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篇是英語閱讀的重要素材,語篇分析是提升英語閱讀水平的重要方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宏觀上把握語篇結(jié)構(gòu);從微觀上運用語法手段、詞匯銜接及邏輯聯(lián)系語等,對語篇中各要素之間的銜接及連貫進行分析,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本文用生動鮮活的教學案例詳細闡釋了如何將語篇分析應用于科普類閱讀教學,以期為該類語篇教學提供參考模式。
關鍵詞:語篇分析;科普類語篇;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顏小麗,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一、引言
語篇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關鍵手段。一般來說,語篇是指由一系列連續(xù)性句子構(gòu)成、形式上銜接、意義上連貫的語言整體。語篇分析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整體理解語篇的內(nèi)容,分析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方式、邏輯思維的連貫方式等,當然也要分析語言形式方面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語篇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語篇是語言教學的重要載體。不同的語篇有不同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語言特色,因此在進行語篇教學時教師要牢牢把握目標語篇的特征,有針對性地設計符合該特征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篇的表層和深層含義,培養(yǎng)思維品質(zhì),形成學科素養(yǎng)。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包含內(nèi)容豐富多樣的語篇,其中科普類語篇也占有一席之地??破疹愓Z篇普及科學知識,它常常要求語言通俗易懂、準確恰當;語篇結(jié)構(gòu)清晰,使讀者能夠快速抓住文章脈絡;主題充滿趣味,激發(fā)讀者對科學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讀者的科學素養(yǎng)。
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5 Reading板塊是一個關于大熊貓的科普類語篇,它介紹了大熊貓“希望”的生長過程、目前面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從語篇結(jié)構(gòu)、語言、主題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度思考、挖掘和解讀。
二、語篇分析在科普類語篇教學中的應用
(一)厘清語篇結(jié)構(gòu),構(gòu)建科普類語篇的脈絡框架
文本結(jié)構(gòu)是串聯(lián)語篇內(nèi)容的“骨架”。教師可以通過尋找中心句、提煉中心思想等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語篇內(nèi)部的層次結(jié)構(gòu),厘清語篇脈絡,把握語篇的寫作思路。
在根據(jù)圖片和欄目名稱對語篇內(nèi)容進行預測后,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這是一篇介紹大熊貓的文章。教師拋出問題“What did Xi Wang look like as it grew? ”,此時教師在黑板上呈現(xiàn)一根時間軸,依據(jù)第二、三段出現(xiàn)的時間節(jié)點1day、4 months、6 months、8 months和20 months,分別給出了大熊貓的圖片及體重。學生很容易回答“She looked bigger and bigger, heavier and heavier. ”。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掌握了Xi Wang在不同時期的外貌特征(looks)。接著,教師展示一張表格,要求學生填寫 “What she could do in different periods?”,學生根據(jù)第二段和第三段,可以回答“She drank her mother's milk at the very beginning. She started to go outside at 4 months old. She began to eat bamboo at 6 months old. She learned to look after herself at 20 months old. ”,學生掌握了Xi Wang在不同時期的能力(abilities)。據(jù)此,教師提問“What are paragraph 2 &3 about? Can you use one word to conclude?”,學生回答“Growth.”。再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朗讀第四段和第五段,并分別找出它們的主旨句。學生答“Sadly, giant pandas face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wild. We should take action right away.”。據(jù)此,教師請學生概括大意,學生答“Problems and actions.”。接著,學生自主概括語篇結(jié)構(gòu)如下“Para 1 Introduction;Paras 2-3 Growth (looks and abilities);Paras 4-5 Problems and actions;Para 6 Conclusion.”。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通過啟發(fā)式提問,借助圖片、時間軸等工具直觀地引導學生梳理了篇章的各部分內(nèi)容,使學生掌握了文本大意。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通過閱讀中心詞句分析、歸納出篇章結(jié)構(gòu),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篇章的寫作脈絡,為接下來更好地理解篇章的語言和主題思想做好了鋪墊。
因此在語篇教學中,教師心中要有大局觀,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也就是說,當學生在談及這個語篇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應是這個語篇的整體結(jié)構(gòu)。只有把握了語篇的整體結(jié)構(gòu),學生才能在“骨架”上不斷地增添語言、主題,整個語篇才會變得血肉豐滿。當前在語篇教學中存在著這樣的誤區(qū):教師不進行相關的結(jié)構(gòu)分析,或者只對文本的結(jié)構(gòu)簡單地一筆帶過;教師關注的更多的是語篇中出現(xiàn)的單詞、短語、句式與語法。長此以往,學生也就失去了語篇結(jié)構(gòu)意識,在閱讀和寫作中不能從宏觀上把握語篇。其實只有基于整體架構(gòu)語篇,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結(jié)構(gòu)之下的這些詞法。
(二)品讀語篇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基于語言來理解語篇表層意思;其次,要通過語言去建立語言與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最后,要超越語言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設計對作者用詞的品讀與鑒賞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分析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圖,提高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培養(yǎng)他們精確表達的能力。就當前的初中語篇教學而言,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比較薄弱。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開展的閱讀活動比較少,沒有足夠的積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教師不重視語言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在平常的詞匯教學中,教師進行得最多的就是單詞的記憶、背誦與默寫。當然教學中,教師也會開展一些詞語辨析,但辨析的往往不是這個詞語用得有多精妙,而是將幾個易混淆的詞語放在一起讓學生辨析具體的含義,比如將put away、put on、put up等放在一起以讓學生辨別。這樣淺顯的純意義辨析對于學生精確表達思想情感的能力的培養(yǎng)用處不大。其實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詞語鑒賞,讓他們發(fā)現(xiàn)語言的美,發(fā)現(xiàn)語篇中隱藏的精彩。
