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高校校史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存在諸多契合點,將校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是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以高校校史為切入點,分析校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的意義、校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的困境,進而探究校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的實踐路徑,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先后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多次指出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原理》)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干課程之一,因其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高度的思辨性和嚴肅的政治性,顯得晦澀難懂。而高校校史,真實地記錄了高校的發(fā)展軌跡,蘊含獨特而豐富的思政育人資源,是“最好的教科書”。將校史中的一些契合因素融入《原理》的教學實踐中有助于將抽象的知識鮮活化、晦澀的理論生動化,是推動《原理》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
校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盵1]高校校史,以歷史的方式展現(xiàn)了一所學校蘊含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積極探索校史與《原理》課程教學的深度契合點,對于推動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豐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素材
因《原理》具有較強的學理性和抽象性,所以大學生容易對《原理》課程的內容產(chǎn)生隔膜感。通過豐富多樣且通俗易懂的教學素材來輔助《原理》課程的教學,則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感悟。高校校史記錄了學校文化、學校精神、學校傳統(tǒng)的形成過程,通過提煉其精神特質,挖掘其與《原理》的特定章節(jié)之間存在客觀聯(lián)系,可以為《原理》教學提供高度切合且形式多樣的教學素材。高校在發(fā)展過程中建立的教學樓群、校史館,獲得獎項、獎杯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類型的校史文化載體,蘊含著深厚的精神內核,能夠為《原理》教學提供生動形象的實物性教學資源。高校在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以?;铡⑿8?、校訓、校風、辦學理念等,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將其作為夯實《原理》教學內容的精神性教學素材。高校制定的具有一定硬性約束力的校史制度,如高校的校紀、校規(guī)等,它們具有一定的教育激勵、信念導向、情感激發(fā)的教育功能,也可以將其作為制度類型的教學素材使用。
(二)有助于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的親和力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重要命題。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又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2]提升親和力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重要任務。校史是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歷史,學生對校史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和直接的參與感,將其融入《原理》教學實踐,是提升《原理》教學親和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徑。在《原理》的授課過程中,依據(jù)課程內容,穿插具體生動、親切感人的校史故事,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拉近師生距離;以學生身邊耳熟能詳?shù)娜嘶蚴伦鳛榻虒W案例,有助于避免《原理》教學成為直接性的灌輸式教學,提高課堂的活躍性;融入優(yōu)秀師生校友的光榮事跡,有助于學生從中感悟學校之風骨、青年之擔當。
(三)有助于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睂⑿J啡谌搿对怼方虒W實踐,能夠有效貫徹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校史是近代中華民族發(fā)展史的縮影,“蘊含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基因,而且校史文化深刻的辦學精神和豐富的思想內涵反映了中華民族艱苦奮斗、銳意進取、不怕犧牲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質和思想作風?!盵3]將其融入《原理》教學實踐,不僅有助于學生感悟革命先輩的光輝事跡,激發(fā)學生以先賢智者為榜樣,而且有助于學生了解校史與黨史、民族史、國史的內在聯(lián)系,能夠將學生濃厚的愛校情懷進一步升華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使學生自覺樹立報國志向。此外,將高校在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校紀校規(guī)等教學素材融入《原理》教學實踐,有助于規(guī)范學生言行、激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將高校在科研領域、教學領域、管理領域做出的重大貢獻融入《原理》教學實踐,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豪感與使命感,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意識,自覺擔當強國使命。
校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的困境
校史資源嵌入《原理》教學實踐,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理論認同、思想認同。但將校史融入《原理》教學實踐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建設嘗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困境。
(一)大學生對校史的認知層次較為淺薄
當代大學生雖然普遍認同將校史融入《原理》教學活動中,有助于調動其學習《原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大學生們存在對校史認知層次淺薄、缺乏情感認同的現(xiàn)象,造成此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學生在校史文化的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他們在校期間主動參觀校史館的次數(shù)較少,主動了解校史發(fā)展歷程的學生也是微乎其微,這就使得大學生與高校校史文化存在距離感,難以產(chǎn)生思想共鳴、情感共鳴。其次,隨著個人本位價值觀的滲透,當代大學生利己主義傾向較為明顯,因此,他們往往更加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得失,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淡薄,逐漸出現(xiàn)輕視校史文化的現(xiàn)象,甚至會出現(xiàn)“校史文化于自身無用”的錯誤傾向。最后,大學生未將校史文化納入自身成長體系之中,導致大學生對校史文化的情感認同不高,難以產(chǎn)生對校史文化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二)教師校史融入意識與能力有待提升
