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瑩(湖北經濟學院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 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是希臘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他70 歲那年,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引進新神”“蠱惑青年”的罪名進行審判,最終被判有罪,飲下毒酒而死。蘇格拉底不僅對哲學影響巨大,他的教學方法更是影響至今。蘇格拉底教學法主張不將知識通過照本宣科的方式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根據學生已有的對問題的看法,通過教師、學生討論、辯論、問答的方式來揭露自己已有知識中的矛盾、漏洞,最終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獲取新知的教學方法。蘇格拉底法可以界定為:在對話中,通過設問、回答、反詰和對方最后承認自己的無知等步驟來批判相對主義、尋求普遍性命題[1]。
蘇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頂峰的伯利克里時期,這一時期,商品經濟與農業(yè)發(fā)展,公民的民主意識不斷提升,政治權利不斷擴大,人們思想比較自由,有充分的條件在社會生活中發(fā)表自己的主張。政治制度上,伯利克里制定的政策平衡了公民內部的貧富差距,使公民的民主權利不斷擴大,但由于雅典城邦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的失敗,雅典的民主制度也就此走向衰落,雅典城邦的政治體制更迭頻繁,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從思想上來說,在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研究的重心大多放在“自然”上,例如研究“宇宙的本原是什么?”等,而蘇格拉底將研究的重心從自然轉向了人本身,他主張“哲學應該成為人學”最有用的知識是關于人類自身的知識。這種研究重心的轉向為蘇格拉底教學法的運用提供了前提。
蘇格拉底教學法是教師通過連續(xù)提問和對話的方式,不直接給出答案,引導學生在提問回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深化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理論的認識、修正錯誤的觀點,這種方法不同于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扮演“助產士”的角色,引導和幫助學生產出知識,所以又稱作“精神助產術”。具體而言,蘇氏教學法由五部分構成:第一,由問題構成的思考方式——精神助產術;第二,從常識出發(fā)——啟發(fā)式;第三,讓回答者自證其偽;第四,反詰——突破傳統(tǒng)認識;第五,對方的主動性——知識是自足的;第六,問答雙方是平等的——信心的產生[2]。
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教學法的具體適用過程,蘇格拉底以問題為導向開始教學,通過提問的方法,讓學生發(fā)現(xiàn)已有理論所存在的矛盾,隨后在進一步的反問中,使學生突破傳統(tǒng)的認識,主動修正總結推導出新的知識和定義。蘇格拉底通過“助產術”的方法表明了我們對于知識不應當作簡單的事實考察,應該透過事實,在事實背后獲取事物本質的秩序。蘇格拉底通過揭示對話中有的觀點或提出的定義中的自相矛盾,啟發(fā)他逐步地明白自己本來是無知的,應該反省以求新知。這種教學法明顯具有辯證法的特征[4]。
“新文科”教育建設要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目標。這對當下大學教育和培養(yǎng)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將蘇格拉底教學法所主張的培養(yǎng)人的美德、提升德性和批判性思維方式,運用于法學教學中可以很好地適應“新文科”教育的需求,但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不少困境。
進入大學后,同學們逐漸從高中緊張、忙碌、高強度的學習中解放出來,不少同學認為大學階段可以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上課遲到、睡覺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對于學習缺乏主動性,認為只要不掛科、順利畢業(yè),自己的任務也就完成了。這種學習態(tài)度恰好與蘇格拉底教學法所要求的學生應該具備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習慣是相違背的,教育的宗旨和學習的目的應該在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問題意識、批判精神的培養(yǎng),而這些與主動積極地學習、思考習慣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不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蘇格拉底教學法就很難在教學中發(fā)揮應有的效果。
蘇格拉底教學法的運用,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深入多次地交流,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進行彼此的促進和提升。但是,在當今大學的課堂中,一方面,學生們往往難以破除教師“理論權威”的思想束縛。另外,教師受制于各種考核機制,在課堂教學之外,很多的精力會放在科研任務的完成上,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和時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就導致蘇格拉底教學法的適用缺乏基本的前提,難以真正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其次,受大陸法系文化的影響,國內課堂教學中所用教材以理論為主,缺少專門的案例訓練,同時法考的內容也主要圍繞法條展開,導致講授和學習側重對法條的理解。
蘇格拉底教學法是建立在討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形式,討論法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增加教師與學生深度溝通機會和頻次,使課堂教學更加具有批判性和思辨性。同時,蘇格拉底教學法的應用應建立在學生和教師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否則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
蘇格拉底教學法是一種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蘇格拉底認為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盲目地依靠權威,要想真正的獲取知識,必須做一個具備批判性精神的提問者,擁有提出疑問的勇氣。學生在接受知識之前,必須要對常見的概念和解釋做出反思性的質疑,并通過推理假設的方法尋求證據,對既有的概念、解釋進行分析。
從課堂教學的方法上來講,教師根據教材和講義進行課堂講授是目前院校的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優(yōu)點在于,學生通過教師課堂中對知識的傳授,可以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對課程內容進行初步掌握,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著弊端,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是被動的,缺乏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鍛煉。教師在課堂中所講授的內容,學生不敢質疑、不想質疑也不會質疑,他們試圖通過機械的記憶、背誦的方式對知識進行掌握,目的是為期末考試、法考或者考研做準備。但教育的目的除了對知識的傳授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學生將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到法學課程中來,法學教育的目的才真正地落到了實處。
