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明
摘 要 近幾年高考反復強調“教考銜接”,統(tǒng)編版教材價值突出,內容豐富,是語文高三寫作備考的極好資源庫。作為教師,要守正創(chuàng)新,積極研究開發(fā),科學梳理、整合教材資源,并通過改造創(chuàng)新,使之助力高考寫作。筆者研究發(fā)現,通過“梳理主題,涵育人文素養(yǎng);整合課文,豐富素材資源;借鑒文法,促進語言建構;升級創(chuàng)練,提升思維品質”等教學策略,對教材寫作資源加以整固創(chuàng)用,可有效提高高三寫作教學與備考效益。
關鍵詞 教考銜接 教材資源 守正出新 整合創(chuàng)練
審視2022年全國高考寫作試題,我們發(fā)現,它與統(tǒng)編教材中的內容存在著或顯或隱的關聯。
比如全國新高考Ⅰ卷的“本手”一詞,教材中就有“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蓋亦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大學》)等,這些內容與“本手”有關聯;又比如全國新高考Ⅱ卷的“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教材中有必修上冊第二單元袁隆平、張秉貴、鐘揚、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屠呦呦,還有如馬克思、毛澤東等革命家,“他們選擇了自己熱愛的行業(yè),也選擇了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方向,展示出開啟未來的力量?!?/p>
也許有人覺得這里有牽強附會之嫌,但若深入分析高考的考查價值,便不會做如是想。認真比對教材、教學用書、課標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就會發(fā)現,教、學、考在“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上是完全一致的,也是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
但是,教材中的寫作資源散落著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它們不會自動轉變?yōu)楦呖紓淇假Y源。需要我們系統(tǒng)而有序地梳理歸類,整固創(chuàng)用,才能有效發(fā)揮其教學價值。
一、梳理主題,涵育人文素養(yǎng)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把28類(項)“人文主題”作為學習內容,選用文質兼美的經典文本,著眼于“三大文化”“三愛(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注重理想信念、愛國情懷、道德情操、奮斗精神等體現國家民族基本價值觀的培育,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
在高三寫作復習中如何用好教材中的“人文主題”資源,除了對“人文主題”的梳理、提煉、歸類、整合外,筆者帶領團隊,開發(fā)了“讀寫融通微寫作”一文一寫一積累的項目。比如必修(上)第三單元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我們以“堅守本性,自由不羈”為主題,指導學生撰寫讀寫融通文段。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42歲的李白懷揣著早歲“安社稷”“濟蒼生”的青云之志,奉詔入京,欣喜奔赴政治理想,怎知遭遇的卻是官場權貴的排擠、是玄宗視其為“文學侍從”、是三年后便被賜金放還。長安三年如一夢,夢想幻滅后,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放懷言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他在游仙中雕琢人格,與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有異曲同工之妙,所守者是寶貴之本性,所歌者是生命之尊嚴。太白綺麗夢,瀟灑慰平生,我們的人生亦如登山,一路上可能有旖旎風光,也可能有險怪奇絕,縱使歲月驅馳,李白的自由不羈與瀟灑風流總能照耀后人的征途。
進入高三,在推進教學的同時,這樣的讀寫融通寫作,有助于學生理解“人文主題”,并進行寫作實踐,使之成為文創(chuàng)成果。兩天一篇,一篇200字,百篇則有2萬字,師生合力統(tǒng)整兩年或三年的所學所思所得,記錄下成長的思想印跡,以寫促思,實現讀思寫一體化。
在運用中,上策是日積月累,人人參與;中策是自選主題撰寫成文,然后印成學案,彼此分享討論修改;下策是分課撰寫,然后印成學案,彼此分享。
二、整合課文,豐富素材資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許多學生總是為在考場上缺乏素材而苦惱。雖然平時老師推薦不少時文新材,自己也做了一些積累,但書到用時方恨少。同時,也有不少學生,積而不會用,因為他們前期對這些事件或人物缺乏必要的了解與思考。其實,從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極好的寫作素材。這些內容,不僅課上學過,有的還摘錄過、感動過、贊嘆過、質疑過、使用過……一旦喚醒,自然心手相契,浮想聯翩,下筆順暢。
