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仔君,鐘瑞敏,陸偉東,康宇婷,林麗芳
(1.韶關學院英東食品學院,廣東韶關 512005)(2.韶關學院化學與土木工程學院,廣東韶關 512005)(3.韶關市紫背桃源生態(tài)科技有限公司,廣東韶關 512000)
蔬菜水果酵素是以蔬菜、水果或藥食同源草本類食材等為原料,經微生物發(fā)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產品。植物酵素產品由于其富含由多酚、酶、多糖多種維生素、氨基酸以及礦物質和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等營養(yǎng)成分[1-6],因此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調節(jié)腸道菌群、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等多種功能[7-10]。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增強,酵素類產品因其具有較高的食用、藥用及營養(yǎng)價值而備受青睞。韶關地處粵北山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水果資源豐富,不同的季節(jié)都有特色水果,但由于水果采后儲藏期短且易腐爛變質,因此對其進行深加工提高水果的附加值顯得極其重要。因此以時令水果為原料開發(fā)新型酵素產品,不僅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水果固有營養(yǎng)物質,還可增加新的活性成分,是集營養(yǎng)、保健、食療等功能于一身的產品,具有廣泛的市場前景。
研究表明,植物酵素發(fā)酵過程中主要是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在起作用,基質中的各種微生物首先將多糖分解,然后在酵母菌作用下轉化為乙醇,醋酸菌將乙醇轉化為乙酸,基質中的糖濃度逐漸降低,并伴有蛋白酶、SOD酶等酶類的釋放,因此酵母菌和醋酸菌在發(fā)酵過程中具有互利共生關系[11,12]。而乳酸菌在形成厭氧的條件下再進行發(fā)酵產生豐富的有機酸,改善酵素風味,為酵素提供更多功效起著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從紫背桃源的酵素對乳酸菌進行分離純化,得到12株乳酸菌,以這12株菌作為試驗菌株,測定其自聚集性、耐酸性,以及對膽鹽、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與抗生素的耐受性進行測定,從而驗證出菌株的益生性,為其進一步分離得到后酵素的商業(yè)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對擴大乳酸菌應用范圍具有重要意義。
1.1.1 菌株
乳酸菌:從紫背桃源酵素中分離,保存在實驗室中。
指示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GDMCC 1.115),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DMCC 1.2442),購于廣東省微生物保藏中心。
1.1.2 培養(yǎng)基
MRS肉湯培養(yǎng)基和MRS瓊脂培養(yǎng)基均購自廣東環(huán)凱生物有限公司。
1.1.3 試劑
抗菌藥物藥敏紙片、牛膽鹽等購自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
1.1.4 儀器與設備
SM800酶標儀,上海永創(chuàng)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SW-CJ-2FD超凈工作臺,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MJX-250B-Z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上海博訊實業(yè)有限公司;LC-LX-H185C臺式高速離心機,上海力辰邦西儀器科技有限公司;MIKRO220R 752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光學儀器一廠;S1000 Thermal Cycler PCR儀,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YY-6D電泳儀,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牛津杯;pH計等。
