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知
“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边@句詞 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雖說描寫的是幾千年前的景致,但我認(rèn)為放在今日,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剛?cè)胍?,天邊的殘陽還未被夜色替代,西津渡那幾處窄窄的巷陌里便擠滿了人,我本想著飯后散步消消食,卻不料趕上了這難得的盛會。待到天黑透了,所有的燈便像聽到號令似的一齊亮了。
那是一個頗為震撼的場面,至少在我十四年的人生中,從未見過西津渡像今天一樣美麗輝煌!站在待渡亭里,朝下看,處處皆是燈火通明。你瞧那小碼頭遺址上架著的那座巨大的船型花燈,船體赤紅,喜慶而不艷俗。我不由想到了百余年前,也正是在這碼頭邊,有一個名叫“救生會”的民間組織,每當(dāng)江上風(fēng)大浪急,他們都會救民于危難之中,宛然是那些風(fēng)浪里討生活的人們的救星。鎮(zhèn)江雖是小城,可我僅從此處,就感受到了他不一般的人情味兒。
從待渡亭往前走,就是一條頗為古色古香的小街。現(xiàn)如今,小街里也是一派喜氣洋洋,充滿了節(jié)日氣氛。兩旁的木樓上牽了線,掛滿了平日常見的紅燈籠——燈籠雖常見,但這一整條街都掛滿,浩浩蕩蕩約有千余盞的情景卻不常見。因此引得許多游人駐足拍照觀看。
我也跟風(fēng),實在是被這美景所迷住了。如果以女子作比,那么,平日里的西津渡便是個風(fēng)姿綽約但卻素衣荊釵的婦人。太多歷史的痕跡,都由她的朝天素面向世人緩緩展現(xiàn)。但是今夜,西津渡盛裝打扮,十里長燈是她面頰上的胭脂,火樹銀花是她頭上的珠翠,萬人涌動中藏著她羞怯中帶著開放與包羅萬象的嫣然一笑……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朦朧月色下,我仿佛看到了五十三坡上,一個盛裝打扮的女子,轉(zhuǎn)了頭,向我綻放笑顏。定睛一看,才發(fā)現(xiàn)并沒有什么女子,只有一個燈火輝煌、美不勝收的西津渡,在山上,在云臺閣的映襯下,在沉沉夜色中綻放光華。
[作者系鎮(zhèn)江實驗學(xué)校八(6)班學(xué)生]
點評:
選材角度獨特。西津渡觀燈,不少孩子主要描寫各種各樣的燈,本文的小作者另辟蹊徑,將燈與西津渡的文化意義結(jié)合起來,燈美,情更美。
語言優(yōu)美生動。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運用將西津渡的美不勝收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西津渡盛裝打扮,十里長燈是她面頰上的胭脂,火樹銀花是她頭上的珠翠,萬人涌動中藏著她羞怯中帶著開放與包羅萬象的嫣然一笑”。詩詞的引用更是為文章增添了不少韻味。
(指導(dǎo)老師:羅菊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