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艷(湖北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鄂西南民族地區(qū)地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恩施州”)、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長陽縣”)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以下簡稱“五峰縣”),積淀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2014 年9 月被批準設立為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武陵山(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是一種將非遺保護在孕育和發(fā)展的原生環(huán)境中,使當地民眾、保護對象和原生環(huán)境和諧融合在一起的整體保護模式。為踐行《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管理辦法》中“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必須提高非遺的可見度和影響力,成為人們喜聞樂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享受,才能彰顯非遺的時代魅力。實踐證明,非遺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是實現非遺活態(tài)傳承以及生產性保護的重要方式,文旅融合為“非遺+旅游”提供了強大的戰(zhàn)略支撐和廣闊的實踐空間。如何推動新時代非遺“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其真正融入當代生活,融入國家戰(zhàn)略之中,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非遺研究的重要課題[1]。
非遺作為文化領域中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二十世紀50 年代日本對“無形文化財”的界定。學術界對非遺概念的確定,伴隨官方文件中的變化而經歷了從“無形文化遺產”“民間創(chuàng)作”“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變化,直到2003 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誕生,這一概念才最終確立。
隨著非遺在當代社會的發(fā)展,旅游活化成為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之一。最早提出非遺旅游化生存的是王德剛,他認為非遺的旅游化生存可以分為舞臺化(景區(qū)旅游模式)和生活化(社區(qū)旅游模式)兩種類型[2]。鄧小艷基于符號消費背景分析,指出非遺開發(fā)應以非遺的“符號意義”為核心,把整個開發(fā)過程看成一個系統的符號化運作過程[3]。田茂軍以湘西自治州為例,探析了民族地區(qū)“非遺”保護與文化旅游的融合發(fā)展[4]。自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以來,文旅融合成為促進非遺資源活化的重要契機。李江敏等提出了非遺的旅游活化之道[5]。王芳等運用跨領域文化學理論嘗試構建了一個傳統技藝文化遺產旅游活化的管理概念模型,豐富了傳統技藝文化與旅游融合的理論發(fā)展[6]。蕭放等探析了文旅融合視閾下節(jié)日類非遺傳承與非遺資源的開掘利用[7]。田磊等對鄉(xiāng)村非遺與旅游業(yè)融合進行了研究[8]。宋曉等認為,非遺進景區(qū)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表現,也是一個復雜的情境化現象,并以多案例研究打開了非遺進景區(qū)多主體價值共創(chuàng)的過程[9]。談國新等指出,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與旅游業(yè)融合發(fā)展,既對非遺順應時代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增強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并對其旅游發(fā)展的實踐模式與可持續(xù)路徑進行了研究[10]。
