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應繼永
“蘭小草”事跡家喻戶曉。6年前,化名“蘭小草”連續(xù)15年每年捐獻2萬元善款的洞頭鄉(xiāng)村醫(yī)生王玨因病去世,溫州晚報采訪團隊采寫的《隱善十五年,離世方揭曉》系列報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其隱善標桿示范效應達到空前高度。但同時也給報社同仁留下了一個很大的困惑——像“蘭小草”這樣的隱善報道今后該如何突破?如果都像王玨醫(yī)生這樣,直到生命的盡頭才“真相大白”,這令人痛憾,也不符合慈善宣傳報道的根本目的。如何讓隱善者有好“報”,讓慈善更有力?不僅是社會職責之所在,更是公益使命之所在。
原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邵培仁老師曾經(jīng)闡述過,優(yōu)秀的傳播謀略總是建立在四個原理之上:(1)它反映了施謀主體謀求利益的動機;(2)它適應了施謀對象趨利避害的心理;(3)它掌握了解決問題,爭取主動的有利時機或突破口;(4)它順應了客觀事物發(fā)展和競爭的規(guī)律。下面,筆者以溫州晚報“蘭小草”“美葉子”報道為例,從心、身、聲三個切入點,談談關于隱善報道如何突破的一點想法。
溫州被稱作慈善之都,素來不缺匿名捐款的隱善者。2017年,“蘭小草”王玨醫(yī)生因病去世,他承諾的33年每年捐款2萬元“星語心愿”未了,許多好心人為了完成他的遺愿,紛紛加入到接力行動中來。除王玨的兒子王子震、十九大黨代表宋玲華等因具“名人效應”而采取實名捐款外,其余均為匿名捐款。
一位化名“美葉子”的隱善者,可以說是“蘭小草”的一個繼任者,她不僅效仿“蘭小草”隱善,同時也效仿“蘭小草”匿名不匿心——在首次匿名捐款當天,也給記者留下一張信箋:“大愛無疆,小愛溫暖。接力‘星語心愿’——美葉子”。并且許下諾言:“愿為‘蘭小草’完成未來18年的‘星語心愿’,愛心接力,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我們都是‘蘭小草’?!?/p>
表明心跡,是隱善者向外界傳遞的一種自我設定的獨特信息,期待人們的共情共鳴。“美葉子”的信箋,雖然沒有當年“蘭小草”的富有個性,但卻透露出另一份執(zhí)著:“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顯然,“美葉子”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追隨者,完全褪去其個人色彩,用善念和堅持去點燃這座城市爭做“好人”的精神火炬,傳遞善的力量!
于是,我們就遵從“傳播謀略四原理”第二條和第四條——順應了客觀事物發(fā)展和競爭的規(guī)律、適應了施謀對象趨利避害的心理這兩個原理進行報道設計,從“美葉子”的心跡切入,突出了其作為王玨醫(yī)生的“鐵粉”形象,刻畫了其對隱善的由衷崇敬和追隨的初心。
2021 年1 月4 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感人肺腑的中國故事》也寫道:“美葉子”是誰?溫州城里的人們已不再追問,因為她曾說過:別問我是誰,我們都是“蘭小草”。再一次證明當年溫州晚報對“美葉子”報道的處理,在社會影響和慈善意義上取得的有效突破。
匿名而不匿心,隱善者的一紙信箋就像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們一路前行。
相比寧波“順其自然”郵寄匯款單的隱善,“蘭小草”“美葉子”每年為了2 萬元現(xiàn)金親自或委托他人跑一趟,似乎顯得多此一舉。然而,正是這“多此一舉”,卻讓更多的人記住了11 月17 日這個日子,記住了那個風雨無阻、如約而至的“身影”。截止今年,“星語心愿”慈善基金匯集的捐款已接近100萬元,遠遠超過王玨醫(yī)生當初承諾33 年捐獻66 萬元的額度。而且,這股愛的力量還在不斷延續(xù)。
溫州晚報的隱善報道之所以能以如此速度匯聚如此大的慈善力量,其根本原因還在于隱善者們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從“傳播謀略四原理”分析,它符合了其中第一條和第三條:反映了施謀主體謀求利益(影響力最大化)的動機;掌握了解決問題,爭取主動的有利時機或突破口(固化“蘭小草”的隱善形式,使其成為永久性慈善標簽)。
由于“美葉子”只是“蘭小草”接力者的身份,其本人并不想刻意把自己包裝得多么神秘(但堅持不愿透露真實姓名和身份),因此她與記者不僅互加了微信也留下了電話號碼。雖然交流有限,但記者還是能隱約感到,“美葉子”堅持送錢上門,不僅是發(fā)自內(nèi)心對“蘭小草”這種隱善方式方法的認同,同時也在強調(diào)自己的個人意識——以“身”作則,踐行善的榜樣。
我們不妨假設,如果當初沒有“蘭小草”的以“身”作則,他的隱善會產(chǎn)生這么的影響力嗎?在他病逝之后,會有這么多的追隨者參與到“星語心愿”中來嗎?每年的11月17日他的“現(xiàn)身日”,還會被確定為“蘭小草”慈善紀念日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多年來,無論是“蘭小草”還是“美葉子”,正是這份以“身”作則的執(zhí)著,也給了記者一份真真切切的信任感,期待、履約,讓報道充滿真情實感、有血有肉。
匿名而不匿身,在慈善捐款尚未成為時尚的今天,現(xiàn)“身”捐款仍不失為很好的榜樣。
復旦大學教授張志安說過,故事之間的互文與事主之間的共鳴中,隱藏著我們這個時代的“共情結構”。從這個角度來看,隱善者與記者甚至與讀者之間都埋藏值得寫的好故事。
2022年11月17日,“美葉子”第六次來到溫州晚報捐獻2 萬元善款。與往年不同,這次報社在收到善款后,一位記者在微信上向她道了一聲“辛苦”,沒想到“美葉子”回復了一句:“不辛苦!是幸運”。這句無意之間蹦出來的“金句”,讓記者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言為心聲。在潛意識里蹦出來的語言與深思熟慮寫下的信箋相比,它更能代表一個人的源動力與內(nèi)心世界。于是,第二天我們便以“是什么讓‘美葉子’把辛苦當作幸運”為題,給“接力‘蘭小草’善舉構筑‘最美’風景線”專題配發(fā)了一篇評論。
這篇評論和報道經(jīng)新媒體發(fā)布后,后臺留言也證實了我們選取“匿名不匿聲”這個切入點來報道隱善的本質,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讀者在后臺留言,“我們尊重隱善,但我們也想知道為什么善?”“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過癮”“多想聽聽隱善者背后的故事”“這次‘蘭小草’專題報道刷新了隱善報道新高度”。
世界的模樣在變,我們的寫作方式也要跟著變。今天,隱善報道的方式,早已不是一條單行道,而是可以來回的雙行道。在這條循環(huán)往復的慈善道上,隱善者本人也是重要的讀者之一,他們會默默地關注我們的報道。因此,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思維去傾聽隱善者的心聲,無疑會給報道增添新的思路并帶給慈善新的力量。然而在當下,隱善者通常不會發(fā)聲或很少發(fā)聲,這就需要記者去捕捉、去挖掘,甚至是去感悟。
匿名而不匿聲,讓記者探尋美的源頭。如果,哪一天隱善者們愿意發(fā)聲、善于發(fā)聲,那么我們的慈善報道就會更加豐富多彩,對慈善事業(yè)的發(fā)揚光大也將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