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晴晴
【摘要】學習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可以弘揚革命精神,傳承革命文化,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教育,把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資料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觀照單元語文要素,注重語文要素在課堂的落實,凸顯出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語用價值,并且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滲透,以深化學生情感認知,更好地傳承革命文化,達成以情育人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部編教材;小學語文;革命題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版)》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在各個年段中都編排了不少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是對學生進行弘揚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那么如何在小語課堂教學中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讓學生把革命精神更好地傳承與發(fā)揚下去呢?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教學。
一、借助資料,豐盈學生認知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資料展開教學,以豐盈學生認知,消除學生畏難情緒,讓學生對課文的感受更加深刻。
1.課前自主查找
部編教材中對學生獨立查找資料的能力非常重視,并以語文要素的形式對學生的閱讀學習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課前,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收集資料的學習任務,以為精讀課文奠定基礎。如教學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課時,課前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查找梅蘭芳的個人資料,查找跟京劇“生旦凈末丑”等方面的資料,讓學生通過圖片資料等了解京劇中各種角色的裝扮情況,知道梅蘭芳在戲臺上唱花旦,扮演的是女性角色。然后再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梅蘭芳蓄須與演戲之間的關系,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奠定基礎。在低段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相關背景資料的適當補充,在中高年級段,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獨立查找資料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主動查閱資料的好習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課中精準呈現(xiàn)
借助資料輔助教學可以起到優(yōu)化閱讀教學的目的。但資料在課堂中的呈現(xiàn)并不是隨意而為的,只有及時精準的呈現(xiàn),才能凸顯出資料的價值,因而教師要依據(jù)教學需要在課中精準呈現(xiàn),可以凸顯出資料的助學價值。如教學六年級上冊《七律·長征》一課時,許多學生對詩中提到的“走泥丸”“大渡橋”等感受不深,很難感受到詩中所表現(xiàn)出的紅軍精神。為此,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向學生補充紅軍“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視頻資料,讓學生借助視頻資料來感受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這樣借助資料引領學生學習課文,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學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時,許多學生對李大釗在局勢十分危險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在北京工作感到無法理解,還有他在獄中不管經受了怎樣的折磨都不泄露黨的機密,李大釗為什么會這樣做?是什么信念在支持著他?教學時,教師可以適時向學生補充一些李大釗的生平資料,以及他在革命期間貢獻的資料,這樣借助資料輔助教學,可以讓學生對李大釗忠于革命事業(yè)的堅定信念感受更加深刻,幫助學生真正走進人物內心,對其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與感受。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學資料的呈現(xiàn)要適時,要使學生在資料的助力作用下,“跳一跳摘到桃子”,獲得對課文的深刻解讀。
3.課后適當延伸
在革命題材類課文教學中,當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大致的感知之后,教師依據(jù)課文內容適當進行一些拓展活動,可以延伸文本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如教學四年級上冊《延安,我把你追尋》一課,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補充一些關于“南泥灣開荒”“楊家?guī)X講話”的學習資料,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學完課文以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補充一些時下延安的一些圖片資料,讓學生欣賞延安如今的美麗風光,可以讓學生對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感受更加深刻。又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以后,教師可以把這五位壯士跳崖以后的相關資料呈現(xiàn)給學生,告訴學生這五位壯士中的馬寶玉、胡德林和胡福才是當場犧牲,班長葛振林和戰(zhàn)士宋學義被崖旁樹枝勾住,受重傷,被人救下以及這兩位幸存者屬于哪個地方的人等,可以使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英雄就在自己身邊,樹立自己要向英雄學習的決心,凸顯出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教學價值。
二、關注語文要素,凸顯語用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課文內容,還要關注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從語用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的結合點,引領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可以落實雙線目標,實現(xiàn)“文道統(tǒng)一”。
1.關注人物心理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學時,教師結合課文中對人物的描寫,引導學生對人物心理進行補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特點。以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內心。”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時,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畫出這些詞句,并找準文本語言與落實語文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點,引導學生進行語用訓練。如在毛主席的回憶中,“這次怎么會……”這句話中有個省略號,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省略號的內容進行補白,讓學生想一想自己從毛主席對毛岸英的回憶中感受到了毛主席怎樣的內心活動,有學生寫到“毛主席說難道我錯了嗎?是不是不應該讓你上前線?你會恨我嗎……可是你也是祖國的兒子啊,在祖國需要時挺身而出是每一個兒子應盡的義務啊!”又如,課文結尾處“下面是被打濕的枕巾”這句話,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借助這句話展開想象,想象晚上毛主席想到了自己的兒子,他是怎樣的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是怎樣控制不住自己失聲痛哭等等。這篇課文中像這樣的語言還有許多,關鍵在于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去挖掘、去發(fā)現(xiàn),借助這些語言點引領學生展開想象訓練,對文本內容進行補白,可以帶領學生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緊扣本單元語文要素,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內心,可以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朗讀感悟體會