伴隨著非遺實踐研究的深入,魏雷、朱竑指出,非遺實踐已經突破了區(qū)域性和群體性邊界,強調非遺的傳承是一個跨地方聚合的過程,于是從地理學方面提出了一種跨地性研究視角,將非遺實踐看作是一套以地方為中心,與不同尺度的外部建立有開放性、動態(tài)性聯系的復合過程[11]。本文擬將結合鄂西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非遺賦存狀況,從在地化和跨地化兩方面總結概括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旅游”的實踐策略,以期為其他地區(qū)非遺創(chuàng)新式保護與傳承提供思路借鑒。
鄂西南民族地區(qū)非遺賦存十分豐富,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體育游藝和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yī)藥、民俗共十大類別。截至2022 年底,該地區(qū)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8 項(如表1 所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9 項,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0 項,縣(市、區(qū))級非遺代表性名錄若干項。這些厚重的歷史遺珍根脈綿長,散發(fā)著獨特的民族風韻,共同編織出一幅鄂西南民族地區(qū)絢麗多彩的文化畫卷,也為文旅融合發(fā)展積淀了深厚的資源基礎。
表1 鄂西南民族地區(qū)國家級非遺名錄
近年來,在文旅融合發(fā)展背景下,鄂西南民族地區(qū)的許多非遺項目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地融入現代生活,在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動文化與旅游業(yè)發(fā)展中逐漸綻放出時代芳華。通過實地調研與體驗、查閱網絡與文獻資料,鄂西南民族地區(qū)“非遺+旅游”的實踐策略具體表現為在地化和跨地化兩種。
在地化實踐強調非遺的地域和群體邊界性。從地域來說,“非遺+旅游”主要是立足于產生非遺的特定區(qū)域地理空間來開展,注重特定非遺展示和傳承空間的營造;從群體來說,“非遺+旅游”主要是特定區(qū)域內共享區(qū)域文化的認同性群體[12]對非遺的生產、保護、延續(xù)和再創(chuàng)造。結合鄂西南民族地區(qū)的具體實際來看,在地化實踐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融入地方旅游空間,包括旅游景區(qū)、休閑街區(qū)、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鄉(xiāng)村旅游村鎮(zhèn)、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等。例如,2022 年5 月被評為湖北省首批非遺特色街區(qū)的恩施土家女兒城,涉及非遺項目28 項,包括國家級非遺9 項(恩施儺戲、南劇、土家族撒葉兒嗬、鶴峰圍鼓、土家族擺手舞、長江峽江號子、利川燈歌、漆制作技藝、恩施揚琴)、省級非遺14項(恩施土家女兒會、哭嫁歌、建始南鄉(xiāng)鑼鼓、鶴峰山歌、恩施五句子山歌、滾龍連廂、恩施耍耍、鶴峰柳子戲、巴東堂戲、建始喜花鼓、滿堂音、石工號子、竹編技藝、土家族織錦“西蘭卡普”)和州級非遺5 項(薅草鑼鼓、恩施花鑼鼓、高腔山歌、恩施儺面具制作工藝、木胎漆器髹飾技藝)[13]。又如,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五峰縣采花鄉(xiāng)及其轄區(qū)內被評為“中國鄉(xiāng)村旅游模范村”的栗子坪村擁有國家級非遺土家族撒葉兒嗬;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和被納入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的鶴峰縣五里鄉(xiāng)五里村,是傳承了300 多年的藝術孤品、省級非遺滿堂音的發(fā)源地;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的來鳳縣百福司鎮(zhèn)舍米湖村和興安村都是國家級非遺擺手舞的發(fā)源地,好多寨子都有保存完好的古色古香的土家族吊腳樓;被評為“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的長陽縣龍舟坪鎮(zhèn)鄭家榜村,流傳著吃“年豬飯”等諸多土家習俗,所有這些村落都是游客體驗土家非遺、感受濃郁土家氣息的地方。
二是建設非遺體驗傳承設施,包括非遺工坊、民俗博物館、非遺館、非遺傳承基地、非遺研學基地、非遺展示長廊等。例如,截至2022 年底,五峰全縣范圍內已建成1 個非遺傳承展示館、10 個非遺傳習所、33 個傳承基地,建設了松樹坡、金翔茶業(yè)、熏風古道3 家非遺民俗博物館,建成9 個非遺工坊,打造了精竹藝術、柴埠溪竹編、汲明土家罐罐茶等技藝類傳承示范基地[14],沿351 國道千丈巖段建設2000 多平方米非遺彩繪長廊,這些存儲土家鄉(xiāng)土記憶的空間既是非遺展示和傳承場所,也構筑成游客感受和體驗非遺魅力、開展非遺研學旅行和文旅康養(yǎng)的重要載體。又如,2022 年7 月正式開館的長陽縣非遺館共展出土家族撒葉兒嗬、都鎮(zhèn)灣故事、薅草鑼鼓、長陽吹打樂等多項非遺,透著古老而深邃的文化神韻,以全新的展覽技術和有趣的互動體驗向游客展示和傳播非遺。
