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音樂學專業(yè)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的目光轉向與主體轉移

    2023-10-12 17:19:19畢明輝
    中國音樂 2023年1期
    關鍵詞:主課樂派音樂史

    ○畢明輝 金 溪

    一、緣 起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雙重語境下,如何在音樂專業(yè)教學與學科建設中基于中國立場、深耕中國音樂,平衡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是當代專業(yè)高等音樂教育與學科發(fā)展的任務與使命。如何對音樂教育中長期存在的諸多問題作出理性化且具批判性的反思,以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的方式推進新文科理念下音樂學科的發(fā)展和完善,關乎中國音樂教育和全民美育發(fā)展的前途與命運。

    近年來,隨著音樂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特點的發(fā)展與變化,一個問題越來越出現(xiàn)在音樂學專業(yè)教學與科研人員面前,那就是音樂學系的專業(yè)主課究竟如何定位與定性?是否存在圍繞人才培養(yǎng)而形成的音樂學主課課程大綱或教學方案?慣常印象的“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世界民族音樂”等等稱謂,準確地說,都是音樂學專業(yè)的分流方向,并非實際教學活動中以一對一方式開展的主課教學,那么,什么是音樂學主課?如果說主課的目標和作用是將一個學生在本科學程中(四年或五年)訓練成為符合學科要求而非僅僅專業(yè)方向要求的合格人才,那么,與之相關的課程大綱、教學方案、培養(yǎng)目標、課程標準又在哪里?以對標其他專業(yè)的方式來審視這一問題,如果說作曲系主課是“作曲”的話,那么,音樂學主課是否可以歸結為“作文”?對此問題的思考成為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建設中有關音樂學主課論證的核心。在就音樂學主課究竟應該如何來設定、教學流程如何來設置等等方面所展開的多輪討論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耐人尋味的情況—音樂學主課的內容和標準是以一種長期植根于任課教師個人記憶及其知識經驗的方式而存在的。

    伴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與全球化的持續(xù)推進,傳統(tǒng)課程體系越發(fā)無法適應社會對人才知識與能力結構的綜合需求。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全球范圍內的相關行動首以美國哈佛大學為先驅。該校素以通識教育與課程改革的百年積淀著稱,被認為是美國乃至全球高校通識教育與專識教育的典范。2016年,與中國音樂學院提出“中國樂派”幾乎同時,哈佛大學推出全新的“4+3+1”課程改革方案,力求凸顯其關于多元化教育理念的兼顧與平衡。該方案中的“4”系指“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模塊之下的四類課程,分別是“審美與文化”(Aesthetics &Culture)、“倫理與公民”(Ethics &Civics)、“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Science &Technology in Society)、“歷史、社會與個體”(Histories,Societies &Individuals);“3”所代表的“必修課程”(Distribution)模塊涵納“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技術”“社會科學”三類課程;而“1”則代表一門實證與邏輯推理類必修課程。①https://generaleducation.fas.harvard.edu.2022-07-19.無獨有偶,北京大學在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十六字方針“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教育原則的基礎上,也在此時期出現(xiàn)調整,大力倡導“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的本科教育模式,致力于為國家和民族培養(yǎng)能夠引領未來的人。其本科教學的模塊化設計也與哈佛大學相合相通,由“公共與基礎課程”“核心課程”“限選課程”“通識與自主選修課程”四部分構成,分占畢業(yè)總學分的30%、20%、30%和20%。②詳見北京大學本科教學計劃(文科卷)及其前言:高松《培養(yǎng)引領未來的人》,該文為高松在2017年5月4日“守正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講述—北京大學建校119周年‘雙一流’建設推進交流會”上所做的報告。

