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假設法可用于題目條件不足或是問題抽象性過高的題目,常見的假設方法有賦值假設、極端假設以及等效假設等,運用假設分法可以有效簡化解題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思路.
關鍵詞:假設法;解題方法;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22-0136-03
假設法作為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廣泛應用于高中階段的化學解題之中. 作為一種有效的思維方式,它能夠將化學題目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理清題意、優(yōu)化解題思路,還能讓學生在使用假設法的過程中形成科學嚴謹?shù)倪壿嬎季S,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 極端假設,優(yōu)化思路
極端假設在高中化學解題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根據(jù)化學中的平衡狀態(tài)及其定義性質進行分析,假設所研究的化學反應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能進行到最大限度,并以該最大限度下的化學平衡狀態(tài)為標準進行分析,推斷該狀態(tài)是否存在[1].極端假設解題時,題目所給出的條件往往不足以求出精確的數(shù)值,但至少能為化學反應中各
參數(shù)提供一個大致的范圍,簡化解題思路,提高解題效率.
例題1 常溫下,將0.05 mol BaSO4粉末置于盛有1 L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后向燒杯中加入Na2CO3固體(忽略溶液體積的變化)并充分攪拌,加入Na2CO3固體的過程中,溶液中幾種離子濃度變化曲線如圖1所示,則下列選項中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圖中表示c(Ba)2+的曲線是MP
B.P點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為:c(Ba2+)>c(CO2-3)>c(SO2-4)
C.若使0.05 mol BaSO4全部轉化為BaCO3,至少要加入1.25 mol Na2CO3
D.相同溫度時,反應BaSO4(s)+CO2-3(aq)BaCO3(s)+SO2-4(aq)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K=0.04
解答 A:0.05 mol BaSO4粉轉化為0.5 mol BaCO3的過程中,c(Ba2+)逐漸降低,MN線是Ba2+的變化曲線,故A錯誤;B:由圖可知,MP線為濃度的變化曲線,MN線是Ba2+的變化曲線,P點時,c(Ba2+)=5.0×10-6 mol/L,c(CO2-3)=5.0×
10-4 mol /L,c(SO2-4)=2.0×10-5 mol/L,則P點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為:c(CO2-3)>c(SO2-4)>c(Ba2+),故B錯誤;C:假設0.05 mol BaSO4全部轉化為BaCO3,則發(fā)生的反應為BaSO4+CO2-3BaCO3(s)+SO2-4,根據(jù)圖像,Ksp(BaSO4)=c(Ba2+)×c(SO2-4)=1.0×10-5×1.0×10-5=1.0×10-6,Ksp(BaCO3)=c(Ba2+)×c(CO2-3)=1.0×10-5×2.5×10-4=2.5×10-9,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為K=c(SO2-4)c(CO2-3)=c(SO2-4)×c(Ba2+)c(CO2-3)×c(Ba2+)=Ksp(BaSO4)Ksp(BaCO3)=1.0×10-102.5×10-9=0.04,若使0.05 mol BaSO4全部轉化為BaCO3,則反應生成0.05 mol SO2-4,反應的離子積為Q=c(SO2-4)c(CO2-3)=n(SO2-4)n(CO2-3)=K=0.04,則平衡時n(CO2-3)=1.25 mol,則至少需要Na2CO3的物質的量為1.25 mol+0.05 mol=1.3 mol ,故C錯誤;
D:轉化反應為BaSO4(s)+CO2-3(aq)BaCO3(s)+SO2-4(aq),根據(jù)C選項分析可知K=0.04,故D正確.
故選D.
2 賦值假設,簡化過程
高中化學階段的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使用賦值假設法,這種假設法是特別適用于綜合性較強的問題,需要學生以字母對所要求解的參數(shù)進行假設,或者利用比值的形式進行分析.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多用賦值假設法,挖掘題目中的重點,結合題目中的反應過程以及反應狀態(tài)對所假設的值進行求解.
