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雪 田江坤
(西安市長安醫(yī)院藥學部,陜西 西安 710016)
潰瘍性結腸炎(UC)的臨床癥狀為腹瀉、便血、腹痛、里急后重等,臨床治療難度極大。由于臨床對UC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遺傳因素、環(huán)境、免疫等被認為與UC的發(fā)病有關。臨床方案以對癥的抗?jié)冎委煘橹鱗1]。臨床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將UC分為輕度、中度、重度[2]。重度UC發(fā)病緊急,病情變化快,若得不到有效及時的治療可進展為中毒性巨結腸、結直腸癌變、腸出血、腸梗阻等危急并發(fā)癥,危急患者生命安全[3]。本文主要探討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聯(lián)合英夫利昔單抗治療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05例。將其按照入組順序編號隨機分為對照組(n=52)和觀察組(n=53)。對照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41.84±8.24)歲,體質量指數(shù)(23.81±2.35)kg/m2。觀察組中男29例,女24例,年齡(41.76±8.18)歲;體質量指數(shù)(23.79±2.41)kg/m2。納入患者均符合《潰瘍性結腸炎診療指南》[4]中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及病情分級標準中的重度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患者年齡18~65歲;認知功能正常;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已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肝腎功能等嚴重疾病、惡性腫瘤者;入組前2周有藥物治療史者;既往有多種藥物過敏史者,和(或)對本方案所用藥物有禁忌癥或過敏者;妊娠、哺乳其女性;隨訪資料收集不全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入組后,由同一位資深消化內科醫(yī)師對其進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各項檢查結果數(shù)據(jù)及病情綜合判斷,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建立良好的飲食、衛(wèi)生、作息習慣,嚴格遵醫(yī)治療的重要性等。均予以英夫利昔單抗治療:注射用英夫利西單抗(類克)(Centocor B.V.;S20060024;1 000 mg/支),分別于0、2、6、8周注射1次,劑量為3~5 mg/kg ,用藥后根據(jù)患者對藥物的反應,調整劑量或給藥間隔時間。觀察組再予以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培菲康)(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S10950032 ;0.21 g/粒)治療,2粒/次,3次/d,溫水送服。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8周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構成情況;比較兩組腹瀉、便血消失時間及ERS、CRP恢復正常水平時間;完成8周治療后,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并行組間比較。比較兩組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情況。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臨床總有效=顯效率+有效率。采用免疫熒光染色法檢測血清CD3+、CD4+、CD8+、CD4+/CD8+水平。
2.1臨床總有效率 治療1個療程后,兩組顯效、有效、無效的情況分別為,對照組18例、28例、6例;觀察組22例、29例、2例。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6.2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8.46%(Z=4.019,P<0.05)。
2.2T淋巴細胞亞群 治療前,兩組各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CD3+、CD4+、CD4+/CD8+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t=4.035、3.647、3.461,P均<0.05), CD8+較治療前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t=4.016,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的比較
2.3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實驗室指標恢復時間 觀察組腹瀉、便血消失時間及ERS、CRP恢復正常水平時間均短于對照組(t=5.034、6.371、4.973、4.026,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實驗室指標恢復時間比較
2.4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率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發(fā)生腹瀉、嘔吐、惡心、腹痛等藥物不良反應的情況分別為,對照組1例、1例、1例、1例;觀察組1例、1例、1例、1例。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率為9.43%,對照組為7.69%,兩組比較無差異(P<0.05)。
目前臨床治療重度UC以藥物保守治療為主,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抗炎治療時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治療藥物[5]。英夫利昔單抗是人-鼠嵌合性單克隆抗體,其具有較好的抗炎效果,可有效減輕腸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促進腸道粘膜愈合,對于使用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可明顯減少藥物用量或停止使用其他皮質激素類藥物。其通過與TNFα的可溶形式和透膜形式結合,達到抑制TNFα與受體結合,使TNF失活,達到抗炎的效果[6]。近年來,隨著臨床對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機制研究不斷深入,腸道微生物在其發(fā)病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逐漸引起臨床的重視[7]。UC患者腸道內致病菌加重患者炎癥反應,因此,臨床治療中適當引入可調節(jié)腸道菌群的藥物優(yōu)化腸道菌群結構,利于機體營養(yǎng)吸收,提升抗炎效果及機體營養(yǎng)水平被認為跟利于UC患者病情康復。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是臨床較為常用的調節(jié)腸道菌群的生物制劑,其可在腸道內快速繁殖,達到提高腸道內有益菌比例,促進腸道營養(yǎng)物質吸收,抑制炎癥的作用[8]。
本方案采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聯(lián)合英夫利昔單抗治療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結果顯示,相較于單純采用英夫利昔單抗治療,患者在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提升,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縮短及患者綜合臨床療效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且并不增加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率,說明其安全性高,可有效提升臨床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