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鎮(zhèn)江,古稱京口、潤州,地處長江南岸與京杭大運河的十字交匯處,自古便是重要的漕運咽喉,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水上抗災救生慈善組織的誕生地。
根據(jù)可查考的文字記載,早在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鎮(zhèn)江西津渡便創(chuàng)設了官渡兼水上安全救助慈善機構——“救生會”。此后,代代相承,綿延不絕,鼎盛時期曾發(fā)展到南京、武漢等地。如今,被國家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列為“中國救撈教育基地” 的中國鎮(zhèn)江救生博物館內,位于鎮(zhèn)江西津渡的古救生會遺址上,仍陳列著一艘用3:1比例復制的古救生紅船及沿傳下來的銅鑼、船槳、斗笠等救生舊物。
隋代以前,長江鎮(zhèn)江段的江面寬40多里,到唐代時仍有20多里寬。唐宋時期,鎮(zhèn)江已是江淮糧道,漕運重鎮(zhèn)。被稱之為“江南第一渡” 的西津渡,舟楫如蟻,檣桅林立,每年過往的漕船商舫不計其數(shù)。
然而,由于鎮(zhèn)江段是長江中下游水勢最為險惡的地方,礁石眾多,惡浪滔天,如遇狂風暴雨等災害天氣,常會船翻人亡。加之,西津渡常有艄工水手“視人性命輕若螻蟻”, 又“民間以小船渡載,每遇風濤,必有覆溺之患”。 古人云:“京口古渡,為天下最險”,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唐天寶十年(751),就有一次數(shù)十艘渡船沉沒的記錄。南宋紹興六年(1136)一艘渡船離岸不久即遇上風濤,連艄公在內的46名渡客無一生還。明萬歷十年(1582)突然間的一陣狂風,竟摧毀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
為加強江上救助,南宋乾道年間,鎮(zhèn)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創(chuàng)設慈善性質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救生會。他“命置巨舫五,仍采昔人遺制,各植旗一,以‘利、涉、大、川、吉’ 為識”。 至此,西津渡的渡船收有數(shù),發(fā)有序,皆能抗御風溺之災。
元代,西津渡監(jiān)渡官吏中,時有濫用職權,以盤詰、路引為借口,“多方勒詐,倍取渡錢,稍若無得,不許登舟”。 許多過江渡客只得取道私渡,每遇風浪便發(fā)生覆溺。延祐至泰定年間,鎮(zhèn)江路總管段廷圭下令在西津渡新增救生渡船15艘,又在各渡船上添設1名艄工、9名水手,要求各救生船豎立旗號,標明艄工姓名。艄工、水手糧米皆由官支,船資官收,不許私自向渡客索取渡資。同時,規(guī)定路、縣級正職官員每10日一輪,親臨渡口巡檢,禁止私渡。
明末清初,鎮(zhèn)江金山寺僧和邑中士紳在金山寺腳下設慈善救生紅船數(shù)艘,“專拯覆溺者,名曰慈航”。 救生船身扁長,周身皆著紅色,船內置5對船槳及大銅鑼一面,船頭懸掛有虎頭牌、虎頭旗,表示奉皇上圣旨救人,性命關天,十萬火急之意。紅船起錨出渡救生時,船工“當當當” 敲起大銅鑼,江面上船只遠遠聽到鑼聲都要主動避行讓道,不得阻擋。