1.2.1 乳酸菌的活化
將保存在冰箱中從紫背桃源酵素在MRS固體培養(yǎng)基進行劃線分離,37 ℃厭氧培養(yǎng)1~2 d。反復活化三次,直至性狀穩(wěn)定,放置4 ℃冰箱備用。
1.2.2 乳酸菌自聚集性的測定
根據參照文獻[8]的方法微調整,將活化后的乳酸菌接種于滅菌MRS培養(yǎng)基中,37 ℃下培養(yǎng)24 h后取5 mL于離心管中,以6 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菌體,加入5 mL滅菌后的PBS緩沖液,再以6 000 r/min離心2 min,重復2次洗滌乳酸菌,加入5 mL滅菌后的PBS緩沖液搖勻后于600 nm處測光密度值OD0值。以滅菌后的PBS緩沖液作為對照。
取4 mL菌懸液振蕩10 s后靜置。每隔1 h取0.1 mL上清液于3.9 mL滅菌后的PBS緩沖液中,振蕩10 s后于600 nm處測吸光值OD值。依據下列公式進行計算每小時各自菌株的自聚集性結果,取平均值進行比較。
式中:
R——自聚集性,%;
OD0——乳酸菌樣品實驗測得的光密度值;
OD——菌懸液樣品實驗測得的光密度值。
1.2.3 乳酸菌酸耐受性研究
將活化后的乳酸菌接種于pH值2.5的MRS培養(yǎng)基中,放入37 ℃培養(yǎng)箱下孵育6 h,分別取孵育0、3、6 h孵育液稀釋至合適梯度,進行活菌計數,計算其存活率。
1.2.4 乳酸菌的耐膽鹽的研究
將活化后的乳酸菌接種于含有濃度為3 g/L牛膽鹽的MRS培養(yǎng)基中,放入37 ℃培養(yǎng)箱孵育6 h。分別取孵育0、3、6 h的孵育液進行活菌計數。
1.2.5 乳酸菌的胃蛋白酶耐受性的研究
將活化后的乳酸菌接種于滅菌MRS培養(yǎng)基中,37 ℃下培養(yǎng)24 h。以10 mL滅菌后的pH值2.5的生理鹽水為基礎加入胃蛋白酶得到5 mg/mL的模擬胃液,加入活化后的乳酸菌菌液0.5 mL,搖勻37 ℃孵育6 h。取0、3、6 h孵育液測其活菌數,并計算其存活率。
1.2.6 乳酸菌的胰蛋白酶耐受性的研究
將活化后的乳酸菌接種于滅菌MRS培養(yǎng)基中,37 ℃下培養(yǎng)24 h。以10 mL滅菌后的生理鹽水為基礎加入胰蛋白酶得到10 mg/mL,調至pH值8.0的模擬腸液,加入活化后的乳酸菌菌液0.5 mL,搖勻37 ℃孵育6 h。3 h、6 h后取樣后進行活菌計數,并計算其存活率。
1.2.7 乳酸菌的耐抗生素的研究
將活化后的乳酸菌接種于滅菌MRS培養(yǎng)基中,37 ℃下培養(yǎng)24 h。將0.1 mL待試乳酸菌菌株(1×108CFU/mL)均勻涂布于MRS瓊脂培養(yǎng)基,待其凝固后將待試菌株徐布在MRS瓊脂培養(yǎng)基,待其凝固后,將浸染抗生素的藥敏紙片貼于平板上,于37 ℃培養(yǎng)48 h,觀察并測量抑菌圈直徑(mm)大小。采用一菌一藥一判斷值的原則,根據說明書敏感和耐藥性的最小抑菌圈直徑判定菌株的藥敏性[8,13]。
1.2.8 乳酸菌對指示菌抑菌活性的測定
將已活化的Escherichia coliGDMCC 1.115和Staphylococcus aureusGDMCC 1.2442菌懸液加入到已滅菌并冷卻至40~50 ℃的平板計數培養(yǎng)基中(使指示菌的濃度保持106CFU/mL),搖勻后迅速倒平板。待平板凝固后,在平板上均勻放置3個牛津杯,并在牛津杯中分別加入各株試驗菌發(fā)酵液,加到牛津杯剛滿為宜。37 ℃培養(yǎng)24 h,測定抑菌圈直徑大小。
所有實驗重復3次,數據分析采用Graphpad進行統(tǒng)計和顯著性分析。
益生菌是否黏附到上皮細胞,與細胞表面的自聚集能力有關,自聚集能力確保益生菌在腸道中達到高細胞。酵素中的乳酸菌在通過人體消化道時,不僅要接受胃液的消化,還有胰液和膽汁的沖擊,具有良好自聚集性的乳酸菌則不易被沖散,且容易聚攏,最終到達小腸時能有大部分乳酸菌存活并易黏附在腸道上進行增殖。
自聚集性標準[10]如下:自聚集性>85%為高度聚集,自聚集性介于70%~80%為中度聚集,自聚集性<70%為低聚集。如圖1所示,試驗中所有菌株的自聚集性均高于85%,均為高自聚集菌株。其中,xzj007菌的自聚集性最強,為93.22%;XZJ010菌的自聚集性最弱,為90.26%,這說明已篩選出來的菌株均具有較高的聚集性,有順利通過上段消化道的可能性。這與李佳宇[8]的研究的乳酸菌自聚集性稍有不同,其試驗菌株AS9、AS8、LX5的具有較好的自聚集性,分別為:88.55%、87.43%、85.55%。這說明受試乳桿菌具有潛在的對黏液和上皮細胞的黏附能力,這與文獻對乳酸菌的聚集性研究結果相似[14,15]。