    全球課程改革的熱潮與理念給音樂學科帶來了新的反思與挑戰(zhàn),時代呼喚音樂學自身學科發(fā)展與范式轉型的探索與改革。無論獨立設置的音樂學院,還是綜合大學與師范大學中的音樂專業(yè)系科,就音樂學專業(yè)應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不斷提出全新的要求和標準,全球范圍內音樂領域的教育教學也進入方興未艾的變革期。③Moore,Robin D.(ed.) College Music Curricula for a New Century (2017;online edn,Oxford Academic,18 May 2017).https://doi.org/10.1093/acprof:oso/9780190658397.001.0001.(2022-08-08).整體來說,就音樂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而論,其中變化最為顯著之處在于西方音樂教育體系更為深刻地批判以往的西方中心主義④Walker,Margaret E.Towards a Decolonized Music History Curriculum.Journal of Music History Pedagogy, Vol.10,No.1,pp.1-19.,倡導更加多元、平等、公正的音樂教育,強調對流行音樂、非西方地區(qū)音樂的關注和學習,鼓勵以世界史、全球史視角來重構音樂教學本身。2013—2014年,美國高校音樂學會(College Music Society)本科音樂專業(yè)工作委員會發(fā)布題為《從基礎轉變音樂學習:音樂專業(yè)本科生培養(yǎng)進步變革宣言》(Transforming Music Study from Its Foundations:A Manifesto for Progressive Change in the Undergraduate Preparation of Music Majors)的報告,呼吁本科音樂教學應重視音樂與音樂人在公共領域中的角色,強調本科教育的課程應更好地反映社會需求,在培養(yǎng)學生素質、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更為注重音樂所賦予之能力與人格的創(chuàng)造性和表現(xiàn)力,其中的代表性因素有:持續(xù)擴展、善于聯(lián)系、富于跨文化影響和跨媒介表現(xiàn)方式的全球社群互動力、依托電子與聲學雙重模式開展的音樂表演和生產、先進科學技術應用的同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和數(shù)字媒介獲得并傳播音樂、音樂即興能力和借助作曲而點燃的創(chuàng)造力等。該報告將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音樂課程和教學歸結為創(chuàng)造力、多樣性和綜合性三大核心,認為只有將作曲、即興、表演、理論和音樂文化歷史研究的一切成果由宏入微地結合才能實現(xiàn)對音樂本體的藝術和實踐的超越。

    二、何為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

    2016年,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提出并倡導建設“中國樂派”。2019年,學校以模塊化、體系化、精準化、世界化的思路啟動了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的課標與教材建設。所謂“8”,即“專業(yè)基礎課”,所謂“1”,即“專業(yè)主課”。據(jù)此分類,“專業(yè)基礎課”涵蓋作曲類5門課程和音樂學類3門課程。音樂學類3門“專業(yè)基礎課”包括“中國音樂史”“世界音樂史”“民歌和戲曲”?!八颊?X”,前者總體而言即公民教育思想政治類課程及應用性人文學科課程?!癤”是全人教育素養(yǎng)類課程,意在發(fā)展音樂專業(yè)學生的多學科底蘊,在藝術學綜合學科的基礎上,逐步加入哲學、歷史學、教育學、管理學等方面的課程,形成“大人文科學”“大社會學科”“大自然科學”的課程體系。⑤王黎光:《構建“中國樂派”課程體系的學科基礎及實施路徑》,《大學與學科》,2020年,第1期,第25-27頁。

    “中國樂派”的內涵與外延、話語體系建設等方面已有翔實且充分的研究與論證。從研究基礎的角度來看,王黎光在2020年撰文《構建“中國樂派”課程體系的學科基礎及實施路徑》⑥王黎光:《構建“中國樂派”課程體系的學科基礎及實施路徑》,《大學與學科》,2020年,第1期,第25-27頁。,詳述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歷史與現(xiàn)狀,對課程體系建設的依據(jù)及架構進行論述,強調以“音樂藝術院校特色化思政課教學內容與教法”的教學探索與改革為抓手,融通音樂藝術與思政教學,不斷提升教學實效。而對于音樂學系和音樂學專業(yè)教學來說,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建設可以具體歸結為四點理念,即知識重組、觀念更新、分布完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它們分別對應課程體系的框架結構、宏觀設計、教學實踐、實施方式,從而成為這一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的創(chuàng)新點。

