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欣波
300多年前,“清朝第一詞人”納蘭性德在“桑榆墅”美景中,留下了清新雋永的篇章。這個地方大致在如今北京市海淀區(qū)的雙榆樹附近,而北京一零一中雙榆樹校區(qū)就坐落于此。學校珍視人文底蘊的豐厚饋贈,經由傳承、傳播納蘭文化,肩負起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責任,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蘭文化”的豐富意蘊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的發(fā)展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的國際一流基礎教育名?!?。在這樣的導向下,雙榆樹校區(qū)力圖建精致之校、培有智之師、育成器之才。學校以“蘭文化”為特色,構建一體兩翼發(fā)展模式,即在抓實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發(fā)展人文和科技特色,分別創(chuàng)建了納蘭書院和格物書院,以培養(yǎng)人文奠基、科技見長的學生。雙榆樹校區(qū)期望通過全國首座納蘭書院,以及格物書院,擦亮基礎教育領域中的“蘭文化”名片。
“蘭”取自納蘭性德,其內涵為納蘭文化、納蘭研習,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所謂納蘭,意達于致遠。納蘭書院中以蘭章辭藻為媒,指向至真至善,以人文奠基,實現立德樹人。“蘭”通“藍”,可寓意湖海之藍、天空之藍,代表科技夢想的藍圖。格物書院意在追求藍色夢想,引導學生探索世界,實現科技引領,人才強國。
文化潤澤心靈,實現多元育人
環(huán)境育人。納蘭性德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其居所亦自然雅致。學校納蘭書院重視環(huán)境塑造,以納蘭性德的詩詞為線索,種植夜合樹、梨樹、海棠等植物,建設初見園、納蘭廊、納蘭茶室等場所,并于每處景觀前設立一塊詩詞碑。小而精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有利于師生融情于景,生發(fā)理解納蘭情懷、講好納蘭故事的意愿,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課程育人。納蘭書院構建了獨具特色的書院課程體系,將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課程有機融合。包括國學課程“納蘭四季詞韻”,藝術課程“納蘭篆刻拓本印章”,史地課程“納蘭足跡探索”等。這一系列納蘭文化課程,不僅服務于雙榆樹校區(qū),也豐富了其他校區(qū)課程。格物書院以中國科學院、一零一中教育集團科技資源為依托,聚焦課堂教學引導、課外活動啟迪、競賽課程激勵、社會實踐培育“四位一體”的科教課程體系,根據普及型、特色型、精品型、高端型進階式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科技教育。此外,圍繞“藍”的關鍵詞,引領學生探索科技奧妙,如航模社團翱翔湛“藍”海面,信息技術社團探索“藍”色桌面等。
活動育人。話劇表演是雙榆樹校區(qū)的特色活動之一,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們演繹了諸多納蘭性德的經典作品。學校編排了大型音樂情景劇《初見納蘭》,由雙榆樹納蘭劇社團學生演繹納蘭性德的一生。劇本由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排練與演出中師生傾情付出。作為素質教育的典型案例,學生們的表演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一度引起熱議。后來,《初見納蘭》被列為雙榆樹校區(qū)新生入學教育重要內容,在入學時新生可與家長一同觀看。話劇表演的演出服、道具等也成為傳遞文化的有效載體。
同時,學科教學組凝心聚力,組織特色活動。如由語文學科教師牽頭舉辦的“納蘭詩會”已連續(xù)開展四屆,九歌府朗誦詩社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們在納蘭性德寫就千古名篇的地方,或寫下自己的篇章,或吟誦有所感觸的作品,走進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殿堂。又如美術組開展的“納蘭文化校園文創(chuàng)設計大賽”,讓學生以書畫、書法或其他各種形式表達納蘭性德詩詞中的意象,不拘一格的作品呈現了他們對詩詞的理解,學生讀納蘭、研納蘭,直至懂納蘭、賞納蘭,“蘭文化”真正融入他們的思想。
三百余載,“蘭文化”經時間檢驗而未失光華。納蘭書院及格物書院中涌出的涓涓細流潛移默化地滋養(yǎng)著雙榆樹校區(qū)學子,豐富著他們的思想和心靈,為學生的幸福人生鋪就明亮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