例題2 如圖2所示,向A中充入1 mol X和1 mol Y,向B中充入2 mol X和2 mol Y,起始VA=VB=a L,在相同溫度和有催化劑的條件下,兩容器中各自發(fā)生下列反應:X(g)+Y(g)2Z(g)+W(g),ΔH>0,達到平衡時,VA=1.2a L,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反應開始時,B容器中化學反應速率快
B.A容器中X的轉化率為40%,且比B中X的轉化率小
C.打開K達新平衡后,升高B容器溫度,A容器體積會增大
D.打開K一段時間,達到新平衡時,A的體積為2.6a L(兩邊通氣管中氣體體積不計)
解答 A:VA=VB=a L,B中的物質的量大于A中的物質的量,即B裝置中反應物的濃度大于A裝置中反應物的濃度,所以反應開始時,B容器中化學反應速率大于A容器中化學反應速率,故A正確;B:等壓、等溫條件下,氣體的體積之比等于氣體的物質的量之比,達到平衡時,VA=1.2a L,所以平衡后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是2 mol ×1.2=2.4 mol,設容器A中物質X反應了m mol .
則有m=0.4 mol ,所以X的轉化率α=40%,B容器是在等容條件下,反應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時,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增大,導致容器內氣體壓強增大,增大壓強平衡逆向移動,X的轉化率減小,故B錯誤;
C:該反應是一個反應前后氣體體積增大的吸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增大,導致A容器的體積增大,故C正確;
D:當打開K時,整個裝置是在等溫、等壓條件下反應,使整個裝置中氣體的壓強與A裝置中的初始壓強相同時,A和B的體積之和為3a L,其中B占a L,則A占2a L;當?shù)葴氐葔簵l件下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混合氣體的體積是原來的1.2倍,即混合氣體的體積是3.6a L,其中B是a L,所以A是2.6a L,故D正確.
故選B.
3 等效假設,思維轉化
所謂等效假設,主要依賴于等效轉化的解題思路,假設不同的反應物在同樣的外界條件下可能達成的反應狀態(tài),即在題目含義或所謂外界條件不變前提下,對題目中的變化過程進行假設,運用相同的方法對未知反應進行求解,以此簡化解題過程[2].
例題3 T ℃時,向2.0 L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5,反應PCl5(g)PCl3(g)+Cl2(g),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達到平衡,反應過程中測定的部分數(shù)據(jù)如圖3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在前50 s的平均反應速率v(PCl3)=0.003 2 mol/(L·s)
B.相同溫度下,起始時向容器中充入2.0 mol PCl3和2.0 mol Cl2,達到平衡時,PCl3的轉化率小于80%
C.T ℃時,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K=0.05 mol/L
D.相同溫度下,起始時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5、0.2 mol PCl3和0.2 mol Cl2,反應達到平衡前v正>v逆
解答 A.前50 s內生成的n(PCl3)=0.16 mol,反應在前50 s的平均反應速率v(PCl3)=ΔnVΔt=0.001 6 mol/(L·s),故A錯誤;B.根據(jù)圖知,250 s后,隨著時間的變化,n(PCl3)不變,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開始時n(PCl5)=0.5 mol/L,平衡時c(PCl3)=0.10 mol/L.
該溫度下化學平衡常數(shù)K=c(PCl3)·c(Cl2)c(PCl5)=0.1×0.10.4=0.025;將PCl5完全等效為PCl3、Cl2時,n(PCl3)=n(Cl2)=1.0 mol ,c(PCl3)=1.0 mol 2.0 L=0.5 mol /L,達到平衡時c(PCl3)=0.1 mol/L,則PCl3的轉化率=(0.5-0.1) mol/L0.5 mol/L×100%=80%;相同溫度下,起始時向容器中充入2.0? mol? PCl3和2.0? mol? Cl2,與充入1.0? mol? PCl3和1.0? mol? Cl2相比,增大壓強平衡逆向移動,PCl3的轉化率增大,大于80%,故B正確;
C.根據(jù)B知,該溫度下化學平衡常數(shù)K=0.025,故C錯誤;
D.相同溫度下,起始時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5、0.2? mol? PCl3和0.2? mol? Cl2,此時c(PCl5)=1.0? mol? 2.0 L=0.5? mol/L,c(PCl3)=c(Cl2)=0.20? mol2.0 L=0.10 mol/L,則濃度商為0.10×0.100.5=0.002
故選BD.
參考文獻:
[1] 劉敏.假設法在高中化學解題中的應用分析[J].文理導航,2022(17):3.
[2] 何潔平.假設法在高中化學解題中的應用[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18(10):2.
[責任編輯:季春陽]
收稿日期:2023-05-05
作者簡介:劉娟(1982.4-),女,江蘇省宿遷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