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龍珊
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提出》,要開展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教學模式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轉變。我們深刻體會到線上線下教學融合共生將是未來教學的新潮流,為了深度融合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作為教書匠的我們更要去探究其融合共生的新機制。
一、線上線下教學教學融合共生的發(fā)展機制的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習者在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上,建構新的知識經(jīng)驗。這樣,師生和生生之間,在教學、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對一個知識點提出困惑和質疑,引發(fā)課堂進入深度的思考,去探究、去解惑,這樣課堂氣氛熱烈,效果佳。學習畢竟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
二、線上線下教學融合共生的發(fā)展機制的實施
(一)實施準備
(1)建立線上教學平臺。首先可以選擇師生、家長都便捷使用的線上教學平臺,以“釘釘數(shù)字化教學平臺”為例,語文教師可以靈活利用釘釘班級群各種功能進行線上教學。比如,學生可以線上提交作業(yè),教師及時在線進行圈劃批改指導,還可以利用一鍵點評等功能進行反饋,也方便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掌握,促進家校溝通。
(2)完善線上線下教學組織與管理。構建線上線下教學融合共生機制,教學過程組織與制度管理的完善是重要的一步。首先,應健全線上平臺班級管理制度,因為小學生自制力差,可選派家長管理員,這樣也能監(jiān)管學生學習,學習效率上來了,整體優(yōu)化學習效果。其次,學生需要夸獎,教師可以對積極參與線上學習、回答正確的學生頒發(fā)電子獎狀,培育他們的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并且在課堂上給予肯定和表揚,從而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
(3)教學準備。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教師必須充分做好課前準備,一是籌備與課堂內(nèi)容相關的線上學習資源,提供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二是設計好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結合線上資源,將線上線下教學銜接緊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戰(zhàn)場——線上學習資源,由以下三個部分主要構成。一是輔助課堂教學的多元化資料,由課前學習單和課后研學任務組成;二是相關課程視頻,以錄制微課為主;三是固定答疑解惑的時間。
(二)課前預學
學生只是識字讀文,類似這樣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前預學方式枯燥,這樣的方式是不能激活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設計課前學習單,呈現(xiàn)課堂的重難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驅動學生自主探究,以高起點進入線下課堂學習狀態(tài)。課前預學中學生遇到疑惑,再通過微課等資源進行輔助性學習,進而達成預學目標??紤]到線上資源要能銜接線上教學,教師應以問題串為抓手,整體優(yōu)化設計學習單。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為例,將課文內(nèi)容結構化,出示問題串“課文里寫了哪幾種‘天然的指南針,怎樣幫助人們辨別方向”,組塊推進線下教學。
(三)課中助學
(1)問題導入,進入情境。在課堂中,教師將線上預學內(nèi)容進行回顧小結,著重對課前預學的內(nèi)容進行“翻轉”,同時展示線上互動交流情況,引發(fā)思考,突出重點,加強記憶。
(2)搭建支架,引導探索。首先,在問題導入階段,教師應該“旁觀”,讓學生自己運用現(xiàn)有知識去解決問題,若碰到學生無法自行解決的部分,可以開展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出答案,教師再啟發(fā)去歸納總結;再者,老師在展開引導教學時,也要考慮在學生基礎的高起點上,橫、縱向去延伸知識面,讓學生以此來加大知識的深度,探究學習的樂趣被激發(fā);最后,在搭建支架后,可用任務去驅動小組合作討論研究,之后小組代表進行匯報,老師進行指導評價。
(3)小結提升。課堂小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再次梳理知識點,鞏固學生的知識,并借此來總結在線上線下的學習情況,促進知識的內(nèi)化。
(四)課后研學
這樣的教學模式除了可以在課前線上輔助學生預學,教師也可以課后指導學生及時復習知識,查缺補漏。學生借助微課反復復習知識點,研學鞏固,提交課后任務,教師在線解惑、批改反饋。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緊密聯(lián)系教材,尋求資源的關聯(lián)性和類似性,引進課外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五)線上線下教學的過程評價
過程評價階段是檢驗教學成效的關鍵過程,以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為主。線上評價反饋包括線上討論、隨堂測驗、探究實踐任務等,線下評價反饋可通過書面作業(yè)、學業(yè)水平測試等方式。通過全面的過程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到這種模式的在實踐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根據(jù)呈現(xiàn)的效果在下一次教學中優(yōu)化和改進,促進新的教學模式的持續(xù)性、高效發(fā)展。
責任編輯 徐國堅