做好校史融入《原理》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教師,雖然目前教師在校史融入《原理》課程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舊存在不足之處。首先,在理論教學方面,教師缺乏主動將校史融入《原理》課程教學意識,對校史與《原理》課程內容的相關性思考不足,因此,無法充分挖掘校史中蘊含的思政育人素材。其次,在實踐教學方面,教師更為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現(xiàn)象。例如:利用校史館、校園標志性建筑等實地資源展開實踐性教學的教師較少,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校史實踐活動的意識淡薄,因此導致學生對校史的親身參與感不強,缺乏共情意識。最后,就教學方式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將校史滲透入《原理》課程教學,缺乏創(chuàng)新性。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仍然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堂參與感,而且也無法使學生建立對校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親切感。
(三)高校對校史融入式教學的重視度有待提高
校史融入式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不僅需要師生的努力,同時也需要高校提供系統(tǒng)全面的支持。然而,當前部分高校對校史融入式教學普遍存在重視度不足的情況。首先,校史融入式教學主要局限于教師個人的教學實驗,高校層面尚未建立校史融入式教學的長效機制,缺乏將校史融入式教學的具體措施,這就使得校史融入《原理》教學活動難以形成可供復制教學模式、可供推廣的教學經(jīng)驗。其次,相關教學、科研活動推動力度不足。部分高校只有在校慶、杰出校友的紀念日等特定的節(jié)日才會開展校史融入式教學或相關科研活動,因此,校史融入式教學活動和科研活動存在短期性和間歇性,校史融入《原理》課程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理念難以形成。
校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的實踐策略
《原理》課程教學目標旨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校史融入《原理》教學實踐,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益嘗試,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教師、高校協(xié)同發(fā)力,不斷創(chuàng)新融合策略,以提高《原理》課教學質量。
(一)提高大學生對校史的認知度
展開校史融入《原理》教學活動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大學生對校史的認知和理解十分重要。首先,大學生應通過多種方式自覺運用校史進行自我教育,如可參與校史宣講、加入校史研究社團等,以興趣為引導,進行自主研學,積極尋求創(chuàng)新合作,不斷學習并深化對校史的認知和理解,從而為校史融入《原理》教學活動提供堅實基礎。其次,在宣傳方式上,高校應創(chuàng)新校史教育載體,搭建網(wǎng)絡教育平臺。將校史館、校園廣播、宣傳欄等傳統(tǒng)平臺,和比較受學生歡迎的微博、抖音、公眾號等新媒體網(wǎng)絡平臺相結合,豐富校史宣傳內容,拓展校史宣傳形式,增強學生對校史的情感認同。
(二)增強教師隊伍的主體活力和創(chuàng)新動力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盵4]將校史融入《原理》教學活動要緊抓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的教學素養(yǎng)。首先,教師隊伍要帶頭學習和研究高校校史,熟悉校史的整體發(fā)展脈絡、關鍵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并從中深挖校史育人案例,領悟其精神實質。同時高校應對教師隊伍進行校史培訓,加強教師隊伍的溝通交流,從而深入探尋校史與《原理》課教學的契合點,為校史融入《原理》教學提供豐富教學素材。其次,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踐教學。教師的教學應打破傳統(tǒng)階梯教室教學的時空限制,課內可利用在線游歷、校史館等展開實地教學,課外可通過指導學生參與校史宣講、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最后,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新時代科技手段融入校史進《原理》課堂之中,打造高效課堂。
(三)加強校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保障機制建設
校史有效融入《原理》教學活動,離不開高校在制度層面的部署推進。首先,高校應積極組織相關教學、科研活動,例如,校史進《原理》課堂、相關思政專項課題等,不僅能夠豐富高校學術研究,其相關研究成果還可以為校史融入《原理》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從而進一步為校史融入《原理》教學活動積累教學經(jīng)驗。其次,高??蓪⑿J啡谌搿对怼方虒W納入教學計劃,制定相關教學指導方案,為校史融入《原理》教學活動提供制度保障,使校史融入《原理》教學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最后,豐富校史文化活動,如開展主題班會、演講、知識競賽等豐富多樣的校史文化活動。一方面,可以將學生從校史文化建設的旁觀者轉變?yōu)閰⑴c者,有助于培育大學生主人翁精神,自覺傳承和弘揚校史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將《原理》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打破《原理》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現(xiàn)象。
毛澤東曾說:“我們是歷史主義者,給大家講講歷史,只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盵5]高校校史以歷史的方式展現(xiàn)了一所學校的鮮明特質和豐富內涵,將校史融入《原理》教學活動是實現(xiàn)《原理》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提高《原理》教學親和力、感染力、針對性、時效性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考察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海市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時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0-09-30(01)。
[2][4]《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載《中國教育報》,2019-03-19(01)。
[3]章慧芳、劉圣蘭:《校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探析》,載《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2)。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四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602頁。
作者簡介
黃 蓉 西安培華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