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建 史民峰 王新營 陳曉麗
首都博物館(以下簡稱“首博”)和北京印刷學院(以下簡稱“北印”)文物活化設計創(chuàng)新聯(lián)合項目,是推進落實“‘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之“慧眼識文物?文脈心中傳”項目的一部分。
項目啟動時,首博為北印設計團隊提供了6件珍貴館藏文物,包括:白玉綬帶鳥銜花佩、后英房出土螺鈿片、白玉纏枝竹節(jié)佩、銅坐龍、白玉雙鶴銜枝佩和鏨花葵瓣形金盤。
前期,北印114名研究生、45名本科生合計近160位同學參與,大家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設計了超過450款方案。6月20日,通過初選的8個方案小組參加了首博和北印聯(lián)合舉辦的文物活化利用設計遴選會,逐一進行方案遴選。在此基礎上,北印組建了18人師生專項設計小組,結合首博專家的反饋意見,圍繞其中6款方案不斷深化、拓展,最終形成系列可落地轉化文創(chuàng)設計成果。在此期間,同學們與首博專家緊密互動,專家從結構、材料、工藝和市場角度給予了專業(yè)指導,讓同學們受益匪淺。
在方案深化階段,為了驗證產(chǎn)品和方案,8月9日設計團隊在首博舉辦了“銅坐龍裝配大挑戰(zhàn)”文創(chuàng)親子體驗活動,獲得現(xiàn)場用戶好評。
銅坐龍是金代文物,集龍、麒麟、獅、犬的形象和特點于一身。同時,它碩大的羽翼構成的翼獸形象帶有草原文化的鮮明特征,是中華龍文化與草原文化交融的代表性作品。銅坐龍有什么用?金代皇帝乘坐的專車,其扶手的橫木上有精雕細琢的裝飾,銅坐龍可能是扶手上的一種裝飾品,也可能是大步輦之上的裝飾器物,用它做裝飾彰顯著皇家的威儀。銅坐龍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龍文化的精華,也見證了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之間的文化認同與融合發(fā)展。
銅坐龍是北京870年建都史的典型代表文物,北印設計團隊提取銅坐龍的外形要素進行優(yōu)化,加入趣味化的元素,使其更有親和力,讓大眾更容易接受。目前推出的主打產(chǎn)品——銅坐龍榫卯裝配潮玩,以及冰箱貼、馬克杯、書簽、配飾等系列產(chǎn)品已進入設計方案深化階段。
其中,重點產(chǎn)品是榫卯裝配款銅坐龍。團隊將萌軟可愛的銅坐龍造型進行再設計,初步制作了分別為8塊、15塊和33塊榫卯零部件的3套裝配套裝,采用魯班鎖的概念進行裝配拆解。3套裝配套裝難度依次遞進,能夠讓用戶形成對榫卯工藝的理解,并提升裝配技巧。在裝配好的銅坐龍底部,設計有主題視覺圖形,供用戶進行印章打卡紀念,這樣的創(chuàng)意可以讓每位用戶獲得非常好的體驗感和成就感。
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下一步,設計團隊將繼續(xù)優(yōu)化造型,爭取在榫卯裝配方面早日實現(xiàn)批量生產(chǎn),同時積極開發(fā)專屬立體印章、布藝潮玩和人形服裝、文創(chuàng)筆記本、立體冰箱貼等系列產(chǎn)品。
責任編輯: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