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林
土家族自稱 “畢茲卡”, 主要分布在湘、 鄂、 黔、渝三省一市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qū)。 貴州省的土家族主要居住在黔東北的沿河、 德江、 思南、 印江、 江口五縣,是我國土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山歌是流行在黔東北土家族聚居地的一種重要的民歌種類, 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過程中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民間文化, 具有典型的山地文化特點。[1]下面從調式音階、 曲體結構、 旋律形態(tài)和節(jié)奏節(jié)拍幾方面對黔東北土家族山歌進行分析。
筆者通過田野調查與資料收集, 共收錄整理了42首黔東北土家族山歌, 經過打譜與分析, 對其調式音階的構成有了大致的掌握。 在此基礎上, 對黔東北土家族山歌也可作窺見全貌的認識。
表1: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調式統計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 徵調式占黔東北土家族山歌的比重最大, 其次是宮調式和角調式, 然后是羽調式, 目前還沒發(fā)現有商調式山歌的出現。 徵調式的調式色彩與西方的大調式類似, 適合表現歡快活潑的氣氛, 這恰恰與黔東北土家族山歌所表現的風格相契合。 音階構成上,主要是五聲音階和四聲音階為主, 其中五聲音階有18首, 在這18 首山歌中, 排列出了14 種不同的音階, do、re、 mi、 sol、 la; sol、 la、 do、 re、 mi; fa、 sol、 si、 do、re; re、 mi、 sol、 la、 si; do、 re、 fa、 sol、 la 五種音階各有2 首, 其余7 首都有著不同的音階組合。 四聲音階共有十種不同的排列組合, F 為宮的調式占比最多, 其中有7 首是F 宮C 徵調式, 音階為do、 re、 fa、 sol, 還有re、 fa、 sol、 la 這樣缺徵音的四聲音階。 此外, sol、 la、do、 re 四聲音階的有3 首, la、 si、 re、 mi 音階的有2 首等。 在四聲音階中, 有一個普遍的特點, 就是角音的缺失, 22 首四聲音階歌曲中有19 首缺少角音。 從所收集到的曲譜來看,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的調式較為單一, 以徵調式占絕大部分, 有少量的宮調式、 角調式和羽調式, 沒有發(fā)現商調式。 音階構成則較為豐富, 五聲音階和四聲音階都有相當多的組合方式。
筆者所收集的42 首黔東北土家族山歌, 都是以一段體為主體結構, 目前尚未發(fā)現有二段體或更大規(guī)模的曲體結構。 在一段體中, 主要有兩句體、 四句體以及多句體, 此外, 也有少量的三句體和五句體的曲體結構[2]。
在這42 首山歌中, 兩句體結構的有9 首, 可分為變化重復型和對比型兩種。 變化重復型兩句體的結構圖示為a+a1, 對比型兩樂體的結構圖示為a+b, 兩個樂句是對比關系。[3]
沿河縣的 《趕著牛兒上高山》 是一首變化重復型的兩句體, 如譜例1 所示。
譜例1:
樂曲由兩個變化重復的樂句構成, 結構圖示a+a1,bB 宮F 徵調式。 兩個樂句的前半部分對比較大, 有著各自的旋律走向, 后半部分在節(jié)奏、 旋律上都有著相似之處。 樂曲整個音域不高, 在五度以內, 節(jié)奏比較跳躍,加上頻繁的倚音, 風格輕松活潑。
四句體是黔東北土家族山歌最常見的結構, 筆者共收集到17 首, 根據曲體結構的不同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四個樂句作變化重復構成的重復型四句體, 結構圖示: a+a1+a2+a3; 一類是上下、 上下結構的四句體,結構圖示: a+b+a1+b1; 另一類是 “起、 承、 轉、 合” 型的四句體, 結構圖示: a+b+c+b1。
沿河縣的 《巖上砍柴巖下梭》 是一首樂句重復型四句體, 如譜例2 所示。
譜例2:
這首樂曲的結構圖示為: a+a1+a2+a3, D 宮A 徵調式。 四個樂句的節(jié)奏基本一致, 只是旋律走向上略有不同, 且落音都是落在主音上。 每個樂句四小節(jié), 節(jié)奏比較規(guī)整, 音域不寬, 在五度內進行, 但常出現四度的上下跳進, 在平穩(wěn)進行中又具有起伏感。
同是沿河縣的高腔山歌 《這山沒得那山高》 則是另一種結構的樂曲, 如譜例3。
譜例3:
這首樂曲結構為a+b+a1+b1, 屬于上下、 上下結構的重復型四句體, 調式為D 宮A 徵, a 樂句與a1 樂句在各自的第二、 四小節(jié)兩個長音處相同, 一、 三小節(jié)則是有一定的對比性, b1 樂句后半部分與b 樂句重復, 屬異頭合尾。 樂曲在開始處出現了一次四度的大跳, 到達全曲的最高音, 此后基本是以二、 三度的形式平穩(wěn)進行。
從筆者目前所分析的樂譜資料來看,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的多句體結構較為多樣, 六句體數量最多, 此外,還有八句體、 九句體、 十句體等較為長大的結構。
沿河縣的高腔山歌 《望牛山歌》 是一首廣為人知的歌曲, 曲體結構是由六個樂句組成的多句體, 如譜例4所示。
譜例4:
這首山歌的結構圖示: 引腔+a+b+a1+b1+a2+b2+尾腔,bE 宮bB 徵調式。 整首樂曲是在a+b 兩個對比樂句的基礎上做兩次變化重復而來, 變化之處主要在歌詞的實詞部分, 重復部分在襯詞部分。 樂曲的引腔和尾腔首尾呼應, 使整首歌曲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結構非常完整。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的多句體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曲式結構, 即一個樂句反復出現兩次或兩次以上, 每次反復之間插入對比性的樂句, 這種曲式在西方音樂中叫作“回旋曲式”, 在中國民族曲式結構中則被稱為 “循環(huán)曲式”。 江口縣的 《手捧涼水給哥喝》 就體現出了循環(huán)曲式的結構特點。 這首樂曲是由十二個樂句構成的多句體, 結構圖示: a+b+c+b1+d+b2+c1+b3+d1+b4+e+b5, F宮C 徵調式。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根據曲調的高低可分為高腔和平腔, 其中, 高腔山歌是其音樂文化最具特色的類型。 高腔類的山歌和平腔類的山歌在旋律形態(tài)上有著不同特征。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的曲調進行方式主要有級進、 跳進和同度進行三種, 級進在當地山歌中具有普遍性特征, 在平腔和高腔山歌中都非常常見, 是曲調進行的主要方式。 跳進主要出現在高腔類的山歌中, 以四度和八度的跳進較為常見, 平腔類的山歌偶有大跳。 同度進行在黔東北土家族山歌中也較為常見, 往往出現在樂曲的開頭和中間。
1.級進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的曲調大部分是呈波浪形的迂回級進, 較少有連續(xù)的上行或下行, 如銅仁的 《三個斑鳩飛過灣》, a 樂句從宮音開始, 旋律圍繞著宮音的上下三度進行, 之后落在羽音。 b 樂句開頭音以a 樂句的落音羽音開始, 是 “魚咬尾” 的結構。 全曲始終以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為主作上、 下行運動, 樂曲中間出現了三次的四度的跳進, 但并不影響整體平穩(wěn)進行的風格。
2.跳進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的曲調進行以級進為主, 跳進為輔。 平腔類的山歌的跳進通常是四度的小跳, 較少出現五、 八度的大跳, 如上述譜例1。 高腔類的山歌跳進更為頻繁, 跳進的幅度也更大, 常常出現在樂曲的開始部分, 飽含著勞動人民的激情, 同時又具有呼喚和引人注意的效果。 如沿河縣的 《不唱山歌心不寬》, 這是一首上下、 上下的四句體山歌, 結構圖示: a+b+a1+插句+b1, C 宮調式。 樂曲一開始就從徵音大跳至高八度的徵音, 隨后曲調逐漸下行, 在一個向下五度跳進后回到低八度的徵音, 隨后b 樂句又是從a 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開始, 迂回進行到宮音上方的二度音結束。 a1 樂句在中間部分與a 樂句發(fā)生對比, 前后基本一致, 插句部分也有一個四度的跳進。 b1 樂句落音雖然比b 樂句低一個二度, 但是兩個樂句的曲調進行和節(jié)奏基本一致, 其中也有四、 五度的跳進。 整首樂曲頻繁出現的跳進, 使得旋律起伏感大, 具有較強的可聽性。
