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不僅在于教學的過程,還在于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思維能力的提高。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并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該積極地借助提問教學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開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融入語文知識探究過程中。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等,設計科學合理的提問,生成高質量的小學語文課堂。對此,文章從明確問點、簡化問點、優(yōu)化問點、升華問點、創(chuàng)新問點五個方面入手,闡述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如何找準提問的切入點,進行精準且有效的提問,從而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順利開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劉貞舒(1974—),女,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張集鎮(zhèn)木犁小學。
課堂提問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的展開以及延伸往往需要依靠課堂提問來實現,課堂提問與課堂教學質量也有著密切的聯系,無效的課堂提問會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精心設計課堂問題,使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思維鍛煉。課堂提問還能有效反映學情,以便教師對教學進行及時調整,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高效提問的重要性
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提問不僅僅是挑戰(zhàn),更是鍛煉自己的機會。通過回答問題,學生能夠理清自己的思路,同時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提問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科知識。
二、小學語文課堂高效提問方法
(一)明確問點,選擇問題切入點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問點這一概念。問點其實就是提問的切入點,雖然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提問,但提問不能過于隨意,要在明確問題后精心選擇問題的切入點[1]。提問是為了啟發(fā)學生思考,因此想要充分發(fā)揮提問的作用,教師要保證問點具有啟發(fā)性、目的性和層次性,為學生提供明確的思考方向。
例如,在對《窮人》這篇課文進行教學時,筆者先從課文題目入手:“在閱讀完這篇課文后,同學們認為作者為什么要用‘窮人作為題目呢?”學生對課文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給出以下回答:“因為這篇課文的主人公桑娜是窮人。”“因為主人公桑娜收養(yǎng)的孩子是窮人家的孩子?!被趯W生的回答,筆者能夠確認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對此,筆者繼續(xù)進行提問:“作者重點描寫了桑娜,那么為什么不用她的名字作為題目呢?請大家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與事件出發(fā)進行思考?!鄙鲜鰡栴}雖然具有一定難度,但其問點十分明確與具體,學生能夠沿著教師的思路來思考問題,從而有所感悟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課文描寫的三個人物都具有窮人的特征?!薄罢n文中所出現的事件都發(fā)生在窮人之間?!碑攲W生都能回答這一問題后,筆者進一步提升問題的深度:“現在大家都明白了課文是圍繞窮人展開的,那么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呢?”通過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學生能夠真正領悟到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是贊揚人物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如此一來,在教師具有啟發(fā)性、目的性和層次性的提問下,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與掌握課文。
教師不僅要注重問點的啟發(fā)性、目的性和層次性,更要使問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此,教師首先要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再基于此進行提問,將具有難度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知識,用提問帶領學生突破重難點。例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這篇課文時,其中一個教學難點是理解以下句子:“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在這句話中,“四周黑洞洞”以及“碰壁”都有較為深層次的內涵,有一定理解難度。為了實現教學難點突破,教師應針對難點進行提問,同時結合課文中的其他語句,讓學生的思考有層次,如“課文中提到了作者恍然大悟,那么作者悟到了什么呢?魯迅的鼻子是否真的被墻壁給碰扁了呢?如何理解‘四周黑洞洞以及‘碰壁所代表的含義?”這樣具有層次性的提問能夠讓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深入思考,從而讓學生明白“四周黑洞洞”所比喻的是魯迅所處的社會十分黑暗,沒有一絲光明;“碰壁”則是指與反動勢力作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梢?,在突破教學難點時,如果教師可以圍繞教學難點展開提問,便能夠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使其領悟文章在思想層面上的內容,從而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簡化問點,抓住問題關鍵點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想要使學生通過解答問題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并簡化提問,從而使提問直擊要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
提問的關鍵點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課文內容的重點。在教材中,課文內容的重點實際上就是學生的學習重點。為了能夠圍繞課文重點進行設問,教師需要先準確理解課文內容,并能有效結合教學目標來巧妙運用教材,以此提出更具價值且更精簡的問題。例如,《守株待兔》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寓言故事內容并掌握其所蘊含的哲理。對此,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提問:“在閱讀這一則寓言故事時,大家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農夫是無法等到兔子的呢?農夫一直等待兔子的行為揭示了什么?大家能否領悟到這則故事想要傳遞給我們的思想呢?”這樣的問題組合不僅抓住了故事的重點,還能讓學生在回答問題后對課文有更深刻的把握,并領悟其中更深層次的寓意,從而實現學生思維的有效發(fā)散。第二,文章中的點睛之筆。文章中的點睛之筆是指課文內容的聚焦點,它能夠引領全文,使文章的結構更完整。因此教師要在此處進行問題設置,可以促進學生對于教材主旨的把握,也便于學生理解文章主題。例如,在教學《梅花魂》這一課時,教師需要明確課文的點睛之筆在于“魂”字,并圍繞這個字來精心設計問題:“在學完課文內容后,你認為什么是‘魂?梅花作為一種植物,為什么有‘魂?而課文中的‘梅花魂究竟指的是什么?”這樣的問題鏈具有層層遞進的特點,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快速掌握課文,也在不知不覺中從思想層面賞析了課文。