三是融入旅游展演,包括實景舞臺劇、景區(qū)非遺民俗展演等。例如,2021 年盛裝啟幕的恩施大峽谷山水實景音樂劇《龍船調》,是恩施地區(qū)土司時代土家族愛情故事的現代化演繹,汲取了恩施土家民族音樂元素和表現形式,以大峽谷的絕壁景觀為舞臺背景,輔以高科技舞臺特效技術,給游客呈現了一場美輪美奐的藝術盛宴。又如,長陽清江畫廊景區(qū)非遺民俗演出劇場表演的《花咚咚的姐》,是清江流域首部室內原生態(tài)土家民俗情景歌舞秀,融合長陽原生態(tài)山歌、南曲、哭嫁等16 項非遺,通過沉浸式場景化,展現土家族人4000 年獨特的歷史文化;五峰柴埠溪景區(qū)常年都有南曲、星巖坪山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精細竹編等非遺展演服務。
四是融入節(jié)事和賽事活動,包括民族傳統節(jié)慶、文化藝術節(jié)、文化旅游節(jié)、傳統美食節(jié)、“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及各種文旅體賽等。例如,恩施土家女兒會,是恩施最具有代表性的區(qū)域性民族節(jié)日,是土家族青年追求自由婚戀的節(jié)日盛會,每年定期舉行,期間會舉行情歌會、趕場相親、土家婚俗表演、土家族苗族服飾展演等非遺展演活動,精彩紛呈、新意不斷,輪番向游客展示土家文化亮點。又如,被評為湖北省首批非遺傳承示范基地的長陽資丘文化館,連續(xù)46 年助力舉辦民族文化藝術節(jié)暨非遺展演活動,構建游客體驗山歌、南曲、撒葉兒嗬、花鼓子等土家非遺的重要平臺;在長陽清江方山景區(qū),山歌、南曲、巴山舞隊等民俗文化表演是每年傳統美食節(jié)“萬人年豬宴”的重頭戲,游客還可以體驗看“年豬祭祀”、品嘗地道“抬格子”蒸肉、喝苞谷酒等豐富多彩的“土家文化大餐”。
五是融入各類旅游設施及各類產品,包括特色餐廳、旅游民宿、車站、廣場、游客服務中心、文創(chuàng)產品、美食產品等。例如,五峰縣打造了古樹山莊、青崗嶺生態(tài)農莊、長樂十碗3 個非遺特色體驗餐廳,其中柴埠溪景區(qū)長樂十碗餐廳讓每一個角落都浸潤著民族文化氣息,餐廳外掛著五峰精細竹編技藝燈籠,餐廳內繪有土家白虎圖騰的吧臺、土家姑娘扯臉、上花轎、拜堂成親的民俗畫,餐桌中間鑲嵌著南曲形象造景,餐椅上擱放著西蘭卡普坐墊,并將土家族有名的傳統土司宴“十碗八扣”打造成特色招牌美食,上菜時合著五峰民間吹打樂六合班子吹起的“菜調子”,不僅讓游客品嘗非遺美食,還可以獲得非遺沉浸式體驗[15]。又如,恩施以土家族白虎圖騰為原型設計的IP 形象白虎“利巴”被延展設計成帶有“利巴”IP 形象的筆記本、文具盒、茶杯等30 多個類別的文創(chuàng)產品。
跨地化實踐強調非遺的地域和群體的跨界性,即非遺的跨地方聚合[11]和多區(qū)域民眾共享。從地域來說,“非遺+旅游”會跨越本土地理空間的限制,在本土之外的地方創(chuàng)建非遺展示、生產和消費的文化空間[11],甚或是虛擬網絡空間下實現重塑與創(chuàng)新;從群體來說,“非遺+旅游”是跨區(qū)域的以特定文化認同聚集而成的群體[12]對非遺的詮釋、表達、傳播和傳承。結合鄂西南民族地區(qū)的具體實際來看,跨地化實踐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融入異地展演展示空間,包括文旅博覽會、文藝展演、中國旅游日或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非遺展演或非遺展銷會等。例如,2021 年11 月26 日,在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上,清江畫廊景區(qū)全方位展現了非遺民俗文化,并開展了多種精彩紛呈的線上、線下活動。“海外云特匯”直播活動現場為觀眾呈上優(yōu)質文旅新品,清江畫廊B 線影畫游產品和非遺大戲《花咚咚的姐》成為參展觀眾關注的焦點,清江畫廊演藝團隊帶來的《長陽南曲》《長陽巴山舞》《姐兒生的乖》《清江畫廊土家妹》等非遺經典節(jié)目吸引了大量參展觀眾駐足觀看[16]。又如,五峰組織土家族打溜子項目赴廣州市五峰商會駐會展演,赴武漢參加“湖北省第三屆社會文藝團隊展演”,赴重慶參加“2022 中國黃水旅游度假區(qū)土家文化旅游季展演”;組織南曲、五峰精細竹編技藝、采花毛尖茶制作技藝參加2022 中國旅游日湖北分會場非遺項目展演;組織南曲等項目參加湖北省民運會開幕式文藝展演[17];組織南曲、星巖坪山歌、土家精細竹編技藝等項目參加鄂湘皖贛四省非遺聯展等各級非遺項目展演展示活動。再如,2022 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恩施玉露制作技藝、柏楊豆干制作技藝、土家織錦“西蘭卡普”、何氏根雕等10 個非遺項目亮相湖北主會場的現場展銷會。異地展演展示空間的融入構筑了非遺跨地方聚合、闡釋、展示、交流和傳播等多元化平臺,有助于激發(fā)更多文旅消費者的旅游興趣。
