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詠欣
2022 年4 月,教育部印發(fā)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墩n程標準》中再次強調了音樂學科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且細化了達成這一目標所需進行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手段。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美育早已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關系著我國未來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高師音樂教育是為我國音樂教育輸送優(yōu)質教育人才的重要平臺。因此,如何做好高師音樂教育與基礎音樂教育的銜接,如何加強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的美育技能培養(yǎng),以更快、更有質量地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是高師音樂教師需要重視的問題。
高師音樂教育一直以來都面臨著一個爭議和挑戰(zhàn),即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高師音樂專業(yè)的學生除了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未來教師之外,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專業(yè)技能的訓練,甚至出現了“一邊倒”的現象。學生為了應付頻繁的專業(yè)技能考試,埋頭于專業(yè)技能的提升,出現了技能學習與師范學習脫節(jié)的現象。因此,當高師音樂教育的學生投入實習,不知如何將所學授予學生,或是所學根本就無用于真實音樂課堂的問題層出不窮。但顯然這樣的現象隨著高師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已經有了向好的趨勢。然而,根據對現狀的考察和分析來看,還是存在著較大的進步空間,特別是關于美育技能的培養(yǎng)還有很大的缺失。
在很多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都會存在如下諸多問題:音樂教師花費了大量的口舌來分析音樂知識,學生卻收獲不多,并覺得枯燥乏味;教師對音樂的分析總是浮于表面,一帶而過,學生根本無法做到與音樂共情;在對不同性格不同年齡段學生開展音樂教學時,使用的是一成不變的教學手段,因此出現學生喜歡聽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象。以上現象在高師音樂專業(yè)學生的實習中更是常見。筆者認為,以上的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施教者自身的美育理念與美育技能的缺失,因而他們在面對真實課堂上的各種情況時,往往會顯得力不從心。這些美育技能需要大量時間的累積,因此,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美育技能,讓學生在系統(tǒng)性的學習下習得相關知識,是一個最恰當且不容錯過的時機。以下,筆者將從多個方面來闡述新時代高師音樂教育中學生迫切需要掌握的美育技能。
雖說音樂課是美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并不是在音樂課上隨便聽聽音樂、唱唱歌曲就是在進行美育。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是實施美育的重要前提。而掌握各階段學生的心理,是讓教學有效實施的保證。一位合格優(yōu)秀的教師應做到因材施教,甚至要做到能夠洞悉“人性”,要教學生掌握必備知識,使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教學方法,如此才能稱得上是有效的教學。正如美國的唐納德·伯格在《評中國的“新教育實驗”》中提到:“與成績等級、測試分數、院校錄取和獲得學位相比,學習動機和參與度方面的心理學研究更能影響教育的質量?!薄巴ㄟ^將重點放在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上,既能幫助學生取得學業(yè)成就,又能使其過上快樂、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段話充分說明了熟練掌握心理學的重要性。
心理學、教育學是每個高師專業(yè)學生必修的通識課程。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這只是一門無關緊要的課程。殊不知,教學離不開學生,美育的主體對象也是學生。因此,把握學生的心理,學會和學生打交道,這是他們今后邁向工作崗位時,要面臨的最直接的考驗。對于大部分教授這類課程的教師來說,并沒有引導學生將這些心理教育學中的知識與自身專業(yè)相結合,而是將二者割裂開來,無法讓學生意識到這類課程對自身專業(yè)學習的重要性。
美育在音樂課堂上的實施,主要依托于音樂這個載體。不論聆聽音樂還是體驗音樂,都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因此,教師對音樂的分析決定了學生將收獲怎樣的音樂學習體驗。在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中不乏基礎和聲學、音樂分析、曲式分析這樣圍繞音樂思維特點,教會學生學會聆聽、學會體驗、學會理解、學會應用音樂的專業(yè)課程。也不乏像中西方音樂史、世界民族民間音樂等圍繞音樂的人文背景所開展的課程。這些課程內容龐大,擁有自己一套完整的體系,是每位高師音樂專業(yè)的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基礎專業(yè)知識。但不得不說,對于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群體來說,若只機械地學習這些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在開展中小學課堂教學時,會發(fā)現平時在課上所學的知識,回歸到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時,往往缺少施展的空間。這樣的情況在音樂師范生的培養(yǎng)中是很常見的,例如,花了大量的時間攻克難度艱深的器樂作品,除了有演奏技能上的長進,其他方面卻收獲甚微,因為所接觸的作品實在太有限且碎片化。對于音樂師范生來說,這在他們今后所要從事的基礎音樂教學事業(yè)中并無法發(fā)揮太大的作用,卻占用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已是一種喧賓奪主的現象。
中小學音樂教材選編的內容通常非常豐富,涉及各個國家、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作品。那么,音樂課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還是真正深入作品中挖掘內涵與外延?是否實現了真正的美育——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正如那句老話“什么樣的教師會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學生”。學生能否通過音樂課收獲真正的成長,這都是由授課者自身積累的知識深度和眼界的廣度決定的。
