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沄
情緒感知力非常重要,可以說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和成長亦是如此。有專家認為:有些事情一旦被情緒包裹上鎖生銹,外面的進不來,里面的也打不開。用百姓的通俗語言解釋就是“油鹽不進”。
情緒感知力常見于以下四個方面:首先,能夠與父母長輩或是同齡朋友順暢地互動,如愿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不會因溝通困難而變得孤僻、沒有自信和交不到朋友;其次,可以體察他人的心情,知道換位思考,而不是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洞察不到他人的情緒變化;再次,生活中遇到事情,能夠理智地思考和溝通,而不是用哭鬧或暴力等方法來發(fā)泄和處理;最后,學習或成長上遇到困難,能夠積極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畏懼難題,逃避學習。
共情能力決定個體的情緒感知力。換言之,一個人的情緒感知能力可以從個體的共情能力看出端倪。比如,個體的共情能力很強,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且感知到對方的情緒變化。反之,我們常用“木訥”“呆滯”等語詞來形容情緒、情感方面的那些“榆木疙瘩”,不開竅,共情能力弱,不懂他人情緒。如果孩子童年期遭遇到不幸的事情,或是生活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那孩子可能就會養(yǎng)成不健康的性格。青少年時,這樣的孩子極有可能是叛逆、不聽話的,也有可能是內(nèi)向、自卑的。這些孩子從孩童時期一直到青年時期往往無法有效把控自己的情緒,要么是過度的發(fā)火,要么是過度的傷心,甚至會杞人憂天。情緒感知力薄弱極有可能導致個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出現(xiàn)情緒管理失衡,并且很難控制和改變。我們也常把這種情緒失調(diào)誤認為是性格因素,但其實是某種“童年陰影”下的情緒感知力挫敗。
那么,為什么孩子會出現(xiàn)情緒感知力不高、情緒失調(diào)乃至情緒挫敗感呢?
原因很簡單——教師或家長的過度批評和情緒壓制。注意,此處強調(diào)的是“過度批評”。一般正常的批評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過度批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經(jīng)常性的辱罵、指責、拔苗助長式的威脅等都是構(gòu)成過度批評的要件。過度批評一定會導致孩子情緒上的過度壓制和苦悶,而諸多研究表明:過度批評可以有效降低孩童的情緒感知力,某種意義上的“傻孩子”就是在這樣的批評和壓制中誕生的,麻木而又乖張,冷漠而又暴戾。
外國某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一群年齡為7—11 歲的孩子進行大腦情緒研究,他們讓孩子們的父母用五分鐘的時間談論自己的孩子,然后根據(jù)父母在言談中所提及的對自己孩子不同程度的批評進行了編碼。同時,研究人員測量了這些孩子在觀看一系列顯示不同情緒表情的圖片時的大腦活動。實驗結(jié)果表明,與那些父母批評程度較低的孩子相比,被父母高度批評的孩子對面部表情情緒的關(guān)注較少。研究人員據(jù)此推測:“經(jīng)常被父母批評的孩子可能較少會注意他人的面部表情所傳達的情緒信息。這種行為可能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關(guān)系,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經(jīng)常被批評的孩子有更大的概率會患上抑郁癥、焦慮癥等疾病?!毖芯康慕Y(jié)論是,經(jīng)常被父母批評的孩子,大腦對他人面部表情情緒信息的解讀和感知能力較弱,也就是情緒感知力相對較弱。
這給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帶來哪些啟示呢?人的情緒就如同向日葵一般,向陽而生。于是,人在本能上總是會傾向于逃避那些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焦慮或悲傷的事情,孩子們更是如此。經(jīng)常被父母批評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更有可能使用回避性的應對策略,因為他們害怕看到批評的表情,害怕看到別人的失望和厭惡。久而久之,這種做法自然也會阻止他們看到其他人臉上的積極表情,最終結(jié)果就是對孩子情緒感知能力的發(fā)展造成阻礙,間接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積極自信、語言表達等一系列能力和素質(zhì)的養(yǎng)成。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情緒的穩(wěn)定度往往會影響其在群體中事業(yè)或其他領(lǐng)域的成功度。情緒是多變的,我們的情緒在時刻變化,對方的情緒也在變,這就要求成熟的個體必須具備情緒感知能力、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和情緒自控能力。只有如此才能達到情緒穩(wěn)定度,從而積極、正向地面對從小到大的各種學習挑戰(zhàn)、人生困境。而這種情緒感知力和掌控程度不是與生俱來的,恰恰是后天在父母的教養(yǎng)之下,在學校的教育之下一點一滴慢慢形成的。于是,一個健全健康的家庭所能帶給孩子的禮物首先就是“情緒教養(yǎng)”下的健全人格?!扒榫w教養(yǎng)”能給孩子帶來什么呢?最大的好處是幫助孩子形成穩(wěn)定的性格與人格,孩子能夠輕易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思想和行動,進而成為一個自律的人、懂事的人、理解他人和自己的人、共情能力健全的人?!扒榫w教養(yǎng)”還可以給孩子足夠的情緒安全感。在遇到突發(fā)情況時,孩子就能夠給自己安全感,而不是等待父母給予自己安全感。最終,孩子會成為人格上的優(yōu)秀者、有教養(yǎng)者。于是,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基于家庭和學校的“情緒教養(yǎng)”越早就越容易形成情緒穩(wěn)定度。那么,家長該怎樣進行“情緒教養(yǎng)”來提升孩子的情緒感知力呢?
首先,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的來源和發(fā)泄方式。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這是我們大腦情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在于每個人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家長應該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和情緒特點,引導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合理的情緒處理方式。了解即理解,理解才可能接納自己和他人,負面情緒的接納與排遣也是如此。
其次,包容與排遣并存。這個環(huán)節(jié)有兩個要點:怎么包容和怎么排遣。家長在了解的基礎(chǔ)上要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引導孩子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認識到負面情緒的根源。做到這一步就意味著家長對孩子的情緒是包容的。接下來就要考慮合情合理的發(fā)泄方式。比如,訴說與聆聽,家長是否愿意成為一個合格的聆聽者和指引者;散步和旅游,家長是否愿意成為情緒排遣的領(lǐng)頭羊;跑步與運動,家長是否愿意在大汗淋漓中讓孩子發(fā)泄得痛快淋漓。如此種種,要根據(jù)孩子的諸多特點來設(shè)定場景和劇本,不可盲目照搬。
最后,孩子有時需要的可能只是簡單的擁抱或情緒的滿足感。有人曾說:“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fā)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要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孩子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簡單而有力的行動勝過一切溫言細語。愛無需多言,孩子會感知到,于是情緒感知力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