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毅權
[摘? 要] 為了明確以學情為基礎調整教學的邏輯,開展“年、月、日”單元整體教學。文章以“年、月、日”單元為例,通過理解單元學習目標、確定學習起點、單元整體設計的思考等,對本單元的例題教學進行調整,重新設計學習路徑。
[關鍵詞] 學習路徑;單元整體教學;年月日
年、月、日是小學階段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本單元是繼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學習“整時、快到幾時和幾時剛過”,三年級上冊學習“幾時幾分、1時=60分、計算經過時間”等知識后的深入學習。在三年級下冊“年、月、日”單元,教材編排的第一課時就是認識年、月、日,學生學習“從幾時幾分的鐘面時間”跳躍到“年歷中的年、月、日”,使得學習產生了斷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設計怎樣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去連續(xù)性學習?教師應從基于學習路徑分析的單元整體教學思考框架出發(fā),對本單元的教學進行整體思考。
一、理解單元學習目標
1. 單元教學內容概述
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年、月、日”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關知識;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識;(2)使學生了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時間觀念;養(yǎng)成守時和惜時的意識與習慣[1]。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年、月、日”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1)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了解平年和閏年;會看日歷,能夠從日歷中找出指定的日期,認識24時計時法,并能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2)會看簡單的作息時間表,能根據作息時間表中呈現的信息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3)在學習交流的活動中,初步體會合理安排時間和惜時守信的重要性。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年、月、日”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的天數,初步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系;[2](2)使學生結合具體生活情境認識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能正確進行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相互轉換;(3)使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初步掌握一些求簡單經過時間的方法,能正確解答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推理能力;(4)使學生在發(fā)現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特點,以及認識24時計時法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對比三個版本教材的學習目標,可以看到單元教學目標上的共性: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能正確進行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相互轉換;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2. 確定核心目標
現行各個版本教材的編寫邏輯是先認識年、月、日,再認識24時計時法。但是目前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秒等較小的時間單位,從他們的認知邏輯上看應當先學習24時計時法(即日),再進一步在年歷中認識年、月、日。
因此,本單元的核心目標是認識24時計時法和年、月、日。
3. 核心目標具體化
(1)認識24時計時法
“認識24時計時法”的內涵具體為:能正確進行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相互轉換,能正確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對于時間的轉換,學生能借助幾何直觀將“時間軸”展開,比如出示普通計時法“上午9時”能轉換成24時計時法“9時”,出示24時計時法“18:06”能轉換成普通計時法“晚上6:06”。
計算經過時間,能加深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提高應用能力。教材中包括兩種經過時間:同一天內的時間;橫跨兩天,且有非整時。教材中呈現了三種方法:一是直接在鐘面上數,二是分兩段計算,三是運用24時計時法。
(2)認識年、月、日
“年、月、日”的內涵具體為:以認識年、月、日等較大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為主線,知道閏年、平年、大月、小月、2月等知識[3]。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供2020和2021年的年歷和學習單,讓學生自主探索發(fā)現大月、小月、2月等知識;然后為學生提供2012—2022年連續(xù)若干年的2月份日歷,讓學生在記錄中梳理出2月份天數的規(guī)律。
二、確定學習起點
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筆者圍繞24時計時法、年月日兩個方面的知識,對三年級兩個班88名學生進行了前測。
1. 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情況分析
測試題:(1)春風飯館的營業(yè)時間是從11:00到14:00,用12時計時法表示是從(? ? ?)到(? ? ?);下午5:00到晚上8:30,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從(? ? ?)到(? ? ?)。
(2)春風飯館一天共營業(yè)多長時間?(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計算)
筆者結合學生的前測情況將學生的水平進行分層劃分,構建了24時計時法掌握水平表現性評價框架(見表1)。
每份前測都記錄了學生的真實答題情況,筆者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約13%的學生處于水平0和水平1的層次,即他們對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轉換有困難;約32%的學生處于水平2的層次,即他們能比較靈活地轉換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如果這些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既要學會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轉換,又要掌握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對他們來說難度偏大。因此,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轉換是學生的學習起點,而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
2. 學生對年、月、日的理解情況分析
測試題:(1)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4年=(? ?)個月,24個月=(? ?)年,8月有(? ?)天,平年2月有(? ?)天,閏年全年有(? ?)天。
(2)2022年全年一共有多少天?把你的計算過程寫下來。
對于第2小題,學生的解答方法與情況分析見表2。
三、單元整體設計的思考
按照人教版教材的編排,“年、月、日”單元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教學年、月、日,第二個階段教學24時計時法,第三個階段教學簡單的經過時間的計算。
根據學情分析,考慮“年、月、日”單元內容進行調整,將此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24時計時法,能正確進行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轉換,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第二部分是年、月、日,知道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基于學生的認知邏輯,將本單元知識教學的“序”做了如下調整(見表3),更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
經過調整后,“年、月、日”單元的教學內容仍然分成三個階段,但是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有所調整:第一階段教學主要是認識24時計時法,與三年級上冊的時、分、秒進行銜接過渡,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第二階段教學主要是計算經過時間,分為計算同一天經過時間、橫跨兩天的經過時間共2課時教學;第三階段教學主要是認識年、月、日,在看日歷的過程中整理各月天數,觀察并發(fā)現年、月、日中的規(guī)律。同時,優(yōu)化后的教學內容在夯實基礎的情況下再做適度拓展。本單元具體教學內容的安排如表4所示。
綜上所述,調整后“年、月、日”單元整體教學既打破了原先的課時,增加了拓展內容,讓學生的學習路徑更加清晰,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接受能力,這樣讓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愉快。不管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既高效又高質。
參考文獻:
[1] 胡佳丹,莫延安. 大問題厘清知識邏輯 大環(huán)節(jié)推進數學思考——《年、月、日》教學研究[J]. 小學教學研究,2021(28):38-40.
[2] 陳果.整體建構 簡教深學——以“年、月、日”教學為例[J]. 小學教學參考,2022(02):60-62.
[3]李嘉欣. 無形時間,有形刻畫——“年、月、日”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數學教學通訊,2022(10):27-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