而高師音樂教育的學生由于受到專業(yè)特性的影響,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專業(yè)埋頭苦練,極少會主動汲取其他學科的營養(yǎng),缺乏觸類旁通的思維,無形中被困在了堅固的學科壁壘之中。音樂一詞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泛指文藝、藝術、音樂等,直到近代,音樂一詞才特指音樂。眾所周知,音樂一直以來都不只依靠音樂本身而存在,它需要其他藝術的支持。此外,音樂還與歷史、地理、文學等有緊密的聯(lián)系,而音樂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不可忽視的就是它所具有的人文性的特征。人文學科是研究人、人的文化,即人文世界的,是以人為本的學問。筆者認為,這里突出了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文化以及人類方方面面的活動所構成的人的世界。從音樂教育的角度出發(fā),教師應將學生作為主體,帶領他們領略音樂中所蘊含的人文。它包括但又不限于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還有其他所有關系到人文世界的方方面面。只有回歸到人、人文世界,讓學生將音樂與人文產生聯(lián)系,與自己的生活世界產生聯(lián)系,才能喚醒他們內心的精神追求,培養(yǎng)和塑造他們的人格精神,這是美育的根本立場,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途徑。
因此,在對音樂師范生的培養(yǎng)中,教師需要注重綜合且全面,只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是不夠的,但是不掌握專業(yè)技能也是不可取的,必須使學生在保有專業(yè)技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拓展思維,關注音樂背后更深層次的內涵,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關注音樂與人的關系,要能夠汲取其他學科的營養(yǎng),豐富自身的人文性,如此才能夠上好一節(jié)真正達到美育目標的音樂課。
音樂課堂組織能力是對教師的綜合考驗,在一場場看似簡單的音樂活動背后,往往需要教師有很強的音樂綜合感知能力以及相關組織能力。從20世紀開始,國外的幾大音樂教學法就已經開始蓬勃發(fā)展。當深入探究這些教學法時,不難發(fā)現它們成功的共性之一,就是實現了多感官、多層次、多領域的教學。此外,這些教學法要求教師善于用音樂的語言來代替枯燥的文字解說。在這些教學模式下,很少會見到學生呆坐在座位上安靜聽課的情況,一般都是由學生和教師一起,在聽賞的同時離開座位自由地舞蹈、律動,讓學生得以用一種“全面的”方式來體驗和感受音樂,呈現的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體驗音樂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要使音樂課堂區(qū)別于其他美育學科的課堂,發(fā)揮音樂課堂的獨特教育價值,教師應注重發(fā)揮音樂的特性,用音樂的語言、音樂的手段來組織學生進行音樂活動,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在音樂的集體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人際交往能力、表現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但這恰恰是高師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所缺乏的。對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他們大多時候都是將自己關在琴房中,封閉起來練習專業(yè)技能,常見的集體活動一般就是參加一些合唱團、樂團之類的組織活動,但也屬于被組織者,聽從他人的指揮。因此,若要讓這些學生去組織他人進行音樂活動,他們常常會出現手忙腳亂、力不從心的情況。而這樣的組織能力培養(yǎng),正是新時代音樂課轉型,促進美育實施所迫切需要的。
21 世紀的今天,我們早已處于智能媒體時代。這一媒介的興盛發(fā)展對學校美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未來的音樂教師更要善用這一時代產物,為新時代的美育增添整體的創(chuàng)新效應。在新時代的音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作用不應再局限于借助多媒體放映樂譜圖片、放映音視頻這樣的基礎作用。教師應充分結合音樂學科的特點,熟練掌握相關的信息素養(yǎng),如樂譜制作能力、專業(yè)數字音樂編輯及制作的能力、音樂視頻加工能力等,創(chuàng)新多媒體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模式。高師音樂學生與大多數在多媒體時代下成長起來的高校學生一樣,對陪伴他們成長的信息技術多媒體等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因此,技術上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并不會存在很大的困難,但需要完善他們的理念,使他們樹立使用信息技術為音樂教學服務的理念。
基于上文對新時代高師音樂學生所應強化的美育技能的探索,筆者認為在高師音樂教育中,應主要針對以下幾點進行改革。
首先,在總體目標認識的方面,要讓高師學生盡早認識到自己今后的職責與使命——立德樹人,并讓這樣的使命感貫穿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其次,在專業(yè)學習方面,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并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專業(yè)技能與未來要從事的基礎音樂教學聯(lián)系起來。此外,還要鼓勵學生打破學科壁壘,進行課程綜合,鼓勵學生跨專業(yè)、跨領域、跨學科進行學習,幫助學生走出自身知識的局限;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帶領學生關注當前國際音樂教育領域最新的發(fā)展動態(tài),拓寬學生眼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強化美育技能的重要性,在培養(yǎng)學生樹立起多元思維模式的同時,提升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水平,讓信息技術的使用更好地服務于他們未來的音樂教學。最后,實踐出真知,高校的理論課程占大多數,但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碰壁,碰壁后思考,方能使他們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內化、遷移。因此,高校應多開發(fā)一些實踐性課程,并嘗試多增設集體的音樂活動,如一些“草地音樂節(jié)”“學期音樂會”之類的活動,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區(qū)、中小學學校中去開展活動,接觸更廣泛的人群,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能夠在音樂活動中發(fā)揮主導作用,提高他們在課外藝術活動中的組織編排能力。
高師音樂是培養(yǎng)未來音樂教師的“搖籃”,集專業(yè)性、育人性、時代性于一體。處于新時代的高師音樂教師更要立足當下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立足教育的使命——立德樹人,并充分認識美育對立德樹人的重要性以及美育技能的培養(yǎng)在當前高師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在具體實踐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并積極采取措施,爭取為新時代的音樂教育人才培養(yǎng)注入新鮮活力與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