3.同度進行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同度進行的方式相對較少, 常常是在樂曲的開始和中間部分出現, 如譜例5 所示。
譜例5:
沿河縣的高腔山歌 《這山望去那山平》 是一首上下、 上下重復型四句體, 結構為a+b+a1+b1, G 宮調式。歌曲旋律起伏不大, 在一個五度內進行, 但是音域高,基本在高音區(qū)進行, 音調高亢, 前三個樂句開頭都是同度進行, 節(jié)奏較為自由。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大多結構比較簡短, 曲調發(fā)展手法主要是重復, 此外也有樂句穿插這一手法。
1.重復
重復包括變化重復和嚴格重復,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以變化重復為主, 如上述譜例1 的 《趕著牛兒上高山》,樂曲的兩個樂句前半部分對比較大, 主要在結尾時重復, 屬于 “變頭合尾”。[4]而譜例2 的 《巖上砍柴巖下梭》的四個樂句的變化則不大, 節(jié)奏基本一致。 在這四個樂句中, a 樂句與a2 樂句具有更大的相似之處, a1 樂句與a3 樂句則更為相似。 具體體現在a 與a2、 a1 與a3 的襯詞部分都是基本相同的。 正是由于在一遍遍的重復中又有一定的對比, 才使得這首樂曲不至于枯燥、 乏味。
嚴格重復在黔東北土家族民歌較為少見, 江口縣的《只愿情哥心相通》 就是一首按照嚴格重復發(fā)展而來的山歌, 整首樂曲由a+b 兩個樂句重復五次構成, a 樂句在從第二次重復開始, 每次重復都有一點極其細微的變化, 不影響嚴格重復的性質。[5]
2.穿插
穿插這一曲調發(fā)展手法主要運用在多句體的曲式結構當中, 有一個相對不變的樂句穿插在其他樂句之間。江口縣的 《手捧涼水給哥喝》 就是一個典型的穿插結構的樂曲, b 樂句作為一個固定的樂句, 有規(guī)律地穿插在其他樂句之間, 也即 “循環(huán)曲式”。 此外, 印江縣的《大田栽秧行對行》 是一首多句體高腔山歌, 結構圖示:a+b+c+d+b1+e+f+b2+g+h, b 樂句在樂曲中變化重復了兩次, 穿插在其他對比性的樂句之間, 使樂曲在對比進行中又有一些重復的元素。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的節(jié)拍有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 一種是比較規(guī)整, 另一種則顯得比較自由, 沒有固定的節(jié)拍規(guī)則, 稱為 “散板”。 在規(guī)整節(jié)拍中, 2/4 拍是最為常見的, 上述列舉的樂曲基本都是2/4 拍。 此外, 也有少量的3/4 拍和混合拍子。 如江口縣的 《手捧涼水給哥喝》就是以三拍子為主, 在樂曲進行中不停的變化節(jié)拍, 一共出現了五種不同的節(jié)拍。
自由節(jié)拍在黔東北土家族山歌中比較常見, 在筆者所收集到的42 首樂譜中, 就有11 首是自由節(jié)拍, 顯示出了黔東北土家族人喜好非均分律動的特點。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的節(jié)奏比較豐富, 除了一些基本的節(jié)奏型, 如X、 XX、 XXX、 X.X、 XXXX 以外, 切分節(jié)奏、 三連音也時有出現。 節(jié)奏基本上呈現出來的是前緊后松的特點, 許多樂曲結尾音時值都較長。 歌詞通常是一字一音, 一些襯詞會一字多音, 實詞部分節(jié)奏較為緩慢, 襯詞部分節(jié)奏快速多變。
通過從調式音階、 曲體結構、 旋律形態(tài)和節(jié)奏節(jié)拍四個方面的分析可知, 黔東北土家族山歌的調式較為單一, 以徵調式為主, 音階主要有四音列和五音列, 根據調式的不同可排列出不同的組合。 曲體結構以兩句體、四句體和多句體為主,旋律進行方式有級進、 跳進和同度進行, 曲調發(fā)展手法主要有重復和穿插等。 節(jié)拍有規(guī)整節(jié)拍和自由節(jié)拍, 節(jié)奏和歌詞有著緊密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