    三、知識重組:專業(yè)基礎課的集約化與開放化創(chuàng)新

    經過多次調研,配合學校的整體發(fā)展方針,音樂學系本著“延續(xù)傳統(tǒng)、發(fā)揚優(yōu)勢、勇于開拓”的原則,首先在“知識重組”方面參考近年來愈加明朗的大音樂學理論研究的學科發(fā)展潮流,將音樂知識版圖重新進行了更為客觀和符合時代需求的規(guī)劃。相較以往,這次建設將整體音樂知識版圖劃分為中國音樂知識和世界音樂知識?;诖饲疤?,中國音樂知識涵蓋“中國音樂史”“民歌和戲曲”,世界音樂知識版圖之下,基于以往西方音樂史的基礎,著手建設“世界音樂史”。

    “中國音樂史”的教學改革依托以往基礎,表現(xiàn)出較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其所面臨的新任務和問題也無法回避。如何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之下書寫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史所缺乏的諸如少數(shù)民族、非主體民族的音樂史如何涵蓋,中國古代音樂史修史傳統(tǒng)如何將二者雜糅的關系梳理清晰并基于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觀實情處理好相互關系、現(xiàn)當代部分如何評價、21世紀中國音樂大事記如何制定體例與篩選內容。

    “民歌和戲曲”建設重在進一步挖掘其在知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論層面的國際化、前端性和引領性的可能與空間;積極探索民歌和戲曲如何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其作為中國音樂傳統(tǒng)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的生機與活力。

    “世界音樂史”的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可謂首創(chuàng)。原院長王黎光在與建設人員展開多次論證時表示,對標“中國音樂史”的課程應為“世界音樂史”,而非“西方音樂史”,世界音樂史既非西方音樂史與非西方音樂文化二者的拼裝互適,亦非對狹義的世界音樂作為歷史研究對象的寫作。世界音樂史應該是在世界史和全球史研究理論和方法驅動下關于人類音樂的研究,更是背靠傳統(tǒng)、放眼世界、中西互證、東西薈萃的文化與學術雙重意義上的研究與反思。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對音樂史寫作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中心論”取向作出理性而系統(tǒng)的調整、平衡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學學術話語和學術體系,迫切地需要我們貢獻力量?!笆澜缫魳肥贰钡慕ㄔO將對國內學界產生積極影響,對此前“西方音樂中心論”取向有所改觀,希望向國人和世界表明,我們已有實力來建設新的知識和方法,有能力來塑造新的歷史觀和音樂觀,有勇氣來改變教育觀念與教學體系,要建設有中國特色、中國立場、中國視角的音樂學理論研究和音樂史。

    在這樣的課程框架之下,將“西方音樂史”或“歐洲音樂史”轉為“世界音樂史”之后,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作為世界一部分的中國應該如何被書寫,二者之間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由此,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注重“中國音樂史”和“世界音樂史”作為學術概念與文化事件,在平視的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對接,二者相互之間又有什么影響?在建設過程中力求將“中國音樂史”和“世界音樂史”相互融合,以中西互證、互鑒、互文的視角,在各編、章、節(jié)的寫作中予以貫徹。

    如何具體實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其一,史料擷取的廣泛性?!笆澜缫魳肥贰睂κ澜绶秶鷥纫魳肥返娜采w可謂開國內先河。無論東亞、中亞、西亞、南亞,還是非洲、美洲等諸多地域的音樂史素材均有所發(fā)掘與應用,并積極面對寫作中因知識、材料和語言的專門性而不可避免的學術挑戰(zhàn),努力完成著史任務。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寫作并非采取民族音樂學視角下“世界音樂”之概念,而是以史學理論和方法整合世界范圍內之音樂史料,按照歷史編年順序之編、章、節(jié)的體例實現(xiàn)形式貫通、內容統(tǒng)一,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音樂史”的寫作。其二,充分觀照從文化到文明的大范圍交流,盡力避免拼湊與拼盤式的做法,在“兩史”互文互鑒方面,投注較多心力。例如,“中國音樂史”寫作中涵蓋中國與其他地區(qū)音樂文化的融合;“世界音樂史”中對絲綢之路的跨文化交流、日本和朝鮮的跨空間互動等方面的論述,均采取了跨教材呼應的處理思路;種種嘗試在國內音樂學界乃至全球音樂學界均較為少見?!笆澜缫魳肥贰睂懽魉憩F(xiàn)出的某些根本性突破,一方面得益于建設團隊主動借鑒大文科、大社科的方法和觀念,主動建構中國學術體系與學術話語;另一方面也是“兩史”寫作團隊對各自所涉中國音樂的部分采取各有側重、互補完型之原則,堅持整體行動、團隊合作、密切溝通、統(tǒng)一步調的結果。