仍以這一文本為例,教師在分析第四段時將重點放在語言賞析上,要求學生朗讀并思考“How does the writer feel about the problems? ”,學生答“Worried and sad. ”,教師接著追問“How do you know the writer's feelings? ”,學生開始尋找段落中的關鍵詞和短語,包括“sadly、serious、very difficult、mainly、very young、also、however and smaller and smaller.”,從這些表達中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強烈的情感。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用擔憂和難過的情緒朗讀這個段落。顯然地,教師在語篇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具體的情感體驗去感知相關的詞語。也就是說,語篇中出現(xiàn)的詞語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情感。除了第四段集中表達了作者的情感之外,其他段落也有一些難以注意的詞匯表達了作者的特定情感。例如,第一段中,作者在描述第一次見到大熊貓“希望”場景時有這樣一句話“I first saw the baby panda when she was only ten days old.”,教師問“Why does the writer use the pronoun ‘she instead of ‘it to refer to Xi Wang? ”。學生經(jīng)過討論后得出結(jié)論“The writer uses ‘she to express her love for Xi Wang.”,可見,作者的情感傾向是語篇分析的重要內(nèi)容和視角。除了關注語言所表達的作者情感之外,教師還應關注語言上的銜接關系,從而為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詞匯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在賞析最后一段的兩句話“There are only about 1600 pandas. If we do nothing, soon there may be none left.”時,教師提問“What does ‘none mean? How do you know that? ”,學生根據(jù)only、nothing得出答案:沒有。這樣,學生根據(jù)語境猜測詞義的能力得到鍛煉。
語篇是由語言構(gòu)成的,學生品讀語言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他們理解語篇的過程。對于科普類閱讀而言,教師尤其要重視語言的鑒賞。因為在大多數(shù)科普類語篇中,作者總是將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觀點,隱藏在相對客觀的描寫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品讀這些語言,才能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語言能力是重要的學科素養(yǎng),語言能力提升了,他們的思維品質(zhì)、學習能力、文化品格等也能獲得發(fā)展。
(三)挖掘語篇主題,尋找科普類語篇的育人價值
主題意義探究是語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但是當前就主題意義探究而言,在以下三個方面存在著問題:首先,教師將主題直接告知學生,缺少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閱讀變成以教師為主體的直接灌輸;其次,教師沒有將主題探究放在整個單元的視角中進行,也就是說,學生獲得的信息是零散的,沒有形成對單元的整體的認識;最后,教師沒有將主題意義的探究與具體的育人目標聯(lián)系起來。其實大多數(shù)單元的主題具備很好的育人價值,教師要充分利用,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也就是說,挖掘主題中的育人因子,能很好地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參與社會。因此教師應將本語篇主題與單元話題及本模塊主題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這一單元主題為“Wild animals”,本模塊主題為“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旨在呼吁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保護野生動物和大自然。經(jīng)過語篇分析,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大熊貓的危險處境,了解了如何幫助大熊貓,以及若我們不提供幫助,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學生意識到:我們要行動起來保護大熊貓。為了強化這種意識,教師設置了小組合作制作保護大熊貓的愛心提示卡的活動“Good news! Two giant pandas live in Nantong Wild Animal Park. They are called Starshine and Starry. Many people come to watch them. But some of them treat them badly.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them and remind people to be civilized tourists. ”。在制作卡片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再次回顧并運用有關大熊貓的外貌、技能、食物的表達,而且切身體會到大熊貓的處境,保護大熊貓的意識得以有效強化。這樣,在從知識理解到生活運用的遷移過程中,學生自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制作卡片的過程中,學生對主題的認識更強烈了,之前他們可能認為保護大熊貓對他們來說比較遙遠,但是他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大熊貓就在他們的身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在思想上發(fā)生了改變,他們更能理解語篇中涉及的“自然與環(huán)境”的主題,在呼吁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一個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中學生。由于本單元后面的板塊Integrated skills和Task部分涉及“Helping wild animals”和“A report on an animal in danger”這樣的內(nèi)容,因此在Reading板塊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huán)境、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理念,也就為本單元接下來的學習打好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總之,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基于主題的實踐活動,一方面是讓學生鞏固語篇中獲得的認知,讓他們將學到的東西進行實際運用;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主題探究的過程中,對于語篇的主題形成更直觀的體驗。在語篇教學中,教師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盡可能地參與到各項活動中,讓他們在耳濡、目染、手動、心想中獲得能力的提升與思想的轉(zhuǎn)變。
三、結(jié)語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要讓他們愛上閱讀。與科普類閱讀相比,大多學生更容易理解敘事類、情感類的文章。因此教師要強化科普類閱讀,要在科普類閱讀教學實踐中,根據(jù)不同語篇的內(nèi)容、文體特征和主題開展適合、貼切的語篇分析,設計不同的課堂活動。只有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內(nèi)化語篇的結(jié)構(gòu)、語言、主題知識,而且能夠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一言以蔽之,教師要優(yōu)化科普類語篇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進而促進他們?nèi)姘l(fā)展。
參考文獻:
[1]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李福慶.高中英語語篇教學中的常見問題與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9):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