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玲
(旌德縣廟首林場,安徽 宣城 242600)
油茶林屬于常綠小喬木,距今有數千年的種植歷史,油茶作為經濟性作物,具有食用價值、藥用價值,且廣泛種植能夠起到保護生態(tài)的作用。安徽地區(qū)油茶林種植規(guī)模在擴大的同時,其質量和產量難以滿足要求,皖南山區(qū)仍擁有大量的低產林。旌德縣廟首林場針對低產問題,實施低產林改造方案,以提高低產林的經濟效益為目標,實現(xiàn)油茶林的增產、增質。
在旌德縣林業(yè)局的帶領下,旌德縣廟首林場開展油茶低產低效林改造項目,項目地點主要位于德山理工區(qū),建設時間為2021 年3 月,于2022 年底完成驗收工作。改造項目預計投資金額為25 萬元,使用金額為18.052 萬元,涉及6 個小班號250 畝油茶林的改造工作。改造項目方案包括撫育、割草春灌、復墾、施肥、整形、病蟲害防治等。在改造項目建設過程中,主要針對油茶低產低效林,注重改造項目科技示范工程的建設,按照縣區(qū)提出的項目要求,每個任務縣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至少一片的高質量油茶林改造,將其作為示范林,進而打造區(qū)域性的低產低效林豐產示范基地[1]。
廟首林場的油茶林種植源于20 世紀70 年代,種植油茶林后居民的經濟收入、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存在勞動力成本制約問題,林場的生產成本過大,難以滿足油茶林高效種植的實際要求。在6 個小班號的油茶林調查中發(fā)現(xiàn),1 號至4 號小班存在嚴重的樹齡老化問題,由于種植人員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使得林區(qū)內生長出了大量的雜草,呈現(xiàn)出雜草與樹種混合的情況,且土壤的肥力無法支撐油茶林的高產,區(qū)域內的油茶樹呈現(xiàn)出差異化的生長狀態(tài)。截至2021 年,5 號及6 號小班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油茶林的后期管理不足,出現(xiàn)整形修剪不到位的問題,油茶樹枝條相互影響,嚴重阻礙了油茶樹的光照、通風,較差的樹形組配使得油茶林的生長性能有所降低。因此,針對目前各小班號的實際情況,相關部門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其中1 號至4號施肥、割灌除草、5 號至6 號復墾、修剪、病蟲害防治。
在低產低效油茶林改造中,割灌除草是一項重要的技術手段,可以促進油茶樹的生長和發(fā)展。項目組安排技術人員對油茶林進行割灌除草,將原本林區(qū)內的雜草、灌木等影響油茶樹生長的植物清除干凈。在割灌除草過程中,依據現(xiàn)有油茶林的實際情況,將人+機械結合的方式應用到割灌除草之中,局部角落等難以使用機械割除或者機械割除不干凈的區(qū)域,使用人工割除的方式。林區(qū)內生長的雜物包括雜木、灌木、藤條等,割除對象包括已經枯死的油茶木。割除后的雜草等平鋪在地面之上,使得其自然腐爛,可以供給油茶樹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較大的雜木等則統(tǒng)一清除,堆到林外,具體割灌除草現(xiàn)場如圖1 所示。
圖1 林區(qū)現(xiàn)場割灌除草
在割灌除草的時機選擇上,在油茶休眠期或枝葉較少的季節(jié)進行,冬季、早春或秋季均可進行割灌除草。本次項目改造主要在秋季進行,減少對油茶生長的干擾,并增加除草的效果。在割灌方式上,小面積的油茶林使用手工割灌的方式,大面積油茶林中存在灌木、草本植物較多的情況,則使用機械割灌的方式。割灌時,需要將灌木、草本植物和雜草的莖部割斷。一般割灌高度控制在10~15cm,確保將草本植物的光合部分完全割除,阻礙光合作用和營養(yǎng)吸收。在割灌過程中,高度注意不要割傷油茶樹的幼苗和幼樹。對于已經成長的油茶樹,可以通過修剪枝條的方式保護主干[2]。此外,還需要留意周圍環(huán)境,防止傷及周邊作物或其他植被。割灌除草完畢的同時,對處理的灌木、草類植物等進行分類,采取分類處理方式,避免其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
