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雯 何瑞芬 吳濤 閆俊霞 安超 樸文花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導致的疾病。丙型肝炎患病率為1%,我國約有1 000 萬丙肝患者[1-2]。HCV 感染常導致肝臟的纖維化、硬化甚至肝細胞癌,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3]。近年來伴隨著直接抗病毒藥物的生產(chǎn)和使用,使得丙型肝炎的確診率和治愈率不斷提升,但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fā)現(xiàn),感染者HCV 基因型、亞型與其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抗病毒治療的敏感性、疾病的轉(zhuǎn)歸等具有高度的相關性[4-5],因此HCV 基因型的確定是丙型肝炎精準治療的前提。本研究使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熒光探針法、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反向點雜交法及Sanger 測序法對已確診丙型肝炎的患者進行分型檢測,比較三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綜合分析各檢測方法的性能,為實驗室提供參考,同時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
收集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就診的丙型肝炎確診患者為研究對象,臨床診斷均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中的相關要求[3]。通過詢問病史核對患者信息,排除重復就診者后共收集病例148人,平均年齡(52.43±8.04)歲,男性78 例,女性70例。所有患者HCV 抗體為陽性(Anti-HCV≥5.0 S/CO),HCV-RNA 為陽性(HCV RNA≥1.0×103IU/mL),無合并其他感染(HAV,HBV,HEV,HCMV,EB)、腫瘤、免疫性疾病等,臨床資料完整。本研究已通過醫(yī)學倫理學委員會審查,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5 mL,3 000 r/min 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7.17 cm。吸取血清待用。
PCR-熒光探針法使用Applied Biosystems ABI 7500 實時熒光定量PCR 儀,試劑由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注冊證編號:20193400697),可檢出5 種丙肝病毒亞型(1 型,2 型,3 型,6 型和1b型)。循環(huán)參數(shù)及熒光檢測通道選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設定,內(nèi)標基因Ct 值≤36 時即可對其他基因進行分析,結果判斷依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PCR 反向點雜交法使用美國伯樂T100 PCR 儀,試劑由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注冊證編號:20153402110),可檢出5 種丙肝病毒亞型(1b型,2a型,3a型,3b型和6a型)。RT-PCR 循環(huán)參數(shù)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設定,雜交過程、顯色、掃描及結果分析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判讀。
Sanger 測序法外送廣州立菲達安診斷產(chǎn)品技術有限公司進行檢測分析。核酸提取使用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Smart32 全自動核酸提取儀及其配套試劑(粵穗械備20170667)。PCR 擴增使用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丙肝基因分型檢測試劑盒(PCR-測序法)(注冊證編號:20183401798)及配套質(zhì)控品、對照品。Sanger 測序使用Applied Biosystems 3730 基因分析儀,選擇HCV 基因組核心/包膜1(core-envelop region 1,CORE/E1)區(qū)對樣本進行測序分型。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n(%)表示,使用χ2檢驗。檢測方法一致性的比較使用加權Kappa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CR-熒光探針法檢出136 例,檢出率91.89%,共檢出4 種基因型,分別為1b、2+、3+和6+。見表1、圖1。
圖1 部分丙型肝炎患者PCR-熒光探針法基因分型檢測結果Figure 1 Results of genotyping by PCR-fluorescent probe method in some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表1 丙型肝炎患者PCR-熒光探針法基因分型檢測結果[n(%)]Table 1 Results of genotyping of hepatitis C patients by PCR-fluorescent probe method[n(%)]
PCR-反向點雜交法檢出135 例,檢出率為91.22%,共檢出5 種基因型,分別為1b、2a、3a、3b和6a。見表2、圖2。
圖2 部分丙型肝炎患者PCR-反向點雜交法基因分型檢測結果Figure 2 Results of genotyping by PCR-reverse dot blot method in some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表2 丙型肝炎患者PCR-反向點雜交法基因分型檢測結果[n(%)]Table 2 Results of genotyping of hepatitis C patients by PCR-reverse dot blot method[n(%)]
