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宏巖,于明達,謝開宇,周 赫
(綏化學院農業(yè)與水利工程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00)
隨著螺栓聯(lián)結結構在工程中的廣泛應用,其可靠性也隨之引起重視,對螺栓聯(lián)結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由于其接觸方式的非線性,預緊力、螺栓數量及隨機外載荷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引起螺栓本身性能退化,導致螺栓聯(lián)結結構的損傷破壞[1].Rotscher[2]提出了一種線性彈簧等效模型,將螺栓聯(lián)結結構的非線性問題簡化為線彈性問題,為螺栓結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Juvinall等[3]提出了一種圓柱形分布模型,能夠處理螺栓在受到預緊力及外載荷共同作用下的應力分布問題.馬奔奔[4]提出了一種圓柱體模型,用以處理螺栓聯(lián)結在預緊力作用下被緊固件的剛度問題.李珍珠等[5]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計算了不同被聯(lián)結件剛度下螺栓的應力和應力幅.以上學者主要以單因素為主深入地分析了其對螺栓結構的影響,而缺少交叉因素的探討.本文以工程中常用的矩形筒法蘭聯(lián)結處的螺栓聯(lián)結結構為研究對象,進行模態(tài)試驗和有限元模擬,并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從預緊力、螺栓數量和水平外載荷三個影響因素入手,采用控制變量法,分析其對螺栓聯(lián)結結構固有頻率的影響.
采用法蘭處有十個螺栓孔的矩形筒模型,螺栓孔直徑為10 mm,將底部法蘭盤的邊界條件設置為固定端約束,頂部法蘭盤邊界條件設置為自由端約束.在中部法蘭自由處施加一水平外載荷,為避免出現應力集中,將水平外載荷平均施加在中部法蘭盤10個螺栓節(jié)點上[6].有限元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矩形筒螺栓聯(lián)結結構有限元模型
在有限元模擬中,重點研究以下三個變量:一是螺栓預緊力,選擇5、10、15 kN.二是螺栓數量,選擇2、6、10個.三是水平外載荷,選擇0.5、1.0、1.5 kN.從以上三個因素出發(fā),采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橫向比較.
控制變量選擇為6 個螺栓、1 kN 水平外載荷,分析預緊力分別為5、10、15 kN 的前五階模態(tài),得到不同預緊力作用下矩形筒的前五階固有頻率,結果如表1所示,變化規(guī)律如圖2所示.
表1 不同預緊力下矩形筒模型前五階固有頻率
圖2 不同預緊力下矩形筒模型前五階固有頻率變化圖
由圖2 可知,矩形筒在6 個螺栓、1 kN 水平外載荷作用下,其前五階固有頻率隨著預緊力的增大而增大.原因是螺栓在水平外載荷作用下,矩形筒兩側螺栓的接觸面積隨預緊力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整體結構的固有頻率.螺栓聯(lián)結的剛度隨預緊力的增大而增大,導致固有頻率也隨之增大.
控制變量選擇為10 kN 螺栓預緊力、1 kN 水平外載荷,分析螺栓數量分別為2、6、10 個的前五階模態(tài),得到不同螺栓數量下矩形筒的前五階固有頻率,結果如表2所示,變化規(guī)律如圖3所示.
表2 不同螺栓數量下矩形筒模型前五階固有頻率
圖3 不同螺栓數量下矩形筒模型前五階固有頻率變化圖
由圖3可知,矩形筒在10 kN螺栓預緊力、1 kN水平外載荷作用下,其固有頻率隨螺栓數量的增加而增大.原因是螺栓數量增加,擴大了整體螺栓與法蘭的有效接觸面積,使矩形筒螺栓聯(lián)結結構剛度增大,導致固有頻率也隨之增大.從預緊力變化的角度來看,螺栓數量的增加變相增大了整體螺栓與法蘭的預緊力(單螺栓預緊力不變),使矩形筒固有頻率增大,同1.2節(jié)的分析內容.
控制變量選擇為6 個螺栓、10 kN 螺栓預緊力,分析水平外載荷分別為0.5、1.0、1.5 kN 的前五階模態(tài),得到不同水平外載荷下矩形筒的前五階固有頻率,結果如表3所示,變化規(guī)律如圖4所示.
表3 不同水平外載荷下矩形筒模型前五階固有頻率
圖4 不同水平外載荷下矩形筒模型前五階固有頻率變化圖
由圖4可知,矩形筒在6個螺栓、10 kN 螺栓預緊力作用下,其前五階固有頻率隨著水平外載荷的增大而減小,且越高階減小的程度越小.原因是不同水平外載荷使矩形筒螺栓聯(lián)結結構的整體螺栓與法蘭的有效接觸面積發(fā)生改變,結構剛度變小,固有頻率變小.由于本節(jié)施加的水平外載荷量級與螺栓預緊力量級相比較小,使得聯(lián)結剛度變化率較小,導致結構固有頻率變化率也較小.