(三)優(yōu)化問點,增強提問有效性
為了實現問題的優(yōu)化,在提問時,教師需要注意問題與學生思維的結合。只有將課文的主要思想與學生的思維結合起來進行設問,才能真正實現問題的優(yōu)化。在小學階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教師在提問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如果能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問題的基礎,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3]。
例如,在教授《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篇課文時,教師便可以利用題目中的“難忘”兩個字來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在閱讀完課文后,大家能夠知道這篇課文描述的是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歡樂場景,且大家也能夠感受到傣族人民對于潑水節(jié)的重視。那么,大家能否明確題目中的‘難忘是指潑水節(jié)讓傣族人民難忘,還是指周總理與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讓人難忘呢?”學生們往往會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生可能會認為:“潑水節(jié)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他們會舉行盛大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傣族人民對于潑水節(jié)的重視,所以應該是潑水節(jié)讓人難忘?!倍械膶W生則認為:“周總理與傣族人民一起歡度潑水節(jié),體現出的是周總理與傣族人民的心連心,有著特別的意義,所以是難忘的?!边@個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考性,能夠吸引學生進行思考和參與討論,讓學生主動深入探究文章,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升華問點,提升問題實效性
為了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加高效,教師需要對課文進行整體把握,并設計有層次性和系統(tǒng)化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提升問題的實效性,始終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最終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提問過程中,為了體現問題的實效性,教師在提問時應注重問題的簡潔性,并在適當的時候升華問點。同時,教師需要找到教學目標與所提問題的結合點,將其作為教學的主線,有效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完善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例如,《跳水》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船長果斷舉槍逼孩子跳水這一行為,這要求教師圍繞這一要點進行提問,并注重問題的層次提升,突出問題的實效性。首先,教師可以問學生:“你認為船長的行為是否合適?”以此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判斷。接著,繼續(xù)提問:“如果你在現場,你會采取什么方式救下孩子?你采用的方法與船長的做法相比,有何優(yōu)勢?”這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便于學生進行對比和理解。最后教師要升華問點,進一步提問:“那么,同學們認為這篇課文傳遞了什么樣的精神?”這樣的提問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為他們提供了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的機會,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能力,有效地實現了課堂提問的目標。
(五)創(chuàng)新問點,提升問題啟發(fā)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設計應該具有創(chuàng)新性,并且要能夠有效地發(fā)揮出問題的啟發(fā)性,實現對學生思維的逐層引導。為了提升問題的啟發(fā)性,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效抓取全文的要點,以更好地推動課堂提問。通過啟發(fā)性的提問,可以讓學生在探索與解答問題后獲得成就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運用啟發(fā)式提問對學生進行定向點撥與轉換點撥,使提問更高效。在設計啟發(fā)性問題時,教師應該著眼于一些涉及的知識范圍較廣且回答自由度較高的問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調動與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需要保持清晰的思路,明確提問的具體方向和目標,設計啟發(fā)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維,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的重點是這個節(jié)日本身嗎?你們認為這篇課文的重點是什么呢?”教師需要及時肯定學生的回答,對偏離問題核心的回答進行糾正,以引導學生的思維朝著教學方向發(fā)展。這樣才能夠充分發(fā)揮提問的啟發(fā)性作用,對學生的思維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三、總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手段,用于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科學地設計課堂問題,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和探究課文內容。這有助于營造濃厚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教師不僅可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還能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趙芹.小學語文提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J].新課程研究,2021(23):69-70.
尚宏杰.關于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的措施分析[J].天津教育,2021(19):162-164.
程小娟.提問教學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中的運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1(17):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