Sanger 測序法檢出148 例,檢出率100%,共檢出7 種基因型,分別為1b、2a、3a、3b、6a、1g 和6xa。見表3、圖3。
圖3 部分丙型肝炎患者Sanger 測序法基因分型檢測結果Figure 3 Results of genotyping by Sanger sequencing in some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表3 丙型肝炎患者Sanger 測序法檢測結果[n(%)]Table 3 Results of genotyping of hepatitis C patients by Sanger sequencing[n(%)]
PCR-熒光探針法未檢出的12 例樣本中,Sanger 測序法均已檢出,其中包括1 例6xa 型,1 例1g 型。兩種方法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7.565,P>0.05),見表4。兩種方法比較一致性較高(κ=0.871,P<0.001)。見表5。
表4 PCR-熒光探針法與Sanger 測序法檢出率的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detection rate between PCR-fluorescence probe and Sanger sequencing[n(%)]
表5 PCR-熒光探針法與Sanger 測序法一致性分析Table 5 Consistency analysis between PCR-fluorescence probe method and Sanger sequencing
PCR-反向點雜交法未能測出的13 例樣本,Sanger 測序法均已檢出,其中包括1 例1g 型。PCR-反向點雜交法檢出1 例3b 型,Sanger 測序法檢出為6xa 型。兩種方法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8.696,P>0.05),見表6。PCR-反向點雜交法與Sanger 測序法一致性高(κ=0.609,P<0.05)。見表7。
表6 PCR-反向點雜交法與Sanger 測序法的比較[n(%)]Table 6 Comparison of the detection rate between PCR-reverse dot blot method and Sanger sequencing[n(%)]
表7 PCR-反向點雜交法與Sanger 測序法一致性分析Table 7 Consistency analysis between PCR-reverse dot blot method and Sanger sequencing
丙型肝炎具有極強的隱匿性,發(fā)展為肝硬化、肝細胞癌的可能性極大[2,6]。為盡快實現(xiàn)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要求提高HCV 患者的確診率和治療率,在治療過程中針對使用基因型特異性藥物治療的HCV 感染者進行HCV 基因分型檢測[7]。
由于HCV 基因組的變異性及檢測方法的局限性,約10%的丙肝基因分型檢測會出現(xiàn)漏檢、誤檢以及混淆的現(xiàn)象[8]。目前可用于HCV 分型檢測的方法包括測序法、型特異性引物擴增法、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法、型特異性探針雜交法、基因芯片法等[9]。Sanger 測序法作為檢測HCV 基因分型的推薦方法[3],是HCV 基因分型的“金標準”。本研究通過巢式PCR 擴增有代表性的基因片段CORE/E1 區(qū),使用測序儀對核苷酸序列測定后,與GenBank 中已上傳的基因型進行序列比對,使用相關軟件進行HCV 基因系統(tǒng)進化樹分析,檢出多種常見丙肝基因型和基因亞型,并發(fā)現(xiàn)新的基因型和基因亞型。在納入本研究的148 例丙肝抗體陽性患者樣本中,Sanger 測序法檢出率為100%,且檢出了1g 型和6xa 型2 種未在本地區(qū)中報道過的基因亞型[10]。盡管測序法可精準地檢出HCV 各基因亞型及突變,但其檢測周期長,流程復雜,對實驗室設備、操作人員要求較高,難以在臨床中廣泛推廣。
我國醫(yī)療機構多采用PCR-熒光探針法、PCR-反向點雜交法對大規(guī)模樣本進行丙肝基因分型的測定[11-12],與Sanger 測序法相比,PCR-熒光探針法操作簡單、快速,本研究中PCR-熒光探針法檢出率為91.89%,與Sanger 測序法比較檢出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且一致性較高。使用PCR-反向點雜交法檢出率為91.22%,與Sanger 測序法比較檢出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且一致性較高。相比PCR-熒光探針法,PCR-反向點雜交法增加了雜交和顯色的步驟,檢測周期略長,但可檢出1b 型、2a 型、3a 型、3b 型、6a型5 種常見的亞型以及1b/2a 型、1b/3b 型、1b/6a 型3 種混合型陽性樣本,能較全面地檢測出常見的HCV 基因亞型,能夠滿足現(xiàn)階段臨床常規(guī)診療需要。相對其他兩種方法,Sanger 測序法對于非常規(guī)基因亞型的檢測更有優(yōu)勢,但本研究樣本均來自于同一地區(qū),數(shù)量有限,且本地區(qū)人口流動性相對較小,因此無法廣泛地涵蓋多種HCV 基因亞型,可能對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針對不同檢測方法檢出率和一致性的比較和分析,需進一步增加樣本數(shù)量以期獲得更為全面和準確的結論。
針對不同基因亞型的患者制定差異化、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可有效地降低HCV 相關肝硬化以及肝細胞癌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PCR-熒光探針法、PCR-反向點雜交法與測序法相比一致性高,且對實驗室設備、技術人員水平要求低,操作簡單,檢測周期短,適合基層醫(yī)療機構推廣使用。當其他方法無法檢出或檢測結果不明確時,建議結合臨床需要,使用Sanger 測序法對其他丙肝基因分型方法進行補充,以期滿足臨床診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