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妍
高考的評卷標準對“發(fā)展等級”明確提出了四點要求,即“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chuàng)新”。因此,如果能在文章中進行辯證說理,思維提升,起一個高峰,添一個亮點,無疑有助于我們寫出更為深刻豐富的見解、更有文采和更富創(chuàng)新性的文字,從而讓閱卷老師能被我們的嚴謹、深刻所吸引。那么,如何寫好思辨部分呢?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情境補充和排除
概念的存在是有情境范圍的,比如說勇敢,我們經(jīng)常在人生逆境的時候,說人要勇敢,那么人生順利的時候,是不是就不需要勇敢了呢?再比如說包容,包容就是要接納一切嗎?不道德、不合法的行為是不是也要包容呢?所以,我們要對情境進行補充或排除,從概念適用的情境范圍角度,對觀點進行辯證。
(一)補充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的情境
以“家國情懷”為例,怎樣的行為才能體現(xiàn)家國情懷?怎樣的人才算具有家國情懷?很多人也許會說是保家衛(wèi)國,是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以大我為先,是舍小家保大家;是戍邊的戰(zhàn)士,是心憂天下的志士,是勇于犧牲的勇士。這樣回答的話,情境范圍就過窄了。難道,心中有小我,保小家,就一定不算是有家國情懷嗎?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重視親情,也是一種家國情懷。比如,平凡的歲月里,教師教書育人,努力不讓學生誤入歧途,父母養(yǎng)育子女,年輕人贍養(yǎng)老人,老人摔倒了實話實說。每一個人如果都能做好自己,世界也就不需要那么多挺身而出的英雄了。這樣的行為,何嘗不也是一種家國情懷呢?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所以我們在論述家國情懷的時候,要把這種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的情境補充進去。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魯迅棄醫(yī)從文,中途改變志向,難道他不配被稱為“士”嗎?魯迅的棄醫(yī)從文與“弘毅”表面上看似矛盾,但魯迅棄醫(yī)從文是為了療治中國人的靈魂,和他當初立志做一名醫(yī)生,想要療治中國人的身體,本質(zhì)上都是想以自己的力量來改變中國的現(xiàn)狀,兩者是殊途同歸的。所以,變通地尋找一條更好地實現(xiàn)遠大志向的路,也應該在“弘毅”的情境范圍內(nèi)。
(二)排除表象相似本質(zhì)不同的情境
所有號稱愛國的行為都是對的嗎?比如,有的人到外國品牌產(chǎn)品的直播間謾罵主播,這樣的行為算不算是愛國,算不算是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這其實是一種非理性的愛國,是一種對家國情懷的濫用。如果不把它排除出去,家國情懷的情境范圍就過寬了,所以,這種表象相似本質(zhì)不同的情境,我們應該在思辨中進行排除。
再以“士不可以不弘毅”為例,希特勒的志向不可謂不遠大,意志也不可謂不堅毅,難道他也能被稱為士嗎?希特勒的行為與“弘毅”表象上似乎相似,但本質(zhì)其實是不同的,他的理想是基于一種種族優(yōu)越論,他想要主宰地球、稱霸世界,是以屠殺無辜,犧牲世界和平為代價的,所以,這種行為并不是我們要提倡的“弘毅”,他自然也不配被稱為“士”。
我們可以用情境補充或排除的方法填寫表1。
二、程度過頭和不及
事物量的變化有一種規(guī)律,當它們增加或減少到一定程度時,事物就會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這種變化有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事物的量變因素達到或超過了臨界點,引起該事物向新的階段飛躍,促使事物向積極方面轉(zhuǎn)化。比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上升的、發(fā)展的變化,是我們希望達成的。第二種可能是事物的量變因素超越了臨界點,而引起該事物向消極方面轉(zhuǎn)化。比如,過分的堅持就變成了固執(zhí)。這是倒退的、下降的變化,是我們要避免的。第三種可能是事物的量變因素不足以達到質(zhì)變的臨界點,因而不能促成事物向另一個新階段發(fā)生質(zhì)的轉(zhuǎn)變。如不夠自信就容易自卑。這也是我們要排除的。
