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統(tǒng)
【關鍵詞】語文課程資源;資源開發(fā);閱讀教學
葉圣陶先生指出,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yǎng)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課本。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其他任何教學資源無法替代的。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須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以促進教學為目標,靈活地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開發(fā)多種語文實踐活動,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從語文教學現狀看,過于關注課外資源,忽略課內資源的現象頗為普遍。為此,筆者針對用好、用足、用活教材,實現課程資源的“近距離”開發(fā)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比較異同:課文題目的啟發(fā)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或提示內容,或交代人物,或點明主題,或構成線索……如果能用好題目,發(fā)揮題目的作用,便可為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陶罐和鐵罐》與《鹿角和鹿腿》兩篇課文在題目結構、內容呈現、思想表達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學生學習完《陶罐和鐵罐》后,再讀《鹿角和鹿腿》時,前者便是后者“近距離”的學習資源。教師教學時可以這樣處理:
首先,讓學生比較兩篇課文的題目,發(fā)現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比較得知,兩則寓言都分別寫了兩種事物,一則寫“陶罐”和“鐵罐”,一則寫“鹿角”和“鹿腿”;兩種事物之間用連詞“和”連接,這是它們的相同點。但是,“陶罐”和“鐵罐”是各自獨立的容器,“鹿角”和“鹿腿”是鹿身體的不同部分,這是它們的不同點。接著,引導學生思考《陶罐和鐵罐》用什么方法寫了陶罐和鐵罐的故事,告訴人們什么道理。通過交流點撥,學生就能明白《陶罐和鐵罐》運用對比的方法,告訴人們,人各有長短,不能用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堵菇呛吐雇取返膶W習也可以用同樣的問題提問。
上述過程既是對學生原有學習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新的學習活動的延伸。它幫助學生在熟悉與陌生之間建立聯(lián)系,構建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整合能力,體現了運用已有經驗解決新問題的過程。
二、聚焦重點:文章相關背景的提煉
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會根據教學需要介紹相關的寫作背景。如寫人、敘事類課文,可以介紹故事背景,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感受人物特點。介紹寫作背景時要聚焦重點,根據教學目標來提煉。
例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講述了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被審時、被害后的情形,表現了他忠于革命事業(yè),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精神。有些老師為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特點,讓學生花較長時間閱讀李大釗簡介、作家作品介紹及寫作背景等。但聯(lián)系本課教學重點我們就會發(fā)現,如此拓展并不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革命理想”,以文天祥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予以詮釋,語文要素是“關注外貌、神態(tài)、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本單元的《古詩三首》包括《馬詩》《石灰吟》《竹石》,三首詩都運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品格。《十六年前的回憶》也為讀者呈現了李大釗的品格,那么,《古詩三首》為本課“近距離”開發(fā)提供了可能。
新課導入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朗讀《馬詩》《石灰吟》和《竹石》。接著,讓學生閱讀《十六年前的回憶》,邊讀邊思考:文中的李大釗與三首詩中的詩人相比,有哪些相似的處境或品格特點?并在文中找出表現當時社會背景的句子,體會這些句子對情節(jié)發(fā)展和表現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學生帶著問題再讀,找到以下句子:
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
后來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搜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才過了兩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第二天,父親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廳里去了。
通過對事件的梳理、人物性格的分析,學生得出結論:上述句子交代了事情發(fā)生的背景,也暗示了事情的起因和發(fā)展,從側面襯托了李大釗忠于革命、堅貞不屈。
緊扣教材,深挖細掘,往往能發(fā)現文章的精妙。如此“近距離”的開發(fā)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三、探究聯(lián)系:相近課文主題的互通
在語文教學中,提煉課文主題是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善于發(fā)現課文之間的相關性,借助與課文主題相關的文本,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主題相近甚至相同的課文不少,根據閱讀需要,可以“相近”為紐帶,引導學生分析與探究,促進對主題的理解。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珍珠鳥》和第七單元的《鳥的天堂》都與鳥有關,且主題相近?!墩渲轼B》的主題是“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鳥的天堂》的主題是:人與鳥的和諧為鳥創(chuàng)造了生活的天堂。聯(lián)系課文內容,“境界”和“天堂”都令人向往,再細細品味,可以發(fā)現“信賴”是人與鳥的相互信賴,“和諧”是人與鳥的和諧。再看語文要素:《珍珠鳥》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感情”;《鳥的天堂》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墩渲轼B》一課著眼于情的表達,突出情感真實;《鳥的天堂》一課著眼于趣,關注動靜結合。為此,可用“相近”為跳板引導學生學習。
學習《鳥的天堂》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珍珠鳥》的內容,提問:對鳥來說,你認為什么樣的地方可以稱為“天堂”?為何稱其為“鳥的天堂”?《鳥的天堂》想告訴我們什么?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后對“天堂”有了更深的理解: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因為它高大,枝繁葉茂,是鳥兒生活的好地方;大榕樹上生活著很多的鳥,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那兒真是“鳥的天堂”;那里的農民不許人去捉鳥。人鳥共生,和諧相處,“鳥的天堂”真是名副其實。
以問題為導向,以相近主題文本為閱讀材料,促進學生比較思維的發(fā)展,幫助其理解主題的豐富內涵。在學習過程中,對生成性資源的整合和加工,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也促進了語文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