在“新文科”所提倡的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教育部提出的“四新”戰(zhàn)略已經貫穿在大學教育、科研活動等多個方面?!靶挛目啤弊鳛槠渲兄?,重點關注“立德樹人”,堅持“德法兼修,以德為先”成為培養(yǎng)法治人才的重要方式,蘇格拉底教學法在法學教育中的應用可以作為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方法的重要路徑。
蘇格拉底教學法關注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可以看做對學生人生觀的培養(yǎng)。蘇格拉底教學的主題往往圍繞參與者的人生觀進行,對于參與者生活的連貫性所導致的價值體系的挑戰(zhàn),一個人應該怎樣生活,怎樣的生活是更好的生活,如何具備德性,這都是蘇格拉底教學法涉及的范圍。
我們在研究蘇格拉底教學法時,通常關注的重點放在方法本身,往往忽視了蘇格拉底所主張的教育的終極目的,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治國的人才,培養(yǎng)人的美德,成為有德性的人。同時,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人可以通過受教育的方式來獲取道德知識,成為有德行的人。通過蘇格拉底教學法可以發(fā)現(xiàn),蘇格拉底通過問題來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檢視,實際上應驗了他對于培養(yǎng)人的美德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的想法。通過提問,來探究學生回答問題背后的動機和假設,通過反諷、歸納、誘導和定義步驟的實施幫助學生在自己的回答中找到不足,進而重新定義,修生和完善學生的價值觀。
在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對話中,兩方的角色同等重要,教師是引導者也是參與者,在彼此思維的不斷促進中,共同推進問題的深入,這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以全新的視野認識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師生關系, 要對 “產婆術”教學法有全面、正確、深刻的理解并進行必要的演練, 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及適合互動式問答需要的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的能力[5]。
由于大陸法系傳統(tǒng)的影響,教材中的內容以理論為主,對于案例的設置相對較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材之外,根據課程的性質,選取相關的經典案例來運用于課堂問答式的教學方法中。這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一方面,教師需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比例的設置,如何合理地將基本理論的講授和問答法的案例研習的比例進行合理分配,使學生在對這個課程的基本理論有初步掌握的基礎上,再來開展問答法的案例探討。另外,對于案例的選取,如何從案例中提取出有效的知識點進行問答法的展開,結論的得出,和最后的反思總結,都需要教師本身對該領域具有充分的理論儲備及對于課堂和學生反饋的把控能力。
通過蘇格拉底教學法的實施,可以在反諷、歸納、誘導和定義步驟的實施中發(fā)現(xiàn)沒有絕對理論上的權威,任何一個之前在你的觀念中看起來無懈可擊的命題,通過邏輯的思考和論辯很有可能會變得不堪一擊。蘇格拉底教學法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鍛煉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對于培養(yǎng)具備獨立人格的重要意義。
蘇格拉底教學法要求學生和教師共同探討,相互啟發(fā),共同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和學生地位同等的思考者和啟發(fā)者。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不是課堂中高高在上的師長,而是學生知識獲取的陪伴者、引導者,像同伴一樣對學生知識的獲取進行引導、幫助。不迷信權威的教學方式,不讓學生在教學中猶如驚弓之鳥,不讓惶恐不安來到課堂,利用啟發(fā)對話的方式,讓學生收獲成長,成為具備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
診所式教學模式是最早在美國等國家的高等教育中興起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有別于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方式,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法學實踐技能和法律職業(yè)道德,通過對案件全過程的參與,強調“做中學”“學做一體”情景教學的理念。診所式教學模式下,考核方式采取綜合考核模式,不局限于教師一方的分數評價,而將學生自評、互評作為重要考核依據,縱觀世界法學教育的改革方向,診所式教學模式逐漸成為法學教育改革的趨勢。
加強實踐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法科學生而言,在畢業(yè)之后能夠熟練地運用法學知識解決專業(yè)問題是法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進行轉化,豐富經驗,并通過與實務部門互動的方法提供接觸真實案件的機會,在全程真實參與辦案中,教師和學生通過蘇格拉底教學法的運用,在互動中彼此促進和激發(fā)對于案件關鍵點的理解,將課程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注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高素質的法學職業(yè)教育隊伍,使其能夠結合具體教學科目,設定問題、設計對話,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充分發(fā)揮案例教學、診所教育以及模擬法庭的互動關系,對法律原則、法律規(guī)范、法律意識、法律分析方法進行系統(tǒng)分析,讓學生學會從法律專業(yè)人員的視角去反思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產生學習法律、解決問題的興趣與熱情,最大限度滿足法學教育職業(yè)培訓與法律職業(yè)市場需求之間的對接關系[6]。
在“新文科”背景下,蘇格拉底教學法是落實“立德樹人”,培養(yǎng)學生德性,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方式,對學生今后從事司法實踐工作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在當今大學的法學課堂中,還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轉變對學習目的的認識,教師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尊重了解學生,在平等、信賴的基礎上,相互促進式的學習。蘇格拉底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的運用學校應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和服務幫助。針對“新文科”及法學卓越法治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