圖1 乳酸菌自聚集性分析Fig.1 The self aggregation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益生菌耐受胃環(huán)境中的低pH值和胃蛋白酶是其進入腸道發(fā)揮功能的關鍵步驟,胃表面的細胞主要分泌三種重要物質:粘液、鹽酸和胃蛋白酶。因此,乳酸菌的耐酸性,是鑒定乳酸菌益生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受試的菌株在pH值2.5的MRS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4 h后,結果如圖2所示,隨著酸處理時間的延長,試驗菌株對酸的耐受性均降低。菌株XZJ15在酸處理2 h與酸處理1 h相比,其OD600值下降速度較緩,仍保持較高的活率,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OD600值仍接近1.0;而菌株XZJ07隨著酸處理時間的延長,其OD600值下降明顯,處理4 h后,其OD600值低于0.5,說明其對酸的耐受性較其他受試菌株差;所有的受試菌株經過酸處理后,仍存在一定的活性,但酸耐受性不同,說明這些菌株對酸的耐受較好,這源于這些菌株從酵素產品中分離出來的,它們對酸的耐受能力較強。這與現有從泡菜以及奶疙瘩分離出來的乳酸菌耐酸性研究基本一致[10],這些都與受試的菌株從酸性產品中分離出相關。不同的益生菌對腸胃環(huán)境耐受能力不同,其中普遍乳酸桿菌屬具有廣泛的耐受性[16],這一觀點支持了本研究結果。
圖2 乳酸菌耐酸性分析Fig.2 Acid resistance analysi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乳酸菌能在人體中定植,其對膽鹽的耐受性直接有較大的影響。乳酸菌對膽鹽的耐受性,是鑒定乳酸菌益生性的重要指標之一。由圖3可知,在膽鹽濃度為0.3%的模擬人體膽汁環(huán)境中,酵素中篩選出了12株耐受性良好菌株的存活率呈下降趨勢,但在測試過程中所有乳酸菌菌株均可存活。發(fā)現菌株XZJ05、XZJ06、XZJ09、XZJ10、XZJ12、XZJ14、XZJ18 7株菌對膽鹽耐受性較強,在0.3%膽鹽培養(yǎng)3 h后,活菌數仍達到106CFU/mL,尤其是在的菌株XZJ6、XZJ18在高濃度膽鹽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6 h后,活菌數達到106CFU/mL,明顯高于菌株XZJ007對膽鹽的耐受性,表現出在含0.3%膽鹽培養(yǎng)環(huán)境中具有良好的生長特性,說明這6株菌具有較好的膽鹽耐受性,能夠在較高的膽鹽濃度下存活下來。而菌株XZJ15在含0.3%膽鹽環(huán)境中,在處理3 h后,其活菌數仍達到106CFU/mL,但隨著處理時間延長,其對膽鹽的耐受性急劇下降,處理5 h后,其活菌數又下降了2個數量級,說明菌株XZJ15在含0.3%膽鹽環(huán)境中處理時間超過5 h后其耐受性較差,這可能是由于高濃度膽鹽容易改變細胞膜通透性并離解膜內蛋白質,從而使得細胞內的物質流出,導致細胞死亡。
圖3 乳酸菌耐膽鹽分析Fig.3 Analysis of bile salt toleranc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乳酸菌對人體的益生性除了要耐受膽鹽,還需耐受胃蛋白酶,才能順利通過胃到達小腸,因此,乳酸菌對胃蛋白酶的耐受性,是鑒定乳酸菌益生性的重要指標之一。人工胃液pH值通常在3.0左右,因此選擇在pH值2.5且胃蛋白酶質量濃度為5 mg/mL的模擬胃液中進行乳酸菌的耐受性實驗。由圖4可知,乳酸菌存活率呈下降趨勢,但在測試過程中所有乳酸菌菌株均可存活。其中,在人工模擬的胃液孵育4 h后,12株菌株均可生長,但耐受性不同,菌株XZJ07存活率為19%,說明其耐受人工胃液的能力較差;其余11株存活率存活率均大于40%,說明乳酸菌抗人工胃液的能力因菌株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菌株XZJ15、XZJ18存活率最高,人工胃液處理4 h后,其存活率高達50%以上??紤]食物在胃液中停留時間大致為1~2 h,孵育2 h后的12株乳酸菌其存活率均大于75%,由此看見,受試的12株菌對人工胃液有一定的耐受力。