二是融入線上展演展示空間,包括非遺短視頻、線上非遺購物節(jié)、非遺紀錄片、數字化展示與傳播平臺等。例如,2023 年初,恩施市非遺中心陸續(xù)將糍粑制作技藝、豆皮制作技藝、苞谷麻糖制作技藝等9 個非遺項目小視頻在“恩施非遺”抖音號、“硒都藝苑”視頻號、恩施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眾號播出,其中“瑞虎賀春過大年之剪紙”在文旅部官方網站“視頻直播家鄉(xiāng)年”專區(qū)中播出。又如,2022 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恩施州組織了15 家非遺企業(yè)117 類非遺產品參加了湖北省的線上非遺購物節(jié)活動,在阿里巴巴、京東、抖音電商、快手、萬達集團、唯品會、小紅書等網絡銷售平臺向全國人民推廣。再如,恩施州文旅局宣傳營銷推廣中心聯合百度精心策劃了一檔有價值、有深度、有意義、有情懷的系列紀錄片《寶藏恩施·非遺》采用微記錄的拍攝手法,結合恩施的本土文化,以平凡的人物視角展開敘述,不僅讓大家看到代代相傳的古老技藝,也充分展示了寶藏恩施非遺的魅力及匠心傳承的精神。2022 年1 月20 日至2月底,該紀錄片通過百度新媒體端口持續(xù)進行寶藏恩施六大非遺文化(美食、舞蹈、技藝、音樂、南?。┬麄骱驼故尽_@些線上展示讓恩施非遺不再拘泥于傳統觀賞體驗模式,而是打破常態(tài),以多種傳播形式呈現,可以讓游客多角度感悟非遺的獨特魅力[18]。
三是融入異地非遺旅游體驗空間,包括主題公園、民俗文化景區(qū)、國家文化公園等。例如,2022 年宜昌市端午節(jié)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宜昌市三峽非遺in 巷推出的首個非遺情景劇《峽歸·175》中,以沉浸式音舞詩的形式,融入了西蘭卡普、峽江號子、撒葉兒嗬等非遺元素,給游客帶來了感官的愉悅和精神的滋養(yǎng)。又如,成功入選2022 年“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fā)展優(yōu)選項目名錄”的宜昌車溪民俗旅游區(qū),既有土家織錦、打鐵、納鞋、制茶、竹編、榨油、磨豆腐、打糍粑等土家傳統工藝的展示表演,也有南曲、堂調、高腔山歌對唱、雜耍、祭火神、哭嫁等土家民間表演藝術展示,其旅游展演和技藝傳授隊伍中不乏來自恩施、長陽的非遺傳承人;景區(qū)中的車溪土家民俗博物館,起初是由長陽資丘鎮(zhèn)農民田昌杰創(chuàng)建的中國首家私立土家民俗博物館搬移過來的,其間收藏了他穿行村寨而收集的多件土家民俗文物,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向游客展示和傳遞著土家農耕文化的深厚底蘊。另外,鄂西南民族地區(qū)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其建設的推進,將會有更多的民族非遺被挖掘、串聯與呈現,讓游客有更多機會體驗這一地區(qū)文化多樣性的奇妙。
文旅融合發(fā)展背景下,如何釋放非遺的“文化力”和激活非遺的“發(fā)展力”,既是一道民生考題,也是一項發(fā)展議題[19]。近幾年,鄂西南民族地區(qū)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做了一系列“非遺+旅游”的在地化和跨地化實踐探索。2022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遺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遺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023 年2 月22 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fā)《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的通知》(文旅非遺發(fā)〔2023〕21 號)(以下簡稱《通知》),對推動非遺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做了進一步部署。未來,如何推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文旅部《通知》的具體任務,鄂西南民族地區(qū)還需要與時俱進,聚力創(chuàng)新,引導相關主體正確把握非遺保護與旅游利用的關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著實推動非遺文化“厚家底”轉化為發(fā)展“新引擎”,促進非遺長久保護和永續(xù)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