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敏 任愛紅 馬秀琴 寧潔 宋燁 李茜 孟麗△
(漢中市中心醫(yī)院,(1.脊柱外科;(2.護理部,陜西 漢中 723000)
頸椎病作為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yōu)榛A的疾病,臨床多選擇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尤其是頸椎前路手術較多見。頸部制動的同時保證頸脊柱中立位在促進頸椎病患者術后快速康復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采取舒適體位是保證頸部制動的關鍵,需及時選擇合適的頸枕。臨床發(fā)現,改良充氣式頸椎枕的效果較好,能夠彌補常規(guī)軟枕的缺陷,進一步提升患者舒適度,加快術后康復速度[1]。但目前相關資料較少,本文就此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脊柱外科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治療的頸椎病行頸椎前路手術的患者485例,隨機分為研究組(n=243)和對照組(n=242)。研究組男131例,女112例,年齡(42.06±2.53)歲,疾病類型:神經根型92例,頸型73例,脊髓型78例;對照組男128例,女114例,年齡(42.81±2.26)歲,疾病類型:神經根型87例,頸型71例,脊髓型84例。納入患者均符合《頸椎病的手術治療及圍手術期管理專家共識》[2]中疾病相關標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要求所有患者手術后6 h維持平臥位,后續(xù)間隔2 h幫助其翻身1次,依次從側臥位、平臥位的順序進行更換,同時按照軸線翻轉法幫助患者翻身,使其頭部、頸部、軀干處于平行線上,另外抬高床頭15°,保證患者呼吸通暢。此外,指導患者正確咳嗽方式,可利用手部保護手術切口,避免牽拉造成疼痛。對照組:手術后6 h,將軟枕墊在患者頭部下端,另外在頸部雙側放置自制的沙袋,以維持患者頸椎平直位。研究組:手術后6 h,選擇改良充氣式頸椎枕制動患者頸部,從而保持頸脊椎中立位。
1.3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各組的傷口拆線、拔管、術后下床時長及日引流量。測評患者舒適程度(BCS),分數越高舒適度越高;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價患者疼痛程度,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強烈;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采用自制的調查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評分,分為十分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十分滿意+一般。
2.1手術恢復情況 兩組日引流量比較無差異(P>0.05),但研究組傷口拆線、拔管、術后下床時長均短于對照組(t=6.537、3.948、14.691,P均<0.05)。見表1。
表1 手術恢復情況的比較
2.2BCS、VAS、GQOLI-74評分的變化 干預前,兩組的BCS、VAS、GQOLI-74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BCS、GQOLI-74高出對照組(t=8.781、43.7471,P均<0.05),VAS評分低于對照組(t=13.411,P<0.05)。見表2。
表2 兩組BCS、VAS、GQOLI-74評分的變化分]
2.3滿意度 研究組十分滿意123例、一般101例、不滿意19例;對照組十分滿意110例、一般98例、不滿意34例。研究組滿意度為92.18%,高于對照組的85.95%(χ2=4.836,P<0.05)。
目前,臨床針對頸椎前路手術后患者,多選擇頸托來保證頸椎生理曲度,但術后患者多采取臥位,而部分頸托的質地與材料較硬,極易導致患者不適。除此之外,醫(yī)院常用的軟枕規(guī)格統(tǒng)一,無法調整高低,從而容易使患者頸椎呈現過伸或者過屈的狀態(tài)[3]。故此,臨床迫切需要更為有效且舒適的頸枕,旨在為促進患者康復上發(fā)揮重要作用。
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日引流量比較無差異,但研究組傷口拆線、拔管、術后下床時長均短于對照組;干預前,各組的BCS、VAS、GQOLI-74評分并無差異,干預后,研究組BCS、GQOLI-74高出對照組,但VAS較對照組更低;研究組滿意度92.18%高出對照組85.95%,說明研究組不僅能夠縮短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使其病情快速穩(wěn)定,同時可降低疼痛,使患者舒適度及生活質量改善,最終提升其滿意度。經分析發(fā)現,改良充氣式頸椎枕能夠妥善固定患者頸部,使其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同時減少其因為翻身而造成的頸部體位不佳的情況,有效避免牽連傷口,使得疼痛降低,加速康復[4-5]。另外,改良充氣式頸椎枕的使用期間,患者通過體位的更換,加上充氣、放氣的動作,增強其握力球鍛煉上肢力量及靈活度,最終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6]。
綜上所述,改良充氣式頸椎枕的效果更為理想,能夠促進患者病情快速康復,同時降低其疼痛,提升患者舒適度與生活質量,且滿意度升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