試驗設備與系統(tǒng)主要包括矩形筒試驗體、千斤頂、底部固定支座、稱重傳感器、激振力錘、加速度傳感器、模態(tài)數據采集前端和數據采集處理軟件,如圖5所示,試驗實體幾何參數和力學性能如表4所示.
表4 矩形筒及材料的基本參數
圖5 試驗裝置與測試儀器
模態(tài)試驗同樣以預緊力、螺栓數量、水平外載荷為影響因素,采用控制單一變量法,對剩余兩個變量進行交叉分析,三因素的量級選取與有限元模擬相同.
控制單一變量選擇螺栓數量為6 個,同時改變預緊力與水平外載荷的大小,得到交叉分析結果,即矩形筒的第一階固有頻率,如表5 所示.為觀察變化規(guī)律,繪制不同預緊力和外載荷作用下模態(tài)試驗固有頻率趨勢圖,如圖6所示.
表5 螺栓數量不變下矩形筒模態(tài)試驗固有頻率
圖6 不同預緊力和外載荷作用下模態(tài)試驗固有頻率
由圖6 可知,矩形筒螺栓聯(lián)結結構在6 個螺栓數量工況下,其第一階固有頻率隨螺栓預緊力增大而增大,隨外載荷增大而減小,該模態(tài)試驗結果與有限元模擬結果吻合,且以上變化規(guī)律呈非線性變化趨勢.
控制單一變量選擇水平外載荷1 kN,同時改變預緊力大小與螺栓數量,得到交叉分析結果,即矩形筒的第一階固有頻率,如表6 所示.為觀察變化規(guī)律,繪制不同預緊力和螺栓數量作用下模態(tài)試驗固有頻率趨勢圖,如圖7所示.
表6 外載荷不變下矩形筒模態(tài)試驗固有頻率
圖7 不同預緊力和螺栓數量作用下模態(tài)試驗固有頻率
由圖7 可知,矩形筒螺栓聯(lián)結結構在水平外載荷1 kN 工況下,第一階固有頻率隨螺栓數量增多而增大,隨預緊力增大而增大,模態(tài)試驗結果與有限元模擬吻合,以上變化規(guī)律未呈現明顯線性變化趨勢.
控制單一變量選擇預緊力10 kN,同時改變水平外載荷大小與螺栓數量,得到交叉分析結果,即矩形筒的第一階固有頻率,如表7 所示.為觀察變化規(guī)律,繪制不同外載荷和螺栓數量作用下模態(tài)試驗固有頻率趨勢圖,如圖8所示.
表7 預緊力不變下矩形筒模態(tài)試驗固有頻率
圖8 不同外載荷和螺栓數量作用下模態(tài)試驗固有頻率
由圖8可知,矩形筒螺栓聯(lián)結結構在預緊力10 kN工況下,第一階固有頻率隨外載荷增大而減小,隨螺栓數量增多而增大,該模態(tài)試驗結果與有限元模擬結果吻合,且以上變化規(guī)律未呈現明顯線性變化趨勢.
采用控制變量法,依次保持螺栓數量不變、水平外載荷不變和預緊力不變情況下,計算有限元模擬結果與模態(tài)試驗結果的第一階固有頻率誤差,誤差結果如表8—10所示,發(fā)現誤差均較小,在可接受范圍內.
表8 螺栓數量不變下矩形筒固有頻率誤差%
表9 外載荷不變下矩形筒固有頻率誤差%
表10 預緊力不變下矩形筒固有頻率誤差%
由表8—10 可知,在6 個螺栓數量不變工況下,有限元模擬結果與模態(tài)試驗得到的固有頻率誤差隨預緊力和外載荷的增大均呈現增大趨勢;在1 kN 水平外載荷不變工況下,有限元模擬結果與模態(tài)試驗得到的固有頻率誤差隨預緊力的增大而增大,而與螺栓數量之間未發(fā)現明顯變化規(guī)律,這可能與樣本偏少有關;在10 kN 預緊力不變工況下,有限元模擬結果與模態(tài)試驗固有頻率結果的誤差隨外載荷的增大而略有增大,增幅較小,基本保持平穩(wěn),而與螺栓數量之間未發(fā)現明顯變化規(guī)律,但發(fā)現螺栓數量為6個時其誤差明顯大于螺栓數量為2個與10個的情況,這可能與矩形筒的長、短邊和螺栓的布局有關.
本文對矩形筒螺栓聯(lián)結結構進行了有限元模擬與模態(tài)試驗,考慮預緊力、螺栓數量和水平外載荷對固有頻率的影響規(guī)律,兩者結果基本吻合,即矩形筒結構的固有頻率隨預緊力的增大而增大,隨螺栓數量的增加而增大,隨外載荷的增加而略微減小,以上變化本質上均是改變了螺栓與法蘭盤的有效接觸面積,使整體結構的剛度發(fā)生變化,導致固有頻率的改變.同時,將有限元模擬與模態(tài)試驗得到的兩種結果進行了對比,計算了誤差結果,其誤差均在工程領域可接受范圍內,探討了誤差產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