圖4 乳酸菌對胃蛋白酶耐受性分析Fig.4 Analysis of pepsin toleranc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胰液中會分泌胰蛋白酶進入腸液,腸液呈微堿性,對乳酸菌有脅迫作用。所以除了胃酸和膽鹽外,乳酸菌對胰蛋白酶的耐受性,也是鑒定乳酸菌益生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如圖5所示,在胰蛋白酶質量濃度為10 mg/mL的模擬腸液中,受試12株菌株在人工腸液中均可生長,且呈現不同的差異性。在孵育3 h后,12株受試菌株仍保留80%的存活率,隨著孵育處理時間延長,乳酸菌存活率呈下降趨勢,仍保持有50%的存活率(XZJ07耐受胰蛋白酶能力差,處理6 h后,其存活率只有20%),但在測試過程中所有乳酸菌菌株均可存活。這與張悅等[17]研究乳酸菌在人工腸液中報道的基本一致。
圖5 乳酸菌對胰蛋白酶耐受性分析Fig.5 Analysis of trypsin toleranc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藥敏試驗是目前國際上作為益生菌耐藥性評價方法,也是判定是鑒定乳酸菌益生性的重要指標之一[18]。許多研究表明,乳酸菌對各種抗生素的敏感性因物種而異,且不同物種之間的敏感性相差可達數倍。根據抗菌藥物敏感試驗標準,本研究對受試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進行了分析,由表1可知,受試12株菌株對土霉素、紅霉素、四環(huán)素具有較高的耐藥性,其抑菌圈的直徑為0 mm,對氨芐西林的耐藥性敏感,這可能是由于在這些酵素各組分在種植過程中,乳酸菌被抗生素治療的人和動物所攜帶的抗藥性菌株所污染所致。
表1 12株乳酸菌菌株對不同抗生素的抑菌圈直徑(mm)和敏感度Table 1 The sensitivity and 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 of 12 strains LAB to different antibiotics
乳酸菌發(fā)酵過程中能產生有機酸、抗菌肽等物質,對腸道有害菌有拮抗作用,抑制它們的增殖。因此,研究受試菌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圖6結果表明受試12株菌株均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明顯的抑制效果,除了XZJ07對大腸桿菌的抑菌效果稍弱一點外,其他菌株抑菌直徑大于15.00 mm,而受試12株菌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徑達到20.00 mm,這與文獻報道的研究結果一致[8]。
圖6 乳酸菌對指示菌的抑制作用Fig.6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on indicator bacteria
將從紫背桃源酵素中分離的12株乳酸菌對其自聚集性、酸耐受性試驗以及在模擬的人工胃液人工腸液對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耐受性試驗中,所選用的12株乳酸菌均為高聚集的菌株。在乳酸菌的耐酸性測定中,除了XZJ07對酸的耐受性較差,其他11株均具有較強的耐受性。除了XZJ07以外,其他11株菌株在pH值為2.5的模擬胃液中培養(yǎng)2 h存活率仍達75%以上;在0.3%膽鹽中培養(yǎng)3 h后,受試菌株的活菌數仍可達106CFU/mL;受試菌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除了XZJ07對大腸桿菌抑菌圈直徑12 mm外,其他11株菌株的抑菌圈直徑均超過15.00 mm,且受試菌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較好,其抑菌圈直徑約20.00 mm;受試菌株對氨芐青霉素敏感,對四環(huán)素、紅霉素、土霉素較為耐受。綜上所述,分離得到的乳酸菌在體外試驗中表現出潛在益生性為其在益生性發(fā)酵劑及其在相關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