施肥用于補充油茶樹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在施肥方式選擇上,通過在油茶樹底部開設環(huán)狀溝、挖穴的方式,將專用肥和復合肥共同施加在林區(qū)內,施加量按照每株1kg,共計施加1.81 萬kg。在施肥之前,對現(xiàn)有油茶樹生長土壤環(huán)境進行調查,檢測土壤的養(yǎng)分含量、pH以及有機質含量等,根據調查結果選擇合理的施肥方案。主要施加的肥料為復合肥,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微量元素,且物理性狀良好,肥料的利用率也比較高,對于油茶樹生長的高產、穩(wěn)產有著積極的作用。由于復合肥的養(yǎng)分固定,需要做好土壤中養(yǎng)分含量的檢測工作,以確定復合肥的施加量,檢測結果表明每株1kg 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由于油茶樹生長階段不同,施肥量和施肥的頻次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低產油茶樹改造項目中,根據油茶對養(yǎng)分的需求和季節(jié)的變化是施肥的方式。在生長旺盛期,可適度增加肥料供應,在休眠期,可適度減少肥料供應,避免過度施肥。施肥可以直接施肥、溝槽施肥、撒播施肥等方式[3]。技術人員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和經濟效益選擇適宜的施肥方式,本次改造項目使用溝槽施肥方案,能夠供給油茶樹影響的同時,也能夠改良土壤的營養(yǎng)條件,油茶樹環(huán)狀溝施肥如圖2 所示。
圖2 油茶樹環(huán)狀溝施肥
復墾是能夠改良已經退化的土壤條件,使得土壤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得以恢復。在復墾方式上,使用全墾+塊狀復墾的方式,對林區(qū)內5 號和6 號進行深耕,控制翻耕深度為25cm 左右。在復墾技術應用過程中,首先,開展土地平整工作。將林土壤上部位置存在的雜草、樹枝和其他殘余物清除,修整土地面,確保土壤平整。對于有嚴重壓實的油茶林,進行深翻土壤的操作,將土壤翻松,翻耕深度控制在25cm 左右能夠確保土壤結構和通氣性適用油茶林的生長。翻耕的同時,可以將有機肥料添加至土壤之中,確保土壤中的有機質成分增加,改善土壤的營養(yǎng)成分[4]。
在低產低效油茶林改造中,整形修剪是一項重要的技術手段,可以促進油茶林的健康生長和質量提升。整形修剪的目標是調整油茶樹的樹形結構,促進光合作用和空氣流通,提高枝條生長質量和產量。通常,在油茶休眠期、枝葉稀疏的時候進行修剪。在冬季至早春修剪,能夠規(guī)避施工中傷及枝條和葉面。本項目主要針對5 號和6 號整形修剪,改善油茶樹的樹體結構。在整形修剪過程中,根據油茶樹的生長情況和目標,選擇適當的剪枝方式。常用的剪枝方式包括頂端修剪、側枝修剪和枝條短截等。針對林區(qū)內分枝矮而密的油茶樹,通過適當疏刪過密枝條和下腳枝的方式,使得分枝矮而密的油茶樹通風性能比較良好。針對樹冠比較高,且主枝直立的油茶樹,注重側枝的處理。同時,修剪期間重點處理無效或虛弱的枝條、交叉病蟲枝,同時適度修剪較密集的枝條和過長枝條,以控制樹冠的密度和大小。整形修剪除了一次性的大修剪外,在一定的周期內,定期修剪油茶樹的部分枝,使其保持較好的樹形結構。修剪過程中要注意操作的準確性,確保剪切工具的鋒利,同時避免傷及健康的枝條和樹皮,遵循適當的修剪原則。修剪過程中產生的枝條和葉子等廢棄物,應進行及時清理和處理,避免對茶林的病蟲害造成影響[5],具體油茶樹整形修剪如圖3 所示。
圖3 油茶林整形修剪現(xiàn)場
本項目中的油茶林病蟲害防治主要針對5 號和6號小班畝油茶林,在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之前,需要了解油茶林病蟲害的實際情況,通過定期進行病蟲害的監(jiān)測和調查,了解病蟲害的發(fā)生程度和分布情況。在監(jiān)測過程中使用陷阱、黃板、誘光燈等工具,觀察和記錄蟲害的種類及危害范圍。在改造項目中,對于初種的油茶木,選擇抗病蟲害的優(yōu)良品種或改良品種,提高油茶的抗病蟲害能力,防止病蟲害的發(fā)生。同時,在撫育管理時,通過合理施肥、合理灌水、修剪整形、清理落葉和病蟲害源頭等,能夠減少病蟲害發(fā)生的環(huán)境和條件。