康熙四十二年(1703),鎮(zhèn)江士紳蔣元鼎等15人,力“勸邑中輸錢,以救涉江覆舟者”, 共同捐資,在西津渡觀音閣成立“京口救生會”。 會議規(guī)定,除對各船撈獲落水者給予獎賞外,還對被救人員中無家可歸者在救生會中留養(yǎng);對有家者則根據(jù)路程遠近貼給路資,幫助其返鄉(xiāng);溺水而亡者,由救生會打撈沉尸,葬于城西牌灣義冢之內。京口救生會諸多義舉,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5年后,救生會購得西津渡昭關晏公廟舊址,建屋3間作為會址。會中祀晏公像,后又建樓祀文昌神。凡參加創(chuàng)建京口救生會的善士亡故后,立牌位于樓西祀之。
乾隆初年,京口義士蔣豫繼承族人之志,召集樂善好施者全力振興京口救生會。商定,凡救生人員于江中救活一人給賞錢1200文,撈獲浮尸一口給獎賞暨棺材抬埋費1150文。蔣豫與后人苦心經(jīng)營京口救生會連續(xù)七代,計140多年,成為中國救生行善之典范。乾隆六年(1741),蔣豫之子蔣宗海繼承先志,接辦京口救生會。乾隆十七年,蔣宗海高中進士,授內閣中書舍人職,他不慕榮利,任職不久便辭官還鄉(xiāng)興辦京口救生會等諸多慈善事業(yè),每遇經(jīng)費不敷,便在丹徒、揚州一帶募捐,獨立維持救生會達54年之久,與鎮(zhèn)江王文治等被譽為“京口四君子”。
京口救生會為民間慈善機構,初創(chuàng)之時不領官費,自行捐辦,會中各項開支例不報銷??滴?、乾隆、道光年間,救生會每遇經(jīng)費不足,官民皆相捐助??滴跷迨辏?714),鎮(zhèn)江人李英捐贈登云寺田產60畝??滴跷迨四辏?719),鎮(zhèn)江府王秉韜捐銀300兩給救生會存典生息??滴跷迨拍辏?720),常鎮(zhèn)道查淳將育嬰堂田地238畝撥給救生會,并規(guī)定如支銷不敷,俱由負責救生會值月董事捐助。道光四年(1824),揚州鹽院協(xié)助救生會經(jīng)費每年白銀1000兩,淮商公貼修船費白銀600兩。
京口救生會的種種善舉,對官府影響頗大,官府便仿效民間救生模式,成立焦山救生總局和瓜(瓜州)鎮(zhèn)(鎮(zhèn)江)義渡總局??滴醵辏?687),清政府“責令鎮(zhèn)江道督率文武官,催趲漕船,酌看風色行渡”,“ 令京口總兵官巡視河干,催護過江。如遇大風,督令標兵操舟預備,如有江心船只不能近岸收口者,設法挽救”。并仿效民間救生船成式,官造護漕船10艘,募設善水舵手10名,分泊于長江南北兩岸,漕船每遇風濤,即出岸救護。
清代文學家陳榮杰為京口救生會的抗災善舉所感動,作《揚子江救生船歌》一首,贈潤州城西江館救生諸友。歌詞中的每一句都以唐詩中的詩句串錄而成,伴隨著救生會歷代善士的名字,在長江流域和鎮(zhèn)江大地上傳唱了幾百年。
此后,始自清代的鎮(zhèn)江三大水上救生組織——京口救生會、焦山救生總局、瓜鎮(zhèn)義渡總局,歷經(jīng)清代各朝及民國,始終活躍在大江南北,扶危濟困,拯救遇難渡民,一直延續(xù)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成立初期,鎮(zhèn)江市人民政府對水上救生工作十分重視,先將京口救生會、焦山救生總局、瓜鎮(zhèn)義渡總局合署辦公,合并成立了京口救生會、焦山救生總局、瓜鎮(zhèn)義渡總局聯(lián)合總管理處。1950年6月29日,又召開慈善團體負責人會議,共同協(xié)商,于7月1日正式發(fā)文,將全市所有慈善團體合并成4個,其中3個水上救生組織合并成立了鎮(zhèn)江私立義救所,隸屬于鎮(zhèn)江市社會福利委員會,開啟了水上救生慈善事業(yè)新的一頁。至此,誕生于宋代,綿延近千年的鎮(zhèn)江古代水上救生事業(yè)終于完成了歷史使命,走完了它的最后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