    四、觀念更新:音樂學主課的全方位研究與創(chuàng)新

    相比3門“專業(yè)基礎課”較為良好的建設基礎,“音樂學主課”的課標設計和課程設置幾近白手起家,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建設正是推動學界開始正視這一問題的契機。無論是音樂學系教師的求學經歷,還是訪談不同前輩與同仁,無論是廣泛調研國內外相關研究,還是與國內外學者交流,“音樂學主課”在中國乃至國外獨立設置的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綜合大學音樂院系的音樂學教學中,似乎長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

    從教學實踐而言,這一情況并不意味著教師對如何開展主課教學缺乏經驗和實力;從人才培養(yǎng)而言,這一情況也并不意味著音樂學專業(yè)無法產生學術成果;從理論總結層面而言,這一情況也不意味著教師們對主課教學缺少思考與研究。主課是將學生在本科四年或者五年內訓練成為符合學科要求而非專業(yè)方向要求的系統(tǒng)課程。音樂學主課“音樂學理論與實踐”及其課程標準的確定并不是為了限制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不是以標準化的方式來干擾教師,而是更好地明確體系和規(guī)范。

    上海音樂學院此前也有探索,其在2012年出版的《專業(yè)音樂教育本科課程標準》中對音樂學系的課程架構有詳細的論述,但對音樂學主課尚無清晰的界定與論述。同樣情況亦存在于2018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編)中。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在體系宗旨、課標設計與課程設置等方面又與之有所不同。作為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學術傳承的結晶,“8+1”中的“1”即音樂學主課的確立,正是其重大創(chuàng)新之處。

    經過充分的探索與嘗試,此次建設將“音樂學主課”確立為“音樂學理論與實踐”,開展多輪專家論證與修改,制定出詳細而完備的課標。課程貫穿五年十學期,以遞進式的人才發(fā)展模式,逐級執(zhí)行課程標準。課程總體涵蓋理論與實踐兩大部分,經由音樂學“專業(yè)實踐”與“獨立研究”分級課程進行系統(tǒng)而規(guī)范的訓練,根據(jù)五年學制,每年均有年度目標、年度任務、學習方式、運行方式、考核方式、成果呈現(xiàn),為學生在基本功、認識論、方法論、音樂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方面夯實學科與專業(yè)基礎,將學生造就成為具有較全面的知識與較寬廣的視野,能夠較熟練使用音樂學的理論工具與研究方法,可以獨立完成畢業(yè)論文寫作與學術呈現(xiàn)的專業(yè)人才。

    五、分布完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全新探索

    課程體系建設重視音樂學專業(yè)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與路徑探索。中國音樂學院的音樂學本科教學為五年制,學生從大三才開始進入到一對一小課訓練,故而,課程改革嘗試在前兩個學年的訓練中以實踐課的方式來發(fā)展。從音樂學主課“音樂學理論與實踐”來看,“專業(yè)實踐”集中于大一大二,以集體課與研討課的方式,通過“音樂學導引”的系統(tǒng)訓練,實現(xiàn)音樂學學科基礎與專業(yè)基礎的培育,令學生基本具備大文科、大社科與音樂學學科等所需的常識與能力,奠定專業(yè)發(fā)展所必備的觀念與方法?!蔼毩⒀芯俊必灤┯诖笕链笪?,根據(jù)音樂學分支學科的構架,以專業(yè)分流的方式進入具體領域,以一對一小課與研討課相結合的方式,帶領學生進入專門化研究性學習。經由大三專業(yè)拓展、大四專業(yè)提升、大五專業(yè)成型三階段遞進式培養(yǎng),令學生在音樂感受、理論思辨、專業(yè)方法、文獻綜合、中外文學術閱讀與論文寫作、音樂鑒賞與評論等方面獲得較為全面的發(fā)展,最終以畢業(yè)論文與學術報告的方式實現(xiàn)課程目標。