筆者帶領團隊做了“一文一句一人一事典”,即基于一篇詩文,凝練出文中一句或一段,關聯作者一生寫一典型事件,人文事情合一,以此累積關鍵素材。為能更加契合高三備考,這四者之間最好選擇與人文主題相關的內容,力求不重復,提高與學生閱讀思考體驗的適配度,確保不隨意、不分散、不偏離。一文一凝練,由于文體不一,內容各異,要分類進行為宜。比如,史傳、新聞、通訊類等文本,事典可以就文取材,學習與運用定點概括方法。
1.課文事典示例
青年毛澤東在長沙讀書戰(zhàn)斗12年,他和蕭子升、蔡和森等同學組織新民學會,大家經常到長沙近郊的橘子洲等地聚會,評論國事,撰寫慷慨文章,抨擊黑暗制度,宣傳革命真理。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擔任主編和撰稿人,以詩人之筆投向社會人生,匯入學生運動、工農運動大潮之中,并站在潮頭。由此,他從莘莘學子轉變?yōu)樯鐣顒蛹?,擺脫個人奮斗的狹隘圈子,走上為國為民謀求解放之路。(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2.課文警句妙語選輯示例
如《“探界者”鐘揚》一文:
一個基因能夠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能夠造福萬千蒼生。
當一個物種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須迎接惡劣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時候,總是需要一些先鋒者犧牲個體的優(yōu)勢,以換取整個群體乃至物種新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機遇。
任何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xù)下去,而我們采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發(fā)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
高三備考,借助語言文字,尤其是警言妙句,用審美或哲理的方式幫助學生做好這樣的梳理與建構是有意義的,也是必要的,有助于增長學生的見識,充盈素材存量,增進備考信心。
三、借鑒文法,促進語言建構
語文教材是典范而珍貴的語用資源寶庫,課文大多文質兼美,代表同一時期頂級水平,獨具匠心,展現了歷代文人精巧構思與語言妙心,是語用的典范之作,是學生學習與借鑒的范本,具有鮮明的示范與指導作用。
比如必修上冊第六單元韓愈的《師說》是“提出——分析——解決”層進思維與表達的佳作;必修下冊第五單元李斯《諫逐客書》是運用對比思維與層進式表達的佳作,全文圍繞“過”字,反復闡明逐客之過,理足辭雄,令人信服;必修下冊第八單元《六國論》是總分層進式佳作,論點鮮明,思路清晰,結構嚴整;而《答司馬諫議書》更是難得的破立結合層層推進名文,立論和批駁結合,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是駁論型政論文的典范之作。選必中冊第三單元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是由表及里層進思維與表達的范例,通過論述后唐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盛衰之理”多由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還有諸如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魯迅《拿來主義》、張岱年《修辭立其誠》等,都是現代文中論述性文章的典范之作,又諸多可資借鑒之處。
四、升級創(chuàng)練,提升思維品質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課標指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要通過語言運用,獲得思維的發(fā)展,促進品質的提升。在語文課程里,語言運用與思維活動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我們要在日常教學中借助語言運用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統(tǒng)編教材在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層面做了很多的努力與改進,比如教材把“思辨閱讀與寫作”作為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理性思維、思辨能力,要求學生表達“講究邏輯”,能理性、有條理地表達論證辯駁。又比如選擇性必修中第一單元,要求學生通過研讀經典理論文章,獲得思想啟迪,提升思維品質。寫作上,要求學生能夠“深化理性思考”,力求透過表象探究事實真相,推導事物發(fā)展趨勢,敢于質疑,勇于追問,對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斷等等。此外,還有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古人言論的評說與辨析,諸如此類,都是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所思所想、能思能想、應思應想”的。