我們把這三種可能概括為適度、過頭、不及。過頭和不及帶來的結果,不是我們想要的,所以,將這兩種情況排除,也是一種辯證提升。
(一)過頭導致適得其反
事物的量變因素超過了它的臨界點,也就是做得太過會怎樣?例:與人為善,固然是美好的品質(zhì),但是過分的善良就是一種軟弱。過分的善良,容易被別人利用,你的善良,沒有成為幫助別人的手,反而變成了傷害自己的武器。所以,善良該有,但是要有個限度,否則會造成“善良→過頭→沒有成為幫助別人的手,反而變成了傷害自己的武器(消極方向)”的后果。過分的善良,也就是善良的程度超過了臨界點,引起該事物向消極方向轉(zhuǎn)化,造成傷害自己的后果,善良就轉(zhuǎn)化成了軟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善良要適度,不能過頭?!笆坎豢梢圆缓胍恪?,是否意味著志向越遠大,意志越堅定就越好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會有志大才疏的說法了。太過超出自己能力的志向,其實是超過“立志”臨界點的一種好高騖遠。而對于不適合自己的志向,依然堅定地追求,這何嘗不也是超過了“堅定”的臨界點,此時懂得適時地轉(zhuǎn)彎,才可能有更好的結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要一味地以對方的喜好為標準?過分在意他人,有可能會忽視自己?!白砸娬卟幻?,自是者不彰”,是否要一味謙虛內(nèi)斂?過分的謙虛內(nèi)斂,有可能會丟失很多的機會。這些過頭的行為都需排除。
(二)不及造成謬以千里
事物的量變因素不足以達到質(zhì)變的臨界點,也就是做得不夠會怎樣?每個人都自私自利,用惡意揣測他人,世態(tài)炎涼、世風日下,必然不是神州大地應有之景。因此,社會還是應大力弘揚善良待人的美好德行,否則會造成“善良→不及→自私惡意→世態(tài)炎涼、世風日下”的后果。“每個人都自私自利,用惡意揣測他人”說明什么?說明整個社會中善良的實施程度不夠,甚至有些人可能在向著反方向努力,造成世態(tài)炎涼、世風日下的消極結果。這個角度,其實也是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反面論證。
再以“士不可以不弘毅”為例,現(xiàn)實中,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弘毅”呢?當然不是,那些“躺平”“擺爛”的人,那些一身喪氣的人,他們口口聲聲喊著卷不動了,放棄理想,消磨了意志,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給社會帶來一股靡靡之風。所以,我們要不忘弘毅的為士之道。
我們可以從程度過頭或不及的角度填寫表2。
三、條件補充
在思辨分析中,我們還可以對觀點成立需要的一些條件進行補充,因為這些條件,其實是觀點成立的必備條件,有了它們,我們的觀點才能避免被攻擊。例:善良的同時要有戒心、有底線、有分寸,真正的善良要量力而行,不能同情心泛濫。還要有勇氣,懂得如何去拒絕別人,善意中帶點鋒芒,才是善之道。光有善良是不夠的,需要補充“戒心”“底線”“分寸”等相應的條件,善良才能產(chǎn)生相對好的結果。我們說“堅持鑄就成功”,也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方向必須正確。沒有正確的方向,所謂的堅持就可能變成頑固不化。再如“銘記歷史,迎接挑戰(zhàn)”,難道只是銘記歷史就可以了嗎?我們既要深入了解我國發(fā)展的艱難歷程,又要關注祖國當下面臨的國際形勢;既要傳承和發(fā)揚偉大的革命精神,又要腳踏實地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爭取有一技之長。以勇敢無畏、不怕犧牲、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投入學習中,以實際行動去迎接挑戰(zhàn),創(chuàng)造未來。所以,觀點成立是有邏輯前提的,我們找到這個邏輯前提,能讓觀點避免片面,從而達到辯證提升的效果。
我們可以從條件補充的角度填寫表3。
總之,辯證提升至關重要,我們?nèi)绻軌蜻\用以上方法對觀點進行補充,必能使文章異峰突起,擺脫大眾臉,實現(xiàn)嚴謹、深刻。