    同時,課程體系建設力求探索完備的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本科教育改革需要明確人才培養(yǎng)目標、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充分提高學生滿意度、畢業(yè)生滿意度,進而提高社會認可度,打造優(yōu)質辦學口碑。在此過程中,音樂學系確立“培養(yǎng)合格的理論與實踐兼顧、研究與應用并重的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跨學科音樂學專業(yè)人才”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致力于建設以科研為導向、學生為本位、創(chuàng)造為目標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課程體系建設強調本科生培養(yǎng)的科研導向,充分堅持學生本位,希望促進信息與資源的雙向流動,學生對畢業(yè)前景了解越充分、憧憬越強烈,對音樂學系的滿意程度越高,學習的動力、持久度、堅韌性都會更強,我們也希望充分了解學生真實想法,改善音樂學系工作,引導學生更加了解自己所學的內容與社會的關系,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與高尚人格的養(yǎng)成,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辦好人民滿意的音樂學系。

    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扎根本科,著重鼓勵、強調本科生科研,在本科生階段健全導師選擇、本科生科研課題項目制建設,予以較為完善的科研訓練,注重本科生培養(yǎng)的科研導向,以本科生論壇、學術報告會等方式為學生的學術成果展示搭建平臺。二是提升研究生教育,統(tǒng)攬研究生培養(yǎng),建立健全研究生科研保障與過程監(jiān)控機制,研究生教學成為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的延伸,在課程設計格局方面有所突破。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建設立足本科,上升為研究生教育、下沉至基礎教育,強調增加學生社會實習,調研畢業(yè)生工作情況,提升學生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能力。健全從開題、中期審核到結題答辯等各環(huán)節(jié)及制度體系,保障科研的進展與質量;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的學術交流,增強學校的學術競爭力;推出以博士生和碩士生人才培養(yǎng)為主題的各類學術論壇與圓桌活動;在“中國樂派,音承文脈”藝術與學術實踐周中,大力推動跨學科、跨院系、跨院校、新文科的改革與試驗等;將音樂學博士生管理統(tǒng)一納入音樂學系,以便于人才培養(yǎng)。三是學術交流,與其他院系合作,建立音樂學輔修專業(yè)及培養(yǎng)方案。四是微專業(yè)模式,創(chuàng)建音樂學跨學科與交叉學科的“微專業(yè)”,如音樂文學微專業(yè)、電影音樂微專業(yè)、音樂社會學微專業(yè),培養(yǎng)跨學科人才。五是夯實技術,增設音樂學跨學科與交叉學科的課程,如“文科計算機基礎與專題”等課程。六是強調就業(yè)導向,相關課程為學生就業(yè)規(guī)劃提供指導,追蹤、關注畢業(yè)生就業(yè)后的情況。

    六、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施理念與學科視野的拓展

    在教學組織與管理過程中,結構性的問題往往決定了所有的行動方向。音樂學系的課程體系建設恪守“四合”原則,即課程設計的“合理”、培養(yǎng)目標的“合需”、教研關系的“合拍”和學科交叉的“合力”,并希望這“四合”可以保證在新時代新文科建設的前提之下,發(fā)展音樂學理論學科的建設,以及在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互動中為世界貢獻更大力量。

    課程體系注重探索音樂學專業(yè)教學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yè)教學,進一步探索學科布局的科學化,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強調依托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助力建設與研究“中國樂派”,在扎根本土、賡續(xù)血脈的基礎上,為未來發(fā)展探查方向,在中國音樂的理論、創(chuàng)作、表演、傳播、教育、傳承、教學、創(chuàng)新等各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舉措,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落在實處。強調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并發(fā)揚課程思政的音樂學優(yōu)勢,鼓勵學生深入音樂與音樂原境、音樂文化,涉西方必參對中國,討論外國音樂的目的在于培植自我的文化根性,平等對待理工文史社會科學等學科,鼓勵學生穿梭于學科交叉之中產生靈感,將音樂課堂變成提升智慧的實驗室。

    課程體系建設嘗試以方法論為基礎的推陳出新。新文科建設與音樂學的發(fā)展越來越要求研究者形成學科交叉的能力與素養(yǎng),以大文科、大社科的方法論切入音樂學研究。教育應該是與時俱進、急人所難、雪中送炭,音樂學的學術性質在于科研,音樂學的實用價值在于大文科、大社科的參與度與獨特性。

