篇,在教學“稻花香里說豐年”時,對學生相對陌生的“稻花香”,教師不是直接告知其答案,而是先出示圖片帶領學生認識稻花,再對比熟悉的梔子花香和茉莉花香,激發(fā)學生對稻花香味的興趣,并鏈接張抗抗《稻花香》中種植大戶賈玉坤談稻花香的感覺——“水稻開花,正是夏天最熱那會兒,溫度越高,花香越濃。那香味兒就像……就像,噯,這么跟你說吧,就像炒熟的爆米花……”然后聯(lián)系“聽取蛙聲一片”,引導學生化身為田間小蛙,發(fā)現(xiàn)稻花香飽含豐收的意蘊,與詞人一起沉醉于稻花香,感受“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喜悅,獲得審美體驗與熏陶。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發(fā)展,在古詩詞教學中設置評價情境活動,引導學生從問題角度、語言表達、態(tài)度表現(xiàn)等方面進行自評、互評等多維度評價,在學習評價活動中沉潛文字,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與自信心。例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時,教師動畫演繹詞中景象,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詞義,提供誦讀評價標準,讓學生小組合作練讀。既有“你字正腔圓,聲音響亮,讀出鄉(xiāng)村農家其樂融融的感覺”的肯定性評價,也有“你讀得完全正確,但是稍微快了一點,建議‘溪頭臥剝蓮蓬’聲音稍延,語調稍揚,讀出小兒的快樂之感”的建設性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思考、在評價中感悟,提升了表達能力,獲得了豐富的審美經驗。
新課標視域下的小學古詩詞教學,教師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創(chuàng)設相關語境,盤活資源,讀思結合,教學評一體化,引想象促進理解,巧表達提升領悟,以思維深化認知,借審美涵養(yǎng)意趣,引領學生在品讀感悟、辨析表達中對話詩詞,體味古詩詞的內容和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自主構建古詩詞學習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