四、學以致用
以“士不可以不弘毅”為主題,運用辯證提升的方法,寫一篇作文。
下水文:
心存弘毅 任重道遠
曾子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幾千年來,有識之士發(fā)揚弘毅精神,哪怕道阻且長,步履依舊堅定鏗鏘。
也許有人會說,魯迅棄醫(yī)從文,中途改變志向,他似乎沒有做到“弘毅”,難道他不配被稱為士嗎?魯迅當初立志做一名醫(yī)生,想要療治中國人的身體,后來棄醫(yī)從文是為了療治中國人的靈魂。不論做醫(yī)生還是做文人,都是為了實現(xiàn)以自己的力量來改變中國現(xiàn)狀的理想,他改變的只是實現(xiàn)理想的路徑,追逐理想的腳步從未猶疑,當然既弘且毅。
當理想和現(xiàn)實沖突時,我們是像魯迅一樣繼續(xù)尋找弘毅之路,還是放下一切,獨善其身?放下的蘇軾,轉(zhuǎn)身的陶淵明,醉倒的阮籍,他們的選擇自然無可厚非,世界以痛吻我,我便放下弘毅,舔舐傷口,還自己一個自在。但,我更欽佩那些,縱使世間千般不好,卻仍不撞南墻不回頭,既弘且毅,勇承重任的人。
他們的弘毅,他們的承擔,成就了自身的圓滿。
蘇軾一面放下,一面忍不住羨慕周郎,不由得華發(fā)早生。陶淵明三次出仕,一試再試,最終歸隱何嘗不無奈?阮籍醉酒的逃避只是一時,他駕車駛?cè)敫F途,還是忍不住無力痛哭。某個寂靜的深夜,他們直視自己的內(nèi)心,未必一定沒有遺憾??鬃釉诙Y樂崩壞的春秋中踽踽獨行,堅定地推行宏大的仁政理想,被嘲笑像只喪家之犬,在弘毅中成就了人格的圓滿。
他們的弘毅,他們的堅持,推動了時代的發(fā)展。
走過禮樂崩壞的春秋,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寫入法國最早的人權宣言。安史之亂里目光堅毅的杜甫深受政治家推崇,改革家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為變法獻身的譚嗣同之后,中華志士浴血半個世紀,終于迎來人民當家做主的繁華盛世。一代代的弘毅之士,擔重任,行遠方,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前進的腳步。
他們的弘毅,他們的剛強,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都是心懷抱負、心性堅韌的弘毅之士,他們挺立起中國的脊梁,傳承著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有名校畢業(yè)的大學生回國投身農(nóng)村建設,有青絲變白發(fā)的樊錦詩將半生付與敦煌考古研究。中華民族的血脈里流淌著這些弘毅之士剛強的基因,涌動著永恒不滅的民族魂。
弘毅是否意味著志向越宏大,意志越堅決,結果就越好?赫魯曉夫推廣種植玉米,想擺脫蘇聯(lián)農(nóng)業(yè)困局,結果很多地方因氣候條件惡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糧食作物也由于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chǎn)。糧食出現(xiàn)嚴重危機。赫魯曉夫的志向不可謂不遠大,踐行也不可謂不堅毅,然而后果也不可謂不慘痛。弘毅不是好高騖遠,固執(zhí)己見,而是登高望遠,腳踏實地。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我們當心懷遠大夢想,意志堅定,勇?lián)懒x,劍指遠方。如此,才能不負時代,不負祖輩的榮光。
參考文獻:
[1]林金鳳.部編版新教材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思辨性思維培養(yǎng)策略[J].高考,2022(25):31-34.
[2][美]理查德·保羅,琳達·埃爾德.如何進行思辨性寫作(中文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11.
[3]李建生.說理如何更有效:理性思維與議論文寫作研究[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
[4]李欣榮.概念辨析:議論文寫作邏輯的原點[J].中學語文,2017(31):31-33.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第一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