    關注以認識論為前瞻的前承后繼。在全球音樂史、全球音樂理論之中探尋中國音樂、“中國樂派”的立場、定位與話語,這正需要歷史學、文學、哲學、藝術學、社會學、傳播學、教育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的融匯與互鑒,亦需要自然科學的助力與護航。

    重視以交叉學科為新文科實踐的承前啟后。作為音樂學傳統(tǒng)學科設置的有益補充,交叉學科理應成為學術拓建與科研深化的突破口和助推器。音樂跨學科探索中,如何交叉與融合、轉化與創(chuàng)新,業(yè)已成為當下音樂學理論與實踐的前沿課題。在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學科建設已成為焦點。本項目旨在打破學科壁壘,廣泛借鑒方法,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能力,建設新時期音樂學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體系。

    結 語

    在深入推進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改革,推進中國音樂學院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音樂學系積極推出各項舉措,改革組織架構、培養(yǎng)方案、課程結構,大力推進教材建設與課標建設,籌辦專家論證會、學術研討會等,加強與國內外學界的交流,全面提升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均已取得顯著成果。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全盤考量、重新探索音樂學各專業(yè)和領域的整體工程,是對音樂學的重新認識,這種重新認識并不是音樂學應該走向何方的問題,而是音樂學應該如何走的問題。

    音樂學的教學本質上應該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現(xiàn)有的理論或者框架只能給學生打下一個基本的基礎。在今天這個時代,在全球音樂教育變革的大背景下,諸多的觀念或許不是在知識上跨學科,而可能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能力。將目光聚焦于課程體系自身,將教學重點轉移至學生本身,將更可令我們看出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建設的意義。歷史證明,求變者總是不乏重重阻礙,甚至常見舉步維艱的境況。然而,我們此次的嘗試是關于能力、人格、結構的塑造之探,其所承擔的歷史使命,“中國樂派”對于中國音樂、中國,甚至全球的意義需要時間來證實。對其進行評價與判斷固然需要引入不同的評價體系和評判標準,但更需要的卻是當代學界與業(yè)界所貢獻的聲音與行動,我們之所為正為這樣的發(fā)展可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在承擔歷史使命中實現(xiàn)當代價值,將音樂學的學科建設、專業(yè)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作為全時段的建設目標,正是音樂學專業(yè)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的意義與價值之所在,也是回答音樂學如何轉型、如何前行相關問題的要旨與肯綮。

    猜你喜歡
    主課樂派音樂史
    中國樂派形成的思想傳統(tǒng)中儒道釋的特殊闡發(fā)與貢獻
    中國音樂(2022年3期)2022-06-10 06:27:36
    “主課“副課”的說法不科學
    江西教育A(2021年5期)2021-07-12 04:32:51
    “長安樂派”不甘寂靜
    當代陜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8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形成、發(fā)展及其歷史地位
    心聲歌刊(2018年6期)2019-01-29 02:35:36
    烏蘭杰的蒙古族音樂史研究
    ——評烏蘭杰的《蒙古族音樂史》
    人民音樂(2018年8期)2018-08-21 06:32:54
    符號學家重返音樂史
    中國近現(xiàn)代當代音樂史的研究使命
    樂府新聲(2017年1期)2017-05-17 06:06:29
    淺析音樂考古學在音樂史研究的作用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9
    將黨的理論教育與黨性教育作為團干培訓主課的思考——兼議團校的教學改革
    金湘:建設“中華樂派”的踐行者
    人民音樂(2016年3期)2016-11-07 10:03:33
    枣阳市| 晴隆县| 桃源县| 威海市| 博湖县| 托里县| 姚安县| 东莞市| 格尔木市| 运城市| 清河县| 中山市| 吉水县| 南昌市| 白银市| 新绛县| 柞水县| 鄂伦春自治旗| 岱山县| 衡东县| 金乡县| 清新县| 河津市| 衡阳市| 济宁市| 和静县| 周口市| 繁昌县| 柘城县| 徐汇区| 大余县| 日照市| 文山县| 贵阳市| 梓潼县| 祁阳县| 中阳县| 榆社县| 五河县| 宝丰县| 奇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