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娟
前置性作業(yè)也叫前置性學習,即在課堂教學之前就設置自主學習提綱,讓學生關聯(lián)已有認知自主學習,開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前置性作業(yè)不等于課前預習,它的范疇更廣,可以是生字詞識記、文章脈絡梳理;可以是詞句品析,同類型文本的關聯(lián)閱讀和深入探究;還可以是打破學科界限的拓展型研究活動。前置性作業(yè)是落實前置性學習、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半p減”背景下,教師可以探究前置性作業(yè)設計的有效策略,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提質增效”。
一、聚焦主體性原則
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著力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更是明確提出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主體是學生而非課程。前置性作業(yè)作為延展課內學習的前置,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因而,教師在設計前置性作業(yè)時,要聚焦主體性原則,兼顧單元學習的整體性,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根本。
例如,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民風民俗”為主題,緊扣“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這一語文要素,編排了《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古詩三首》《藏戲》四篇課文,意在讓學生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傳統(tǒng)習俗的文化內涵。從單元整體出發(fā),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筆者設計了如下前置性作業(yè)。
1.自主學習本組課文中出現(xiàn)的34個生字和38個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和背誦指定內容。
2.閱讀課內四篇課文,了解本單元主要寫了哪些民風民俗,分清課文中詳寫、略寫的部分,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3.拓展閱讀舒乙的《北京的春節(jié)》、冰心的《臘八粥》、韓少功的《鄉(xiāng)戲(節(jié)選)》等文章,尋找其與課文內容在表達上的相同與不同點。
4.你的家鄉(xiāng)有哪些民風民俗?請運用學到的方法介紹一下。
依托前置性作業(yè),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實現(xiàn)了從課內積累到課外拓展,再到表達輸出的過程,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落實分層性原則
由于學生的自身認知、興趣愛好、習慣養(yǎng)成等不同,導致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參差不齊,這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尋求針對每個層次學生的最佳學習路徑,而前置性作業(yè)在這方面無疑是具有優(yōu)勢的。它能將不同的學習需求進行量化和轉換,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例如,學習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時, 由于其創(chuàng)作年代距離現(xiàn)在較久遠,所以教師教學時要根據(jù)學生實際和文本特質設計不同的前置性作業(yè),以滿足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求。
1.基礎題:自學生字詞,通讀課文,勾畫自己難以理解的詞語和句子。
2.鞏固題:“我是最美講解員”——走近李大釗,搜集其資料,閱讀其故事,感受其品質,選擇一個最喜歡的事例,靜心讀一讀,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我是最佳提煉家”——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提煉主要信息,概括課文內容(可以是思維導圖、表格整理、文字記錄等形式)。
3.選做題:“我是最好閱讀家”——走進學校圖書館,閱讀有關革命英雄的故事,請用特別的方式記錄他們的姓名和故事,課上以回憶的口吻講給同學們聽。
以上三題分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題1適合語文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相當于課前預習;題2適合語文基礎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學生,但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有一定難度;題3適合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
三、遵循實踐性原則
語文教學效果的檢驗將不再是單一的知識檢測,更多的是考查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前置性作業(yè)的設計也不例外,教師應遵循實踐性原則,設計多元的實踐性作業(yè),將學生置于實踐活動中,提升其通過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中,筆者結合學生已有認知,緊扣“運用學過的方法整理資料”“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學寫策劃書”等語文要素,設置了三個前置性作業(yè)。
1.自主收集、整理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或是難忘的瞬間,或是成長的足跡,或是成功的獎勵,或是一路的心語,或是刻骨的記憶……只要是自己覺得珍貴的、值得珍藏的都可以。記住先收集,再整理,后篩選,再分類,別忘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制作一個成長紀念冊。
2.請設計有創(chuàng)意的信封和信紙,畢業(yè)的時候,在校長、老師、同學、母校中選一個對象,以書信的形式將你最想對其說的話寫下來,在畢業(yè)的時候將它送出哦!
3.合作策劃畢業(yè)聯(lián)歡活動,將其寫成一份策劃書,并準備聯(lián)歡活動的節(jié)目。(備注:學期初布置,要求合作完成)
以上作業(yè)將學生置于活動中,檢驗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將知識活學活用。
四、體現(xiàn)跨學科原則
跨學科學習是培育核心素養(yǎng)、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靶抡n標”提出了學習任務群這一概念,跨學科學習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機融合,依托多學科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前置性作業(yè)的過程中,引入跨學科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
例如,教學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狼牙山五壯士》時,學生由于缺少一定的歷史知識,很難體會五位壯士的英雄氣概。于是,在設計前置性作業(yè)時,筆者加入了這樣一道題:請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談一談狼牙山五壯士為何會做出如此壯舉?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因而他們要查閱各種歷史資料,結合當時的背景充分考量。又如,教學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爬山虎的腳》時,為了讓學生感受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爬墻特征,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前置性作業(yè):請結合課文中第三段所描述的內容,畫出爬山虎的腳。學生需依托美術知識畫出爬山虎的腳,然后再對比真實的爬山虎的腳的樣子,觀察異同,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教師以前置性作業(yè)為抓手,做到以生為本,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引領學生愛上學習,真正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