能夠危害油茶林的蟲害大致為50 多種,病害也有30 多種,在病蟲害防治中應貫徹落實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原則。在防治方法上,可以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同時應對多種病蟲害對油茶木的侵蝕。
油茶樹常見蟲害包括金龜子、蚜蟲、油茶枯葉蛾等。例如,在油茶枯蛾的防治過程中,根據害蟲的形態(tài)特征及生活習性,同時使用物理防治加藥劑方式的方法??萑~蛾屬于卵生害蟲,在成卵期間卵塊特征十分明顯,可以使用人工采摘的方式進行處理。使用藥劑進行防治則需要在3 月齡之前,使用濃度為90%的敵百蟲1000 倍液,噴灑在卵蟲生長的主要區(qū)域,可以起到防治的作用。如果油茶樹已經遭受蟲害,則通過增加藥劑的含量及濃度,能夠殺死幼蟲。在成蟲的季節(jié),也可以使用誘光燈捕殺害蟲,或在林區(qū)內飼養(yǎng)害蟲的鳥類天敵。
油茶樹常見的病害包括軟腐病、根腐病、炭疽病等,不同病害的發(fā)病規(guī)律不同,危害區(qū)域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以炭疽病為例,油茶樹感染炭疽病之后,葉片會呈現(xiàn)出紅色小點,嫩梢會出現(xiàn)黑褐色,枝條呈現(xiàn)出潰瘍的狀態(tài)。發(fā)病主要集中在4 月,在10 月份會使得油茶樹花蕾脫落。油茶樹病害防治通常使用物理防治+藥劑防治的方法,通過清除病蕾、控制密度、保持光照和通風,能夠起到降低發(fā)病概率的作用。藥劑防治則針對不同類型的病害,噴灑相應的農藥,炭疽病可以每間隔15d 左右噴灑一定量50%的多菌靈粉劑600 倍液,能夠起到防治的作用。
油茶低產林于2021 年開始改造,2022 年開始驗收,通過對投入產出的預算,可以比較分析改造項目前后油茶林的經濟效益。具體改造前后的產量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油茶低產林改造后產量分析 單位:kg/0.067hm2
通過表1 可知,油茶低產林改造后的產量有所提升,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其中1 號地改造前的產量相對而言比較高,通過施肥、除草處理后,產量從135.5/0.067hm2增長至195.4kg/0.067hm2,產量增幅達到50%左右,2 號地改造前產量為128.9/0.067hm2,改造后產量達到178.6kg/0.067hm2,產量增幅達到40%左右,3 號地改造前的產量為198.7kg/0.067hm2,改造后產量達到294.4kg/0.067hm2,改造后增產50%左右,4 號地增產120%左右。5 號和6 號地分別采用整形修剪、復墾和病蟲害防治等改造技術,產量增幅分別達到90%和110%,產量明顯有所提升。尤其是進入豐產值后,一年油茶的獲利增長60%左右,且3 號地的經濟效益最好。由于改造時間比較短,項目改造主要目的是提升油茶林的經濟效益,但在低產油茶林改造升級過程中,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能夠為林場帶來更多額外的收益。
綜上所述,油茶低產林改造投入資金較少,對于地區(qū)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長期效益。相關技術人員通過割灌除草、施肥、復墾、整地、整修、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的應用,改善了油茶林的生產條件,改造后的產量得到提升,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因此,各地區(qū)應高度關注油茶低產林的實際情況,了解油茶林低產的主要原因,以提升油茶林產量、質量為目的開展改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