近幾年,高考命題聚焦關鍵能力考查,加強試題情境化設計,加大學以致用和活學活用的結合力度,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實現從“解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高考命題越來越重視突出思維品質,注重考查思維過程,提高人才選拔質量。所以,我們在高三寫作備考中要高度重視寫作思維的訓練,其中尤以邏輯思維、辯證思維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最。比如作為學習任務群重要組成部分,“思辨閱讀與寫作”是高中學生學習的重點與難點,涉及理性思維、思辨能力,表達還要“講究邏輯”,力求能理性、有條理地表達論證辯駁。而對中學生而言,有邏輯、能理性、有條理地表達,是需要經過長時間、有計劃、有針對地訓練才有望達成。
我們團隊曾依托教材,以相關任務群的主題與寫作任務為依據,對其加以研究整合升級,指導學生思考實踐,在改造教材相關內容與形式的語用活動中培養(yǎng)理性思考與表達能力。
1.對“人文主題”加以創(chuàng)新升級
比如必修上的8大人文主題分別是:
青春激揚/勞動光榮/生命的詩意/我們的家園/鄉(xiāng)土的中國/學習之道/自然情懷/語言家園
可以采用“順向關聯”的思維使之成為二元互補的雙主題:
青春·奮斗/勞動·創(chuàng)造/生命·詩意/參與·美好/鄉(xiāng)土·傳承/學習·完善/自然·心靈/語言與文化
可以采用“反向關聯”的思維使之成為二元對立統(tǒng)一的雙主題:
奮斗青春·躺平青春/勞動奉獻·享受/人生多舛·生命詩意/家園·建設/鄉(xiāng)土·傳承/學習·完善/自然·心靈慰藉
可以采用“多元關聯”的思維使之成為多主題:
青春·奮斗·價值/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命·困境·詩意/家園·參與·美好/鄉(xiāng)土·當下·傳承/學習·難題·完善/自然·心靈·和諧/語言·文化·自信
可以跨單元或任務群組合,組成綜合性主題:
青春激揚+學習之道/勞動光榮+我們的家園/生命的詩意+自然情懷/鄉(xiāng)土的中國+語言家園/青春激揚+我們的家園/生命的詩意+語言家園/勞動光榮+自然情懷/鄉(xiāng)土的中國+學習之道……
2.對“寫作任務”進行改造升級。
比如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研習任務第四題:
本單元課文中有不少經典語句,雖然產生于兩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有些語句在新的時代下又可以辯證思考,從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闡釋。從下列語句中任選其一,也可以從本單元課文中另選一句,準確理解其思想內容,自選角度,自定立意,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闡述你的認識和思考,題目自擬。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本單元屬于“中華傳統(tǒng)經典文化”學習任務群,人文主題是“百家爭鳴”。本題著眼于古為今用,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繼承、創(chuàng)新性轉化古人的思想財富。鼓勵學生選取正面典型闡述圣賢經傳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對社會問題有所關照與反思,是一項與學習任務群及單元主題契合度極高的好任務。
但從高三備考的角度,又有明顯的硬傷:其一是所選語句都源于課文,其二是在“百家”層面,有欠缺,比如少了法家的語句,其三,寫作要求思維單一,缺乏具體情境與關聯思維要求。
我們可以對其加以升級改造。示例如下
請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墨子)
(4)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韓非子)
中華經典語句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當下,我們正在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請圍繞“中華文化與時代發(fā)展”寫一篇文章,在學習分享會上發(fā)言,體現你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準確理解語句內涵,自選角度,自定立意,題目自擬,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四新”背景下,高三備考迎來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我們要改變對教材所學的漠視與隨意刪減,破除對往年高考試題的膜拜與盲從,深入研究課標,依標施教,應教盡教,深入研究高考評價體系,教考銜接,引導學生回歸正途,把所學所思所言融會貫通,主動思考,靈活運用,真誠寫作,才可能順利應對以素養(yǎng)為導向、五育并舉的新高考,實現備考由“解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而我們的寫作教學也要循道求索,教考銜接,守正創(chuàng)新,才能確保在備考路上行穩(wěn)致遠。
[本文系福建省普教教育教學研究室課題“基于統(tǒng)編教材的高中語文讀寫融通寫作教學研究”(課題編號:MJYKT2021-117)的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福州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