落實語文要素是途徑是多樣的。朗讀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文本情感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式。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指導,引導學生以讀入境,在讀中感悟到文本蘊含的情感。如在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課中,該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從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中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品質。”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品質呢?僅靠教師的說教是不行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通過閱讀從課文中找出最能打動自己的部分,然后再進行有感情朗讀訓練。通過有感情朗讀,學生可以感受到黃繼光完成任務的堅定信念,可以真切感受到黃繼光每前進一步的艱難、黃繼光的英勇獻身精神等等,可這一切,僅靠教師的講解灌輸?shù)葘W生是很難感受到的,只有在有感情朗讀中學生的感受體驗才會更加深刻。又如在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為了讓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點面結合描寫場面的,教師可以聚焦課文第二自然段,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在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作者是怎樣把五位壯士與敵人斗爭的過程描寫的精彩生動形象的。另外課文結尾處寫到狼牙山上響起來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聲,這些口號聲令人精神振奮,激情滿滿,受到深深的震撼。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的形式來引領學生體會文本蘊含的情感,這樣引導學生閱讀學習,可以使學生受到革命精神深深的感染與熏陶,傳承革命精神文化。朗讀是感悟文本情感的有效方式,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指導,以使學生在朗讀中更好地感受革命精神文化。
3.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是中高年級教學的重點。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痹诒締卧n文教學中,教師就要以語文要素為依托,引導學生進行概括訓練,以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如在學習《梅蘭芳蓄須》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默讀課文,依托語文要素,說說課文主要人物是誰?圍繞主要人物寫了哪些事情?最后再讓學生運用“人物+事件”的形式把課文內容說一說,借助教師的提示,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給課文劃分層次,并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課文內容,如“避港拒演、蓄須明志、賣房度日、自傷身體”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又如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也是對學生進行概括能力培養(yǎng)的一種形式,在《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依托單元語文要素和課后練習,先給課文擬定出合適的小標題,再借助小標題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樣引導學生閱讀學習,可以使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
三、注重情感滲透,促進學生成長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要依托文本對學生進行革命情感的滲透,以情育人,把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在改編中走進人物內心
把課文改寫成劇本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關鍵的語言點引領學生展開想象,對文本內容進行適當改編,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感受人物內心。如教學六四年級上冊《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一課時,教師對學生說:“假如你是一位導演,如果讓你把這篇課文拍成電視劇,你會選擇哪些內容,為什么?”有學生說:“我會把拍攝的重點放在雨來的游泳本領高和他與鬼子做斗爭這兩方面,因為雨來的順利逃生與他的游泳本領高有很大的關系,把雨來與鬼子做斗爭這部分內容重點拍攝可以讓人們感受到雨來的美好品質?!比缓蠼處熢僖龑W生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改編,把它改寫成劇本的形式,在學生進行劇本改編的時候,教師讓學生把雨來在與鬼子作斗爭時,面對鬼子的威逼利誘毫不動心等當時的內心想法寫清楚,這樣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改編,可以讓學生真正走進雨來內心,感受到雨來面對鬼子的盤問能夠機智地作答,能夠果斷拒絕鬼子的哄騙和利誘,以及面對鬼子的威脅毫不屈服等美好品質。
2.在聯(lián)系自身中感同身受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教學中,為了深化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事例聯(lián)系自身展開思考:假如這件事發(fā)生在你身上,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從而使學生在聯(lián)系自身中真正獲得對文本的體驗與感受,走向文本的深處。如教學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一課時,在學習課文第四部分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思考:“如果是你,遇到鬼子的威逼利誘,你會怎樣做?”這樣的話題可以引起學生真切地體驗感受,真正感受到雨來是當之無愧的“小英雄”!又如教學五年級下冊《軍神》一課時,課文主要通過劉伯承做眼部手術不打麻醉藥這件事來贊揚他鋼鐵般的革命意志。要想讓學生對劉伯承的做法有深刻的感受與體會,與文本產生共情體驗,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思考:“在平時的生活中,有個頭疼腦熱,或者不小心摔倒以后把腿部磕破了點皮……”的時候,你當時是什么反應?有學生說自己嚇得哇哇大哭,有學生說自己受不了一點痛等等,然后教師再啟發(fā)學生思考:“不打麻醉藥做眼部手術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劉伯承為什么要這樣做?難道他不怕疼嗎?”這樣引領學生感受體驗,學生的感受更加深刻。對學生來說,他們雖然沒有做眼部手術不打麻醉藥的經歷,但是卻具有在生活中受傷的經歷,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和劉伯承的處理方式并進行對比,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劉伯承的敬佩之情,讓軍神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顯得更加立體鮮活。
3.在換景移情中引起共鳴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換景移情等方式來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真正感受到主人公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從中受到深深的情感教育與熏陶。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豐碑》時,一課中的軍需處長,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英雄人物,教師相繼向學生出示一些紅軍長征途中不知名英雄人物的圖片讓學生觀看,并對學生說正是因為他們的不計個人得失,勇于犧牲,勇于奉獻,為了革命的勝利愿意奉獻出自己的一切,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讓我們向他們致敬?。ㄈ嗤瑢W起立敬禮)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教師依據(jù)學生所學課文特點,及時向學生呈現(xiàn)一些資料,引導學生連接古今,感受革命歲月中英雄人物的故事,可以引起學生共鳴,深化學生閱讀感受,達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依據(jù)文本內容特點,通過補充資料,引導學生學習表達以及深化學生對文本情感領悟等方式真正走進文本,讓學生從中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何奕寧,吳春彥.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探索與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2022(09).
[2]付步雄.立足價值本位 落實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教學探索[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2(07).
[3]連忠友.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閱讀教學策略—以《狼牙山五壯士》為例[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2(12).
[4]郭樂靜.統(tǒng)編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教學的現(xiàn)實困境與路徑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